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每日講1題(海底的地形、大洋中脊、六大板塊)

2020-11-29 高中地理輔導

01知識點

1、海底地形海底地形可以分為三類:大陸邊緣(大陸架、大陸坡、大陸隆、海溝等)、大洋盆地大洋中脊,具體的地形如下:

①大陸架:陸地向海洋的自然延伸,坡度較緩,水深<200m

②大陸坡:大陸架向外延伸形成的陡坡,水深200~4000m;

③島弧和海溝:主要分布在大陸邊緣和洋盆的過渡地帶,火山地震較多;

④洋盆:地形較為平坦,分布著海底火山、丘陵、山脈等,水深4000~6000m,地殼活動較為穩定;

⑤洋中脊:中軸為裂谷,是海洋地殼的誕生地,板塊的生長邊界

一般來說,由陸地到海洋,依次為:大陸架——大陸坡——大洋盆地(洋盆)——大洋中脊(洋中脊),如下圖所示。

圖1 海底地形示意圖

2、六大板塊地球巖石圈可以分為六大板塊:亞歐板塊、非洲板塊、印度洋板塊、太平洋板塊、南極洲板塊、美洲板塊。相鄰兩個板塊之間,主要分為兩種邊界:

①生長邊界:兩個板塊相互遠離,距離越來越遠,常常會形成海嶺、斷層、裂谷、新的海洋(下圖中紅色邊界);

②消亡邊界:兩個板塊相互擠壓,距離越來越近,常常會形成山脈、島弧海溝(下圖中的綠色邊界)。世界主要的火山地震帶(環太平洋火山地震帶、地中海-喜馬拉雅地震帶)也分布在消亡邊界。

圖2 世界六大板塊示意圖

02例題

7、洋脊的形成,主要是由於( )

A. 地震使海底抬升

B. 地震導致海底中間凹陷

C. 海底擴張處,巖漿湧出

D. 海底擴張處,沉積物大量堆積

8、大洋板塊與大陸板塊相撞,可能形成( )

A. 島弧和海溝

B. 海嶺和海溝

C. 海嶺和裂谷

D. 島弧和裂谷

答案:C、A

精講精析:(1)分析洋脊的形成過程。①洋脊,又稱為大洋中脊、中央海嶺,是由海底擴張處的巖漿湧出,冷卻形成,因此選項C正確;②洋脊是海洋地殼的「生長邊界」,由洋脊向兩側,海底地殼的年代由新變老,洋脊處的火山、地震活動較為頻繁,熱流值較高。

(2)分析板塊的碰撞。①大洋板塊與大陸板塊相撞,大洋板塊會俯衝到大陸板塊下方,大陸板塊隆起抬升,在大陸板塊一側形成島弧,在大洋板塊一側形成海溝,例如亞歐板塊+太平洋板塊,形成日本群島,因此選項A正確;②如果是大陸板塊與大陸板塊相撞,則會形成高大的山脈、高原,例如亞歐板塊+印度洋板塊,形成喜馬拉雅山脈和青藏高原。

03總結

板塊的碰撞本節例題的難度較小,解題思路為:①分析大洋中脊的形成位置、形成原因;②分析大洋板塊與大陸板塊相互擠壓,產生的地貌類型。

板塊相互碰撞,主要形成了三種消亡邊界

①大陸+大陸:形成高大的山脈、高原;

②大洋+大洋:形成大洋中的島弧、海溝;

③大陸+大洋:形成大陸邊緣的島弧、海溝。

圖3 板塊碰撞形成的地形

【每晚20:00,每日一題,學好地理】

相關焦點

  • 高中地理——每日講1題(洋流的影響、四大漁場、六大板塊)
    01知識點1、六大板塊地球巖石圈可以分為六大板塊:亞歐板塊、非洲板塊、印度洋板塊、太平洋板塊、南極洲板塊、美洲板塊。相鄰兩個板塊之間,主要分為兩種邊界:①生長邊界:兩個板塊相互遠離,距離越來越遠,常常會形成海嶺、斷層、裂谷、新的海洋(下圖中紅色邊界);②消亡邊界:兩個板塊相互擠壓,距離越來越近,常常會形成山脈、海溝(下圖中的綠色邊界)。
  • 自然之最系列之十二:世界上最長的海底山脈——大洋中脊
    海底海嶺熱液區世界上最長的山脈其實不在陸地上,而是在海底,也就是大洋中脊,或者叫中央海嶺。海底其實也和陸地一樣有高低起伏,也就是深度各不相同的地區,從而也會形成各種海底地形。主要的海底地形包括:大陸架、大陸坡、海溝、洋盆和海嶺。其中海嶺就是海底的山地。
  • 2021年初中地理之海底地形
    中考網整理了關於2021年初中地理之海底地形,希望對同學們有所幫助,僅供參考。   海底地形是全球地質演化的結果,在內外營力的作用下經歷漫長的地質歷史時期,而成為今天的狀態。   按照海底地形的基本特徵,大致可分成大陸邊緣、大洋盆地和洋中脊三個大單元。
  • 玩轉地理 | 地球板塊的那些事兒
    高中教材中要求大家掌握的是六大板塊,分別是亞歐板塊、印度洋板塊、非洲板塊、太平洋板塊、美洲板塊、南極洲板塊。1、根據地形來判斷。比如山地地形為消亡邊界,海嶺則為生長邊界;2、根據地質災害來判斷。多地震、火山的地區可能為板塊的邊界;3、根據金屬礦產分布來判斷。板塊邊界多礦產資源;4、根據等高(深)線變化來確定位置。板塊邊界處,等值線密集,變化幅度大。
  • 湘教版海洋地理第2章第2節板塊構造學說知識點梳理及活動解答
    海底地形也有大陸架、大陸坡、海溝、大洋盆地、洋中脊(海嶺)等五種基本類型。這些多種多樣的地形是怎樣形成的呢?地質界有三大學說,對此作出了解釋。這三大學說就是大陸漂移假說、海底擴張理論和板塊構造學說。湘教版海洋地理第二章第二節對地質界三大學說作了詳細的闡述。
  • 【學法指導】微專題---板塊運動及其邊界類型判斷
    【樊勇地理工作室】是內蒙古自治區呼和浩特市第一中學地理組教師樊勇創辦的公眾平臺,面向全體地理愛好者和地理教師提供優質高中優質教育資源和新高考資訊的平臺
  • 海底地形的特徵
    由於海水的掩蓋,海底地形起伏難以直接觀察。早期的鉛錘測深法,費時多,精度低。20世紀20年代以來,船艦在航行途中運用了回聲測深儀,能夠快速地測出海底深度,結合精確定位,得以揭示海底地形真相。在地球表面上大陸和洋底呈現為兩個不同的臺階面,陸地大部分地區海拔高度在0~1公裡,洋底大部分地區深度在4~6公裡。整個海底可分為三大基本地形單元:大陸邊緣、大洋盆地和大洋中脊。
  • 姿態萬千的海底地形
    洋底的地貌,主要包括海洋和陸地之間的陸架和陸坡,由地球板塊構造和火山活動建造的大洋中脊系統、俯衝海溝、島弧和大洋島嶼、海底火山,以及由生物成因和陸源碎屑物質等沉積物覆蓋其上而形成的深海扇和堆積體等。除了這些千米、百米級別的大規模的地形構造之外,還有更多小尺度的微結構和地形變化。此外,生物活動(例如珊瑚礁等)也增添了海底地形的複雜性。
  • 巖石圈分為六大板塊,板塊之間相互碰撞和張裂,塑造地表宏觀地形
    六大板塊示意圖 在內力作用方面,「板塊構造學說」是解釋地殼構造運動和地表宏觀地形的最重要學說,板塊構造學說是基於大陸漂移學說和海底擴張學說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
  • 高中地理——每日講1題(西伯利亞、亞洲地形與氣候、人口遷移)
    01知識點1、亞洲的地形亞洲的地形主要有亞洲的平均海拔約950m,高原山地和丘陵約佔3/4,平原約佔1/4。圖1 亞洲的地形2、亞洲的氣候市場廣闊答案:D、C、B精講精析:(1)分析該地區的地理特徵。①該地區為俄羅斯的西伯利亞地區,緯度較高,氣候寒冷,地廣人稀,交通不便;②從圖中可以看出,該地區有豐富的石油、天然氣資源(礦產豐富),因此選項D正確(地廣人稀、礦產豐富)。
  • 地理知識點 板塊運動
    高中教材中要求大家掌握的是六大板塊,分別是亞歐板塊、印度洋板塊、非洲板塊、太平洋板塊、美洲板塊、南極洲板塊。 1、根據地形來判斷。比如山地地形為消亡邊界,海嶺則為生長邊界;2、根據地質災害來判斷。多地震、火山的地區可能為板塊的邊界;3、根據金屬礦產分布來判斷。板塊邊界多礦產資源;4、根據等高(深)線變化來確定位置。板塊邊界處,等值線密集,變化幅度大。
  • 板塊運動
    隨大洋的打開,兩側的大陸塊是相背運動的,不過與「大陸漂移」不同。形象地說,在板塊學說那裡,大陸象是在「傳送帶」上被「搬運」的。  當然,象大西洋這樣一個大洋,洋中脊不可能是一條直線,或者說,洋底是一段一段地擴張的,它們之間被橫向的剪切斷層相連。這類斷層有一個專門的名詞,叫轉換斷層。隨洋殼的消減,洋中脊逐漸向陸接近,轉換斷層可能發育在大陸邊緣地區,象美國西海岸的聖安德列斯斷層。
  • 聊聊大洋中脊世界上最長的山脈,大陸板塊移動原因竟然在這裡
    ,總面積與陸地面積相仿,叫大洋中脊,也可以叫中央海嶺。大洋中脊貫穿海底,從細節上看是不連續的,就像一個長條麵團,被鋒利的刀切成了許多段,從而導致山脊經常錯開數10甚至數百千米,也就是轉換斷層。也就出現了一條條垂直於大洋中脊的大峽谷,更壯觀的是沿著大洋中脊還有一條非常深的峽谷,地質學家稱為裂谷,科羅拉多大峽谷,雅魯藏布大峽谷,與之相比相形見絀,大洋中脊上是裸露堅硬著的玄武巖,沿著大洋中脊向兩側延伸泥沙厚度逐漸增加,談起地球上最年輕的山脈,大部分人的答案是喜馬拉雅山脈,也有人會說,是中國臺灣的中央山脈
  • 2021年中考地理知識點:大洋盆地
    中考網整理了關於2021年中考地理知識點:大洋盆地,希望對同學們有所幫助,僅供參考。   大洋盆地位於大洋中脊與大陸邊緣之間,它的一側與中脊平緩的坡麓相接,另一側與大陸隆海溝(太平洋型大陸邊緣)相鄰。   大洋盆地被海嶺等正向地形所分割,構成若干外形略呈等軸狀,水深約在4000~5000米左右的海底窪地,稱海盆。
  • 高中地理——每日講1題(東北地區、等值線、地理信息技術)
    01知識點1、東北的氣候、地形東北地區位於我國的東北部,包括黑龍江、吉林、遼寧和內蒙古東四盟,土地面積145萬平方公裡。讀圖完成5~7題。5、影響甲處等值線向北凸出的主要因素是( )A. 緯度位置B. 大氣環流C. 地形因素D. 海陸分布6、在中國東北地區,與玉米氣候生產潛力空間變化規律基本一致的指標是( )A. ≥10℃積溫B. 日照時數C. 太陽輻射量D.
  • 冰島辛格韋德利國家公園大裂谷,可能是地表唯一的陸上洋中脊裂谷
    地表唯一的陸上洋中脊裂谷比如地形類型中的「高原」地形,我國的青藏高原平均海拔在4000米以上,是世界上平均海拔最高的高原冰島在板塊分布圖中的位置板塊運動是塑造地表宏觀地形的重要影響因素,凡是在板塊與板塊之間的交界處,我們通常都能夠看到十分雄偉的宏觀地形
  • 中國大洋協會命名163個國際海域海底地理實體
    ——中國大洋協會命名163個國際海域海底地理實體新華社記者 劉詩平鹿鳴平頂海山、太白海脊、蘇軾海丘、鄭和海嶺……在廣闊的大西洋、太平洋和印度洋洋底,正在留下越來越多的中國印記。「在我國開展的國際海域調查中,大量海底地理實體被發現,但以前只對小部分海底地理實體以字母代碼表示,給調查研究工作帶來很多不便。2011年,根據國家海洋局部署,大洋協會辦公室成立了大洋地理實體命名工作組,啟動了海底命名工作。」大洋協會辦公室副主任李波說。隨後,我國確定了以《詩經》為主,以我國歷史人名為輔的命名體系,《詩經》中的「風、雅、頌」分別對應大西洋、太平洋和印度洋。
  • 2021年中考地理知識點:世界地形
    中考網整理了關於2021年中考地理知識點:世界地形,希望對同學們有所幫助,僅供參考。   地形指的是地物形狀和地貌的總稱,具體指地表以上分布的固定性物體共同呈現出的高低起伏的各種狀態。   世界的地形   陸地地形:地表各種高低起伏的形態,總稱為地形。
  • 高中地理——每日講1題(四大漁場、洋流、南非、非洲的氣候)
    答案:(1)①非洲大陸最南部,東部和南部為印度洋,西鄰大西洋。②地處兩大洋之間,是航運要衝;但航線長,交通運輸成本較高,好望角航線有風浪危險。精講精析:(1)分析南非的地理位置。①南非位於非洲的最南部,東、西、南三側均瀕臨海洋;②南非溝通了大西洋和印度洋,是重要的海上通道,運量大;但同時該航線較長,並且好望角附近受到西風的影響,風浪較大。(2)分析西部和南部沿海漁場的形成。
  • 高中地理——每日講1題(水災、旱災、地形與氣候、截彎取直)
    01知識點1、我國的地形我國地勢「圖1 我國的地形2、我國的氣候(1)概括我國水、旱災害的分布及發生頻次的特點。(2)長江中下遊平原和江南丘陵,是水災最嚴重的地區,從氣候、地形的角度分析其原因。(3)長江中下遊平原和江南丘陵,為了減少水災的影響,分別應該採取哪些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