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於中國大陸的南方
自古以來
就屬於中國領土海域
自然海域面積約350萬平方公裡
其中我國領海約佔3/5
為中國近海中面積最大、水最深的海區
不僅擁有豐富的旅遊資源、生物資源
當然還有
富饒的海洋油氣礦產資源
南海就像個無價的藍寶石
鑲嵌在太平洋的西邊
因此
新中國自成立以來
一直極其重視南海的戰略地位
關於南海的科學研究也如火如荼地開展
神秘面紗也逐漸露出水面
人類關於南海的認識也越來越全面
南海的誕生
了解南海的前世今生
請讓我們把時間撥回到早白堊世
此時
盤古超大陸裂解
印度大陸來勢洶洶
後來的事情大家都很熟悉了
青藏高原隆升
造就世界第一高峰
但這場曠世碰撞
影響絕不僅僅造山
鄰區首當其衝也就被迫「搬家」
紅河大斷裂帶的形成
印支板塊的擠出
古南海初始擴張
這便是最早被學術界普遍接受的
「印支半島擠出模型」
①印支半島擠出模型
改自Tapponnier et al(1982)
國外學者Tapponnier、Briais等根據物理實驗
結合地質觀測提出
印度與歐亞大陸的碰撞
導致印支半島沿哀牢山—紅河左旋斷層
往南擠出超過700km
從而使得南海海盆張開
經典的理論必然會遭到爭議
顯然擠出說模型過於簡單
難以解釋盆地發育的幾何形態、時間及其複雜性
新的地質證據不斷被發現
人們也就提出了不同的觀點及新模型
例如
②古南海俯衝拖曳模型
推測現南海南側存在古南海
往南向婆羅洲的俯衝拖曳
導致其後華南陸緣的拉張和裂谷作用
形成南海
該假說模型提到了古南海的概念
而印尼婆羅洲一帶的蛇綠巖套似乎也證實了古南海的存在
但該模型最大的問題是
現在層析成像揭示
古南海板片只有部分往南俯衝於婆羅洲之下
大部分往北俯衝於現今南海之下
幾乎整個南海區域
③西南海盆先擴張模型
南海海盆經歷兩次擴張形成
第一次發生在晚始新世至早漸新世
擴張方向為北西-南東向
產生了南海西南海盆和西北海盆
第二次發生在晚漸新世至早中新世
擴張方向為南北向
產生了南海中央海盆
不過
南海IODP鑽探之後,其擴張時間已得到解決,該模型也與事實不符
④弧後擴張模型
後擴張是西太平洋邊緣海的主要成因模式
也是認識南海的最早模型之一
早期將南海看作菲律賓海的俯衝的弧後盆地
隨著對西太平洋認識的提高
發現菲律賓島弧是隨菲律賓海的擴張
往北漂移逐步就位的
也與南海形成無關
我國科學家後來提出比較完善的弧後擴張模型:
(1)澳大利亞與歐亞之間新特提斯洋往北俯衝可能始於125 Ma。早期的俯衝弧後拉張,可能形成古南海
(2)當特提斯擴張脊開始俯衝時,構造機制從拉張轉向擠壓,可能觸發或促進古南海的俯衝
(3)隨著往北俯衝的持續,古南海消亡,同時北部開始南北向的弧後拉張,33 Ma南海開始海底擴張
改自Sun(2016)
⑤弧後擴張-左旋剪切模型
最近,中國廣州海洋局研究人員綜合科考成果與前人研究
根據南海西緣斷裂與沉積厚度、
盧帕爾縫合線、
古南海存在往南和往北的雙向俯衝的現代層析揭示
認為古南海俯衝導致的弧後擴張
是南海形成的關鍵
菲律賓板塊北移形成的左旋剪切
是擴張的觸發因素
印—亞碰撞中南半島擠出左旋走滑
導致南海西南海盆擴張軸從近東西向轉為北東向
那麼我們可以大致推出
南海的演化歷史
(1)澳大利亞板塊於早白堊世,125 Ma向北漂移,新特提斯洋往北沿梅拉圖斯線俯衝消亡,導致其北側弧後擴張,形成古南海。
(2)晚白堊世末—始新世,隨著澳大利亞往北俯衝的持續,其北側開始出現擠壓,古南海開始先後往南北俯衝。
(3)中晚始新世,約45 Ma,印度與歐亞碰撞,導致印支半島擠出,隨後古南海的往南俯衝消減,於43-38 Ma,曾母地塊與北婆羅洲沿盧帕爾縫合帶有西往東碰撞縫合,形成沙撈越造山帶。
(4)始新世之後,東部的菲律賓海板塊形成,往北運動,同時伴隨右旋,使得其東緣形成大規模左旋走滑。結果導致早漸新世,32-33Ma,在原有裂谷的基礎上形成海底擴張,
南海從東往西呈剪刀式張開。
(5)隨著南海擴張向西部發展漸新世末,同時受俯衝後撤的影響,約24 Ma,擴張中心往南躍遷。同時受印度—歐亞碰撞產生印支半島擠出影響,擴張方向從近東西西逐步轉為北東向。
(6)早中新世晚期,約16 Ma,南海南緣南沙地塊—北巴拉望地塊與卡加延脊碰撞碰撞受阻,南海擴張停止。
機會與挑戰並存
持續千萬年的演化
也拉開了南海新篇章
迷人的熱帶海洋氣候
造就了生態系統的多樣性
如同筲箕的盆地形狀
源源不斷地接收陸源物質與海洋原料
逐漸轉化為富饒的油氣藏
美麗的風景背後
洶湧暗藏
正如那無人知曉的大海賊寶藏
世人都在虎視眈眈
由於歷史與現實的原因
南沙問題十分複雜
已經形成"六國七方"介入、"四國五方"軍事佔領的武裝割據格局
頻繁的漁船騷擾、
南海軍事演練
皆是對我國領土主權的挑釁
南海島礁眾多
大部分都面臨被侵佔的危險
因此
國家的繁榮富強不能僅僅是口號喊的
提升科研實力水平
掌握南海「核心」
方能彰顯大國硬實力
近年來
南海科考如火如荼開展
「蛟龍號」、「深海勇士」號潛水器
可燃冰的開採
向世界昭示了中國科技的進步,也向世界宣告:
中國正在不斷地復興!
主要參考文獻:
李學傑 王哲 姚永堅等. 2020. 南海成因及其演化模式探討[J]. 中國地質, 47(5): 1310-1322.
Tapponnier P, Peltzer G, Dain A Y L, Armijo R, Cobbold P. 1982.Propagating extrusion tectonics in Asia: New insights from simple experiments with plasticine[J]. Geology, 10(12): 611-616.
Sun W D. 2016. Initiation and evolution of the South China Sea: An overview[J]. Acta Geochimica, 35(3): 215-225.
Hall R. 1996. Reconstructing Cenozoic SE Asia[J]. In: Hall R,Blundell D J (Eds.), Tectonic Evolution of SE Asia. Geological Society London Special Publication, 106(1): 153-184.
姚伯初, 萬玲, 吳能有. 2004. 大南海地區新生代板塊構造活動[J]. 中國地質, 31(2): 113-122.
張功成, 王璞珺, 吳景富等. 2015. 邊緣海構造旋迴:南海演化的新模式[J]. 地學前緣, 22(3): 27-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