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人員提出板片拉力引發被動陸緣巖漿作用

2020-09-29 中科院之聲

板塊構造解釋了地球上產生於大洋中脊或俯衝帶的絕大部分巖漿作用,而遠離俯衝帶的板內巖漿作用常常與地幔柱或其它深部地幔過程有關。傳統觀點認為,大陸裂解之後形成的被動陸緣通常被認為是穩定的、沒有巖漿活動的。因此,被動陸緣巖漿作用的例子非常少,人們對其與板塊構造的關係知之甚少。

近日,中國科學院廣州地球化學研究所巖石學研究團隊副研究員但衛、研究員王強及合作者在青藏高原中部發現了中三疊世的被動陸緣巖漿作用。青藏高原中部由松潘-甘孜、北羌塘和南羌塘組成(圖1)。在南羌塘北緣分布有面積超過4000 km2的基性巖牆群,離子探針鋯石U-Pb精確定年表明其形成於~239 Ma,早於南、北羌塘中間的古特提斯洋閉合的時間(~233 Ma),表明其形成於被動陸緣環境。地球化學研究表明,這期巖漿作用既不是地幔柱成因,也與巖石圈拆沉作用無關。而在區域上,這期巖漿活動與古特提斯洋板片回撤導致的松潘-甘孜弧後盆地的形成同期。因此,大洋一側板片回撤導致的增強板片拉力可以在大洋另一側的被動陸緣產生強烈的伸展作用和巖漿活動(圖2)。

研究指出,這種被動陸緣巖漿可以在大洋中脊俯衝之後、大洋進入消亡階段產生。被動陸緣巖漿的較少報導可能與其在造山過程中被俯衝至地幔有關;另一種可能性是一些大陸邊緣的巖漿活動被錯誤解釋為與俯衝有關的弧巖漿。這項研究成果提供了板內巖漿作用(包括被動陸緣巖漿作用)在板塊構造體制下的另一種動力學解釋,對於研究特提斯洋單向裂解的動力學過程和機制有一定的啟示意義。

研究成果近期發表於國際地球科學期刊Geology。該項研究獲得了青藏高原第二次科學考察(2019QZKK0702)和國家自然科學基金(91855215、41630208)的資助。

圖1 青藏高原羌塘基性巖牆群分布簡圖

圖2 青藏高原中部在中二疊世和中三疊世的演化模式圖

來源:中國科學院廣州地球化學研究所

相關焦點

  • 研究人員提出板片拉力引發被動陸緣巖漿作用
    板塊構造解釋了地球上產生於大洋中脊或俯衝帶的絕大部分巖漿作用,而遠離俯衝帶的板內巖漿作用常常與地幔柱或其它深部地幔過程有關。傳統觀點認為,大陸裂解之後形成的被動陸緣通常被認為是穩定的、沒有巖漿活動的。因此,被動陸緣巖漿作用的例子非常少,人們對其與板塊構造的關係知之甚少。
  • 廣州地化所提出板片拉力引發被動陸緣巖漿作用
    板塊構造解釋了地球上產生於大洋中脊或俯衝帶的絕大部分巖漿作用。而遠離俯衝帶的板內巖漿作用常常與地幔柱或其它深部地幔過程有關。傳統觀點認為,大陸裂解之後形成的被動陸緣通常被認為是穩定的、沒有巖漿活動的。因此,被動陸緣巖漿作用的例子非常少,其與板塊構造的關係知之甚少。
  • 被動陸緣遠端帶基底性質和變形特徵研究獲進展
    中國科學院邊緣海與大洋地質重點實驗室副研究員張翠梅、研究員孫珍與中國海洋石油集團有限公司和法國斯特拉斯堡大學等多家單位的科學家合作,在被動陸緣遠端帶的基底性質和流變特徵研究上取得新進展。相關研究近日發表在《地球化學、地球物理學、地球系統學》。
  • 被動陸緣遠端帶基底性質和變形特徵研究取得新進展
    近日,中科院邊緣海與大洋地質重點實驗室張翠梅副研究員、孫珍研究員與中海石油有限公司和法國斯特拉斯堡大學等多家單位的科學家合作,在被動陸緣遠端帶的基底性質和流變特徵研究上取得新進展,相關成果發表在《地球化學、地球物理學、地球系統學》上。
  • 地質地球所研究得出始新世新特提斯洋板片斷離模型
    青藏高原作為陸陸碰撞造山帶的代表,是研究陸陸碰撞造山過程的經典地區,長期以來受到了國內外學者的廣泛關注。然而,該造山作用的一些重要過程還不甚明確,其中一個重要科學問題就是新特提斯洋板片的斷離時間。大洋板片斷離是造山帶演化過程中的關鍵環節之一,大洋板片斷離後主導大洋俯衝-大陸會聚的重要動力(深部板片拖拽力)會消失,軟流圈會沿著斷離帶發生快速上湧加熱上覆板塊。
  • 地球自轉的表面拉力,可能會引發義大利埃特納火山爆發!
    通常情況下,火山爆發主要有2大因素,一是來自地球內部的壓力,地幔內部形成地幔對流或地幔柱,形成壓力導致巖漿囊衝破地殼;另一種則是板塊運動的相互作用。不過一項最新研究表明,地球自轉時所形成的表面拉力,也有可能會引發義大利埃特納火山爆發。
  • 研究揭示廣東沿海地殼內部低速薄弱層三維發育特徵
    地殼內部的低速薄弱層既是地球板塊構造作用的產物,也是控制後期構造模式和孕育地震地質災害的重要構造因素。地殼內部低速層的形成通常與巖漿或部分熔融活動、拆離斷層、古縫合帶、韌性剪切帶以及流體活動等存在緊密聯繫。對地殼內部低速薄弱層的研究有助於理解現今地殼的形變機制以及回溯地質構造演化過程。
  • 研究提出高鎂閃長巖新成因模式
    中科院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固體礦產資源研究室陸緣演化與流體成礦學科組錢青副研究員與澳大利亞國立大學的合作者J.Hermann博士通過對華北中部邯鄲-邢臺(邯邢)地區早白堊世(130 Ma)的閃長巖進行細緻的巖石學和地球化學研究,發現:(1)其初始巖漿為中酸性,成分與同期的二長閃長巖相似,應該來自古老下地殼的部分熔融;(2)高鎂閃長巖由地幔橄欖巖與中酸性巖漿的反應形成,其中單斜輝石和角閃石正、反環帶的成分變化記錄了巖漿演化和反應的詳細過程;(3)結合角閃石壓力計,估算出巖漿與地幔巖反應的最大深度不超過20公裡
  • 研究人員提出一種基於多任務學習的深海被動定位方法
    近年來,科研人員開始將機器學習應用於水下目標的被動定位,把實際觀測數據作為訓練數據,得到具有較好定位性能的模型。海試數據難以獲取,因此,該方法的實際應用受到限制。科研人員改用聲傳播模型計算的仿真數據作為訓練數據,但這種方法和傳統匹配場方法一樣,面臨環境失配問題。
  • 研究揭示俯衝轉向可誘發南海陸緣發生破裂
    近日,中國科學院邊緣海與大洋地質重點實驗室構造與模擬研究團隊助理研究員李付成和研究員孫珍等,在南海大陸邊緣破裂方式及控制因素研究方面取得進展,相關研究成果發表在Tectonics上。俯衝板塊的回撤(Rollback)被認為是活動大陸邊緣破裂的重要動力學來源,也是近年來國內外學者的主要研究對象;而對俯衝方向反轉(Subduction direction reversal)這一重要地質過程的研究卻很少,尚不清楚大洋巖石圈在俯衝過程中發生俯衝方向反轉時,能否誘發大陸巖石圈的破裂,以及典型的破裂方式及主控因素如何。
  • 連雲港換熱器板片
    連雲港換熱器板片,本公司產品種類齊全,承銷國產和進口換熱設備及零配件,產品選型方便,可以按用戶要求提供設計、測繪、改型、安裝、製造、維修等特殊服務。連雲港換熱器板片, 能滿足客戶的特殊工況要求。
  • 新研究揭示:俯衝轉向可誘發南海陸緣發生破裂
    近日,中科院邊緣海與大洋地質重點實驗室『構造與模擬』研究團隊李付成助理研究員和孫珍研究員等,在南海大陸邊緣破裂方式及控制因素上取得了新進展,相關研究成果發表在國際期刊《Tectonics》上。新結果表明俯衝轉向可能誘發大陸巖石圈破裂,產生新洋盆;破裂方式有陸緣(Continental edge)和陸內(Continental interior)破裂兩種(圖1);破裂發生的位置受控於向北俯衝的時間和大洋巖石圈年齡。陸緣破裂以弧前碎塊裂離及俯衝大洋巖石圈的拆沉為主要特徵,而陸內破裂時出現大型陸塊向南漂移。 上述結果很好地解釋了南海初始破裂位置與破裂特徵的關係。
  • 研究揭示巖漿通道式硫化物礦床定量模型及揮發份作用
    針對該類礦床的研究和勘探工作已開展百年有餘,但直至20世紀80至90年代,人們陸續發現加拿大Voisey's Bay、俄羅斯Noril'sk,以及中亞造山帶內一系列賦存於小型侵入體中的大型-超大型銅鎳硫化物礦床後,巖漿通道成礦的模式才逐步得到廣泛認可。目前,對這一模型的解釋仍在定性演繹階段,「上升巖漿能夠攜帶多少硫化物液滴」「為什麼會在巖漿通道的出口形成大規模塊狀礦化」等關鍵科學問題未得到解答。
  • 加拿大最後一個完整陸緣冰架垮塌,溫室效應愈發嚴重,人類需重視
    據了解,前不久位於加拿大最後一個完整的陸緣冰架已經坍塌。可能很多人對此都並沒有太多的感觸,畢竟只是一個完整的陸緣冰架而已,坍塌了不就坍塌了嗎?但實際上,這一完整的陸緣冰架已經已經有了4000多年的歷史了。
  • 存在了4000年的陸緣冰架倒塌,科學家無能為力
    通過研究,在20世紀初,科學家們認為,陸緣冰架的垮塌,和全球變暖有關。從7月30日科學家們通過衛星,發現這塊陸緣冰架的北部出現斷裂,一直到它徹底垮塌,僅用了不到1天的時間,科學家認為,這是地球再次為人類敲響警鐘。什麼是陸緣冰架呢?它是一種不斷凍結的固定冰,一般形成的時間都是以「千年」為單位來進行計算的,它和極地大陸相連接,非常的堅硬,而且也不容易融化。
  • Lithos:TIMA圖像在巖漿演化研究中的應用
    .,1994)(三)該巖體是黑雲母花崗巖和鋰雲母花崗巖兩種同源巖漿侵入體的產物。兩部分巖漿都向上分餾。存在交代作用,但化學和結構不同相的分異主要是巖漿成因(Syritso et al.,2001)(四)深成巖體是單一母熔體的產物,母熔體通過分離結晶和多次的熔體/熔體和熔體/流體分離演化而來(Badanina等人,2004年,Badanina等人,2006年,Badanina等人,2010年;Thomas等人,2009年)前人對該礦床的形成過程中巖漿作用和交代作用主要集中在對熔融包裹體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