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科學家利用樹木年輪記錄青藏高原冰川變化

2020-12-05 新華社新媒體

研究人員在鑽取樹木年輪的樣本。

新華社北京3月13日電(記者袁全)繼使用衛星和相機等設備後,中國科學家開始嘗試利用樹木年輪記錄青藏高原冰川變化。

被稱為「世界第三極」的青藏高原,擁有上萬條冰川,並分布著亞洲眾多江河的源頭。科學家認為,了解青藏高原冰川的歷史變化,及其未來在氣候變暖背景下的影響十分重要,關乎人類生存環境。

從1984年到2016年青藏高原一處冰川的變化圖。

然而,由於高原地處偏遠,氣候惡劣,冰川觀測途徑稀缺,且目前大多數研究都是基於衛星數據,只能提供約近30年的短暫記錄。

中國科學院青藏高原研究所朱海峰教授用一種獨特方式尋找冰川歷史的痕跡:樹輪。隨著冰川融化,冰河床上沉積物逐漸暴露,且會有新樹種開始生長。科學家可通過冰川退縮跡地上樹木的更新,來推斷幾十年甚至上百年前冰川退縮的時間。

樹木伐倒後,樹墩上有許多同心圓環,植物學上稱為年輪。年輪一年產生一環,最靠近樹皮的圓環是最新形成的。年輪不僅可反映樹木年齡,還可反映樹木生長的氣候條件。

青藏高原及其周邊山脈是全球中低緯度冰川分布最為集中的地區,為亞洲多條大河提供水源。

「氣候寒冷的時候年輪長得比較窄,氣候溫暖的時候則比較寬,這可以反應當時氣候的冷暖變化。」朱海峰說,「如果有石頭砸中一棵樹,樹就會留下一個傷疤,而通過樹輪就知道傷疤是何時形成的。」

從2013年到2017年,由朱海峰帶領的科研團隊開始研究在中國、尼泊爾和巴基斯坦境內的冰川附近的樹種。這些冰川分布於高原南緣喜馬拉雅山、念青唐古拉山和橫斷山一帶,該地區有兩萬七千多條冰川,其中有一萬八千條位於喜馬拉雅山脈。

研究人員將重點放在包括西藏沙棘在內的三個樹種上。朱海峰說,獲取樹輪並不需要砍樹,通過鑽取樹芯就能獲得年輪的樣本。

知道了樹木年齡,就能解決最關鍵問題:冰川退縮後樹木用多長時間可以定居至退縮跡地上?

朱海峰舉了一個例子來說明:2014年,研究人員在巴基斯坦境內喜馬拉雅山最西端的南加帕爾巴特峰發現了一條冰川,根據史料圖片,朱海峰判斷它於1934年開始退縮。經過一系列樹種選擇和取樣,找到了冰川遺蹟上最古老的一棵沙棘樹。

朱海峰製作的圖片顯示冰川退縮後,樹木在冰川遺蹟上生長。

「我們通過年輪計算出這棵樹是1945年出生的,減去1934年就是11年。所以我們知道冰川退縮後,沙棘樹經過11年就可以生長。」朱海峰說。

有了這樣的時間數據,研究人員可以採樣相同的物種來計算青藏高原地區其他冰川消退的時間。

此外,研究中還發現,樹輪的採樣距地面越近,準確度越高,冰川退縮的時間計算就會越準確。如果在距地面100釐米的位置取樣木芯,那麼樹齡估算的誤差可能在20年左右。但如果從距地面不到20釐米的位置取樣,則誤差會在5年之內。

科學家通過冰川退縮後森林更新,來推斷冰川退縮的時間。

全球氣候變暖令冰川退縮日漸加劇,成為青藏高原最大威脅。根據中科院2018年在青藏高原綜合科考結果,青藏高原及其相鄰地區的增溫速度是全球平均值的兩倍,冰川面積退縮了15%。冰川退縮面積與地區產水總量間的動態平衡被打破,一些災害如冰崩、洪水等也隨之而來。

朱海峰的研究結果近日發表在國際期刊《地球與行星變化》上。「這個研究首次證實這種方法可用來記錄青藏高原的冰川活動,而且可以很精確。」他說,「這對於我們了解幾十年至幾百年時間尺度上冰川對氣候變化的響應提供幫助,也為預測未來冰川的變化提供借鑑。」

圖片由受訪對象提供

相關焦點

  • 「樹語者」朱海峰:冰川密語,藏在樹木年輪裡
    不憑藉精密儀器,而是依靠樹木年輪,不斷地「讀取」青藏高原上的冰川變化。 由於地處偏遠,氣候惡劣,冰川觀測途徑稀缺,目前大多數研究都是基於衛星數據,只能提供近30年的短暫記錄。而在朱海峰看來,幾十年乃至幾百年尺度的冰川變化,才是關乎地球歷史與未來的關鍵要素,要想了解它們,就需要樹木的幫助。 樹墩上的同心圓環,植物學上稱為年輪。
  • 灌木年輪又細又窄,卻是氣候變化研究的「超級補丁」
    它是歲月留下的痕跡,通過它可以準確計算出樹木的年齡和每年的生長變化。  近日,我國研究人員建立了青藏高原納木錯區域537年(1479年—2015年)的灌木年輪寬度年表,這是我國迄今最長的灌木年輪寬度年表。
  • 灌木年輪又細又窄,卻是氣候變化研究的「超級補丁」
    樹木被鋸倒以後,橫斷面上會有一圈圈色澤不一、大小不同的同心環紋,這便是樹木的年輪。它是歲月留下的痕跡,通過它可以準確計算出樹木的年齡和每年的生長變化。       近日,我國研究人員建立了青藏高原納木錯區域537年(1479年—2015年)的灌木年輪寬度年表,這是我國迄今最長的灌木年輪寬度年表。
  • 林草科普|灌木年輪又細又窄,卻是氣候變化研究的「超級補丁」
    它是歲月留下的痕跡,通過它可以準確計算出樹木的年齡和每年的生長變化。近日,我國研究人員建立了青藏高原納木錯區域537年(1479年—2015年)的灌木年輪寬度年表,這是我國迄今最長的灌木年輪寬度年表。那麼,灌木年輪和喬木年輪有什麼區別?建立這個最長灌木年輪寬度年表又有什麼用呢?
  • 青藏高原所揭示近期藏東南海洋性冰川虧損與大氣環流變化關係
    冰川物質平衡是冰川作用區能量-物質-水分交換的紐帶,是引起冰川規模和徑流變化的物質基礎,正確認識青藏高原及其周邊冰川物質平衡的時空變化規律及其機制對研究區域氣候變化、冰川水資源利用、冰川災害預測等都具有重要的理論與現實意義。
  • 樹木年輪中隱藏的歷史
    但是再細細一想我們的樹木年輪,我們工作的目的不也是研究大自然的運行規律大自然的特徵嗎?其實兩者是相通的,說到這兒,非常感謝我們的藝術團隊有這麼給力的設計,有這麼豐富的聯想力。說起大樹的記憶,我們首先想的是人腦的記憶,人腦的記憶是有限,有的時候記憶會隨著時間慢慢模糊。但是大樹不但有記憶,而且它一旦形成樹木年輪之後就不會變化,記得非常的牢固。
  • 中國科學家修正青藏高原隆升歷史
    中新社北京12月10日電 (記者 孫自法)國際學界此前認為約4000萬年前青藏高原中南部就已隆升到4600米的這一主流認知,被中國科學家一項最新研究成果予以修正——該區域古高度4000萬年前低於2300米,2600萬-2100萬年前之後才可能達到3500-4500米。
  • 樹木年輪—大自然的「活檔案」,它忠實地記錄著自然界的變化!
    樹木是自然的產物。它們忠實地記錄了大自然在成長過程中的變化。因此,它們被稱為「活檔案」。一株株默默無聞的樹,就想一部無字天書。如果你了解了它們,你就會知道很多大自然的秘密,這樣我們不僅可以了解過去,還可以預見未來。何謂年輪在每個生長周期中,樹木會在髓心周圍形成一個同心木層,稱為生長環。
  • 樹木年輪研究方法匯總
    由此可見, 樹木年輪對氣候變化的響應研究具有及其重要的生態學、環境學、社會學等多學科方面的意義。而在樹輪種類繁多的研究方法中,樹木年輪的寬窄由於能夠真實地記錄下各年有利或不利的氣候因素,反映出當年氣候的特殊狀況,因此樹輪寬度在樹木年輪的相關研究方法中佔有不可忽視的地位。
  • 青藏高原所指向夏至日的光周期鐘調控高寒樹木生長及養分利用研究...
    光周期鍾是否能調控以及如何調控高寒樹木徑向生長動態及其相關的物候和生理過程(如葉凋落動態及氮素利用效率),相關認識可為上述「異常生長響應」現象提供普適性的機理解釋。  中國科學院青藏高原研究所高寒生態學與生物多樣性重點實驗室羅天祥課題組及其合作者,基於藏東南色季拉山兩典型樹種(急尖長苞冷杉和方枝柏)林線的樹幹徑向生長(2008-2013;以dendrometers每小時記錄)和月凋落物量(2007-2015;氮素利用效率=凋落葉氮含量的倒數)長期定位監測數據,以及樹芯採樣測定的年輪寬度系列數據(1960-2015)發現:(1)兩樹種不同年份的樹幹徑向生長高峰同步出現在夏至日附近
  • 中科院院士姚檀棟:7000米冰川上守護青藏高原
    近日,瑞典人類學和地理學會宣布,擬將2017年維加獎授予中科院院士、青藏高原研究所研究員姚檀棟,以表彰其在青藏高原冰川和環境研究方面做出的貢獻。維加獎設立於1881年,每三年在全世界範圍內對傑出的地理學科學家進行海選後評選出一名獲獎者,由瑞典國王頒獎,有「地理學諾貝爾獎」之稱。
  • 透過樹木年輪讀取冷暖變化信息
    為什麼通過樹木年輪,就能得到氣候情況的數據呢?樹木生長的快慢與氣候因子之間存在密切的聯繫,樹輪不僅在寬度逐年變化,而且密度亦有顯著差異。在溫帶地區,樹木在一年中生長的時間稱為生長季節。這個生長季節的長度取決於這個特定位置的氣候。在每個生長季節,樹幹變厚,產生一層新的木材叫做樹木的年輪。因為顏色不同,它和下一個生長季節之間有邊界環。在生長季節,樹木生長相對快速而密度較低、顏色較淺。
  • 史書說秦始皇暴政滅國,但從樹木年輪看,他有點冤…
    「時間與樹木加在一起變成了年輪,年輪最真實的記錄了自然和時代的變遷,每一圈年輪都有屬於自己的故事。」張齊兵,中科院植物研究所研究員我是做樹木年輪研究的,常年與木頭打交道,在這樣的場合下,我特別願意給大家帶來一幅漂亮的開場背景圖。
  • 中國科學家修正青藏高原隆升歷史:4000萬年前低於2300米
    中新社北京12月10日電(記者 孫自法)國際學界此前認為約4000萬年前青藏高原中南部就已隆升到4600米的這一主流認知,被中國科學家一項最新研究成果予以修正——該區域古高度4000萬年前低於2300米,2600萬-2100萬年前之後才可能達到3500-4500米。
  • 中國科學家修正青藏高原隆升歷史:4000萬年前低於2300米
    中新社北京12月10日電 (記者 孫自法)國際學界此前認為約4000萬年前青藏高原中南部就已隆升到4600米的這一主流認知,被中國科學家一項最新研究成果予以修正——該區域古高度4000萬年前低於2300米,2600萬-2100萬年前之後才可能達到3500-4500米。
  • 由樹木年輪題想到的
    我國學者利用採自黃河源區冰川雪線高度以下的祁連圓柏樹輪資料,重建了該地區河流過去近400年的徑流變化。祁連圓柏在0℃以下生長緩慢,該地區氣候資料如右下圖所示。研究表明,祁連圓柏樹輪寬度與降水量呈正相關關係。
  • 青藏高原湖泊變化全景圖繪成
    來源:科技日報16日,記者從中國科學院青藏高原研究所獲悉,通過對青藏高原湖泊遙感監測、野外觀測和模型模擬研究結果的綜合分析,該所研究人員系統總結了青藏高原湖泊變化的時間演變規律、空間格局和驅動機制,利用湖泊變化這一指標,向科學界提供了氣候變化對青藏高原湖泊影響的全景圖。相關研究成果發表於《地球科學評論》上。
  • 東北地理所等在氣候變化影響青藏高原湖泊的遙感研究中取得進展
    作為全球第三極的青藏高原,是我國湖泊的第一大分布區,素有「亞洲水塔」之稱,其變化及其原因(氣候變化、冰川融化、凍土退化)一直是國際青藏高原研究學者關注的熱點。青藏高原湖泊變化不僅對生態環境產生重要影響,而且影響區域歷史宗教文化(如聖湖的變化)。儘管已有一些學者報導了區域湖泊的面積變化特徵,但長時間序列的氣候變化對青藏高原湖泊影響的格局與過程尚不明確。
  • 樹木年輪原來是醬紫的!
    人們往往觀測樹幹莖部的年輪數,來計算出樹木的壽命。什麼是年輪呢?就是樹木幹莖每年形成的圓形。木質莖的形成層細胞,在一年裡分裂的快慢,隨著季節變化而不同。因此,根據年輪來推算樹齡,還得除去假年輪,即使這樣做,也只能得到一個近似的數據。年輪——樹木這種獨特的、沉默的「語言」,不僅為人們提供了樹木的年齡,還記錄和揭示了氣候同人類歷史的某些有趣的現象。
  • 樹木年輪:氣候檔案館
    樹木會將這些信息一一記錄在年輪上,例如在溫暖潮溼的年份,樹木年輪會變寬,而在寒冷乾燥的年份年輪則較窄,如果樹木在某些年份經歷了嚴重的乾旱,那麼這時的年輪幾乎不會生長,幾根年輪線就會擠在一起。樹木年輪的這一特性使它們成為了氣候的檔案館。由於我們無法穿越時空,回到過去,想要知道過去的氣候,古氣候學家只能夠從那些在過去存在過的自然資源中了解當時的氣候,樹木的年輪就是其中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