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藏高原所揭示近期藏東南海洋性冰川虧損與大氣環流變化關係

2020-11-25 中國科學院

  冰川物質平衡是冰川作用區能量-物質-水分交換的紐帶,是引起冰川規模和徑流變化的物質基礎,正確認識青藏高原及其周邊冰川物質平衡的時空變化規律及其機制對研究區域氣候變化、冰川水資源利用、冰川災害預測等都具有重要的理論與現實意義。

  近日,中國科學院青藏高原地球科學卓越創新中心、青藏高原研究所副研究員楊威及其合作者以藏東南帕隆藏布源頭然烏湖地區冰川氣象、冰面測杆及雪坑觀測數據為基礎,利用冰川能量-物質平衡模型及陽坤課題組發展的中國區域地面氣象驅動數據(ITPCAS),重建了本區帕隆94號冰川1980-2010年的冰川物質平衡序列,並探討了近期海洋性冰川顯著虧損與大氣環流變化之間的關係。

  研究結果表明,以帕隆94號冰川為代表的藏東南海洋性冰川近30年來呈現明顯的冰量波動變化,上世紀80年代以物質平衡偏正為主,90年代初出現明顯的負平衡特徵,後期有微弱正平衡的趨勢,2003年後本區冰川物質平衡發生突變,呈現顯著的冰量損失(圖1)。通過分析500 hPa位勢高度與風場發現,由於青藏高原南北部受不同的反氣旋和氣旋環流控制,近期印度季風影響下的藏東南地區氣候為暖幹組合,而高原中北部為相對暖溼的氣候組合(圖2)。因此,相比高原中北部及天山地區冰川(圖3),印度季風影響下的藏東南海洋性冰川近期正經歷更為顯著的冰量虧損。

  該研究成果近期發表於Climate Dynamics (DOI :10.1007/s00382-015-2872-y)。

  文章連結

圖1 利用能量物質平衡模型模擬的藏東南帕隆94號冰川1980-2010年物質平衡序列及其與海螺溝冰川物水文方法重建序列的對比

 

圖2 青藏高原氣象臺站記錄的2003-2010與1996-2002季風期氣溫和降水的相對變化

圖3 青藏高原及周邊五條代表性冰川2003-2010與1996-2002物質平衡均值(a)及其差異(b)。PL:藏東南帕隆94號冰川;XD:高原中部唐古拉山小冬克瑪底冰川;UQ:天山東段烏魯木齊河源1號冰川;TT:天山西段Ts.Tuyuksuyskiy冰川;MA:阿爾泰山Maliy Aktru冰川

  冰川物質平衡是冰川作用區能量-物質-水分交換的紐帶,是引起冰川規模和徑流變化的物質基礎,正確認識青藏高原及其周邊冰川物質平衡的時空變化規律及其機制對研究區域氣候變化、冰川水資源利用、冰川災害預測等都具有重要的理論與現實意義。
  近日,中國科學院青藏高原地球科學卓越創新中心、青藏高原研究所副研究員楊威及其合作者以藏東南帕隆藏布源頭然烏湖地區冰川氣象、冰面測杆及雪坑觀測數據為基礎,利用冰川能量-物質平衡模型及陽坤課題組發展的中國區域地面氣象驅動數據(ITPCAS),重建了本區帕隆94號冰川1980-2010年的冰川物質平衡序列,並探討了近期海洋性冰川顯著虧損與大氣環流變化之間的關係。
  研究結果表明,以帕隆94號冰川為代表的藏東南海洋性冰川近30年來呈現明顯的冰量波動變化,上世紀80年代以物質平衡偏正為主,90年代初出現明顯的負平衡特徵,後期有微弱正平衡的趨勢,2003年後本區冰川物質平衡發生突變,呈現顯著的冰量損失(圖1)。通過分析500 hPa位勢高度與風場發現,由於青藏高原南北部受不同的反氣旋和氣旋環流控制,近期印度季風影響下的藏東南地區氣候為暖幹組合,而高原中北部為相對暖溼的氣候組合(圖2)。因此,相比高原中北部及天山地區冰川(圖3),印度季風影響下的藏東南海洋性冰川近期正經歷更為顯著的冰量虧損。
  該研究成果近期發表於Climate Dynamics (DOI :10.1007/s00382-015-2872-y)。
  文章連結

圖1 利用能量物質平衡模型模擬的藏東南帕隆94號冰川1980-2010年物質平衡序列及其與海螺溝冰川物水文方法重建序列的對比
 
圖2 青藏高原氣象臺站記錄的2003-2010與1996-2002季風期氣溫和降水的相對變化

圖3 青藏高原及周邊五條代表性冰川2003-2010與1996-2002物質平衡均值(a)及其差異(b)。PL:藏東南帕隆94號冰川;XD:高原中部唐古拉山小冬克瑪底冰川;UQ:天山東段烏魯木齊河源1號冰川;TT:天山西段Ts.Tuyuksuyskiy冰川;MA:阿爾泰山Maliy Aktru冰川

相關焦點

  • 大氣環流分型方法在青藏高原適用性評估研究獲進展
    大氣環流在整個氣候系統中承擔著能量交換、水汽輸送等重要傳輸作用。大氣環流的變化是氣候變化最直接的影響因素,對大氣環流變化與青藏高原氣候變化關係的研究有利於人們了解氣候變化的影響機制、對區域變化進行預測。目前對二者關係的研究多以大氣環流指數表徵大氣環流變化,並且時間解析度多為年際乃至年代際。這使得部分天氣學過程常常被掩蓋於年或是季節氣候平均態之下。
  • 科學家探明青藏高原臭氧低谷成因
    新華社北京2月23日電青藏高原上空緣何夏季會形成臭氧低谷?對此,我國科學家經進一步研究後揭示,熱力和動力作用是導致青藏高原上空出現臭氧低谷的主要原因。夏季是青藏高原地面對大氣加熱最強的季節,18公裡以下大氣中垂直向上的物質輸送作用很強,從而將臭氧含量較少的低層空氣帶向高空,衝淡高空臭氧含量。
  • 陸海空全局視角下的青藏高原與全球氣候
    通過熱力作用和機械強迫,高原影響其上空大氣的水分交換、能量輸送、物質輸送、動量輸送和渦度輸送,從而改變中國東部天氣、亞洲季風、大氣環境、全球大氣環流和平流層大氣 過去幾十年中,全球變暖,而青藏高原的變暖速度顯著高於全球平均,它對於全球氣候變化的影響也日趨凸顯。因而,進一步理解與青藏高原相關的海陸氣相互作用及其氣候影響,已經成為了全球變化研究的前沿課題。
  • 成都生物所闡明青藏高原特有兩棲類遺傳多樣性與氣候變化的關係
    成都生物所闡明青藏高原特有兩棲類遺傳多樣性與氣候變化的關係 2019-03-25 成都生物研究所   中國科學院成都生物研究所研究員胡軍華團隊以「世界屋脊」青藏高原特有的兩棲動物——高山倭蛙(Nanorana parkeri)為指示物種,結合氣候穩定性與遺傳數據的空間分析,揭示了青藏高原兩棲動物對過去與未來氣候變化的響應,發現距離冰期避難所的距離遠近是影響種群遺傳多樣性的主要因素,種群遺傳多樣性自末次間冰期以來的變化格局與生境破碎化程度高度相關。
  • 為什麼說青藏高原的存在加強了我國的季風環流形勢?
    為什麼說青藏高原的存在加強了我國的季風環流形勢?盧達晨中學地理問答地理問答 有問必答 也就是提個醒答:【熱力作用】冬季,青藏冷高壓的建立,在高原以東的平原上空產生東北風(低壓北部),使來自蒙古高壓的冬季風勢力增強,擴大其影響範圍; 夏季,青藏熱低壓的形成,其長軸所在的平均位置處在北緯32°附近,使高原東側的西南季風加強,並影響太平洋副熱帶高壓脊向西延伸,加強了東南季風的勢力,增加我國東部地區的降水
  • 中國科學院青藏高原研究所
    2020年中科院青藏高原所大學生夏令營招募令 你是否對美麗的青藏高原神往已久?你是否期待一睹西藏冰川真容?你是否想了解科學家的真實工作與生活?這個夏天與我們一起來一場藏東南冰川森林生態科考之旅吧!
  • 青藏高原所等發布青藏高原地-氣相互作用高時間解析度觀測數據集
    青藏高原所等發布青藏高原地-氣相互作用高時間解析度觀測數據集 2020-12-02 青藏高原研究所   為彌補青藏高原綜合觀測資料不足的問題,深入理解氣候變化條件下該區域地表各圈層間的相互作用過程與機制,中國科學院青藏高原研究所地氣作用與氣候效應團隊研究員馬耀明等,建立了覆蓋高寒草甸、高寒荒漠戈壁、高寒荒漠草原等高原典型下墊面的青藏高原地-氣相互作用綜合觀測研究平臺,並對青藏高原不同下墊面大氣邊界層、土壤水熱變化以及地-氣間能量水分交換規律等進行長期觀測研究。
  • 李吉均院士:魂牽夢縈是冰川
    壯美的冰川深深吸引了這位熱血青年,他此後的生活和工作再也沒有離開過冰川。從現代冰川到古冰川,從大陸性冰川到海洋性冰川,從祁連山到青藏高原,李吉均徒步考察了全國大部分典型的現代冰川和古冰川遺蹟。  1959年,李吉均在參加第二次祁連山冰川考察時遇險。  當時沒有地圖,考察隊在祁連山深處迷路。
  • 青藏高原季節性凍土凍融變化研究取得進展
    近日,中國科學院西北生態環境資源研究院研究員羅斯瓊團隊在Journal of Climate上,發表題為Freeze-Thaw Changes of Seasonally Frozen Ground on the Tibetan Plateau from 1960 to 2014的研究論文,揭示20世紀60年代以來青藏高原季節性凍土凍融的時空變化特徵。
  • 北極海冰減少,青藏高原將受「汙染」
    作者:韓揚眉中科院青藏高原研究所高寒環境質量與安全團隊叢志遠研究員與合作者研究發現,北極海冰減少加劇氣溶膠等汙染物向青藏高原輸送,為理解青藏高原汙染物跨境傳輸提供了新視角,相關研究成果於8月31日在線發表於《自然-氣候變化》。
  • 北極海冰減少加劇汙染物向青藏高原傳輸
    通過綜合分析青藏高原氣溶膠和氣象長期觀測數據、北極海冰數據、歐洲氣象中心再分析資料等,中科院青藏高原所高寒環境質量與安全團隊叢志遠研究員等,與挪威卑爾根大學、南京信息工程大學、挪威大氣研究所、中科院西北生態環境資源研究院等單位合作發現,北極海冰減少加劇
  • 中國科學家利用樹木年輪記錄青藏高原冰川變化
    新華社北京3月13日電(記者袁全)繼使用衛星和相機等設備後,中國科學家開始嘗試利用樹木年輪記錄青藏高原冰川變化。被稱為「世界第三極」的青藏高原,擁有上萬條冰川,並分布著亞洲眾多江河的源頭。科學家認為,了解青藏高原冰川的歷史變化,及其未來在氣候變暖背景下的影響十分重要,關乎人類生存環境。
  • 北極海冰減少導致汙染物向青藏高原傳輸
    氣溶膠等汙染物向青藏高原輸送。目前,青藏高原變暖速率是過去30年的2倍多,從全球聯動角度減少人為排放是控制該地區環境風險的唯一途徑。這一成果日前在線發表於學術期刊《自然—氣候變化》。科學家們綜合分析了青藏高原氣溶膠和氣象長期觀測數據、北極海冰數據、歐洲氣象中心再分析資料等,得出這一結論。
  • 海冰減少加劇汙染物向青藏高原傳輸
    (中科院青藏高原所 供圖)中國科學院青藏高原研究所2日發布消息說,該所高寒環境質量與安全團隊叢志遠研究員課題組及國際合作者,通過綜合分析青藏高原氣溶膠和氣象長期觀測數據、北極海冰數據、歐洲氣象中心再分析資料等完成的這一全球氣候變化領域重要科研成果論文,近日已由國際學術期刊《自然-氣候變化》在線發表,為理解青藏高原汙染物跨境傳輸提供了新視角。
  • 北極海冰減少,加速汙染物翻越喜馬拉雅山向青藏高原傳輸
    所獲悉,綜合分析青藏高原氣溶膠和氣象長期觀測數據、北極海冰數據、歐洲氣象中心再分析資料等,該所高寒環境質量與安全團隊叢志遠研究員課題組及合作者發現,北極海冰減少加劇氣溶膠等汙染物向青藏高原輸送,為理解青藏高原汙染物跨境傳輸提供了新視角。
  • 北極海冰減少導致汙染物向青藏高原傳輸
    氣溶膠等汙染物向青藏高原輸送。目前,青藏高原變暖速率是過去30年的2倍多,從全球聯動角度減少人為排放是控制該地區環境風險的唯一途徑。這一成果日前在線發表於學術期刊《自然—氣候變化》。科學家們綜合分析了青藏高原氣溶膠和氣象長期觀測數據、北極海冰數據、歐洲氣象中心再分析資料等,得出這一結論。
  • 青藏高原大氣科學試驗:在離天空最近的地方破譯大氣密碼
    這個世界上最高大、地形最複雜的高原,在全球大氣環流、能量循環和水分循環中具有非常重要而特殊的作用,對我國大部地區乃至區域和全球的天氣氣候都產生重要影響。  向高原開啟第三次徵程  青藏高原平均海拔高度在4500米以上,在如此高大身軀的阻擋作用下,大氣環流運動在此分支、繞流;複雜地形和下墊面使得氣流在高原面上產生波動、上升、下沉、渦旋。
  • 北極海冰減少加劇汙染物「飄」入青藏高原
    本報訊(見習記者韓揚眉 通訊員劉曉倩) 中科院青藏高原研究所高寒環境質量與安全團隊研究員叢志遠與合作者研究發現,北極海冰減少加劇氣溶膠等汙染物向青藏高原輸送,為理解青藏高原汙染物跨境傳輸提供了新視角相關研究成果近日在線發表於《自然—氣候變化》。青藏高原與北極是全球最潔淨的地區之一。受大氣環流影響,青藏高原周邊南亞、中亞排放的氣溶膠等大氣汙染物跨境傳輸至青藏高原並對其氣候環境產生影響。目前,對該區域汙染物跨境傳輸的特徵和機制仍缺乏深刻認識。
  • 大氣所揭示華北春季極端「倒春寒」的特徵和環流演變過程
    目前已經有較多的研究結果揭示了其變化特徵和機制。但是,春季的冷事件(俗稱「倒春寒」)卻鮮有研究涉及。我國華北地區是重要的冬小麥產區,春季是冬小麥返青、拔節、孕穗的關鍵時期,極端「倒春寒」事件(ESCS)可以使當地的冬小麥產量減產20%以上。特別是全球變暖背景下,冬季顯著增溫,使得ESCS的破壞性增強。
  • 研究揭示厄爾尼諾影響次年夏季青藏高原降水再循環率
    青藏高原被譽為「亞洲水塔」,其大氣水循環過程對區域及全球氣候均有重要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