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藏高原對我國季風氣候的影響

2021-01-15 高中地理隨時學

前言:

高大的青藏高原是世界的第三極,它高大挺拔的身軀不僅使它成為典型的高原山地氣候區,而且對我國的季風氣候也有深遠的影響。今天我們就通過一道真題來探究一下青藏高原對我國季風氣候的影響。

真題:

(2012年安徽文綜,32~33,8分)青藏高原四周多高山。青海省位於青藏高原東北部,平均海拔3 500米以上;柴達木盆地位於青海西北部,面積約佔全省的三分之一。如圖為青海省年降水量分布和年平均氣溫分區圖。讀圖,回答

1~2題:

1.青海省東南邊緣降水較多,其水汽主要來自(  )

A.大西洋 B.北冰洋

C.太平洋 D.印度洋

2.根據年平均氣溫分布狀況,將青海省劃分為Ⅰ、Ⅱ、Ⅲ三個溫度區。三區年平均氣溫相比(  )

A.Ⅰ>Ⅱ>Ⅲ B.Ⅰ< Ⅱ<Ⅲ

C.Ⅰ< Ⅱ,Ⅱ>Ⅲ D.Ⅰ>Ⅱ,Ⅱ<Ⅲ

答案:

1.D 2.C

解析:

1. 青藏高原的東南部是橫斷山脈,南來的印度洋氣流沿谷地北上,增加了該區域的降水,使本地變得溼潤。

2. 有題幹可知「柴達木盆地位於青海西北部」所以應該位於Ⅱ這一部分,盆地地形地勢相對較低四周有山脈阻擋不易散熱,所以溫度較高。而Ⅰ、Ⅲ兩地地勢較高溫度較低。附青海省地形圖以供參考。

小G老師講知識:

青藏高原對我國季風氣候的影響

我國的氣候具有四大基本特點:1.季風氣候顯著;2.大陸性氣候強;3.氣候類型多樣;4.雨熱同期。季風氣候顯著作為我國氣候的第一大特點也是高考的常考點,下面我們就來說一下我國的季風氣候,著重揭秘一下青藏高原與與我國季風氣候的關係。

控制我國的季風可以分為東亞季風和印度季風兩種,夏季發源於印度洋的西南季風經過東南半島影響我國西南和華南;而發源於太平洋的東南季風與北方的冷空氣相遇形成雨帶。5月影響華南;6月中旬到達江淮形成梅雨;7月下旬北上到達華北以及東北,長江中下遊出現伏旱;8月為夏季風鼎盛時期與北部南下冷空氣形成勢力強大的雨帶為北方甚至西北帶來豐沛的降水;9月份開始南撤;10月份幾乎退出中國大陸。

青藏高原也是影響我國氣候的重要因素,高大挺拔的高原由於下墊面性質與周圍不同,所以在冬夏不同季節形成了不同的熱力環流。夏季高原上形成低壓,周圍的氣流流向高原;冬季高原上形成高壓,氣流由高原流向周圍;從而形成了高原季風。高原季風氣流流向與東亞季風大致相當,因此,兩者疊加增強了季風的勢力。

高大的高原對氣流的流動也有很大的影響,對南北兩側來說青藏高原具有阻擋作用,比如,夏季阻擋南亞季風北上,使得甘肅、新疆地區形成乾旱少雨的氣候特點。另外,由於高原阻擋的分流作用,擴大了季風東西向的影響範圍。高原東部,南北向排列的橫斷山脈對季風南北平流具有加強作用,使得冬季風可以南下到緯度很低的區域,來自印度洋夏季風可以北上到緯度很高的位置。青海省東部夏季降水較多就是受到南亞季風的影響。

結語:

高原季風在高中課本中雖然沒有出現,但是在做題中卻時有出現,了解本部分內容,對於我們做題有很大幫助。以上是我的一點看法如果您有更好地理解歡迎聯繫交流!

相關焦點

  • 為什麼說青藏高原的存在加強了我國的季風環流形勢?
    為什麼說青藏高原的存在加強了我國的季風環流形勢?盧達晨中學地理問答地理問答 有問必答 也就是提個醒答:【熱力作用】冬季,青藏冷高壓的建立,在高原以東的平原上空產生東北風(低壓北部),使來自蒙古高壓的冬季風勢力增強,擴大其影響範圍; 夏季,青藏熱低壓的形成,其長軸所在的平均位置處在北緯32°附近,使高原東側的西南季風加強,並影響太平洋副熱帶高壓脊向西延伸,加強了東南季風的勢力,增加我國東部地區的降水
  • 陸海空全局視角下的青藏高原與全球氣候
    通過熱力作用和機械強迫,高原影響其上空大氣的水分交換、能量輸送、物質輸送、動量輸送和渦度輸送,從而改變中國東部天氣、亞洲季風、大氣環境、全球大氣環流和平流層大氣 過去幾十年中,全球變暖,而青藏高原的變暖速度顯著高於全球平均,它對於全球氣候變化的影響也日趨凸顯。因而,進一步理解與青藏高原相關的海陸氣相互作用及其氣候影響,已經成為了全球變化研究的前沿課題。
  • 雅魯藏布江河谷:青藏高原的水汽通道,也成就了「高原季風區」
    我國是世界上季風氣候最為顯著的國家,我國也是世界上唯一擁有熱帶季風氣候、亞熱帶季風氣候和溫帶季風氣候這三種季風氣候的國家。冬夏季節季風風向做大範圍的改變,冬季時,亞歐大陸上受亞洲高壓控制,我國盛行偏北風,降水較少,氣候通常表現為寒冷乾燥。
  • 假如青藏高原不隆起,我國南方是什麼環境?
    如果青藏高原不隆起的話,我國南方應該會是乾旱炎熱的沙漠地帶,而北方地區更多的是溫暖潮溼氣候適合人類的生存。、水系、氣候甚至是生命,它的出現打破了行星風帶對中國氣候等的影響。而從太平洋而來的東亞季風,甚至可以直接進入中原腹地,打破行星風帶的控制,讓原本該乾旱炎熱的南方,變成了降雨豐沛的煙雨江南。這些都要得益於青藏高原製造的「抽風機」作用,當然青藏高原的存在也阻擋了印度洋水汽進入西北內陸,讓那裡出現了大片的乾旱戈壁地帶。
  • 化石燃料與生物質燃燒源對青藏高原東南邊緣黑碳的影響
    隨著人類活動的增加,人為排放黑碳也隨之增加,從而加重了黑碳對環境和氣候的影響。
  • 為什麼我國氣候特徵會呈現:氣候覆雜多樣,大陸性季風氣候顯著?
    氣候是一個區域大氣多年的平均狀況,具有極強的穩定性,一般來說氣候在短時間內很少出現改變。一個區域氣候的形成受到多種因素的影響,包括緯度位置、海陸位置、大氣環流(氣壓帶、風帶、季風環流等)因素、下墊面(地形、地勢、洋流等)因素、以及人類活動因素等。
  • ...學者重建25萬年以來我國青藏高原東北部及西北乾旱區降水變化歷史
    近日,蘭州大學李國強教授研究組在我國青藏高原及西北乾旱區過去氣候變化模式及驅動機制研究取得最新研究成果,研究組重建了25萬年以來我國青藏高原東北部及西北乾旱區降水變化歷史
  • 青藏高原和亞洲季風那點事都被花粉暴露了!—新聞—科學網
    中科院植物所供圖 日前,中國科學院植物研究所研究員王宇飛團隊首次利用花粉豐度等值圖形式,量化和圖形化地展示了青藏高原周邊植被喬木花粉經由亞洲夏季風氣流攜帶、攀爬進入青藏高原的歷程,為評估歷史時期青藏高原抬升過程中亞洲夏季風的變化提供了新的代用指標和研究方向。
  • 青藏高原對中國究竟有多重要?
    青藏高原的形成據推測,地球至今已經存活了46億年。由於地殼運動、滄海桑田,亞洲的樣貌發生了一次又一次的變化。對中華先民生存環境影響最大的就是距今8000萬年的「燕山運動」和距今1000萬年的「喜馬拉雅造山運動」。
  • 144.79米 我國獲青藏高原湖泊最長巖芯
    所湖泊與環境變化團隊首次在青藏高原納木錯中心湖區近百米水下成功獲取144.79米巖芯,鑽探深度達153.44米,有望重建近15萬年連續氣候環境記錄。此前,我國高原湖泊最大鑽探深度為114.9米,本次納木錯巖芯成功鑽取是我國湖泊巖芯鑽探首次達到150米級別。
  • 在4700多萬年前,青藏高原中部應該是偏熱帶、亞熱帶的氣候類型
    12月7日,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首次發布了我國科學家關於4700萬年前青藏高原中部的一項重要「探秘」成果,彌補了此前認知和研究的大量空白。發現古近紀最豐富植物化石群青藏高原中部,平均海拔4600米以上,是一片廣袤的高寒荒蕪之地,卻是認識青藏高原形成過程的關鍵地區,長期以來備受地球科學和生命科學領域的關注。
  • 我國獲青藏高原湖泊最長巖芯
    中國青年報客戶端北京8月4日電(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邱晨輝)中科院青藏高原所今天對外發布消息稱,8月3日下午,該所湖泊與環境變化團隊首次在青藏高原納木錯中心湖區近百米水下成功獲取144.79米巖芯,鑽探深度達153.44米。這是我國科學家利用自主研發的湖泊鑽探系統,首次在近百米的水深條件下成功獲取超長巖芯。
  • 科學家探明青藏高原臭氧低谷成因
    新華社北京2月23日電青藏高原上空緣何夏季會形成臭氧低谷?對此,我國科學家經進一步研究後揭示,熱力和動力作用是導致青藏高原上空出現臭氧低谷的主要原因。夏季是青藏高原地面對大氣加熱最強的季節,18公裡以下大氣中垂直向上的物質輸送作用很強,從而將臭氧含量較少的低層空氣帶向高空,衝淡高空臭氧含量。
  • 我國鑽取青藏高原湖泊最長巖芯
    光明日報拉薩8月4日電(記者尕瑪多吉通訊員劉曉倩)3日下午6時45分,中科院青藏高原所湖泊與環境變化團隊首次在青藏高原納木錯中心湖區近百米水下成功獲取144.79米巖芯,鑽探深度達153.44米。本次納木錯鑽探成功,有望重建青藏高原近15萬年連續氣候環境記錄,表明我國已經能夠利用自主研發技術在深水區域獲得長尺度、高取芯率的湖泊巖芯。
  • 我國古生物學家研究發現 青藏高原在4700萬年有亞熱帶森林
    據我國古生物學家研究,發現4700萬年前青藏高原有亞熱帶森林。該成果發表在北京時間8日的國際期刊《美國科學院院刊》上。我國「第二次青藏高原綜合科學考察研究」啟動以來,由中國科學院西雙版納熱帶植物園、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和古人類研究所組成的小組在海拔近5000米的青藏高原盤古盆地發現了大量古生物化石。
  • 網友問:挖開喜馬拉雅山脈,讓季風吹進來改善西部氣候是否可行?
    我國西北地區常年乾旱,其中一個原因是攜帶水汽的西南季風,被喜馬拉雅山脈阻擋,如果把喜馬拉雅山脈挖一個很大的缺口,理論上會改善西北地區的氣候條件,但是工程量十分巨大,而來會帶來一系列不可控的影響。我國人口基數巨大,在東部沿海地區,每平方公裡超過400人,而在西部高原地區,每平方公裡還不足10人,這種差異的原因,主要是西部高原地區氣候不好,農作物難以大面積播種,而且交通條件相對較差,經濟發展緩慢。
  • 東北地理所等在氣候變化影響青藏高原湖泊的遙感研究中取得進展
    作為全球第三極的青藏高原,是我國湖泊的第一大分布區,素有「亞洲水塔」之稱,其變化及其原因(氣候變化、冰川融化、凍土退化)一直是國際青藏高原研究學者關注的熱點。青藏高原湖泊變化不僅對生態環境產生重要影響,而且影響區域歷史宗教文化(如聖湖的變化)。儘管已有一些學者報導了區域湖泊的面積變化特徵,但長時間序列的氣候變化對青藏高原湖泊影響的格局與過程尚不明確。
  • 「高冷」的青藏高原,竟然曾藏有大片的熱帶雨林?我國科學家已找到...
    12月7日,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首次發布了我國科學家關於4700萬年前青藏高原中部的一項重要「探秘」成果,彌補了此前認知和研究的大量空白。  發現古近紀最豐富植物化石群  青藏高原中部,平均海拔4600米以上,是一片廣袤的高寒荒蕪之地,卻是認識青藏高原形成過程的關鍵地區,長期以來備受地球科學和生命科學領域的關注。
  • 「地球第三極」 青藏高原!
    >4000米的海拔,讓青藏高原傲視同緯度周邊地區「世界屋脊」當之無愧▲青藏鐵路而這一切,還得從一種「操縱」著全球氣候的「風」說起「季風」△中國自然區劃有不同說法,但大部分會將青藏高原分為一個自然我國著名地理學家:黃秉維在1959年
  • 青藏高原位置有多重要?佔據全國25%土地,被譽為亞洲水塔
    你是否思考過我國靠什麼養活我們14億人口,答案其實並不是北京、上海、廣州和深圳等這些掌控我國經濟命脈的大城市,而是這顆星球上最突出的一塊寒冷高地-青藏高原為亞洲內陸高原,是我國最大、世界海拔最高的高原,被讚譽為"世界屋脊"、"第三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