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揭示俯衝轉向可誘發南海陸緣發生破裂

2020-10-30 中科院之聲

近日,中國科學院邊緣海與大洋地質重點實驗室構造與模擬研究團隊助理研究員李付成和研究員孫珍等,在南海大陸邊緣破裂方式及控制因素研究方面取得進展,相關研究成果發表在Tectonics上。

俯衝板塊的回撤(Rollback)被認為是活動大陸邊緣破裂的重要動力學來源,也是近年來國內外學者的主要研究對象;而對俯衝方向反轉(Subduction direction reversal)這一重要地質過程的研究卻很少,尚不清楚大洋巖石圈在俯衝過程中發生俯衝方向反轉時,能否誘發大陸巖石圈的破裂,以及典型的破裂方式及主控因素如何。

研究團隊通過數值模擬與觀測對比,揭示了南海巖石圈演化包含三個重要階段:在初始階段,大洋巖石圈向北俯衝至華南大陸之下;之後進入構造平靜期;最後大洋巖石圈俯衝反轉,向南俯衝至婆羅洲之下。研究結果表明俯衝轉向可能誘發大陸巖石圈破裂,產生新洋盆;破裂方式有陸緣(Continental edge)和陸內(Continental interior)破裂兩種(圖1);破裂發生的位置受控於向北俯衝的時間和大洋巖石圈年齡。陸緣破裂以弧前碎塊裂離及俯衝大洋巖石圈的拆沉為主要特徵,而陸內破裂時出現大型陸塊向南漂移。

上述結果解釋了南海初始破裂位置與破裂特徵的關係。東側陸緣在中生代弧前破裂,裂離華南的陸塊狹窄的陸條寬度小於300公裡(包括巴拉望島等);西側在島弧發生破裂,裂離的南沙地塊寬度超過500公裡。東西側陸緣破裂的差異,可能受控於北向俯衝的時間和古南海的年齡。結合模擬與重力對比,研究推測現今殘存的向北俯衝中生代海溝可分為兩段,其中西側隨南沙地塊運移至Crocker‐Palawan增生楔體之下,東側仍留在南海北部(圖2)。

該研究得到廣東省基金團隊項目、廣東省實驗室(廣州)人才團隊引進重大專項、中科院盧嘉錫國際團隊項目、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香港研究資助局基金項目和中國IODP的共同資助。

圖1 陸緣及陸內破裂的演化特徵

圖2 模擬結果與重力數據結合揭示北向俯衝海溝的位置

來源:中國科學院南海海洋研究所

相關焦點

  • 新研究揭示:俯衝轉向可誘發南海陸緣發生破裂
    俯衝板塊的回撤(Rollback)被認為是活動大陸邊緣破裂的重要動力學來源,也是近年來國內外學者的主要研究對象;而對俯衝方向反轉(Subduction direction reversal)這一重要地質過程的研究卻甚少,尤其尚不清楚大洋巖石圈在俯衝過程中發生俯衝方向反轉時,能否誘發大陸巖石圈的破裂,以及典型的破裂方式及主控因素如何。
  • 被動陸緣遠端帶基底性質和變形特徵研究獲進展
    中國科學院邊緣海與大洋地質重點實驗室副研究員張翠梅、研究員孫珍與中國海洋石油集團有限公司和法國斯特拉斯堡大學等多家單位的科學家合作,在被動陸緣遠端帶的基底性質和流變特徵研究上取得新進展。相關研究近日發表在《地球化學、地球物理學、地球系統學》。
  • 被動陸緣遠端帶基底性質和變形特徵研究取得新進展
    近日,中科院邊緣海與大洋地質重點實驗室張翠梅副研究員、孫珍研究員與中海石油有限公司和法國斯特拉斯堡大學等多家單位的科學家合作,在被動陸緣遠端帶的基底性質和流變特徵研究上取得新進展,相關成果發表在《地球化學、地球物理學、地球系統學》上。
  • 南海的前世今生
    推測現南海南側存在古南海往南向婆羅洲的俯衝拖曳導致其後華南陸緣的拉張和裂谷作用南海海盆經歷兩次擴張形成第一次發生在晚始新世至早漸新世擴張方向為北西-南東向產生了南海西南海盆和西北海盆第二次發生在晚漸新世至早中新世擴張方向為南北向產生了南海中央海盆不過南海IODP
  • 說說太平洋板塊中您想知道的事(精彩研究):太平洋板塊中—新生代構造演化及板塊重建(李三忠)
    太平洋板塊記錄了與鄰區板塊相互作用的重要構造事件,大約55 Ma左右開始俯衝到東亞陸緣,導致東亞陸緣短暫的北西-南東向伸展,隨後受印度-歐亞碰撞動力系統和太平洋俯衝動力系統聯合控制,總體處於右行右階的拉分背景,形成了一系列盆地群,俯衝後撤等逐漸形成了雙俯衝系統。
  • 我科學家研究發現青藏高原碰撞誘發太平洋板塊俯衝
    研究結果近日在線發表在權威學術期刊Science Bulletin(《科學通報》)上。板塊構造理論是固體地球科學的基石,與量子力學、相對論、分子生物學一起,被譽為二十世紀自然科學四大奠基性理論。板塊構造體制起始的關鍵是板塊俯衝起始。但是,迄今為止,板塊俯衝是如何起始的一直存在爭議,是國際地學界研究熱點。
  • 海洋所研究發現青藏高原碰撞誘發太平洋板塊俯衝
    板塊構造體制起始的關鍵是板塊俯衝起始。但是,迄今為止,板塊俯衝是如何起始的一直存在爭議,是國際地學界研究熱點。過去幾年,國際大洋發現計劃(IODP)投入數千萬美元,先後開展了4個鑽探航次,航次累計耗時超過8個月,系統研究西太平洋新生代板塊俯衝起始機制。
  • 研究人員提出板片拉力引發被動陸緣巖漿作用
    板塊構造解釋了地球上產生於大洋中脊或俯衝帶的絕大部分巖漿作用,而遠離俯衝帶的板內巖漿作用常常與地幔柱或其它深部地幔過程有關。傳統觀點認為,大陸裂解之後形成的被動陸緣通常被認為是穩定的、沒有巖漿活動的。因此,被動陸緣巖漿作用的例子非常少,人們對其與板塊構造的關係知之甚少。
  • 研究人員提出板片拉力引發被動陸緣巖漿作用
    板塊構造解釋了地球上產生於大洋中脊或俯衝帶的絕大部分巖漿作用,而遠離俯衝帶的板內巖漿作用常常與地幔柱或其它深部地幔過程有關。傳統觀點認為,大陸裂解之後形成的被動陸緣通常被認為是穩定的、沒有巖漿活動的。因此,被動陸緣巖漿作用的例子非常少,人們對其與板塊構造的關係知之甚少。
  • 中國科學院海洋所研究發現青藏高原碰撞誘發太平洋板塊俯衝
    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孫衛東研究員課題組發現約五千三百萬年前,印度板塊和澳大利亞板塊幾乎同時與歐亞板塊發生硬碰撞,在形成青藏高原的同時,引發太平洋板塊向西北俯衝。研究結果近日在線發表在權威學術期刊Science Bulletin(《科學通報》)上。板塊構造理論是固體地球科學的基石,與量子力學、相對論、分子生物學一起,被譽為二十世紀自然科學四大奠基性理論。
  • 中國科學院海洋所研究發現青藏高原碰撞誘發太平洋板塊俯衝
    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孫衛東研究員課題組發現約五千三百萬年前,印度板塊和澳大利亞板塊幾乎同時與歐亞板塊發生硬碰撞,在形成青藏高原的同時,引發太平洋板塊向西北俯衝。研究結果近日在線發表在權威學術期刊Science Bulletin(《科學通報》)上。
  • 海洋所發現青藏高原碰撞誘發太平洋板塊俯衝---中國科學院
    相關研究成果在線發表在Science Bulletin(《科學通報》)上。  板塊構造理論是固體地球科學的基石。板塊構造體制起始的關鍵是板塊俯衝起始,但板塊俯衝如何起始仍有爭議,是國際地學界的研究熱點。國際大洋發現計劃(IODP)開展多個鑽探航次,系統研究西太平洋新生代板塊俯衝起始機制。
  • 研究發現青藏高原碰撞誘發太平洋板塊俯衝
    研究結果近日在線發表在權威學術期刊Science Bulletin(《科學通報》)上。俯衝由太平洋板塊的重大變化觸發板塊構造理論是固體地球科學的基石,與量子力學、相對論、分子生物學一起,被譽為二十世紀自然科學四大奠基性理論。板塊構造體制起始的關鍵是板塊俯衝起始。但是,迄今為止,板塊俯衝是如何起始的一直存在爭議,是國際地學界研究熱點。
  • 研究揭示廣東沿海地殼內部低速薄弱層三維發育特徵
    中國科學院南海海洋研究所中科院邊緣海與大洋地質重點實驗室(OMG)研究員夏少紅團隊基於遠震接收函數成像技術對廣東沿海殼內低速薄弱層進行了地震學成像研究,首次揭示了該地區中地殼低速薄弱層的三維發育特徵,探討了該低速層對南海減薄陸殼的控制和影響,相關研究成果近期發表在國際地學期刊Physics
  • 地質地球所揭示榴輝巖多期變質作用與俯衝隧道內俯衝-折返循環過程
    地質地球所揭示榴輝巖多期變質作用與俯衝隧道內俯衝-折返循環過程 2016-03-17 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 【字體:大 中 小】
  • 新研究發現:青藏高原碰撞誘發太平洋板塊俯衝
    板塊構造體制起始的關鍵是板塊俯衝起始。但迄今為止,板塊俯衝是如何起始的一直存在爭議,成為國際地學界研究熱點。  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孫衛東研究員課題組研究發現,約5300萬年前,印度板塊與澳大利亞板塊幾乎同時與歐亞板塊發生硬碰撞,在形成青藏高原同時,引發太平洋板塊向西北俯衝。該研究結果近日在線發表在權威學術期刊《科學通報》上。
  • 南海海洋所等揭示臺灣峽谷深水重力流地貌成因機制
    近日,中國科學院南海海洋研究所邊緣海與大洋地質重點實驗室(OMG)海底地貌與沉積動力學研究團隊在南海東北部深水重力流研究中取得新進展,相關研究成果以The role of sediment gravity flows on the morphological development of a large submarine canyon(Taiwan Canyon),north-east
  • 我國科學家研究發現青藏高原碰撞誘發太平洋板塊俯衝
    齊魯網·閃電新聞9月18日訊 記者從中科院海洋所獲悉,該院孫衛東研究員課題組發現,約五千三百萬年前,印度板塊和澳大利亞板塊幾乎同時與歐亞板塊發生硬碰撞,在形成青藏高原的同時,引發太平洋板塊向西北俯衝。研究結果近日在線發表在權威學術期刊Science Bulletin(《科學通報》)上。
  • 青藏高原碰撞誘發太平洋板塊俯衝
    板塊構造體制起始的關鍵是板塊俯衝起始。但迄今為止,板塊俯衝是如何起始的一直存在爭議,成為國際地學界研究熱點。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孫衛東研究員課題組研究發現,約5300萬年前,印度板塊與澳大利亞板塊幾乎同時與歐亞板塊發生硬碰撞,在形成青藏高原同時,引發太平洋板塊向西北俯衝。該研究結果近日在線發表在權威學術期刊《科學通報》上。
  • 我科學家研究發現青藏高原碰撞誘發太平洋板塊俯衝
    9月18日,記者從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獲悉,該研究所孫衛東研究員課題組發現約五千三百萬年前,印度板塊和澳大利亞板塊幾乎同時與歐亞板塊發生硬碰撞,在形成青藏高原的同時,引發太平洋板塊向西北俯衝。研究結果近日在線發表在權威學術期刊Science Bulletin(《科學通報》)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