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冷」的青藏高原,竟然曾藏有大片的熱帶雨林?我國科學家已找到...

2021-01-09 網易

  

  平均海拔4600米以上的青藏高原中部,現在是一片高寒荒蕪之地。青藏高原如何抬升到現有高度,許多演化細節仍不清楚。我科學家最近發現的蔣浪植物化石群,刷新了人們對青藏高原的認知——

  高冷的青藏高原中部 4700萬年前是一片亞熱帶森林?

  

  ↑青藏高原中部班戈縣中始新世種類豐富的化石植物類群。受訪者供圖

  日前,中國與尼泊爾兩國向全世界正式宣布,珠穆朗瑪峰的最新高程為8848.86米。

  珠穆朗瑪峰以及與之相鄰的青藏高原的崛起並非一蹴而就。長期以來,青藏高原地表抬升歷史,是新生代以來眾多地質事件和氣候環境事件的邊界條件,也是青藏高原研究的熱點和難點。在漫長的抬升過程中,有大量的謎題:在青藏高原隆起到現有高度之前,那裡到底是什麼樣的?在「高冷」的青藏高原,數千萬年前真的曾藏著一個溫熱的「香格裡拉」?

  12月7日,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首次發布了我國科學家關於4700萬年前青藏高原中部的一項重要「探秘」成果,彌補了此前認知和研究的大量空白。

  發現古近紀最豐富植物化石群

  青藏高原中部,平均海拔4600米以上,是一片廣袤的高寒荒蕪之地,卻是認識青藏高原形成過程的關鍵地區,長期以來備受地球科學和生命科學領域的關注。儘管經歷了幾十年的調查,青藏高原的地貌演化細節仍不清楚。

  「為什麼要研究青藏高原?因為青藏高原的形成,是新生代全球最重要的地質事件,改變了我們亞洲的地形地貌,也塑造了亞洲的季風氣候,以及現在的生物多樣性分布格局。」中國科學院西雙版納熱帶植物園蘇濤研究員開門見山地說,青藏高原是非常重要的一個研究區域,不僅對地質學、生物學等各個學科都非常重要,人們關注的高原隆升時間跟隆升方式,也是青藏高原研究的焦點。

  「作為地球上最年輕、最高的山脈,喜馬拉雅山脈是由印度次大陸與歐亞板塊碰撞形成的。然而對於喜馬拉雅山的隆升歷史及機制,仍存在爭議。」中國科學院昆明動物研究所車靜研究員說。

  目前,關於喜馬拉雅山脈隆升歷史的主要假說有兩個:一是近期隆升假說,該假說得到了水文學和熱學證據的支持,認為喜馬拉雅山直到上新世中期才達到現有高度;二是漸進式隆升假說,該假說認為喜馬拉雅山在古新世晚期就已經開始隆升,但前期抬升較為緩慢,直到中新世才開始快速隆升繼而達到現在的高度。

  而化石是生物與環境在漫長地質時期協同演化的產物,是探討高原生物多樣性演變歷史以及高原形成過程的關鍵證據。通過研究化石,科學家可以認識地質時期的生物多樣性歷史,及其環境變化過程。

  近10年來,中國科學家通過大量的青藏高原野外工作,發現了棕櫚、攀鱸、水黽等化石類群,種類非常豐富,這些類群在現在的青藏高原中部不復存在。

  近期,由中國科學院西雙版納熱帶植物園古生態組和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共同組織的「第二次青藏高原綜合科學考察研究」古生物科考隊,聯合國內外多家科研院所,在曠野的風霜中,在強烈的高原紫外線條件下,開展了大量野外工作及相關研究。

  功夫不負有心人。不久前,在青藏高原中部的那曲市班戈盆地一個叫蔣浪的地點進行科考時,科考隊在一套灰色泥巖中有了重大發現。「經過我們對整套出露地層的踏勘,發現產化石的層位共有5層,種類非常豐富。這是迄今為止高原上發現的物種最豐富的新生代化石植物群。」蘇濤說,這一發現,意味著青藏高原古近紀具有豐富的、與今天截然不同的植物多樣性。

  與北半球植物區系有過密切交流

  蘇濤他們此次發現的蔣浪植物群,屬於古新統至始新統牛堡組,位於現海拔4850米,地處青藏高原中部「班公湖—怒江縫合帶」。

  「在這套地層的多個層位中,我們發現了大量植物化石,包括葉片、果實、種子、花、地下塊莖等,共劃分為70餘個形態類型,這是迄今青藏高原發現的物種最為豐富的新生代植物群。」蘇濤向科技日報記者介紹,通過鈾-鉛法放射性同位素測定,蔣浪植物群的絕對地質年代約為4700萬年。

  「蔣浪植物群的很多植物種類是青藏高原乃至亞洲最早的化石記錄,和北半球同時期的植物群有著很高的相似性。」中國科學院西雙版納熱帶植物園周浙昆研究員告訴記者,這個植物群的不少種類,如兔耳果屬、椿榆屬、金魚藻屬、臭椿屬等,都是這些類群在青藏高原乃至亞洲最早的化石記錄;一些種類,如翼核果族,甚至是該類群目前已知的全球最早化石記錄。

  「這些化石類群的發現,表明青藏高原是周邊地區植物多樣性的重要源頭之一。」蘇濤說,其生物多樣性對青藏高原及周邊地區,例如東南亞、甚至對整個亞洲的生物多樣性的貢獻是非常大的。

  非常有意思的是,蔣浪植物群中,有很多類群在如今的西雙版納熱帶植物園中居然能找到,一些種子及果實都能與古老的化石對應起來。「比如有一種蘿藦亞科的種子,當時我們還不知道它的分類學位置,有一次非常偶然的機會,在我們去西雙版納植物園上班的路上,居然發現了與其現生對應的種子,形態非常匹配。這表明,在4700多萬年前,青藏高原中部應該是偏熱帶、亞熱帶的氣候類型。」蘇濤說。

  與同時期的植物群比較發現,青藏高原在中始新世與北半球其他地區具有相似的植物區系組成,也就是說植物種類具有較高的相似性。其中,和美國綠河生物群的物種相似度最高,其次是德國麥瑟爾生物群,例如兔耳果屬、臭椿屬、椿榆屬在三個植物群中同時出現,說明當時青藏高原與北半球的其他地區存在密切的區系交流。

  古氣候重建表明這裡曾溫暖溼潤

  長期以來,人們對青藏高原地形地貌以及亞洲季風和生物多樣性之間的複雜關係知之甚少。

  除了關注古植物本身,蘇濤他們還把目光鎖定在青藏高原地質時期的環境變化上,而「會說話的化石」,不僅記錄了地質時期青藏高原生物區系的多種成分,還可量化當時的溫度、降雨量等氣候指標,為4000多萬年前隱藏在青藏高原中部的「香格裡拉」生態系統的古氣候面貌提供了最直接的證據。

  「通過葉片的形態特徵與氣候的相關性,並結合熱力學原理,我們定量計算出4700萬年前青藏高原中部的古環境:在季風氣候下,東西向中央谷地森林的生長海拔約為1500米。」周浙昆說,他們利用氣候—葉片多變量分析程序,對化石植物群的古氣候定量進行重建,結果表明,中始新世青藏高原中部存在溫暖溼潤的季風氣候,該地區既低又溼,年均溫度約為19攝氏度。

  周浙昆、蘇濤團隊還利用熱力學原理,重建了植物群的古海拔,表明當時青藏高原中部存在海拔不超過1500米的東西向中央谷地,南北兩側分別是岡底斯山和羌塘山脈,這也得到了模型模擬結果的支持。結合古生態組前期發表的棕櫚化石證據,中央谷地在經歷了2000餘萬年之後,由於北向擠壓和剝蝕填充,到了中新世才逐漸形成現在的高原。

  蘇濤介紹,青藏高原本身結構很複雜,它是由不同的板塊拼接而成的;而不同板塊形成的歷史不盡相同。這個山谷及其所佔據的生態系統,一直持續到中新世才逐漸結束。

  「這項研究也為探討高原的形成過程提供了重要的古生物學依據。」周浙昆提示說,今後研究青藏高原生物多樣性演變歷史與古環境變化過程,需要考慮青藏高原形成過程的差異性和複雜性。

  
編輯:趙徵南
責任編輯:付鑫鑫

  來源:科技日報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並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相關焦點

  • 高冷的青藏高原中部 4700萬年前是一片亞熱帶森林?
    珠穆朗瑪峰以及與之相鄰的青藏高原的崛起並非一蹴而就。長期以來,青藏高原地表抬升歷史,是新生代以來眾多地質事件和氣候環境事件的邊界條件,也是青藏高原研究的熱點和難點。在漫長的抬升過程中,有大量的謎題:在青藏高原隆起到現有高度之前,那裡到底是什麼樣的?在「高冷」的青藏高原,數千萬年前真的曾藏著一個溫熱的「香格裡拉」?
  • 我國科學家發現:啤酒酵母可能發源於青藏高原
    我國生產的啤酒基本上都屬於拉格啤酒。拉格啤酒發酵菌種又被稱為巴斯德酵母,是由愛爾啤酒發酵菌種與另一種野生酵母菌雜交而形成,後者就是拉格啤酒酵母最原始的「祖先」。它讓拉格啤酒酵母有了低溫發酵能力,但科學家一直沒有找到它源自何處。
  • 青藏高原竟然每天都在移動!
    青藏高原位於中國西南部,在喜馬拉雅山之上,被稱作「世界屋脊」。它是亞洲內陸高原,也是中國最大世界海拔最高的高原。南起喜馬拉雅山脈南緣,北到崑崙山、阿爾金山和祁連山北緣,總面積有250萬平方千米,平均海拔4000米以上。
  • 青藏高原究竟是如何形成的?科學家已爭論百年
    (原標題:青藏高原誕生謎題 科學家已爭論百年)
  • 科學家根據地震資料推測:青藏高原的地下或許存在空洞
    海南島的大小,這個說法是有數據支撐的,來源於我國與加拿大和美國的科學家根據2007年到2011年發生在東亞的277次地震資料,採用計算機繪製而成的青藏高原地底下的3D模型。,科學家們花了4年的時間,收集了幾億份資料,由於數據太過於龐大,動用了超級電腦,這些電腦每秒鐘可執行10萬億次的運算,總共配置有12萬塊CPU,終於把它的三維動畫給繪製了出來,三維動畫繪製出來後,科學家們十分的驚訝,青藏高原下面真的別有洞天,而且這個空洞的體積以及面積比上面的喜馬拉雅山和青藏高原還要大。
  • 研究員找到線索,他們19萬年前已在青藏高原
    19萬年前青藏高原就有古人類存在 2008年,在俄羅斯西伯利亞南部的阿爾泰山脈,科學家們於丹尼索瓦洞中,發現了一塊古人類的指骨化石,不過,當時科學家們並沒有辦法通過一節小小的指骨,來還原出它主人的身份和樣貌。
  • 科學家探明青藏高原臭氧低谷成因
    新華社北京2月23日電青藏高原上空緣何夏季會形成臭氧低谷?對此,我國科學家經進一步研究後揭示,熱力和動力作用是導致青藏高原上空出現臭氧低谷的主要原因。夏季是青藏高原地面對大氣加熱最強的季節,18公裡以下大氣中垂直向上的物質輸送作用很強,從而將臭氧含量較少的低層空氣帶向高空,衝淡高空臭氧含量。
  • 青藏高原多年凍土本底調查啟動
    儘管我國以青藏高原為重點的多年凍土研究已有近50年的歷史,但主要集中於青藏公路及青藏鐵路沿線地區,且以凍土工程研究為主。至今,青藏高原多年凍土的邊界、高原腹地凍土分布的真實情況、凍土活動層與植被分布關係等一些最基本的凍土信息均源自若干典型工作基礎上的推測,使得在科學研究和工程實踐中對凍土問題的認識和解決受到很大制約。
  • 我國獲青藏高原湖泊最長巖芯
    來源:人民日報本報拉薩8月4日電 (記者徐馭堯)記者從納木錯科考現場獲悉:中國科學院青藏高原所湖泊與環境變化團隊首次在青藏高原納木錯中心湖區近百米深的水下成功獲取長度為144.79米的巖芯,鑽探深度達153.44米,這是我國獲取的青藏高原湖泊最長巖芯,有望重建近15萬年連續氣候環境記錄。
  • 我國獲青藏高原湖泊最長巖芯
    中國青年報客戶端北京8月4日電(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邱晨輝)中科院青藏高原所今天對外發布消息稱,8月3日下午,該所湖泊與環境變化團隊首次在青藏高原納木錯中心湖區近百米水下成功獲取144.79米巖芯,鑽探深度達153.44米。這是我國科學家利用自主研發的湖泊鑽探系統,首次在近百米的水深條件下成功獲取超長巖芯。
  • 假如青藏高原不隆起,我國南方是什麼環境?
    如果青藏高原不隆起的話,我國南方應該會是乾旱炎熱的沙漠地帶,而北方地區更多的是溫暖潮溼氣候適合人類的生存。青藏高原海拔較高,平均4000米以上,這也意味著青藏高原可以接收到更多的太陽輻射能。地表吸收更多的熱量,地表大氣受熱不斷地上升,最後會導致地面處大氣壓強降低。
  • 144.79米 我國獲青藏高原湖泊最長巖芯
    所湖泊與環境變化團隊首次在青藏高原納木錯中心湖區近百米水下成功獲取144.79米巖芯,鑽探深度達153.44米,有望重建近15萬年連續氣候環境記錄。此前,我國高原湖泊最大鑽探深度為114.9米,本次納木錯巖芯成功鑽取是我國湖泊巖芯鑽探首次達到150米級別。
  • 青藏高原對我國季風氣候的影響
    前言:高大的青藏高原是世界的第三極,它高大挺拔的身軀不僅使它成為典型的高原山地氣候區,而且對我國的季風氣候也有深遠的影響。今天我們就通過一道真題來探究一下青藏高原對我國季風氣候的影響。真題:(2012年安徽文綜,32~33,8分)青藏高原四周多高山。
  • 在4700多萬年前,青藏高原中部應該是偏熱帶、亞熱帶的氣候類型
    青藏高原如何抬升到現有高度,許多演化細節仍不清楚。我科學家最近發現的蔣浪植物化石群,刷新了人們對青藏高原的認知——高冷的青藏高原中部 4700萬年前是一片亞熱帶森林?日前,中國與尼泊爾兩國向全世界正式宣布,珠穆朗瑪峰的最新高程為8848.86米。珠穆朗瑪峰以及與之相鄰的青藏高原的崛起並非一蹴而就。
  • 青藏高原中部發現古近紀最豐富植物化石群 或曾是亞熱帶森林
    平均海拔4600米以上的青藏高原中部,現在是一片高寒荒蕪之地。青藏高原如何抬升到現有高度,許多演化細節仍不清楚。我科學家最近發現的蔣浪植物化石群,刷新了人們對青藏高原的認知——高冷的青藏高原中部 4700萬年前是一片亞熱帶森林?日前,中國與尼泊爾兩國向全世界正式宣布,珠穆朗瑪峰的最新高程為8848.86米。
  • 已證實!4700萬年前青藏高原有亞熱帶森林
    【已證實!4700萬年前青藏高原有亞熱帶森林】我國古生物學家研究發現:4700萬年前的青藏高原曾擁有亞熱帶森林植被。專家稱,4700萬年前青藏高原中部海拔僅1500米,年均溫19攝氏度,那裡森林茂密、水草豐美,堪稱遠古時期的「香格裡拉」。
  • 青藏高原上的丹尼索瓦人DNA,在沉積物裡找到了
    從青藏高原的一塊半截帶著牙齒的下頜骨中,中國科學院青藏高原所、蘭州大學等機構的研究人員通過古蛋白組學的分析,發現其含有丹尼索瓦人身上特有的變異蛋白質,判斷出這塊下頜骨屬於丹尼索瓦人 最近,科學家們在夏河人所在的白石崖溶洞有了更多重要發現。
  • 青藏高原上的丹尼索瓦人DNA,在沉積物裡找到了!
    從青藏高原的一塊半截帶著牙齒的下頜骨中,中國科學院青藏高原所、蘭州大學等機構的研究人員通過古蛋白組學的分析,發現其含有丹尼索瓦人身上特有的變異蛋白質,判斷出這塊下頜骨屬於丹尼索瓦人[1]。這標誌著科學家們首次通過古蛋白組學的分析確認丹尼索瓦人在中國出現過,被認為是一個裡程碑式的發現。
  • 藏高原移動地球發信號:青藏高原在東流(組圖)
    青藏高原是大陸中頗為突出的構造體,因而也是研究板塊碰撞的最理想地域。  參與此次電磁探測的中方學者,中國地質大學地下信息探測技術與儀器教育部重點實驗室魏文博教授表示,青藏高原有其獨特性,海拔高、範圍廣,因此,青藏高原的形成、演化和新構造發展是我國和亞洲,乃至全球新生代最重要的地質事件。
  • 【人民日報】我在青藏高原找化石
    孫博陽攝  青藏高原就像一座巨大的迷宮。4000多萬年前,這裡曾有一片汪洋大海,歷經滄海桑田,人們說不清中間發生了哪些變遷。或許在漫長歲月中,它一直在沉吟、訴說,只是我們聽不懂。如今,藉助現代科學分析方法,從一塊塊沙土、一片片樹葉和一顆顆動物牙齒中,可以復原它過去故事的片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