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區及三疊紀–古近紀綜合生物地層表
(神秘的地球uux.cn報導)據中國科學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宏偉的青藏高原被稱為地球的第三極,但在地質時期這裡曾是廣闊的海洋,其中滄海桑田的變化是當今地質學的研究熱點之一。地層學是恢復重建地質歷史的關鍵,生物地層學是地層學研究最基本的方法,化石則常常是確定地質體時代的一項最根本、最可靠的依據。然而,由於極端的自然條件和強烈的構造變形和變質作用,青藏高原地區的化石採集和生物地層學研究十分困難,進展緩慢。以雅魯藏布江縫合帶為代表的藏南新特提斯域是其中突出的代表,這裡的中、新生界地層問題多、爭論大,已經制約了相關研究的深入。
近期,中國科學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的李建國研究員研究團隊以他們所取得的材料和進展為基礎,結合他人的研究,為西藏南部新特提斯域三疊系-古近系建立了一個新的多門類綜合生物地層框架。該成果已在線發表於國際地質學綜合期刊《亞洲地質》(Journal of Asian Earth Sciences)上。
這一新框架補充了許多空白。一些過去未有研究或研究薄弱的門類,尤其是牙形類、放射蟲、孢粉等微體化石,取得了長足進展。一些在過去研究基礎較好的門類則得到了進一步的補充和完善。新的地層框架包含了一系列新的化石分帶,其中不少可與國際標準化石帶進行很好地對比,如下三疊統的牙形刺和菊石帶、三疊系頂–下侏羅統的菊石帶、上白堊統的浮遊有孔蟲與鈣質超微化石帶。研究者以「紀」為單位編制了四張綜合生物地層表,每張表都包括了該紀在地層劃分對比中具有重要意義的古生物門類,包括菊石、牙形石、雙殼類、放射蟲、有孔蟲、鈣質超微化石等。文章還依據這些新的生物地層進展對藏南地區一些三疊系–古近系巖石地層單位的劃分、對比和時代問題進行了討論和梳理。
當前新的綜合生物地層系統所覆蓋的時間範圍大致相當於藏南雅魯藏布縫合帶所代表的新特提斯洋由於拉薩-岡底斯塊體從岡瓦納北緣的裂離而開啟形成、最後因印度歐亞板塊碰撞而消亡的歷史階段,因此將為新特提斯演化及青藏高原其他地質研究提供重要的地層學參考。
相關研究得到青藏高原第二次科學考察與研究、中國科學院戰略先導專項B以及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的共同資助。
相關論文信息:Jianguo Li*, Miaoqin Lin, Yixiao Wu, Hui Luo, Jungang Peng, Lin Mu, Bo Xu, Chao Zhang, 2020. New biostratigraphic framework for the Triassic–Paleogene in the Neo-Tethys realm of southern Xizang (Tibet), China. Journal of Asian Earth Sciences, https://doi.org/10.1016/j.jseaes.2020.1043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