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聊大洋中脊世界上最長的山脈,大陸板塊移動原因竟然在這裡

2020-10-30 宅男在搞事

安第斯山脈是一條貫穿南美7個國家的山脈,總長度約7000千米,很多人認為他是地球上最長的山脈。

事實並非如此,因為在太平洋中還有一條更加宏大的山脈,全長6萬千米,寬達數百至數千千米,總面積與陸地面積相仿,叫大洋中脊,也可以叫中央海嶺。

它的規模宏大,但不怎麼高,只比周圍的洋盆高出1~3千米,頂部距離海面只有2000多米。大洋中脊貫穿海底,從細節上看是不連續的,就像一個長條麵團,被鋒利的刀切成了許多段,從而導致山脊經常錯開數10甚至數百千米,也就是轉換斷層。也就出現了一條條垂直於大洋中脊的大峽谷,更壯觀的是沿著大洋中脊還有一條非常深的峽谷,地質學家稱為裂谷,科羅拉多大峽谷,雅魯藏布大峽谷,與之相比相形見絀,大洋中脊上是裸露堅硬著的玄武巖,沿著大洋中脊向兩側延伸泥沙厚度逐漸增加,談起地球上最年輕的山脈,大部分人的答案是喜馬拉雅山脈,也有人會說,是中國臺灣的中央山脈,其實都不是,是大洋山脊,根據板塊理論和海洋擴張學說,地球表面覆蓋著堅硬的板塊,也就是地殼,以每年幾釐米的速度在移動,推動這個移動的一種動力源就是大洋A脊,地幔中的巖石由於高溫作用下處於熔融狀態,流體就有熱對流現象,在大洋中脊下面,由於熱對流運動使地殼被撕開,巖漿從大洋中部的裂谷中噴湧而出,遇到冰冷的海水,立即凝固,形成堅毅的玄武巖,變成了新的大洋地殼,也就形成了新的大洋中脊,新形成的地殼在地幔對流的作用下,不斷向兩側推擠,緩慢擴張,速度快點的太平洋,每年擴張10~20釐米,速度慢的像大西洋中脊每年擴張2~4釐米,最慢的印度洋,一年還不到兩釐米,擴張過程中,大洋洋殼不斷下沉,水深也隨之不斷加深,因此大洋中脊是一直處於新生狀態的山脈,也就是地球上地殼最薄的地方,只有二至四千米,如果有人想要鑽入地幔,這裡可能是最好的選擇。大洋中脊並非全部分布在海洋海水裡,大西洋的大洋中脊延伸向北的時候就露出了水面,形成一系列火山島,

這就是冰川與火山相伴的冰島,

因此我們知道了美洲大陸與亞歐大陸兩塊大陸板塊的界限就在冰島,標誌是辛格維爾湖。

相關焦點

  • 自然之最系列之十二:世界上最長的海底山脈——大洋中脊
    上一期我們介紹了,自然之最系列之十一:垂直地帶性最明顯的山脈——吉力馬札羅山,今天我們來聊聊:自然之最系列之十二:世界上最長的海底山脈——大洋中脊。大西洋大洋中脊示意圖說起世界上最長的山脈,我們一定會說是位於南美洲的安第斯山脈,其總長度為8900多千米。但是安第斯山脈只是陸地上最長的山脈,並不是世界上最長的山脈。
  • 高中地理——每日講1題(海底的地形、大洋中脊、六大板塊)
    (大陸架、大陸坡、大陸隆、海溝等)、大洋盆地、大洋中脊,具體的地形如下:①大陸架:陸地向海洋的自然延伸,坡度較緩,水深<200m;②大陸坡:大陸架向外延伸形成的陡坡,水深200一般來說,由陸地到海洋,依次為:大陸架——大陸坡——大洋盆地(洋盆)——大洋中脊(洋中脊),如下圖所示。
  • 世界上最長的山脈位於哪個洲,它是如何形成的呢?
    山地地形是地球表面的基本地形之一,通常是指海拔在500米以上,地勢崎嶇的地表形態,通常呈現脈狀分布,所以稱為「山脈」,山脈通常呈現一定的走向,會延伸有一定的長度和寬度。對於地球表面的地形,我們一般研究的是陸地地形,那麼陸地上最長的山脈是哪一列呢?
  • 從地震勘探角度解密大陸板塊漂移的真相
    任紀舜等人(2015)通過全球深海鑽探和地球物理調查研究,發現全球大洋中存在大量古大陸殘片。按照海底擴張假說,洋中脊上巖石年齡應該接近於0,而事實上卻並不是這樣的,在赤道大西洋洋中脊附近發現大量古老的大陸巖石分布,這些巖石年齡少則300Ma-330Ma,多則1600Ma-1850Ma。這與傳統的海底擴張假說完全不符。大洋中的古大陸殘片否定了海底擴張假說。
  • 全球板塊構造
    巖石圈存在三種板塊邊界:1.離散邊界:在離散型板塊邊界,兩個板塊的移動通過海底擴張而進行分離。洋中脊大洋中脊即為離散型邊界。軟流圈地幔在大洋中脊之下上升並融化,形成巖漿。巖漿上升凝固形成新的洋殼。隨著板塊的冷卻,巖石圈地幔逐漸增厚並遠離脊軸線。↑在海底擴張的過程中,海底變寬,兩邊的大陸分開,新的海洋地殼在脊軸上形成2.匯聚邊界:在匯聚型板塊邊界,兩個板塊一起移動,一個板塊在另一個板塊下面俯衝(下沉到地幔中)。
  • 大洋中脊巖漿活動研究取得新進展:刻畫大洋中脊巖體分布特徵和巖漿活動史
    中國科學院南海海洋研究所邊緣海與大洋地質重點實驗室徐敏研究員及博士生趙旭與美國伍茲霍爾海洋研究所科學家合作,在大洋中脊的重要結構-大洋核雜巖的巖漿演化研究上取得重要進展
  • 巖石圈的三大板塊邊界
    洋中脊大洋中脊即為離散型邊界。軟流圈地幔在大洋中脊之下上升並融化,形成巖漿。巖漿上升凝固形成新的洋殼。隨著板塊的冷卻,巖石圈地幔逐漸增厚並遠離脊軸線。↑在海底擴張的過程中,海底變寬,兩邊的大陸分開,新的海洋地殼在脊軸上形成2.匯聚邊界:在匯聚型板塊邊界,兩個板塊一起移動,一個板塊在另一個板塊下面俯衝(下沉到地幔中)。只有海洋巖石圈可以俯衝。
  • S03E50滄海桑田:從大陸漂移到板塊構造
    由於地磁場的主要部分為偶極磁場,這是確定無疑的,所以根本不可能在地球上同時存在著兩對地磁極。那麼該如何解釋這一現象呢?布萊克特認為,原因很簡單,那就是北美大陸相對於歐洲大陸,曾向西移動了30°。於是,布萊克特將現在的北美相對歐洲向東旋轉了30°,結果果然地磁極移動軌跡在兩處變得一致了。
  • 難點解析(3) 大洋的生成、消失與海陸變遷
    大陸漂移──海底擴張──板塊構造,這是人類對地殼運動認識過程不斷深化發展的三部曲。板塊學說認為地殼是有生有滅的。由於海底擴張,大洋底部不斷更新,大陸則只是隨著海底的擴張而移動。板塊在相對移動的過程中,或向兩邊張裂,或彼此碰撞,從而形成了地球表面的基本面貌。或者大洋的生成發展伴隨著大陸的分合實現了海陸變遷。
  • 大洋板塊與大陸板塊有什麼不同?
    大洋板塊與大陸板塊有什麼不同?同理,大陸板塊指大陸型地殼組成的板塊。這樣,上述問題轉化為:大洋型地殼(大洋地殼、洋殼)與大陸型地殼(大陸地殼、陸殼)有什麼不同?不過,新的問題是:地殼不是巖石圈,大洋板塊與大洋型地殼、大陸板塊與大陸型地殼能劃等號嗎?如果陷入到概念之中,問題無法繼續探討。
  • 海嶺是板塊張裂形成的?海溝是板塊擠壓碰撞而成?
    海嶺又稱海脊,有時也稱「海底山脈」。
  • 大洋板塊與大陸板塊有什麼不同?
    地理問答 有問必答 大洋板塊與大陸板塊有什麼不同? 答: 大洋板塊被定義為由大洋型地殼組成的板塊(《海洋科技名詞》第二版)。同理,大陸板塊指大陸90型地殼組成的板塊。
  • 地球的板塊及其邊界
    板塊構造說認為地球表層是由為數不多的大小不等的巖石圈板塊拼合起來的。板塊的塊體很厚,既有大陸地殼,也有大洋地殼,只有個別板塊沒有大陸地殼。
  • 安第斯山脈是世界上最長的山脈,它也被稱為「南美洲的脊梁」
    地球表面的地形可以分為陸地地形和海底地形兩大類,陸地地形主要包括平原、丘陵、山地、高原和盆地等五類基本地形,海底地形包括大陸架、大陸坡、海溝、洋盆和海嶺等基本地形。地球表面的陸地可以分為七大洲,不同的大洲有著不同的地形特徵,有的大洲地形特徵相對簡單,比如非洲就是一個以高原地形為主的大洲,南極洲被廣闊的大陸冰蓋覆蓋,也可以看成是一個高原地形為主的大洲。
  • ​大洋板塊與大陸板塊有什麼不同?
    地理問答    有問必答大洋板塊與大陸板塊有什麼不同?
  • 板塊運動
    這一板塊運動的程式常被稱為威爾遜旋迴。顯然,它描繪的是板塊的水平運動。地史時期板塊運動的格局,上為晚石炭世;中為第三紀始新世;下為第四紀早期一旦洋殼出現,洋底擴張就在板塊的水平運動中起了最重要的作用。地幔物質在洋中脊湧出,並把先湧出的地幔物質推向兩側。作為地質記錄,它就是蛇綠巖中的席狀巖牆群。反映在地磁記錄上,就是磁異常條帶由中脊向兩側逐漸變老。
  • 地球上的三個山脈之最
    1:世界最高山脈喜馬拉雅山脈(海拔8848米)分布於青藏高原南緣,處於中國西藏自治區與巴基斯坦、印度、尼泊爾、不丹等國邊境上。由大喜馬拉雅山、小喜馬拉雅山及西瓦利克山等數條大致平行的支脈組成,南凸呈弧形,東西長約2500多公裡,南北寬200-300公裡。
  • 冰島辛格韋德利國家公園大裂谷,可能是地表唯一的陸上洋中脊裂谷
    比如,在板塊的消亡邊界附近,我們能夠看到巨大的褶皺山系、高原、海溝、島弧等地理事物,在地中海喜馬拉雅消亡邊界上就分布有阿爾卑斯山脈、安納託利亞高原、伊朗高原、喜馬拉雅山脈和青藏高原等高大地形區。在板塊的生長邊界附近,我們能夠看到裂谷、海洋和大洋中脊。
  • 50個孩子一定要知道的世界科學奇蹟-44.大陸漂移與板塊學說
    走近奇蹟  很多人看過世界地圖,上面分布著各大洲和海洋,可是德國的地球物理學、氣象學家魏格納在地圖上發現了一個不引人注意的秘密--非洲大陸和南美大陸的海岸線比較相似。  這難道僅僅是一種巧合嗎?對此,魏格納查閱了各種數據,並從地質學、氣象學等多個方面進行了科學地推敲。1915年,在他的著作《大陸和海洋的起源》中,魏格納正式提出了大陸漂移說。
  • 安第斯山脈——世界上最長的山脈
    安第斯山脈屬於科迪勒拉山系,它位於南美洲的西岸,範圍從巴拿馬一直到智利,從北到南全長8900餘千米,縱貫南美大陸西部,素有「南美洲脊梁」之稱。安第斯山脈由一系列平行山脈和橫斷山體組成,間有高原和谷地,許多山頂終年積雪且礦產資源豐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