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首發!青藏高原地氣相互作用高時間解析度觀測數據集來了!

2020-12-10 澎湃新聞

全球首發!青藏高原地氣相互作用高時間解析度觀測數據集來了!

2020-12-04 17:31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最新發現與創新

經過20餘年努力,中科院青藏高原所「地氣作用與氣候效應團隊」馬耀明研究員聯合中科院西北生態環境資源研究院等科研院所,在Earth System Science Data上發表題為A long-term (2005-2016) dataset of hourly integrated land-atmosphere interaction observations on the Tibetan Plateau的論文,介紹了中科院珠穆朗瑪大氣與環境綜合觀測研究站、中科院藏東南高山環境綜合觀測研究站、中科院納木錯多圈層綜合觀測研究站、中科院阿里荒漠環境綜合觀測研究站、中科院慕士塔格西風帶環境綜合觀測研究站和中科院西北研究院那曲高寒氣候環境觀測研究站2005-2016年逐小時氣象梯度數據、輻射、土壤和大氣湍流等觀測數據。

近日,團隊最新研究集成的首套青藏高原地氣相互作用高時間解析度綜合觀測數據集已在國家青藏高原科學數據中心和中科院科學數據存儲庫公開發布,是目前發布的青藏高原時間解析度最高、觀測序列最長、觀測要素最齊全的野外臺站綜合觀測資料。

成果介紹

青藏高原是反映氣候系統不同圈層相互作用及其影響效應的典型區域。當前,青藏高原是我國觀測資料最為缺乏的地區之一。「這嚴重阻礙了我們對青藏高原地氣相互作用過程和水分循環規律的科學認識,制約了數值模式的發展和我國災害性天氣氣候預測水平的提高。」馬耀明說。

觀測研究站站點分布

為彌補青藏高原綜合觀測資料嚴重不足,深入理解氣候變化條件下該區域地表各圈層間的相互作用過程與機制,研究人員建立了覆蓋高寒草甸、高寒草原和荒漠戈壁等高原典型地表覆蓋類型的青藏高原地氣相互作用綜合觀測研究平臺,並對高原不同地表覆蓋類型的大氣邊界層、土壤水熱變化以及地氣間能量水分交換規律等進行了長期觀測研究。在此基礎上,集成發布了首套高時間解析度青藏高原地氣相互作用綜合觀測數據集。

馬耀明表示,該數據集可廣泛應用於青藏高原氣象要素特徵分析、遙感產品評估和遙感反演算法的發展、數值模式的評估和發展等地球系統科學研究,為地球系統科學集成、評估關鍵區域對全球變化的影響與響應,以及國家和地方開展青藏高原及其鄰近地區的生態安全屏障建設等提供堅實可靠的科學依據。

文章連結(戳下方原文連結跳轉):

https://essd.copernicus.org/articles/12/2937/2020/essd-12-2937-2020.html

該數據集已在國家青藏高原科學數據中心https://doi.org/10.11888/Meteoro.tpdc.270910

中國科學院科學數據存儲庫

https://doi.org/10.11922/sciencedb.00103

公開發布

END

來源:中國科學院青藏高原研究所

原標題:《全球首發!青藏高原地氣相互作用高時間解析度觀測數據集來了!》

閱讀原文

特別聲明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並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評論()

相關焦點

  • 青藏高原所等發布青藏高原地-氣相互作用高時間解析度觀測數據集
    青藏高原所等發布青藏高原地-氣相互作用高時間解析度觀測數據集 2020-12-02 青藏高原研究所   為彌補青藏高原綜合觀測資料不足的問題,深入理解氣候變化條件下該區域地表各圈層間的相互作用過程與機制,中國科學院青藏高原研究所地氣作用與氣候效應團隊研究員馬耀明等,建立了覆蓋高寒草甸、高寒荒漠戈壁、高寒荒漠草原等高原典型下墊面的青藏高原地-氣相互作用綜合觀測研究平臺,並對青藏高原不同下墊面大氣邊界層、土壤水熱變化以及地-氣間能量水分交換規律等進行長期觀測研究。
  • 中國向全球發布首套青藏高原地氣相互作用高時間解析度數據集
    中新網北京12月1日電 (記者 孫自法)中國科學院青藏高原研究所12月1日發布消息說,該所地氣作用與氣候效應團隊馬耀明研究員等經過20多年努力,最新研究集成的首套高時間解析度青藏高原地-氣相互作用長期綜合觀測數據集,近日已面向全球發布,相關研究成果也在國際期刊《地球系統科學數據》發表。
  • 【中國新聞網】中國向全球發布首套青藏高原地氣相互作用高時間...
    中科院青藏高原所 供圖  中國科學院青藏高原研究所12月1日發布消息說,該所地氣作用與氣候效應團隊馬耀明研究員等經過20多年努力,最新研究集成的首套高時間解析度青藏高原地-氣相互作用長期綜合觀測數據集,近日已面向全球發布,相關研究成果也在國際期刊《地球系統科學數據》發表。
  • 高質量數據集支撐青藏高原天氣氣候預測
    12月1日,中科院青藏高原所「地氣作用與氣候效應團隊」馬耀明研究員等集成發布了首套高時間解析度青藏高原地-氣相互作用綜合觀測數據集。相關研究成果近日發表在國際一流期刊《地球系統科學數據》上。該數據集基於「地氣作用與氣候效應團隊」20餘年的艱苦努力,建立了覆蓋高原大地形山區、高寒草甸、高寒草原、荒漠戈壁、荒漠草原、高山森林及高原湖泊等高原典型下墊面的青藏高原地-氣相互作用綜合觀測研究平臺,並對高原不同下墊面大氣邊界層、土壤水熱變化以及地-氣間能量水分交換規律等進行了長期觀測研究。觀測研究是地球系統科學發展的重要手段。
  • ...分布式量子精密測量、植被研究、調控花期、青藏高原地—氣相互...
    今日科技話題:嫦娥五號、分布式量子精密測量、植被研究、調控花期、青藏高原地—氣相互作用高時間解析度… 2020-12-03 17:23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研究揭示青藏高原生態系統和氣候變化相互作用機制
    青藏高原高寒生態系統對氣候變化敏感,又會對氣候系統產生反饋,是多圈層耦合過程中的關鍵因子。闡明青藏高原植被活動與氣候的相互作用機制,對理解全球變化背景下青藏高原多圈層如何相互作用,並進一步影響青藏高原及其周邊區域氣候格局至關重要。
  • 陸海空全局視角下的青藏高原與全球氣候
    通過熱力作用和機械強迫,高原影響其上空大氣的水分交換、能量輸送、物質輸送、動量輸送和渦度輸送,從而改變中國東部天氣、亞洲季風、大氣環境、全球大氣環流和平流層大氣 過去幾十年中,全球變暖,而青藏高原的變暖速度顯著高於全球平均,它對於全球氣候變化的影響也日趨凸顯。因而,進一步理解與青藏高原相關的海陸氣相互作用及其氣候影響,已經成為了全球變化研究的前沿課題。
  • 青藏高原雲-降水飛機觀測外場試驗順利完成
    中國氣象報記者李一鵬 通訊員段婧報導 日前,國家重點研發計劃「青藏高原地-氣相互作用及其對下遊天氣氣候的影響」的飛機探測專題「青藏高原雲-降水飛機觀測」2019年外場試驗順利完成。
  • 青藏高原大型湖泊蒸發量分布及水資源總量獲揭示
    青藏高原75個大型湖泊的面積、湖表溫度、非結冰期長度、波文比、淨輻射通量和蒸發量空間分布圖。王賓賓供圖  6 月26日,《科學—進展》刊發中國科學院青藏高原研究所馬耀明研究團隊最新研究成果。  青藏高原被稱作「亞洲水塔」,高原面上分布著數量眾多的高海拔內陸湖泊群。由於青藏高原湖泊湖-氣相互作用觀測較少,以往研究針對同一湖泊採用不同研究方法得到的湖泊蒸發量結果差異明顯,並且青藏高原湖泊蒸發量的空間分布及其蒸發水資源總量仍未可知。
  • 青藏高原大氣科學試驗:在離天空最近的地方破譯大氣密碼
    這個世界上最高大、地形最複雜的高原,在全球大氣環流、能量循環和水分循環中具有非常重要而特殊的作用,對我國大部地區乃至區域和全球的天氣氣候都產生重要影響。  在中國氣象局領導和有關職能司的大力支持下,中國氣象科學研究院(以下簡稱「氣科院」)按照第三次青藏高原大氣科學試驗領導小組的要求和專家指導組的指導建議,加強與試驗參與單位的密切合作,推進天-地-空和新型設備相結合的立體觀測與資料共享應用,加強青藏高原地-氣物理過程及其對我國天氣氣候影響的原創性研究,目前在學科建設、人才培養、數據共享平臺和網站建設等方面取得成果
  • 第三次青藏高原大氣科學試驗-邊界層與對流層觀測項目:在地球最高...
    第三次青藏高原大氣科學試驗外場綜合觀測示意圖(圖片來源:中國氣象科學研究院) 第三次向「高地」出發在氣象乃至地球科學領域,青藏高原不僅意味著海拔數據之高,更如同待攀登的科學「高地」,極其重要卻也迷霧重重。
  • 中科院青藏高原所提出估算「亞洲水塔」年蒸發量新方法
    利用青藏高原湖泊非結冰期能量平衡的合理假設,結合遙感數據和再分析數據,中國科學院青藏高原研究所地氣作用與氣候變化團隊研究員馬耀明等發展出一種可靠的湖泊蒸發量估算方法,並據此估算青藏高原湖泊蒸發總量為每年517億噸,相當於3570個杭州西湖的水量,為準確估算「亞洲水塔」中湖泊水資源儲量提供數據參考。相關成果發表在《科學-進展》上。
  • 青藏高原多年凍土熱退化研究獲新進展
    全球變暖帶來的多年凍土熱退化對寒區工程設計、資源開發和環境保護有重要影響。局部觀測表明,青藏高原多年凍土已經發生或正在發生嚴重退化。
  • 青藏高原遠古奧秘 從地貌演化中找答案
    張會平說,夷平面在青藏高原中部大量存在,在高原東北緣和東南緣分布也很廣,他想搞清楚板塊碰撞前夷平面的形成過程。  「要回答地球表面形態是如何演化的,構造地貌研究還需要在技術手段方面創新。」張會平說,以高解析度數據為例,原來的地貌研究好比用肉眼看,很多細節看不到,隨著數據精度的提高,研究人員可以像拿放大鏡、顯微鏡一樣看地貌的精細結構。
  • 青藏高原大氣科學試驗基本資料服務專題
    青藏高原作為我國的重要地貌單元,除了本身形成了獨特的高原氣候外,還在全球氣候格局變化與區域災害天氣和極端氣候變異中起著重要作用,主要表現為高原對氣流的機械動力作用(地形抬升)和熱力作用兩個方面。因此,青藏高原是預測東亞地區旱澇氣候異常以及預警我國災害性天氣的關鍵區。
  • 一年蒸發掉3570個西湖 青藏高原湖泊蒸發量是這樣算出來的
    視覺中國供圖蒸發是全球地表能量平衡的關鍵環節,又是水量平衡的重要組成部分。據了解,全球有超過60%的降水會以蒸發的形式返回到大氣中。近日,我國研究人員發展了一種新的湖泊蒸發量估算方法,估算出青藏高原湖泊蒸發總量為每年517億噸,相當於3570個杭州西湖的水量。
  • 1年蒸發3570個西湖 青藏高原湖泊蒸發量這樣算
    「更重要的是,青藏高原地區與周邊地區的水分交換過程,不僅會通過季風系統將印度洋和西太平洋的大量水汽帶到高原地區,還可以通過大江大河和西風作用將水和水汽從高原向中國東部地區進行輸送,影響中國東部地區的降雨過程。」馬耀明說,此外,除了青藏高原與周邊區域的水分交換,青藏高原巨大的動力和熱力作用,還會通過地氣相互作用過程影響周邊地區的氣候變化。
  • 北極海冰減少加劇汙染物向青藏高原傳輸
    通過綜合分析青藏高原氣溶膠和氣象長期觀測數據、北極海冰數據、歐洲氣象中心再分析資料等,中科院青藏高原所高寒環境質量與安全團隊叢志遠研究員等,與挪威卑爾根大學、南京信息工程大學、挪威大氣研究所、中科院西北生態環境資源研究院等單位合作發現,北極海冰減少加劇
  • 海冰減少加劇汙染物向青藏高原傳輸
    氣溶膠自動觀測網(AERONET)全自動太陽光度計。(中科院青藏高原所 供圖)中國科學院青藏高原研究所2日發布消息說,該所高寒環境質量與安全團隊叢志遠研究員課題組及國際合作者,通過綜合分析青藏高原氣溶膠和氣象長期觀測數據、北極海冰數據、歐洲氣象中心再分析資料等完成的這一全球氣候變化領域重要科研成果論文,近日已由國際學術期刊《自然-氣候變化》在線發表,為理解青藏高原汙染物跨境傳輸提供了新視角。
  • 化石燃料與生物質燃燒源對青藏高原東南邊緣黑碳的影響
    青藏高原是北半球重要的氣候調節器,對全球生態系統功能和氣候的穩定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季風前期東南亞國家生物質燃燒活動頻繁,受到西南風的影響,燃燒排放的黑碳經青藏高原南部地區輸送至我國,影響我國西南部大氣環境。黑碳通過吸收太陽輻射引起輻射效應導致大氣變暖。同時通過沉降在冰雪表面吸收能量加速青藏高原冰雪融化,對生態系統造成不利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