地球表面的形態受到內力作用和外力作用共同的塑造,內力作用包括板塊運動、地殼運動、火山活動和地震活動等,內力作用的能量來源於地球內部;外力作用包括風化、侵蝕、搬運、沉積和固結成巖等表現形式,外力作用的實施者包括流水、風力、海浪、冰川和生物等等,外力作用的能量主要來自於太陽輻射能。內力作用總是希望是地球表面趨向崎嶇,而外力作用總是希望地球表面趨向平坦,在一定時間內,某一區域的地表形態通常會以內力作用或外力作用為主導。
地表唯一的陸上洋中脊裂谷
比如地形類型中的「高原」地形,我國的青藏高原平均海拔在4000米以上,是世界上平均海拔最高的高原,高原上還分布有許多陡峻高大的褶皺山脈,而且現在青藏高原和這些高山的海拔還在升高,因此我們可以確定目前青藏高原地區是以內力作用佔主導的。不過,另外如南亞地區的德幹高原以及南美洲的巴西高原,這些高原的海拔就相對較低,平均海拔都不足1000米,都是屬於古老的高原,這兩個高原形成之後,經歷了漫長的外力作用,不斷的被風化侵蝕,高原面逐漸趨向平坦,海拔高度也不斷下降,高原上的起伏十分和緩,因此德幹高原和巴西高原目前是以外力作用為主導的。
冰島在板塊分布圖中的位置
板塊運動是塑造地表宏觀地形的重要影響因素,凡是在板塊與板塊之間的交界處,我們通常都能夠看到十分雄偉的宏觀地形。比如,在板塊的消亡邊界附近,我們能夠看到巨大的褶皺山系、高原、海溝、島弧等地理事物,在地中海喜馬拉雅消亡邊界上就分布有阿爾卑斯山脈、安納託利亞高原、伊朗高原、喜馬拉雅山脈和青藏高原等高大地形區。在板塊的生長邊界附近,我們能夠看到裂谷、海洋和大洋中脊。比如,位於非洲東部的東非大裂谷就是最著名的裂谷,紅海就是板塊張裂而形成的海洋。
辛格韋德利國家公園大裂谷
「大洋中脊」位於海底,包括大西洋、印度洋和太平洋等大洋中脊組成,這裡是海底板塊的張裂區域,板塊張裂導致海底巖漿湧出,形成大規模的火山噴發,火山噴發的熔巖在生長邊界附近堆積,從而形成海底的火山山脈,稱為「海嶺」。由於大洋中脊位於海底,在海平面以下數千米的位置,所以我們很難看到,但是也有例外,那就是位於北大西洋中的冰島。冰島位於大西洋海底的生長邊界上,由於火山不斷的噴發,熔巖不斷堆積,最終露出了海面,形成了島嶼。
辛格韋德利國家公園位置圖
冰島是世界上位於大洋中脊上最大的島嶼,這也就意味著,大西洋的生長邊界,有一部分就位於冰島上,並不在海底,出現在了陸地上,能夠被我們人類直接看到。由於地處生長邊界,冰島火山活動十分活躍,是一個冰與火併存的世界,在冰島辛格韋德利國家公園中,我們甚至能夠清晰的看到板塊之間的生長邊界,也就是巨大的裂谷,大裂谷東側部分屬於亞歐板塊,而西側部分屬於美洲板塊,這裡就是亞歐板塊和美洲板塊的分界線。
辛格韋德利國家公園
巨大的裂谷貫穿南北,在空中俯瞰就像是地表巨大的傷口,裂谷中地勢低洼,地表水匯入,形成了一系列的湖泊。辛格韋德利國家公園人類活動極少,自然環境優美,湖水十分清澈,能見度極高,有些區域甚至能夠看到百米以下深度,有些區域看起來深不見底,不愧為洋中脊大裂谷。由於辛格韋德利國家公園大裂谷中的湖泊,湖水清澈,深度極深,所以成為了許多「洞穴潛水」愛好者的理想探險地。這一地區的地貌當前主要是受到了內力作用的深刻影響,科學家研究發現,大裂谷目前還在以每年大約2釐米的速度在分離。
冰島辛格維德利國家公園大裂谷潛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