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揭示厄爾尼諾影響次年夏季青藏高原降水再循環率

2021-03-01 中科院之聲

青藏高原被譽為「亞洲水塔」,其大氣水循環過程對區域及全球氣候均有重要影響。降水再循環率是大氣水循環的關鍵指標,意為局地蒸發的水汽對降水的貢獻率,反映了該區域陸氣相互作用的強度。然而,前人對青藏高原降水再循環率的研究多集中在其氣候態量值方面,而對其年際變化機理的研究尚不充分。

  

近日,中國科學院大氣物理研究所利用高解析度再分析數據ERA5,研究了青藏高原夏季降水再循環率的年際變化機制。研究發現,氣候態下青藏高原夏季降水再循環率為22.6%±2.0%,其60%的年際變率受到前冬厄爾尼諾現象的調製。 

  

當前年冬天發生厄爾尼諾事件時,赤道中東太平洋的暖海溫信號可通過跨洋盆的海氣相互作用延續至次年夏季,該過程被稱為「印度洋-西太平洋電容器效應」。在該效應影響下,次年夏季對流層低層有大尺度的異常反氣旋環流橫亙於北印度洋至西北太平洋,抑制了印度半島中北部的降水,但該反氣旋異常北側的偏西風異常促進了輸送至青藏高原的熱帶水汽,青藏高原東南部降水增加。在增多的外部水汽輸送和減少的局地蒸發的共同作用下,青藏高原夏季降水再循環率減小至21.4%。

  

相關研究成果發表在Journal of Geophysical Research-Atmospheres上,研究工作得到中科院戰略性先導科技專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和第二次青藏高原綜合科學考察研究的資助。

青藏高原夏季大氣水循環示意圖。黑色數字表示氣候態及年際變率,紅色(藍色)數字表示前冬發生厄爾尼諾(拉尼娜)事件,斜體表示變化通過了p=0.1的雙邊Students’t檢驗

來源:中國科學院大氣物理研究所


溫馨提示:近期,微信公眾號信息流改版。每個用戶可以設置 常讀訂閱號,這些訂閱號將以大卡片的形式展示。因此,如果不想錯過「中科院之聲」的文章,你一定要進行以下操作:進入「中科院之聲」公眾號 → 點擊右上角的 ··· 菜單 → 選擇「設為星標」

相關焦點

  • 研究揭示對流解析模式更準確刻畫青藏高原中東部地區夏季降水特徵
    青藏高原位於副熱帶歐亞大陸的中東部,平均海拔超過4000 m,是海拔最高的高原,素有「世界屋脊」、「亞洲水塔」和「地球第三極」的美譽(圖1)。此外,青藏高原的熱力強迫和機械強迫對亞洲季風系統的形成具有重要影響;對周邊地區乃至全球的水資源和生態系統產生影響。
  • ...學者重建25萬年以來我國青藏高原東北部及西北乾旱區降水變化歷史
    近日,蘭州大學李國強教授研究組在我國青藏高原及西北乾旱區過去氣候變化模式及驅動機制研究取得最新研究成果,研究組重建了25萬年以來我國青藏高原東北部及西北乾旱區降水變化歷史
  • 弱厄爾尼諾事件正式形成 預計我國夏季降水呈南北多、中間少分布
    中國氣象報記者崔國輝報導國家氣候中心監測數據顯示,2019年11月以來,赤道中東太平洋持續維持厄爾尼諾狀態,連續5個月Nino3.4指數的滑動平均值分別為0.6℃、0.5℃、0.5℃、0.5℃和0.5℃。
  • ...揭示過去200年來人類活動對青藏高原冰芯硝酸鹽氮同位素的影響...
    瀋陽生態所等揭示過去200年來人類活動對青藏高原冰芯硝酸鹽氮同位素的影響及其機制 2020-03-12 瀋陽應用生態研究所 【字體:大 中 小】
  • 最新研究發現:未來青藏高原降水將持續增加
    【最新研究發現:未來青藏高原降水將持續增加】13日,記者從第二次青藏高原綜合科學考察研究隊獲悉,基於觀測數據約束的地球系統模式,來自中科院青藏高原所等單位的研究人員對青藏高原降水和徑流的未來變化進行了預估,他們發現,在全球升溫2°C情景下,青藏高原降水將持續增加,主要河流的徑流總量也將隨之增加,且受南亞季風影響的區域降水增加顯著高於受西風影響的區域
  • 青藏高原對我國季風氣候的影響
    前言:高大的青藏高原是世界的第三極,它高大挺拔的身軀不僅使它成為典型的高原山地氣候區,而且對我國的季風氣候也有深遠的影響。今天我們就通過一道真題來探究一下青藏高原對我國季風氣候的影響。真題:(2012年安徽文綜,32~33,8分)青藏高原四周多高山。
  • ...實驗室最新研究揭示了青藏高原高寒草地植物-土壤微生物多樣性...
    青藏高原是地球的「第三極」,正經歷著氮沉降急劇增加和降水變化的生態影響過程。高寒草甸約佔青藏高原面積的35%,是青藏高原最重要的植被類型之一。雖然氮沉降和降水的變化會引起植物組成和多樣性的變化,但對由此導致植物多樣性與土壤微生物多樣性之間關係如何變化尚不清楚。
  • 陸海空全局視角下的青藏高原與全球氣候
    通過熱力作用和機械強迫,高原影響其上空大氣的水分交換、能量輸送、物質輸送、動量輸送和渦度輸送,從而改變中國東部天氣、亞洲季風、大氣環境、全球大氣環流和平流層大氣 過去幾十年中,全球變暖,而青藏高原的變暖速度顯著高於全球平均,它對於全球氣候變化的影響也日趨凸顯。因而,進一步理解與青藏高原相關的海陸氣相互作用及其氣候影響,已經成為了全球變化研究的前沿課題。
  • 未來青藏高原降水將增加
    ◎ 劉曉倩 科技日報記者 陸成寬13日,記者從第二次青藏高原綜合科學考察研究隊獲悉,基於觀測數據約束的地球系統模式,來自中科院青藏高原所等單位的研究人員對青藏高原降水和徑流的未來變化進行了預估,他們發現,在全球升溫2°C情景下,青藏高原降水將持續增加,主要河流的徑流總量也將隨之增加
  • 全球變暖,青藏高原降水將持續增加
    13日,記者從第二次青藏高原綜合科學考察研究隊獲悉,基於觀測數據約束的地球系統模式,來自中科院青藏高原所等單位的研究人員對青藏高原降水和徑流的未來變化進行了預估,他們發現,在全球升溫2°C情景下,青藏高原降水將持續增加,主要河流的徑流總量也將隨之增加。相關研究成果在線發表於《自然氣候變化》雜誌上。
  • 青藏高原雲-降水飛機觀測外場試驗順利完成
    中國氣象報記者李一鵬 通訊員段婧報導 日前,國家重點研發計劃「青藏高原地-氣相互作用及其對下遊天氣氣候的影響」的飛機探測專題「青藏高原雲-降水飛機觀測」2019年外場試驗順利完成。
  • 國家氣候中心最新研究:2020年厄爾尼諾已經形成
    厄爾尼諾暖流,太平洋一種反常的自然現象。在南美洲西海岸、南太平洋東部,自南向北流動著一股著名的秘魯寒流,每年的11月至次年的3月正是南半球的夏季,南半球海域水溫普遍升高,向西流動的赤道暖流得到加強。恰逢此時,全球的氣壓帶和風帶向南移動,東北信風越過赤道受到南半球自偏向力(也稱地轉偏向力)的作用,向左偏轉成西北季風。
  • 全球變暖背景下,「亞洲水塔」青藏高原降水將持續增加
    當前的一項研究成果對此進行了「實錘」。1月13日,記者從第二次青藏高原綜合科學考察研究隊獲悉,基於觀測數據約束的地球系統模式,來自中科院青藏高原所等單位的研究人員對青藏高原降水和徑流的未來變化進行了預估,他們發現,在全球升溫2℃的情景下,青藏高原降水將持續增加,主要河流的徑流總量也將隨之增加。相關研究成果在線發表於《自然·氣候變化》雜誌上。
  • 中國的地形地貌對中國自然地理環境的影響以青藏高原為例
    冬季氣溫偏低,1月均溫-2到15℃,夏季天氣涼爽,7月均溫8到18℃,而藏北高原大部分地區都低於8℃,一度成為我國夏季溫度最低的地區。②造成降水空間分布差異青藏高原地區降水分布的差異非常顯著,東南部的察隅以南,降水豐沛。
  • 青藏高原季節性凍土凍融變化研究取得進展
    近日,中國科學院西北生態環境資源研究院研究員羅斯瓊團隊在Journal of Climate上,發表題為Freeze-Thaw Changes of Seasonally Frozen Ground on the Tibetan Plateau from 1960 to 2014的研究論文,揭示20世紀60年代以來青藏高原季節性凍土凍融的時空變化特徵。
  • 青藏高原多年凍土變化對水文過程的影響
    中國網/中國發展門戶網訊青藏高原及周邊地區孕育著黃河、長江、恆河、瀾滄江、印度河、薩爾溫江和伊洛瓦底江等亞洲的重要河流,被稱為「亞洲水塔」。其廣泛分布的多年凍土通過獨特的水分運移影響著區域水文和水循環過程。青藏高原現存多年凍土的總面積約為 106 萬平方公裡。
  • 朱立平:全球變暖下的「亞洲水塔」青藏高原,還好嗎?
    到第二年的夏天,地表的水汽在西風的作用下,吹到了中國的東部地區,與來自南海的東南季風相遇,在長江中上遊地區形成了大面積的降水。正常情況下,梅雨季節是6月份在長江中下遊發生,而華北地區在8月份形成很多降水。但由於那年青藏高原的水汽非常大,從高原輸送到中國東部的水汽增強,使得中國東部的夏季風減弱。
  • 青藏高原災害發展趨勢與災害風險
    受氣溫變化影響,青藏高原的常年凍土活動層厚度以及季節性凍土面積變化也表現出較強的季節性特徵。準周期性由於受地震、地震影響固體物質和氣候波動(氣溫和降水)的影響,滑坡、泥石流等災害活動具有波動性和一定的周期性。當極端氣候與地震活動相疊加時,常形成泥石流滑坡活動的高潮期。
  • 研究揭示青藏高原東北緣地殼增厚成因—新聞—科學網
    地震學研究揭示了青藏高原具有巨厚的地殼,但它是如何形成的,目前尚缺乏足夠的證據和一致的認識。 根據不同觀測提供的線索,前人提出了諸如純剪切縮短增厚、雙層地殼疊置增厚、下地殼擠入增厚和地殼流注入增厚等模型。不同的增厚模型意味著不同的地表抬升歷史過程和高原側向生長演化過程。
  • 沒了青藏高原,西北地區會變魚米之鄉嗎?
    夏季的大陸是一個熱源,大氣受熱抬升,會在歐亞大陸低層形成一個範圍較大的逆時針環流。而夏季的青藏高原同樣是一個巨大的熱源,會形成一個範圍相對較小的逆時針低層環流。兩個環流疊加,在歐亞大陸東部合成很強的南風,帶來了溫潤的水汽,由此產生了季風性降水。當然,兩個熱源疊加不一定總能帶來降水,比如位於北美大陸西部的落基山脈,兩個熱源在北美西部疊加造成該處北風加強,空氣乾燥。洛杉磯附近的熊熊山火正與此有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