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海空全局視角下的青藏高原與全球氣候

2020-11-25 騰訊網

從陸、海、空三個維度來看,青藏高原都獨特而重要:它是全球海撥最高、坡度最陡、面積最大的高原(陸地);它高聳於歐亞大陸副熱帶東部,高原上空氣稀薄,溫度、溼度、氣壓、輻射和大氣熱力過程都獨具特色(天空/大氣,圖1);雖然不直接與海洋相鄰,但是發生在青藏高原及相鄰伊朗高原上的特殊熱力和動力作用,對於上下遊地區乃至全球的大氣和海洋都有顯著影響。

圖1 青藏高原的「五度」特徵決定了它對區域和全球氣候具有重要影響。通過熱力作用和機械強迫,高原影響其上空大氣的水分交換、能量輸送、物質輸送、動量輸送和渦度輸送,從而改變中國東部天氣、亞洲季風、大氣環境、全球大氣環流和平流層大氣

過去幾十年中,全球變暖,而青藏高原的變暖速度顯著高於全球平均,它對於全球氣候變化的影響也日趨凸顯。因而,進一步理解與青藏高原相關的海陸氣相互作用及其氣候影響,已經成為了全球變化研究的前沿課題。

2013年,為深入理解上述問題,提高天氣預報和氣候預測水平,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發起了為期10年的「青藏高原地-氣耦合系統變化及其全球氣候效應」(LASTPIC)重大研究計劃。作為該計劃的成果之一,近期,中國科學院大氣物理研究所吳國雄劉屹岷等,中山大學楊崧等和北京大學楊海軍在《國家科學評論》(National Science Review, NSR)發表綜述文章「青藏高原相關的海陸氣相互作用及其氣候影響」(Land–atmosphere–ocean coupling associated with the Tibetan Plateau and its climate impacts),系統總結了過去6年中的研究成果,對青藏高原-伊朗高原(TIP)動力耦合系統的形成、其對鄰近地區和北半球氣候的影響,以及與海洋協同影響亞洲氣候的機理等進行了闡述。該文將收錄於NSR「青藏高原地氣相互作用」專題。

兩大高原上的地-氣耦合系統

文章揭示了由夏季青藏高原、伊朗高原的熱力強迫,以及南亞的水汽輸送共同構成的相互反饋的耦合系統(TIPS)(圖2a)。TIP加熱抬升了其上空的對流層頂,形成對流層頂附近上冷下暖的異常反氣旋環流(圖2b,c),從而在亞洲季風區激發出季風型的經圈環流,為亞洲夏季風的形成和維持提供大尺度上升運動環流背景(圖2d)。

圖2 (a)動力耦合系統(TIPS)示意圖;TIP感熱加熱對平流層下層100 hPa (b)和對流層上層300 hPa (c)的溫度(陰影, K)和風場(矢量, m s-1),以及對亞洲季風區夏季平均的絕對渦度(彩色,單位:10 5s 1)和經圈環流(d)的影響

高原影響下的大氣環流

夏季青藏高原的加熱異常可以影響亞洲氣候,也可以影響全球大氣環流異常的區域分布:20世紀末發生在我國的「南澇/北旱」以及中國南部多雨/印度北部少雨等氣候現象,與青藏高原感熱加熱的減少有關(圖3a);通過大氣內部溫度與非絕熱加熱垂直梯度(T-Qz)的動力約束,以及潛熱加熱激發的Rossby波列和大氣環流異常,季風降水的增加能夠增強暖性的南亞高壓(圖3b),從而影響上遊地區(西亞、非洲北部、歐洲南部、以及熱帶大西洋)的環流和氣候異常(圖3c),並增強下遊地區(西北太平洋)的海氣相互作用(圖3d)。

圖 3(a)觀測的夏季降水90年代與80年代之差; (b)增多的夏季風降水加強暖性南亞高壓和西部的下沉運動示意圖;和青藏高壓加熱影響上遊氣候(c)和下遊海氣相互作用(d)示意圖

海氣耦合,青藏高原影響兩大洋

講述氣候變化災難的電影《後天》中提到對全球氣候影響重大的大西洋經圈翻轉環流。通過海氣耦合,青藏高原可以影響這一洋流。海氣耦合模式試驗證明,青藏高原的強迫作用可以藉由大氣中的準定常波動和海氣相互作用,影響海洋的表面溫度和鹽度,以及海洋環流(圖4)。如果沒有青藏高原,大西洋經圈翻轉環流將會崩潰,北太平洋的海溫和環流也將大大改變。

圖4 青藏高原改變大氣波動(蘭色箭矢、橙色和紫色波狀帶)、水分輸送(紅色箭矢)和降水(綠色陰影),從而影響大西洋經圈翻轉環流 (AMOC)。

從上述事實出發,文章提出了青藏高原相關研究的未來重點方向,包括青藏高原動力阻擋作用和熱力驅動作用對亞洲季風變化的相對貢獻,高原影響其上遊非洲和歐洲的物理過程,高原和全球海洋相互作用方面在多大程度上影響亞洲季風的變化,以及ENSO-季風之間的關係等。文章還強調,改進氣候系統模式中對青藏高原邊界層過程和雲及降水的模擬具有重要意義。

上述工作對推動青藏高原影響區域和全球氣候變化的研究作出了有益的探索和貢獻。

相關焦點

  • 【新華網】全球氣候變暖加劇青藏高原「暖溼化」
    過去拉薩往往半夜下雨白天晴,現在則是連日細雨綿綿的江南風情;過去當地人穿著厚衣服度夏,現在則換上汗衫短褲;過去湖泊大量萎縮,現在大肆擴張以至淹沒草場……多種跡象表明青藏高原「暖溼化」加劇,而這背後的「推手」指向全球氣候變暖。  原本「高處不勝寒」的青藏高原,正成為全球氣候變暖最典型的受影響地區之一。
  • 全球氣候變暖致青藏高原日漸「暖溼化」
    全球氣候變暖致青藏高原日漸「暖溼化」中央政府門戶網站 www.gov.cn 2014-07-16 15:20 來源: 新華社新華社拉薩7月16日電(記者 黃興)中國科學院青藏高原研究所副研究員張國慶16日告訴記者,青藏高原正成為全球氣候變暖典型的受影響地區。
  • 朱立平:全球變暖下的「亞洲水塔」青藏高原,還好嗎?
    Immerzeel 2020, Nature青藏高原是全球面積最大、海拔最高的巨大高原。如果我們把分布在全球的許多高山劃分成一個個水塔單元,全球可以分成78個水塔單元,青藏高原佔據了其中最重要的13個水塔單元。這裡有最高的水供給指數,也有最大的水需求指數,呈現出最高的水塔指數。
  • 全球變暖背景下,「亞洲水塔」青藏高原降水將持續增加
    全球變暖背景下,青藏高原將變溼?1月13日,記者從第二次青藏高原綜合科學考察研究隊獲悉,基於觀測數據約束的地球系統模式,來自中科院青藏高原所等單位的研究人員對青藏高原降水和徑流的未來變化進行了預估,他們發現,在全球升溫2℃的情景下,青藏高原降水將持續增加,主要河流的徑流總量也將隨之增加。相關研究成果在線發表於《自然·氣候變化》雜誌上。
  • 青藏高原出現「新病毒」?科學家:全球氣候持續增強!
    現在的全球氣候持續變暖中,對於人類來說,氣候變暖之後,南北兩極的冰川逐漸融化的狀態,這樣一來,我國較為低海拔的地區就會被不斷抬高的海水給淹沒,人類只能不同的遷徙當中,對於城市經濟的影視十分的大。青藏高原出現「新病毒」?科學家:全球氣候持續增長強!青藏高原處於高海拔地區,但現在出現的28種「新病毒」其實是被雪藏在高原冰山川當中的上古的病毒,但由於其氣候變暖的關係。這些不僅是「新病毒」,還有許多的「新物種」都紛紛覺醒。這對於原本的生態系統來說,具有一定的影響。
  • 高質量數據集支撐青藏高原天氣氣候預測
    12月1日,中科院青藏高原所「地氣作用與氣候效應團隊」馬耀明研究員等集成發布了首套高時間解析度青藏高原地-氣相互作用綜合觀測數據集。相關研究成果近日發表在國際一流期刊《地球系統科學數據》上。該數據集基於「地氣作用與氣候效應團隊」20餘年的艱苦努力,建立了覆蓋高原大地形山區、高寒草甸、高寒草原、荒漠戈壁、荒漠草原、高山森林及高原湖泊等高原典型下墊面的青藏高原地-氣相互作用綜合觀測研究平臺,並對高原不同下墊面大氣邊界層、土壤水熱變化以及地-氣間能量水分交換規律等進行了長期觀測研究。觀測研究是地球系統科學發展的重要手段。
  • 全球升溫2°C,青藏高原會怎樣?
    如果全球升溫2°C,對被譽為「地球第三極」「亞洲水塔」的青藏高原有何影響?科學家最新研究給出答案:在全球升溫2°C情景下,青藏高原氣候將持續變溼,降水增加,主要河流徑流總量以及長江、黃河上遊流域的人均可用水量也將隨之增加。
  • 青藏高原對我國季風氣候的影響
    前言:高大的青藏高原是世界的第三極,它高大挺拔的身軀不僅使它成為典型的高原山地氣候區,而且對我國的季風氣候也有深遠的影響。今天我們就通過一道真題來探究一下青藏高原對我國季風氣候的影響。真題:(2012年安徽文綜,32~33,8分)青藏高原四周多高山。
  • 劉叢強院士:青藏高原保護與發展需全球視野
    本報記者 張 蘊青藏高原和黃河流域有什麼密切關聯?青藏高原最大發展短板在哪?如何實現青藏高原可持續發展和環境保護協同,達到綠水青山和金山銀山的共贏發展?帶著一系列問題,近日,在第二屆高原科學與可持續發展高層論壇上,科技日報記者專訪了中國科學院院士劉叢強。
  • 研究揭示青藏高原生態系統和氣候變化相互作用機制
    青藏高原高寒生態系統對氣候變化敏感,又會對氣候系統產生反饋,是多圈層耦合過程中的關鍵因子。闡明青藏高原植被活動與氣候的相互作用機制,對理解全球變化背景下青藏高原多圈層如何相互作用,並進一步影響青藏高原及其周邊區域氣候格局至關重要。
  • 青藏高原對中國究竟有多重要?
    西方學者較多次談到青藏高原對於中國地緣政治結構深遠的意義,實際上對於中國而言的話,則是一個全新的話題,需要中國學者從本國視角出發進行研究。從赤道以南俯衝過來的印度板塊與歐亞大陸相撞,導致青藏高原及喜馬拉雅山脈迅速隆起。隨著地勢升高,地域氣候也逐漸變得寒冷乾燥;當海拔達到4000~5000米時已經冰川廣布了 ;後來又由於印度板塊和亞洲大陸的擠壓,形成了今天中國西高東低的地理形勢。
  • 在4700多萬年前,青藏高原中部應該是偏熱帶、亞熱帶的氣候類型
    儘管經歷了幾十年的調查,青藏高原的地貌演化細節仍不清楚。「為什麼要研究青藏高原?因為青藏高原的形成,是新生代全球最重要的地質事件,改變了我們亞洲的地形地貌,也塑造了亞洲的季風氣候,以及現在的生物多樣性分布格局。」
  • 青藏高原環境變化是一個與全球氣候變暖密切相關的地球系統多圈層鏈式響應過程
    【點擊右上角加'關注',全國產經信息不錯過】近期,第二次青藏科考隊提出了關於青藏高原環境變化的新認識。通過科考發現,青藏高原環境變化是一個以「變暖變溼、生態趨好、災害風險增加」為基本特徵的地球系統複雜、遞進的多圈層鏈式響應過程,具體為:暖溼差異化、水體液相化、生態趨同化、災害頻發化、圈層鏈式化。在大氣圈表現為暖溼差異化,導致極端事件區域差異分布,其中高原北部以乾旱、暴風雪等為主,南部以洪水為主。
  • 青藏高原那麼冷,為啥氣候學上管它叫熱島
    城市熱島成因主要有三方面一、城市地表硬化多,植被少,熱容小,陽光照射下升溫更迅速。二、城市排放熱量大,比如大量的空調外機,汽車等都是熱源。三、城市空氣汙染物含量高,大氣循環流通也差,形成了一定保溫作用。因為城市熱島對人們生活影響不小,所以受關注比較大。
  • 青藏高原所等發布青藏高原地-氣相互作用高時間解析度觀測數據集
    青藏高原是反映氣候系統不同圈層相互作用及其影響效應的典型區域。然而,受自然環境、複雜地形和下墊面特徵的制約,青藏高原綜合觀測站網稀疏、氣象臺站代表性較差,衛星反演產品在高原地區存在較大不確定性。因此,青藏高原成為我國觀測資料最為缺乏的地區之一,已嚴重阻礙研究人員對青藏高原地-氣相互作用過程和水分循環規律的科學認識,制約了數值模式的發展和我國災害性天氣氣候預測水平的提高。
  • 【中國新聞網】中國向全球發布首套青藏高原地氣相互作用高時間...
    中科院青藏高原所 供圖  中國科學院青藏高原研究所12月1日發布消息說,該所地氣作用與氣候效應團隊馬耀明研究員等經過20多年努力,最新研究集成的首套高時間解析度青藏高原地-氣相互作用長期綜合觀測數據集,近日已面向全球發布,相關研究成果也在國際期刊《地球系統科學數據》發表。
  • 全球變暖,青藏高原降水將持續增加
    劉曉倩 科技日報記者 陸成寬全球變暖背景下,青藏高原會變溼?「實錘」來了。13日,記者從第二次青藏高原綜合科學考察研究隊獲悉,基於觀測數據約束的地球系統模式,來自中科院青藏高原所等單位的研究人員對青藏高原降水和徑流的未來變化進行了預估,他們發現,在全球升溫2°C情景下,青藏高原降水將持續增加,主要河流的徑流總量也將隨之增加。相關研究成果在線發表於《自然氣候變化》雜誌上。
  • 成都生物所闡明青藏高原特有兩棲類遺傳多樣性與氣候變化的關係
    成都生物所闡明青藏高原特有兩棲類遺傳多樣性與氣候變化的關係 2019-03-25 成都生物研究所   中國科學院成都生物研究所研究員胡軍華團隊以「世界屋脊」青藏高原特有的兩棲動物——高山倭蛙(Nanorana parkeri)為指示物種,結合氣候穩定性與遺傳數據的空間分析,揭示了青藏高原兩棲動物對過去與未來氣候變化的響應,發現距離冰期避難所的距離遠近是影響種群遺傳多樣性的主要因素,種群遺傳多樣性自末次間冰期以來的變化格局與生境破碎化程度高度相關。
  • 青藏高原草地植被生長面臨的大氣乾旱脅迫加劇
    中國氣象報記者王敬濤報導 在氣候變暖背景下,青藏高原大氣水汽壓差持續增加,高原草地的大氣環境趨於乾旱化,而這種大氣乾旱會顯著降低青藏高原草地生產力。近日,中國科學院青藏高原地球科學卓越創新中心、青藏高原研究所研究員汪濤課題組發表了有關青藏高原草地植被的相關研究成果。  氣候變暖可導致大氣水汽壓差增加、大氣乾旱化趨勢增強。當大氣水分虧缺時,植物往往通過降低葉片氣孔導度抑制光合作用,還有可能通過增強蒸散發作用加劇土壤乾旱,使植被生長面臨更加嚴峻的大氣乾旱脅迫。青藏高原是氣候變暖最強烈的區域之一。
  • 全球首發!青藏高原地氣相互作用高時間解析度觀測數據集來了!
    全球首發!青藏高原地氣相互作用高時間解析度觀測數據集來了!近日,團隊最新研究集成的首套青藏高原地氣相互作用高時間解析度綜合觀測數據集已在國家青藏高原科學數據中心和中科院科學數據存儲庫公開發布,是目前發布的青藏高原時間解析度最高、觀測序列最長、觀測要素最齊全的野外臺站綜合觀測資料。成果介紹青藏高原是反映氣候系統不同圈層相互作用及其影響效應的典型區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