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藏高原三疊紀-古近紀生物地層學研究取得新進展

2020-08-17 科普百分百

研究區及三疊紀–古近紀綜合生物地層表

(神秘的地球uux.cn報導)據中國科學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宏偉的青藏高原被稱為地球的第三極,但在地質時期這裡曾是廣闊的海洋,其中滄海桑田的變化是當今地質學的研究熱點之一。地層學是恢復重建地質歷史的關鍵,生物地層學是地層學研究最基本的方法,化石則常常是確定地質體時代的一項最根本、最可靠的依據。然而,由於極端的自然條件和強烈的構造變形和變質作用,青藏高原地區的化石採集和生物地層學研究十分困難,進展緩慢。以雅魯藏布江縫合帶為代表的藏南新特提斯域是其中突出的代表,這裡的中、新生界地層問題多、爭論大,已經制約了相關研究的深入。

近期,中國科學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的李建國研究員研究團隊以他們所取得的材料和進展為基礎,結合他人的研究,為西藏南部新特提斯域三疊系-古近系建立了一個新的多門類綜合生物地層框架。該成果已在線發表於國際地質學綜合期刊《亞洲地質》(Journal of Asian Earth Sciences)上。

這一新框架補充了許多空白。一些過去未有研究或研究薄弱的門類,尤其是牙形類、放射蟲、孢粉等微體化石,取得了長足進展。一些在過去研究基礎較好的門類則得到了進一步的補充和完善。新的地層框架包含了一系列新的化石分帶,其中不少可與國際標準化石帶進行很好地對比,如下三疊統的牙形刺和菊石帶、三疊系頂–下侏羅統的菊石帶、上白堊統的浮遊有孔蟲與鈣質超微化石帶。研究者以「紀」為單位編制了四張綜合生物地層表,每張表都包括了該紀在地層劃分對比中具有重要意義的古生物門類,包括菊石、牙形石、雙殼類、放射蟲、有孔蟲、鈣質超微化石等。文章還依據這些新的生物地層進展對藏南地區一些三疊系–古近系巖石地層單位的劃分、對比和時代問題進行了討論和梳理。

當前新的綜合生物地層系統所覆蓋的時間範圍大致相當於藏南雅魯藏布縫合帶所代表的新特提斯洋由於拉薩-岡底斯塊體從岡瓦納北緣的裂離而開啟形成、最後因印度歐亞板塊碰撞而消亡的歷史階段,因此將為新特提斯演化及青藏高原其他地質研究提供重要的地層學參考。

相關研究得到青藏高原第二次科學考察與研究、中國科學院戰略先導專項B以及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的共同資助。

相關論文信息:Jianguo Li*, Miaoqin Lin, Yixiao Wu, Hui Luo, Jungang Peng, Lin Mu, Bo Xu, Chao Zhang, 2020. New biostratigraphic framework for the Triassic–Paleogene in the Neo-Tethys realm of southern Xizang (Tibet), China. Journal of Asian Earth Sciences, https://doi.org/10.1016/j.jseaes.2020.104369.

相關焦點

  • 青藏高原三疊紀-古近紀生物地層學研究取得進展
    青藏高原被稱為地球的第三極,但地質時期曾是海洋,滄海桑田的變化是地質學的研究熱點之一。地層學是恢復重建地質歷史的關鍵,生物地層學是地層學研究的基本方法,化石則是確定地質體時代根本和可靠的依據。然而,由於極端的自然條件、強烈的構造變形和變質作用,青藏高原地區的化石採集和生物地層學研究十分困難、進展緩慢。
  • 青藏高原魚類物種形成和進化研究取得新進展
    近日,記者從青海省科技廳了解到,中國科學院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承擔的「青藏高原魚類的物種形成和進化研究」取得新進展。通過野外調查,首次在青藏高原冰川湖泊中發現了一個同域物種形成的案例,為同域物種形成理論提供了新的證據。
  • 青藏高原中部發現古近紀最豐富植物化石群 或曾是亞熱帶森林
    12月7日,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首次發布了我國科學家關於4700萬年前青藏高原中部的一項重要「探秘」成果,彌補了此前認知和研究的大量空白。發現古近紀最豐富植物化石群青藏高原中部,平均海拔4600米以上,是一片廣袤的高寒荒蕪之地,卻是認識青藏高原形成過程的關鍵地區,長期以來備受地球科學和生命科學領域的關注。
  • 版納植物園通過青藏高原夾竹桃科新化石揭示蘿藦亞科在古近紀亞洲...
    中國科學院西雙版納熱帶植物園古生態研究組博士後Cédric Del Rio、研究員蘇濤及其合作者系統研究了在青藏高原中部下始新統牛堡組地層若干種子的印痕化石。基於其邊緣寬度的差異花粉出兩個新種,粗緣似蘿藦籽(Asclepiadospermum marginatum C. Del Rio, T. Su & Z.-K.
  • 青藏高原魚類的物種形成和進化研究取得新進展
    中新網西寧11月16日電 據青海省科技廳16日消息,近日,青海省科學技術廳組織專家對中國科學院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承擔的「青藏高原魚類的物種形成和進化研究」項目進行了成果評價。通過野外調查,首次在青藏高原冰川湖泊中發現了一個同域物種形成的案例,為澄清同域物種形成理論提供了新的證據。
  • 內蒙古二連盆地古近紀奇蹄類和生物地層學研究獲進展
    內蒙古二連盆地古近紀奇蹄類和生物地層學研究獲進展 2019-01-11 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 亞洲始新世哺乳動物分期以及我國陸相始新世年代地層框架都主要以二連盆地相對應的巖石地層單位和哺乳動物群為基礎,這更突顯了二連盆地在我國甚至亞洲古近紀哺乳動物化石研究中的重要地位。但由於陸相沉積的複雜性,以往的研究中對二連盆地地層的劃分、對比存在一些混淆或錯誤,從而導致了哺乳動物群組成存在「混層」的現象;這也使得與其他化石地點以及洲際對比存在不確定性。
  • 青藏高原凍土碳庫評估方面取得新進展
    為了深入認識這種反饋關係,必須先研究清楚凍土碳庫的大小及其分布特徵。然而,由於缺乏足夠的地面觀測資料以及有效的尺度轉換方法,目前學術界對於凍土碳庫的估算仍存在很大的不確定性。  中科院植物所的研究人員以青藏高原多年凍土區為研究對象,通過2013—2014年連續2年的大範圍取樣,獲得了342個3米深度和177個50釐米深度的土壤剖面樣品。
  • 國土資源部:青藏高原地質研究取得原創性成果
    記者從7月16日~17日在京召開的項目成果專家評審會上獲悉,青藏高原地質研究達到歷史新水平,取得了一批令世界地質領域矚目的原創性成果,主要包括一套服務於青藏高原經濟社會發展的全新的地質—環境—資源圖件,一個收納青藏高原地質調查與研究成果的基礎地質資料庫管理系統以及描述青藏高原演化歷史的新的板塊構造模型等。
  • 青藏高原形成與演化研究增添新依據
    該古地磁研究結果表明南羌塘地塊在中侏羅世位於34.6±4.6°N的古緯度位置。班公湖-怒江特提斯洋三疊紀-中侏羅世演化過程重建圖羌塘地塊、拉薩地塊、歐亞板塊和印度板塊中生代古緯度變化圖據悉,班公湖-怒江特提斯洋的演化及閉合伴隨著拉薩地塊與羌塘地塊的匯聚-碰撞和班公湖-怒江縫合帶的形成,並在亞洲大陸內部造成了大量的陸內構造縮短,導致青藏高原中部在印度與亞洲大陸碰撞前達到一定的海拔高度
  • 青藏高原季節性凍土凍融變化研究取得進展
    近日,中國科學院西北生態環境資源研究院研究員羅斯瓊團隊在Journal of Climate上,發表題為Freeze-Thaw Changes of Seasonally Frozen Ground on the Tibetan Plateau from 1960 to 2014的研究論文,揭示20世紀60年代以來青藏高原季節性凍土凍融的時空變化特徵。
  • 高冷的青藏高原中部 4700萬年前是一片亞熱帶森林?
    12月7日,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首次發布了我國科學家關於4700萬年前青藏高原中部的一項重要「探秘」成果,彌補了此前認知和研究的大量空白。 發現古近紀最豐富植物化石群 青藏高原中部,平均海拔4600米以上,是一片廣袤的高寒荒蕪之地,卻是認識青藏高原形成過程的關鍵地區,長期以來備受地球科學和生命科學領域的關注。
  • 東北地理所等在氣候變化影響青藏高原湖泊的遙感研究中取得進展
    東北地理所等在氣候變化影響青藏高原湖泊的遙感研究中取得進展 2018-03-15 東北地理與農業生態研究所 【字體:大 中 小】
  • 青藏高原凍土有機碳周轉對增溫的響應研究獲進展
    為科學回答未來青藏高原凍土區是碳源還是碳匯,中國科學院成都山地災害與環境研究所博士常瑞英及合作者在青藏高原長期開展增溫實驗,比較了不同情境下土壤有機碳濃度、儲量及土壤礦物結合態有機碳來源及14C年齡的變化,並取得了新進展。由於幅遠廣闊、常年低溫,青藏高原凍土是我國重要的陸地有機碳庫。作為全球變暖最敏感的區域之一,青藏高原凍土區氣溫變暖速率約是全球平均值的2倍。
  • 古生物學家發現青藏高原中部遠古的「香格裡拉」
    中新社昆明12月8日電 (記者 胡遠航)中國科學院西雙版納熱帶植物園8日發布消息稱,由該園、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組成的古生物科考隊在青藏高原的高寒腹地班戈盆地發現大量古生物化石。通過對這些化石研究證明:在4700萬年前,青藏高原中部存在亞熱帶森林,堪稱遠古的「香格裡拉」。
  • 最新古DNA研究:丹尼索瓦人晚更新世長期生活在青藏高原
    中新網北京10月30日電 (記者 孫自法)繼2019年夏河人下頜骨化石被鑑定為丹尼索瓦洞以外第一件丹尼索瓦人化石引發國際學界轟動之後,青藏高原東北部白石崖溶洞遺址的丹尼索瓦人最新研究又獲重大進展科研團隊 供圖蘭州大學和中科院青藏高原所研究團隊2019年通過古蛋白分析方法,鑑定白石崖溶洞的夏河人下頜骨化石為丹尼索瓦人,並利用鈾系測年方法將其年齡確定為距今至少16萬年,這一研究將丹尼索瓦人的空間分布首次從西伯利亞地區擴展至青藏高原,實現丹尼索瓦人研究和青藏高原史前人類活動研究的雙重重大突破。
  • 珊瑚沙島沉積年代地層學問題取得重要進展
    近日,中國科學院南海海洋研究所邊緣海與大洋地質重點實驗室研究員陳天然與澳大利亞昆士蘭大學科學家合作,在珊瑚沙島沉積年代地層學問題上取得重要進展,研究成果發表在《地球物理研究快報》上。珊瑚沙島發育於珊瑚礁坪,出露於海面之上,由鈣質生物骨骼堆積而成。
  • 人類演化「關鍵拼圖」現身青藏高原
    ◆ 國家文物局舉行「考古中國」重大項目第二期重要進展工作會,通報了白石崖溶洞遺址重要考古成果◆ 通過對這個洞穴和出土於此的化石開展多年研究,證實此前只發現於阿爾泰山地區的一支新的古人類——丹尼索瓦人曾在世界屋脊留下清晰足跡,並將青藏高原史前人類活動歷史從距今4萬年提前至距今16萬年,甚至距今19萬年人類演化關鍵拼圖現身青藏高原
  • 「高冷」的青藏高原,竟然曾藏有大片的熱帶雨林?我國科學家已找到...
    12月7日,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首次發布了我國科學家關於4700萬年前青藏高原中部的一項重要「探秘」成果,彌補了此前認知和研究的大量空白。  發現古近紀最豐富植物化石群  青藏高原中部,平均海拔4600米以上,是一片廣袤的高寒荒蕪之地,卻是認識青藏高原形成過程的關鍵地區,長期以來備受地球科學和生命科學領域的關注。
  • 在4700多萬年前,青藏高原中部應該是偏熱帶、亞熱帶的氣候類型
    12月7日,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首次發布了我國科學家關於4700萬年前青藏高原中部的一項重要「探秘」成果,彌補了此前認知和研究的大量空白。發現古近紀最豐富植物化石群青藏高原中部,平均海拔4600米以上,是一片廣袤的高寒荒蕪之地,卻是認識青藏高原形成過程的關鍵地區,長期以來備受地球科學和生命科學領域的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