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洋中脊巖漿活動研究取得新進展:刻畫大洋中脊巖體分布特徵和巖漿活動史

2021-03-01 海洋知圈

中國科學院南海海洋研究所邊緣海與大洋地質重點實驗室徐敏研究員及博士生趙旭與美國伍茲霍爾海洋研究所科學家合作,在大洋中脊的重要結構-大洋核雜巖的巖漿演化研究上取得重要進展,成果近期發表在國際期刊《地球物理研究快報》上。 

上圖為快速擴張洋中脊Penrose結構模型(修改自Pavani等,2019);下圖為慢速擴張洋中脊Chapman結構模型(修改自Escartín和Canales,2012)

地球的廣闊海洋之下,分布著六萬五千多公裡長的大洋中脊,是太陽系裡最長的活動火山脈,也是地球海洋板塊的出生地。在巖漿充足的快速擴張洋脊,地殼通常呈現較均勻層狀結構,但在巖漿較為貧乏的慢速擴張洋脊,局部的拆離斷層將下地殼輝長巖及上地幔橄欖巖從深部拉出,形成了直接剝露到海底的大洋核雜巖,成為研究地球內部地幔物質、流體活動、巖漿運移的理想窗口。 

研究人員採用了最先進的海底地震成像、全波形反演和逆時偏移成像等方法,在北大西洋稱為Kane的核雜巖上,獲得了高精度速度結構,精細刻畫了海底下輝長巖體分布特徵與巖漿活動歷史。這些新成果揭示了慢速擴張中脊巖漿與構造的強烈時空變化。 

為獲取更直接的海洋地質學證據,徐敏研究員與來自美國、中國和義大利等國的科學家合作,共同向國際大洋發現計劃(IODP)提交了鑽探申請計劃,推動在大西洋Kane核雜巖實施大洋鑽探,以期建立地球海洋板塊在慢速擴張條件下的經典模式。 

本項研究得到國家自然科學基金(41676044,91858207)、中科院(XDA13010105,2018FY100505,GJTD‐2018‐13)、廣東省海洋實驗室(GML2019ZD0205)和廣東省基金(2017A030312002)項目的資助。   

https://doi.org/10.1029/2020GL087405 https://doi.org/10.1002/2016JB012928 https://doi.org/10.1029/2008GC002009 https://doi.org/10.1029/2009GC002586 

圖2. 新獲得的基於高精度地震成像的核雜巖巖性解釋,揭示大西洋Kane大洋核雜巖的構造和巖漿活動特徵(Xu等,GRL,2020) 

轉載請註明信息來源及海洋知圈編排

相關焦點

  • 高中地理——每日講1題(海底的地形、大洋中脊、六大板塊)
    、大洋中脊,具體的地形如下:①大陸架:陸地向海洋的自然延伸,坡度較緩,水深<200m;②大陸坡:大陸架向外延伸形成的陡坡,水深200~4000m;③島弧和海溝:主要分布在大陸邊緣和洋盆的過渡地帶,火山地震較多;④洋盆:地形較為平坦,分布著海底火山、丘陵、山脈等,水深4000~6000m,地殼活動較為穩定;⑤洋中脊:中軸為裂谷,是海洋地殼的誕生地,板塊的生長邊界。
  • 洋中脊,為何成海洋研究「香餑餑」
    不在陸地上,而是在海洋裡,它就是海底洋中脊。洋中脊分布在四大洋,它們互相連通,加起來一共8萬公裡長,佔全球海洋面積的三分之一。這裡是洋殼的新增長點,也是海洋科學家們關注的熱點。當地時間3月22日,執行中國大洋49航次科考任務的「向陽紅10」船在工作區內完成海底攝像拖體第一條測線工作後,開始進行多波束地形測線作業。它的工作區域正位於西南印度洋洋中脊。
  • 自然之最系列之十二:世界上最長的海底山脈——大洋中脊
    海底海嶺熱液區世界上最長的山脈其實不在陸地上,而是在海底,也就是大洋中脊,或者叫中央海嶺。海底其實也和陸地一樣有高低起伏,也就是深度各不相同的地區,從而也會形成各種海底地形。主要的海底地形包括:大陸架、大陸坡、海溝、洋盆和海嶺。其中海嶺就是海底的山地。
  • 聊聊大洋中脊世界上最長的山脈,大陸板塊移動原因竟然在這裡
    大洋中脊貫穿海底,從細節上看是不連續的,就像一個長條麵團,被鋒利的刀切成了許多段,從而導致山脊經常錯開數10甚至數百千米,也就是轉換斷層。也就出現了一條條垂直於大洋中脊的大峽谷,更壯觀的是沿著大洋中脊還有一條非常深的峽谷,地質學家稱為裂谷,科羅拉多大峽谷,雅魯藏布大峽谷,與之相比相形見絀,大洋中脊上是裸露堅硬著的玄武巖,沿著大洋中脊向兩側延伸泥沙厚度逐漸增加,談起地球上最年輕的山脈,大部分人的答案是喜馬拉雅山脈,也有人會說,是中國臺灣的中央山脈
  • 研究人員提出板片拉力引發被動陸緣巖漿作用
    板塊構造解釋了地球上產生於大洋中脊或俯衝帶的絕大部分巖漿作用,而遠離俯衝帶的板內巖漿作用常常與地幔柱或其它深部地幔過程有關。傳統觀點認為,大陸裂解之後形成的被動陸緣通常被認為是穩定的、沒有巖漿活動的。因此,被動陸緣巖漿作用的例子非常少,人們對其與板塊構造的關係知之甚少。
  • 研究人員提出板片拉力引發被動陸緣巖漿作用
    板塊構造解釋了地球上產生於大洋中脊或俯衝帶的絕大部分巖漿作用,而遠離俯衝帶的板內巖漿作用常常與地幔柱或其它深部地幔過程有關。傳統觀點認為,大陸裂解之後形成的被動陸緣通常被認為是穩定的、沒有巖漿活動的。因此,被動陸緣巖漿作用的例子非常少,人們對其與板塊構造的關係知之甚少。
  • 巖漿-巖漿的形成和運移
    三種研究源巖特徵的途徑:1)尋找巖漿中的捕擄體2)通過火成巖的化學特徵反演源區狀態3)將不同類型的巖石作為源巖進行高溫高壓試驗研究2、巖漿的分凝巖漿分凝是指熔融的巖漿液滴從源區巖石的粒間分離集中的作用。
  • 南大西洋深海研究有了新進展
    本報訊 南大西洋中脊與地幔柱相互作用是國際地球科學研究的前沿和熱點。近日,自然資源部第一海洋研究所海洋地質與成礦作用部重點實驗室在該領域取得新進展,相關研究成果近日刊發於地學知名期刊《地學前緣》。  自白堊紀早期以來,伴隨著岡瓦納古陸(推測存在於南半球的古大陸)的裂解,南大西洋自南向北逐漸打開,形成了目前南美洲與非洲大陸之間的現代海陸分布格局。
  • 廣州地化所提出板片拉力引發被動陸緣巖漿作用
    板塊構造解釋了地球上產生於大洋中脊或俯衝帶的絕大部分巖漿作用。而遠離俯衝帶的板內巖漿作用常常與地幔柱或其它深部地幔過程有關。傳統觀點認為,大陸裂解之後形成的被動陸緣通常被認為是穩定的、沒有巖漿活動的。因此,被動陸緣巖漿作用的例子非常少,其與板塊構造的關係知之甚少。
  • 冰島辛格韋德利國家公園大裂谷,可能是地表唯一的陸上洋中脊裂谷
    地球表面的形態受到內力作用和外力作用共同的塑造,內力作用包括板塊運動、地殼運動、火山活動和地震活動等,內力作用的能量來源於地球內部;外力作用包括風化、侵蝕、搬運、沉積和固結成巖等表現形式,外力作用的實施者包括流水、風力、海浪、冰川和生物等等,外力作用的能量主要來自於太陽輻射能。
  • 福建及臺灣海峽中生代至新生代巖漿活動獲揭示
    中國科學院邊緣海與大洋地質重點實驗室大洋巖石圈地震成像學科組博士後張亞運、研究員徐敏與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教授姚華建、劉斌合作,在中國東南部中生代至新生代的巖漿活動研究上取得新進展。相關研究近日發表在《地球化學、地球物理學、地球系統》。
  • Science Advances:洋中脊玄武巖地幔源區中存在再循環洋殼的元素...
    俯衝的大洋地殼進入地幔之後的命運如何呢?這是一個重要的科學問題。一個經典的地幔模型把這種混入俯衝物質的地幔比喻成大理石蛋糕(Marble-cake) (Allègre and Turcotte, 1986),俯衝的洋殼就像緩慢倒入蛋糕糊中的巧克力,而地幔就像是內部不均勻得分布著巧克力的蛋糕。這些「巧克力」的一部分可能會隨著地幔對流上升,在洋中脊處重新熔融,進入到新生的大洋地殼中。
  • 面波成像結果揭示福建及臺灣海峽中生代至新生代的巖漿活動
    中科院邊緣海與大洋地質重點實驗室大洋巖石圈地震成像學科組博士後張亞運、研究員徐敏與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教授姚華建和劉斌合作,在中國東南部中生代至新生代的巖漿活動研究上取得新進展。相關成果近日發表在國際期刊《Geochemistry, Geophysics, Geosystems》上。
  • 「蛟龍」號138天航行1.83萬海裡 中國大洋38航次取得5大科學成果
    新華社青島6月23日電 題:「蛟龍」號138天航行1.83萬海裡中國大洋38航次取得5大科學成果  新華社記者董瑞豐、劉詩平、張旭東  向陽紅09號船搭載蛟龍號載人潛水器及全體科考隊員23日順利返回青島,這標誌著2017年蛟龍號試驗性應用航次(中國大洋38航次)順利結束。
  • 大洋深處的「蘇軾」和「李白」,到底是一種什麼樣的存在?
    就跟一個房間的地面上,同時鋪著石材和木地板一樣。構成大陸的是陸殼,一般也稱之為矽鋁地殼,顧名思義,它富含Si、Al而相對缺Mg和Fe;被海水淹沒的洋殼呢,一般稱為鎂鐵地殼,毋庸多言,以Mg和Fe的富集為特徵。由於矽鋁質礦物(長石、石英)一般輕於鎂鐵質礦物(橄欖石、輝石、角閃石),陸殼一旦形成,很不容易回到地球內部。因此,大陸可謂是這顆星球上真正的「億萬年不沉之方舟」。
  • Science Advances:洋中脊玄武巖地幔源區中存在再循環洋殼的元素地球化學證據
    地幔的熱對流在洋中脊處上升,快速冷卻為洋中脊玄武巖(MORBs),形成新的大洋地殼。作為板塊運動的一部分,隨著洋中脊的擴張,洋中脊形成的大洋地殼在接近俯衝板塊邊界的過程中逐漸變冷變重,最終俯衝進入地幔,形成一個大洋地殼的循環。俯衝的大洋地殼進入地幔之後的命運如何呢?這是一個重要的科學問題。
  • 地質地球所巖漿環境下橄欖石的塑性變形特徵研究取得進展
    作為上地幔的最主要礦物相,橄欖石在地幔對流過程中發育塑性變形體現於地幔包體和地幔橄欖巖中廣泛存在的波狀消光和膝折帶等特徵。其主要變形機制包括位錯蠕變、擴散蠕變和顆粒邊界滑移。在不同溫壓、應力、應變速率、含水量、粒間熔體存在與否等條件下,一種或多種流變機制主導橄欖石變形,形成不同的晶格優選定向,即橄欖石組構。
  • 西太平洋大塔穆火山形成機制研究獲進展
    作為全球第三大洋底高原的沙茨基海隆(Shatsky Rise)就是其中代表,它高約4千米,面積約50萬平方千米,體積近700萬立方千米。沙茨基海隆主要由幾座已停止活動的巨型海底火山組成(圖1),其中最大的是大塔穆火山(Tamu Massif)。
  • Nature Communications: 內部垂向力驅動西太平洋快速的俯衝起始和巖漿活動
    Nature Communications: 內部垂向力驅動西太平洋快速的俯衝起始和巖漿活動西太平洋Izu-Bonin-Marianna(IBM)俯衝帶保存有最完整的俯衝起始的巖漿記錄(圖1),是研究俯衝如何起始的絕佳場所。在這個地區開展的拖網和深潛採樣研究顯示,俯衝起始最早的產物是一套弧前玄武巖(FAB,類似于洋中脊處產出的玄武巖)。
  • 人類首次打穿地殼:鑽頭鑽到了巖漿?
    12月21日下午,四川省地礦局教授級高級工程師範曉告訴澎湃新聞,地幔分為上下地幔,上地幔的上部有個軟流圈,這裡才是較普遍分布的巖漿層,現在只是打穿地殼和地幔的接觸面,也就是莫霍面。他還解釋,相比地殼的空間尺度和地質作用的規模,鑽探工程可以施加的影響是極其微不足道的,根本不可能因為鑽探而引起火山爆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