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動陸緣遠端帶基底性質和變形特徵研究取得新進展

2020-08-28 嶺南科苑

近日,中科院邊緣海與大洋地質重點實驗室張翠梅副研究員、孫珍研究員與中海石油有限公司和法國斯特拉斯堡大學等多家單位的科學家合作,在被動陸緣遠端帶的基底性質和流變特徵研究上取得新進展,相關成果發表在《地球化學、地球物理學、地球系統學》上。

經典地殼模型一般包含脆性的上地殼和韌性的中下地殼。在貧巖漿的伊伯利亞型被動陸緣的遠端帶,地殼減薄至10km以下,中下地殼會與上地殼耦合,共同發生脆性變形。但在構造變形複雜、具有強烈繼承性的地質背景中,陸緣遠端帶的地殼流變結構和力學性質可能顯著不同,如經歷中生界主動陸緣向被動陸緣轉換的南海北部陸緣。

研究人員通過深度域的反射地震資料解釋和水平切片提取,發現在南海北部陸緣遠端帶的基底中存在多個指示韌性變形的大型劍鞘褶皺,這些褶皺被融合交織的不連續帶所分隔。在精細刻畫劍鞘褶皺和不連續帶基礎上,通過與IODP367/368航次鑽井資料的對比,提出基底由繼承的弧前盆地中地殼所構成,在簡單剪切作用下中地殼沿拆離斷層剝露到了基底頂部,直接被同裂陷期地層所覆蓋,上地殼局部缺失。簡單剪切和純剪切共同作用控制了陸緣遠端帶的超伸展減薄。

該項成果不僅揭示了劍鞘褶皺的成因和機制,同時是對全球被動陸緣遠端帶結構和基底變形的有益補充,在認識俯衝繼承性對南海張裂-破裂過程的影響方面具有重要意義。研究成果為南海地區的超伸展變形研究提供新的視角。

本項研究得到國家自然科學基金、中科院盧嘉錫國際團隊項目、南方海洋科學與工程廣東省實驗室(廣州)等項目的資助,以及IODP的支持。

圖1 劍鞘褶皺的眼球狀構造和融合交織的基底不連續帶

圖2 劍鞘褶皺的成因和繼承性中地殼在遠端帶的剝露模式圖

相關焦點

  • 被動陸緣遠端帶基底性質和變形特徵研究獲進展
    中國科學院邊緣海與大洋地質重點實驗室副研究員張翠梅、研究員孫珍與中國海洋石油集團有限公司和法國斯特拉斯堡大學等多家單位的科學家合作,在被動陸緣遠端帶的基底性質和流變特徵研究上取得新進展。相關研究近日發表在《地球化學、地球物理學、地球系統學》。
  • 研究人員提出板片拉力引發被動陸緣巖漿作用
    板塊構造解釋了地球上產生於大洋中脊或俯衝帶的絕大部分巖漿作用,而遠離俯衝帶的板內巖漿作用常常與地幔柱或其它深部地幔過程有關。傳統觀點認為,大陸裂解之後形成的被動陸緣通常被認為是穩定的、沒有巖漿活動的。因此,被動陸緣巖漿作用的例子非常少,人們對其與板塊構造的關係知之甚少。
  • 研究人員提出板片拉力引發被動陸緣巖漿作用
    板塊構造解釋了地球上產生於大洋中脊或俯衝帶的絕大部分巖漿作用,而遠離俯衝帶的板內巖漿作用常常與地幔柱或其它深部地幔過程有關。傳統觀點認為,大陸裂解之後形成的被動陸緣通常被認為是穩定的、沒有巖漿活動的。因此,被動陸緣巖漿作用的例子非常少,人們對其與板塊構造的關係知之甚少。
  • 新研究揭示:俯衝轉向可誘發南海陸緣發生破裂
    近日,中科院邊緣海與大洋地質重點實驗室『構造與模擬』研究團隊李付成助理研究員和孫珍研究員等,在南海大陸邊緣破裂方式及控制因素上取得了新進展,相關研究成果發表在國際期刊《Tectonics》上。新結果表明俯衝轉向可能誘發大陸巖石圈破裂,產生新洋盆;破裂方式有陸緣(Continental edge)和陸內(Continental interior)破裂兩種(圖1);破裂發生的位置受控於向北俯衝的時間和大洋巖石圈年齡。陸緣破裂以弧前碎塊裂離及俯衝大洋巖石圈的拆沉為主要特徵,而陸內破裂時出現大型陸塊向南漂移。 上述結果很好地解釋了南海初始破裂位置與破裂特徵的關係。
  • 廣州地化所提出板片拉力引發被動陸緣巖漿作用
    板塊構造解釋了地球上產生於大洋中脊或俯衝帶的絕大部分巖漿作用。而遠離俯衝帶的板內巖漿作用常常與地幔柱或其它深部地幔過程有關。傳統觀點認為,大陸裂解之後形成的被動陸緣通常被認為是穩定的、沒有巖漿活動的。因此,被動陸緣巖漿作用的例子非常少,其與板塊構造的關係知之甚少。
  • 研究揭示俯衝轉向可誘發南海陸緣發生破裂
    近日,中國科學院邊緣海與大洋地質重點實驗室構造與模擬研究團隊助理研究員李付成和研究員孫珍等,在南海大陸邊緣破裂方式及控制因素研究方面取得進展,相關研究成果發表在Tectonics上。研究結果表明俯衝轉向可能誘發大陸巖石圈破裂,產生新洋盆;破裂方式有陸緣(Continental edge)和陸內(Continental interior)破裂兩種(圖1);破裂發生的位置受控於向北俯衝的時間和大洋巖石圈年齡。陸緣破裂以弧前碎塊裂離及俯衝大洋巖石圈的拆沉為主要特徵,而陸內破裂時出現大型陸塊向南漂移。上述結果解釋了南海初始破裂位置與破裂特徵的關係。
  • 地質地球所巖漿環境下橄欖石的塑性變形特徵研究取得進展
    作為上地幔的最主要礦物相,橄欖石在地幔對流過程中發育塑性變形體現於地幔包體和地幔橄欖巖中廣泛存在的波狀消光和膝折帶等特徵。其主要變形機制包括位錯蠕變、擴散蠕變和顆粒邊界滑移。在不同溫壓、應力、應變速率、含水量、粒間熔體存在與否等條件下,一種或多種流變機制主導橄欖石變形,形成不同的晶格優選定向,即橄欖石組構。
  • 物理所非晶合金中流動單元與室溫塑性變形研究獲進展
    晶體物質的很多性質和特徵與其缺陷的運動有緊密聯繫。非晶態物質是複雜的多體相互作用體系,具有短程有序、長程無序的原子結構和獨特的物理和力學性質。但是,非晶固體是否存在類似晶體的缺陷,如何發現、表徵並建立非晶中流動單元與其類型、性質和特徵的關係仍然是凝聚態物理和材料科學的難題。要深入研究和理解非晶合金中的變形機制,首先就要研究其微觀結構特徵。
  • 深圳先進院在半導體表面增強拉曼散射基底研究方面取得進展
    8月7日,中國科學院深圳先進技術研究院材料所光子信息與能源材料研究中心楊春雷團隊在半導體SERS基底研究方面取得新進展,相關成果以Tunable 3D light trapping architectures based on self-assembled SnSe2 nanoplate arrays for ultrasensitive
  • 國家納米中心二維材料力學性能研究取得新進展
    國家納米中心二維材料力學性能研究取得新進展 2019-09-12 國家納米科學中心 【字體:】 語音播報   近日,中國科學院國家納米科學中心研究員張忠、劉璐琪在二維材料力學性能研究中取得新進展
  • 黑磷烯納米帶研究取得新進展
    Cheetham FRS(共同通訊作者)合作,在黑磷烯納米帶研究取得重要進展。相關研究發表於《自然—通訊》。黑磷烯二維納米結構,包括單原子層黑磷烯和少層黑磷烯(<10層)。與石墨烯不同,黑磷烯本身具有帶隙以及獨特的結構各向異性。
  • 廣東南澳島海域地震震源區地質結構研究取得新進展
    信息時報訊 (記者 成小珍 通訊員 李淑)記者17日獲悉,中國科學院南海海洋研究所邊緣海與大洋地質重點實驗室研究員夏少紅團隊,通過在南澳島海域開展主動源反射地震與海陸聯合廣角地震綜合探測,詳細刻畫了1918年南澳7.5級大地震震源區的三維地殼結構,明確了海底發震斷裂(濱海斷裂帶)的位置和特徵
  • 智能所在多功能表面增強拉曼散射基底研究中取得系列進展
    近期,中科院合肥物質科學研究院智能所仿生功能材料研究中心納米材料和環境監測實驗室的劉錦淮研究員、楊良保副研究員等,在可循環多功能的表面增強拉曼散射(Surface Enhance Raman Scattering-SERS)基底的製備和檢測方面取得了系列研究進展。
  • ...發表研究論文,發現兼具上皮和間質表達譜特徵的前列腺基底幹細胞
    近日,上海交通大學MedX-仁濟醫院幹細胞中心朱鶴研究員和高維強教授合作在Nature Communications雜誌(IF=11.9)在線發表了研究成果Identification of a Zeb1 expressing basal stem cell subpopulation in the prostate,該工作揭示了前列腺基底細胞的異質性
  • 金屬所鋁合金低溫超塑性變形機制研究取得新進展
    最近,瀋陽材料科學國家(聯合)實驗室博士研究生劉峰超在導師馬宗義研究員的指導下,對攪拌摩擦加工(FSP)超細晶鋁合金的低溫超塑性進行了深入細緻的研究,取得了一系列重要進展,相關論文先後發表在Acta Materialia(58, 14 (2010) 4693-4704.)
  • 過渡金屬高氧化價態研究取得新進展
    原標題:過渡金屬高氧化價態研究取得新進展  在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等項目的資助下,復旦大學化學系教授周鳴飛研究組等在高氧化價態研究方面取得重要進展。相關研究論文於10月23日發表在國際刊物《自然》上。該項研究成果由復旦大學化學系的周鳴飛課題組聯合德國柏林自由大學、清華大學以及加拿大麥克馬斯特大學等單位的科學家共同完成。
  • 仿生多相介質表面極端潤溼行為調控研究取得新進展
    潤溼性作為生物體和材料表面的重要特性,吸引了廣泛的研究興趣。基於仿生表界面的特殊潤溼屬性,人們開發了許多具有超疏液性質的功能材料表面。但目前發展的超疏液材料表面僅能夠在單一的環境介質中表現其獨特的疏液性質,比如鯊魚皮膚表面僅能夠在水下表現超疏油性質,在空氣中油滴則會在乾燥的表面快速鋪展,從而失去防汙功能。
  • 青藏高原三疊紀-古近紀生物地層學研究取得新進展
    然而,由於極端的自然條件和強烈的構造變形和變質作用,青藏高原地區的化石採集和生物地層學研究十分困難,進展緩慢。以雅魯藏布江縫合帶為代表的藏南新特提斯域是其中突出的代表,這裡的中、新生界地層問題多、爭論大,已經制約了相關研究的深入。
  • 物理所大面積高質量氫化石墨烯的構築及物性研究取得進展
    物理所大面積高質量氫化石墨烯的構築及物性研究取得進展 2018-12-29 物理研究所 【字體氫化後石墨烯的拉曼(Raman)光譜中石墨烯晶格的G和2D特徵峰恢復,預示著Ru基底與石墨烯之間的界面有氫原子存在並有效地減弱了石墨烯與金屬基底的強相互作用(圖1)。進一步掃描隧道顯微鏡(STM)研究發現,氫原子與石墨烯晶格中√3 × √3/R30°位置的碳原子化學成鍵形成長程有序的雙面氫化結構(圖2)並延展到整個4mm ×4mm表面。其中碳氫比為三比一,因此稱之為三分之一氫化石墨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