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藏高原被譽為「亞洲水塔」,其大氣水循環過程對區域及全球氣候均有重要影響。降水再循環率是大氣水循環的關鍵指標,意為局地蒸發的水汽對降水的貢獻率,反映了該區域陸氣相互作用的強度。然而,前人對青藏高原降水再循環率的研究多集中在其氣候態量值方面,而對其年際變化機理的研究尚不充分。
近日,中國科學院大氣物理研究所利用高解析度再分析數據ERA5,研究了青藏高原夏季降水再循環率的年際變化機制。研究發現,氣候態下青藏高原夏季降水再循環率為22.6%±2.0%,其60%的年際變率受到前冬厄爾尼諾現象的調製。
當前年冬天發生厄爾尼諾事件時,赤道中東太平洋的暖海溫信號可通過跨洋盆的海氣相互作用延續至次年夏季,該過程被稱為「印度洋-西太平洋電容器效應」。在該效應影響下,次年夏季對流層低層有大尺度的異常反氣旋環流橫亙於北印度洋至西北太平洋,抑制了印度半島中北部的降水,但該反氣旋異常北側的偏西風異常促進了輸送至青藏高原的熱帶水汽,青藏高原東南部降水增加。在增多的外部水汽輸送和減少的局地蒸發的共同作用下,青藏高原夏季降水再循環率減小至21.4%。
相關研究成果發表在Journal of Geophysical Research-Atmospheres上,研究工作得到中科院戰略性先導科技專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和第二次青藏高原綜合科學考察研究的資助。
青藏高原夏季大氣水循環示意圖。黑色數字表示氣候態及年際變率,紅色(藍色)數字表示前冬發生厄爾尼諾(拉尼娜)事件,斜體表示變化通過了p=0.1的雙邊Students’t檢驗
來源:中國科學院大氣物理研究所
溫馨提示:近期,微信公眾號信息流改版。每個用戶可以設置 常讀訂閱號,這些訂閱號將以大卡片的形式展示。因此,如果不想錯過「中科院之聲」的文章,你一定要進行以下操作:進入「中科院之聲」公眾號 → 點擊右上角的 ··· 菜單 → 選擇「設為星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