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藏高原究竟是如何形成的?科學家已爭論百年

2020-11-23 網易科技

(原標題:青藏高原誕生謎題 科學家已爭論百年)

印度與亞洲大陸碰撞示意圖

本報記者 陸成寬

最近,我國開始了第二次對青藏高原的大規模綜合性科學考察研究。雖然,上世紀70年代開展的第一次青藏高原綜合科考取得了一些「科學大發現」,但是人們對這片雪域高原的了解還遠遠不夠。

時至今日,作為地球「第三極」,青藏高原的形成過程仍然沒有定論,科學家為此已經爭論了近百年。百年間,他們提出了各種學說來解釋青藏高原新生代地殼的變形和地表的隆升。

解釋一:青藏高原是「墊」起來的

印度地殼俯衝學說認為,印度地殼整體性下插到青藏高原之下,導致了雙倍於正常大陸地殼厚度的地殼和青藏高原的形成。

地球物理觀測數據表明:青藏高原地殼的厚度是正常大陸地殼厚度的兩倍。早在1924年,為了解釋這個問題,瑞士地質學家阿爾岡根據大陸漂移理論提出了印度地殼俯衝學說。該學說也是最廣為人知的一種解釋青藏高原形成的模型。

「印度地殼俯衝學說是指印度地殼整體性下插到青藏高原之下,導致了雙倍於正常大陸地殼厚度的地殼和青藏高原的形成,印度地殼就好像一塊板墊到了青藏高原的下面。」8月29日,中國科學院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陳林副研究員接受科技日報記者採訪時這樣說。

此後,不斷有科學家在此基礎上,對這一學說進行了完善。

英國地質學家鮑威爾和康拉罕1973年提出了改進版雙地殼模型。他們認為印度大陸的俯衝作用導致了青藏高原雙地殼結構和均一海拔高度的形成,也就是印度大陸巖石圈的板底墊託作用導致了青藏高原地表的快速隆升。與阿爾岡的「一塊板」墊託的觀點不同,該模型認為青藏高原的隆起是由印度大陸巖石圈「多塊小板」墊託起來的。

1985年,美國地球物理學家提出了衍生版俯衝模型大陸貫入說,該學說認為在青藏高原的下地殼存在著一種黏滯性很低的黏流體,剛性的印度板塊地殼向北貫入到軟弱的青藏高原低黏滯性的下地殼中,其動力機制就類似於液壓千斤頂的原理。在印度板塊貫入的壓力下,青藏高原隆起抬升。

根據千斤頂原理,青藏高原必須在印度板塊貫入的地方保持低強度,同時,印度板塊貫入地方周圍的巖石屬性必須具有高強度,這樣才能在橫向上承受印度板塊貫入的壓力,發生向上的隆升。然而,青藏高原周圍的塊體並不都具有高強度,不滿足橫向承受住印度板塊貫入壓力的條件,因此該學說不能很好地解釋青藏高原的隆升。

解釋二:青藏高原是「擠」出來的

一致性增厚學說認為印度板塊向北推擠,導致青藏高原巖石圈大規模縮短,由此產生了比正常地殼厚一倍的地殼,導致了青藏高原的隆升。

如果我們想把房頂變高,會有兩種選擇:可以在原來屋頂上再加蓋一層,也可以把原屋頂兩邊的屋脊往中間擠,讓它更高聳。

英國地質學家杜威和伯克就覺得青藏高原是靠第二種方法「長」起來的。他們於1973年提出一致性增厚學說,認為在青藏高原地體之下並沒有吸收印度大陸的地殼,印度板塊的作用就好像是一個帶有鋸齒形末端的剛性塊體而向北推擠,青藏高原巖石圈大規模地縮短,由此產生了比正常地殼厚一倍的地殼,從而導致了青藏高原的隆升。該理論認為整個亞洲大陸地殼的南北向縮短增厚是連續性的和一致性的。

解釋三:青藏高原是「浮」上來的

一致性增厚以後,青藏高原下方增厚的巖石圈地幔被軟流圈物質剝離取代,導致總體質量減小,在軟流層浮力作用下,地殼隆起抬升。

1981年,澳大利亞地球物理學家霍斯曼和英國地球物理學家麥肯齊等人提出,一致性增厚以後,青藏高原下方增厚的巖石圈地幔被更熱和更輕的軟流圈物質對流剝離並取代,導致巖石圈總體質量減小,在軟流層浮力的作用下,地殼隆起抬升。這個過程就好像將一塊下方綁著鐵塊的木板放入水中,鐵塊掉下去以後,木板就會在浮力作用下上浮。

此外,美國地球物理學家莫拉等人也指出,一致性增厚的過程應該是緩慢進行的,並且此過程也不能使青藏高原達到現在的高度,因此,增厚的巖石圈地幔被剝離以後,變得更輕在浮力作用下地殼抬升是青藏高原突然隆升的主要機制。

解釋四:青藏高原是「堆」起來的

下地殼流學說認為隨著青藏高原地殼增厚,低黏度的下地殼在重力驅動下向低海拔區域流動,並在高原周邊受阻聚集,從而導致地表隆升和高原擴展。

自霍斯曼、麥肯齊等人提出他們的想法後,一些科學家也開始把關注點放在青藏高原下地殼。1997年美國地球物理學家若伊鄧等人就提出了青藏高原演變的下地殼流學說。

該學說認為青藏高原東緣地區的地形特徵被認為是來自高原中部的下地殼軟弱物質在重力作用下,向東部流動並因受阻而聚集,在這個過程中囤積起來的物質就會向上「擠」,這就導致了地表的抬升。陳林進一步解釋說:「隨著青藏高原地殼的增厚,低黏度的下地殼在重力的驅動下向周邊低海拔的區域流動,這些流動的下地殼物質在高原周邊受阻而聚集,從而導致了地表的隆升和高原的向外擴展。」這個模型認為上地殼變形對地形生長的貢獻微乎其微,而下地殼管道流才是導致地殼增厚和地表抬升的主導因素。

本文來源:科技日報社-中國科技網 責任編輯:王鳳枝_NT2541

相關焦點

  • 揭示青藏高原形成的地殼流變制約機制
    自Argand(1924)提出印度地殼整體性下插到青藏高原之下的模型算起,近百年的研究為人們理解高原的構造演化積累了豐富的觀測數據。然而,對青藏高原如何形成的問題仍然沒有取得一致的看法,存在「構造逃逸」、「一致性增厚」、「下地殼流」等多種模型。這些模型無法解釋青藏高原的地殼變形及結構沿造山帶走向的變化。
  • 「高冷」的青藏高原,竟然曾藏有大片的熱帶雨林?我國科學家已找到...
    平均海拔4600米以上的青藏高原中部,現在是一片高寒荒蕪之地。青藏高原如何抬升到現有高度,許多演化細節仍不清楚。  12月7日,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首次發布了我國科學家關於4700萬年前青藏高原中部的一項重要「探秘」成果,彌補了此前認知和研究的大量空白。  發現古近紀最豐富植物化石群  青藏高原中部,平均海拔4600米以上,是一片廣袤的高寒荒蕪之地,卻是認識青藏高原形成過程的關鍵地區,長期以來備受地球科學和生命科學領域的關注。
  • 科學家探明青藏高原臭氧低谷成因
    新華社北京2月23日電青藏高原上空緣何夏季會形成臭氧低谷?對此,我國科學家經進一步研究後揭示,熱力和動力作用是導致青藏高原上空出現臭氧低谷的主要原因。夏季是青藏高原地面對大氣加熱最強的季節,18公裡以下大氣中垂直向上的物質輸送作用很強,從而將臭氧含量較少的低層空氣帶向高空,衝淡高空臭氧含量。
  • 科學家首獲青藏高原中南部新生代地層年代序列——改寫青藏高原隆...
    此前,國際學界認為約4000萬年前該區高原就已隆升到4600米的現代高度。該成果當地時間12月9日在線發表於國際著名學術期刊《科學進展》(Science Advances),為深入理解青藏高原形成過程、機制及其與氣候環境和生物演化的關係提供了新的年代學約束,將推動重新深入審視青藏高原隆升機制模型、大地貌形成以及深部-表層地球圈層相互作用研究。
  • 青藏高原對中國究竟有多重要?
    從赤道以南俯衝過來的印度板塊與歐亞大陸相撞,導致青藏高原及喜馬拉雅山脈迅速隆起。隨著地勢升高,地域氣候也逐漸變得寒冷乾燥;當海拔達到4000~5000米時已經冰川廣布了 ;後來又由於印度板塊和亞洲大陸的擠壓,形成了今天中國西高東低的地理形勢。
  • 青藏高原對印度形成的巨大壓力
    高原腹地年平均溫度在0℃以下,大片地區最暖月平均溫度也不足10℃。青藏高原一般海拔在3000-5000米之間,平均海拔4000米以上,為東亞、東南亞和南亞許多大河流發源地;高原上湖泊眾多,有納木措、青海湖等。青藏高原光照和地熱資源充足,礦產資源主要有鉻、銅、鉛、鋅、水晶等等。高原上凍土廣布,植被多為天然草原。
  • 科學家首獲青藏高原中南部地層年代序列
    ,他們測定青藏高原中南部倫坡拉盆地古高度年代為4000萬年前小於2300米,2600萬年至2100萬年前才可能達到3500米至4500米。此前,國際學界認為,約4000萬年前青藏高原中南部就已隆升到4600米的現代高度。這將改寫青藏高原隆升和生態環境變化的歷史。相關研究成果在線發表於《科學進展》上。
  • 青藏高原 人類基因「大熔爐」
    青藏高原人群的起源和演化歷史,在人類學、考古學、語言學和進化生物學等許多領域都存在較大的爭議。一些關鍵問題引起了廣泛的思考、討論和研究,但都沒有定論。如:高原人群到底是什麼人?與亞洲乃至全球其他人群有何親緣關係?人類何時進駐青藏高原?最初進入青藏高原的是什麼人?早期人類是否都已滅絕?還是有基因傳承?與現存藏族人群有何聯繫?
  • 藏高原移動地球發信號:青藏高原在東流(組圖)
    地學界普遍接受了活動論的觀點,並逐漸形成了板塊運動學說。  青藏高原是大陸中頗為突出的構造體,因而也是研究板塊碰撞的最理想地域。  參與此次電磁探測的中方學者,中國地質大學地下信息探測技術與儀器教育部重點實驗室魏文博教授表示,青藏高原有其獨特性,海拔高、範圍廣,因此,青藏高原的形成、演化和新構造發展是我國和亞洲,乃至全球新生代最重要的地質事件。
  • 中國科學家利用樹木年輪記錄青藏高原冰川變化
    新華社北京3月13日電(記者袁全)繼使用衛星和相機等設備後,中國科學家開始嘗試利用樹木年輪記錄青藏高原冰川變化。被稱為「世界第三極」的青藏高原,擁有上萬條冰川,並分布著亞洲眾多江河的源頭。科學家認為,了解青藏高原冰川的歷史變化,及其未來在氣候變暖背景下的影響十分重要,關乎人類生存環境。
  • 科學家首獲青藏高原中南部新生代地層年代序列——改寫青藏高原隆升和生態環境歷史
    中國日報12月11日電(記者 張之豪)12月10日,記者從中科院青藏高原所獲悉,該所新生代環境團隊方小敏研究員等聯合中國地質大學(北京)王成善院士、蘭州大學等國內外研究機構和大學,精確測定和建立了青藏高原中南部倫坡拉盆地約4100至2150萬年期間的新生代地層年代序列,修正了該區域古高度年代為
  • 科學家修正青藏高原隆升歷史:4000萬年前低於2300米
    中新社北京12月10日電 國際學界此前認為約4000萬年前青藏高原中南部就已隆升到4600米的這一主流認知,被中國科學家一項最新研究成果予以修正——該區域古高度4000萬年前低於2300米,2600萬-2100萬年前之後才可能達到3500-4500米。
  • 青藏高原出現變化!科學家:此「異象」會危及人類,未來形式嚴峻
    前言近日,科學家發現青藏高原出現了某種奇怪的變化,可能會給人類社會帶來危險,未來的發展趨勢也不容樂觀,究竟是怎麼回事呢?讓我們接著往下看。說起青藏高原,大家都不陌生,青藏高原是世界屋脊,養育著無數中國人民,青藏高原海拔非常高,存在著很多奇怪的景象,常年冰雪使得青藏高原蒙上了一層神秘的面紗,很多科學家都想要一探究竟,於是在這個過程當中,便發現青藏高原出現了「異象」。
  • 中國科學家修正青藏高原隆升歷史
    中新社北京12月10日電 (記者 孫自法)國際學界此前認為約4000萬年前青藏高原中南部就已隆升到4600米的這一主流認知,被中國科學家一項最新研究成果予以修正——該區域古高度4000萬年前低於2300米,2600萬-2100萬年前之後才可能達到3500-4500米。
  • 我國科學家發現:啤酒酵母可能發源於青藏高原
    拉格啤酒發酵菌種又被稱為巴斯德酵母,是由愛爾啤酒發酵菌種與另一種野生酵母菌雜交而形成,後者就是拉格啤酒酵母最原始的「祖先」。它讓拉格啤酒酵母有了低溫發酵能力,但科學家一直沒有找到它源自何處。2011年,一個由美國、阿根廷和葡萄牙科學家組成的聯合研究組在阿根廷的巴塔哥尼亞高原地區發現了一種釀酒酵母屬新種,命名為「真貝氏釀酒酵母」,他們認為這是拉格啤酒酵母菌的野生親本。這種野生酵母菌可能通過跨大西洋貿易從南美被帶到歐洲,在歐洲與愛爾啤酒酵母雜交形成拉格啤酒酵母。但從歷史和地理上講,這一假說則有點說不通。
  • 青藏高原形成與演化研究增添新依據
    羌塘地塊、拉薩地塊、歐亞板塊和印度板塊中生代古緯度變化圖據悉,班公湖-怒江特提斯洋的演化及閉合伴隨著拉薩地塊與羌塘地塊的匯聚-碰撞和班公湖-怒江縫合帶的形成,並在亞洲大陸內部造成了大量的陸內構造縮短,導致青藏高原中部在印度與亞洲大陸碰撞前達到一定的海拔高度,形成青藏高原雛形。
  • 印度-歐亞板塊碰撞後,青藏高原東北部如何響應?
    2.5億年前,地球板塊就像一塊巨大的拼圖,所有大陸拼貼在一起,科學家們稱它為盤古超級大陸(圖1)。此後,這個大陸逐漸裂解,自約1.5-1.3億年前開始,印度大陸從南半球岡瓦納超級大陸(盤古超級大陸的南半球部分)快速裂離,在恐龍大滅絕之後,和北半球的歐亞大陸開始發生持續擠壓碰撞(圖2),青藏高原逐漸隆升並發生變形。
  • 印度-歐亞板塊碰撞後,青藏高原東北部如何響應?
    2.5億年前,地球板塊就像一塊巨大的拼圖,所有大陸拼貼在一起,科學家們稱它為盤古超級大陸(圖1)。此後,這個大陸逐漸裂解,自約1.5-1.3億年前開始,印度大陸從南半球岡瓦納超級大陸(盤古超級大陸的南半球部分)快速裂離,在恐龍大滅絕之後,和北半球的歐亞大陸開始發生持續擠壓碰撞(圖2),青藏高原逐漸隆升並發生變形。
  • 青藏高原出現「新病毒」?科學家:全球氣候持續增強!
    人類在居住地越來越小弟弟關係,未來幾百年,有可能科技的提升,可能直接居住到了海洋裡面,像極了仙子我們去到海洋展館當地場景,與海洋共舞。青藏高原出現「新病毒」?科學家:全球氣候持續增長強!青藏高原處於高海拔地區,但現在出現的28種「新病毒」其實是被雪藏在高原冰山川當中的上古的病毒,但由於其氣候變暖的關係。這些不僅是「新病毒」,還有許多的「新物種」都紛紛覺醒。這對於原本的生態系統來說,具有一定的影響。
  • 青藏高原曾是丹尼索瓦人地盤,19萬年前已佔領,最終被智人打倒
    據報導,前段時間,來自蘭州大學的科學家團隊,在《科學》雜誌上發表了一項最新的研究成果,表示通過對位於我國甘肅省夏河白石崖溶洞遺址中的古人類DNA研究,發現和尼安德特人是「姐妹群」的丹尼索瓦人,曾經在青藏高原地區,生活過很長一段時間,並且將他們抵達青藏高原的時間大幅度提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