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藏高原遠古奧秘 從地貌演化中找答案

2020-12-08 光明網

  「構造地貌學的研究對象是地球表面形態,關注的是地殼運動的內動力和氣候變化的外動力對地貌演化的控制作用。」近日,在香山科學會議第Y4次學術討論會上,中國地震局地質研究所研究員張會平作「青藏高原構造地貌研究主題評述」時說。他打了一個很簡單的比方:地貌演化過程就像人的性格養成,內動力好比基因,而外動力則好比成長環境,二者相互作用,且都至關重要。

  新生代以來,隨印度板塊與歐亞板塊持續碰撞,亞洲大陸內部「世界第三極」青藏高原不斷快速隆升並向外擴展,構造變形強烈,強震災害頻發,地貌類型豐富,氣候背景獨特。張會平介紹,構造地貌研究,就是要認識和理解地球地貌演化規律、大陸構造變形及其動力學機制、地球表層和固體地球相互作用機制,最終有效服務國家防災減災救災總體規劃。

  青藏高原古高度幾何? 弄清板塊碰撞前夷平面形成過程

  現在大家都知道,青藏高原的隆升是由於印度板塊和歐亞板塊的碰撞,亞洲宏觀地形和自然環境格局從此改寫。有研究已經嘗試回答碰撞之後,喜馬拉雅山脈和岡底斯山脈作為青藏高原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何時達到現今高度的。但碰撞前板塊的古地貌如何?海拔到底是高還是低?目前學界還沒有共識。「例如青藏高原中部羌塘地塊、拉薩地塊的古高度,國內外研究就有爭議,有人認為碰撞前就不低,有人認為是碰撞後才抬升的。」張會平告訴科技日報記者,碰撞前的古地貌對理解和認識青藏高原不同部位的隆升過程和歷史非常重要。

  張會平個人比較關注青藏高原內部的夷平面,即各種夷平作用形成的低起伏地貌面。從構造的角度理解,當地殼相對穩定,地表經長期剝蝕—堆積夷平作用,形成準平原;之後地殼抬升,準平原受切割破壞,殘留在山頂或山坡上的準平原,稱為夷平面。張會平說,夷平面在青藏高原中部大量存在,在高原東北緣和東南緣分布也很廣,他想搞清楚板塊碰撞前夷平面的形成過程。

  「要回答地球表面形態是如何演化的,構造地貌研究還需要在技術手段方面創新。」張會平說,以高解析度數據為例,原來的地貌研究好比用肉眼看,很多細節看不到,隨著數據精度的提高,研究人員可以像拿放大鏡、顯微鏡一樣看地貌的精細結構。「過去網上公開獲取的數字高程模型,解析度大多為90米—30米,就是說地表面小於30米的很多地貌特徵無法刻畫;現在雷射雷達、無人機和航拍高程數據,解析度可提升到釐米甚至毫米級,就能進一步研究精細地貌了。」

  河流形成和下切由誰驅動? 構造運動和氣候變化等綜合影響

  河流是聯繫陸地與海洋物質和能量循環的主要通道,包含著豐富的古氣候、古環境、古生態信息。青藏高原作為亞洲水塔,是多條大江大河的發源地;與青藏高原隆升相伴生的高原河流水系,記錄了高原隆升和氣候變化信息。

  「一方面,河流動力和地貌演化受構造活動和氣候變化影響,另一方面,河流侵蝕—搬運和堆積過程又在氣候—構造相互作用中起著重要的媒介作用。」南京大學地理與海洋科學學院教授王先彥介紹,河流地貌特徵和演化可用於新構造運動和氣候變化的研究,特別是被成功應用到青藏高原隆升過程的研究。

  以往研究中,人們過於關注單一因素對河流的控制作用。實際上,構造運動、氣候變化和人類活動引起的河流動力系統改變都會導致河流的沉積和侵蝕,都是河流沉積和地貌演化的重要影響因素。例如,氣候可以直接控制河流徑流和泥沙量,也可以間接通過影響植被和土壤下墊面而影響徑流和泥沙量;構造活動可以直接影響河流坡度從而影響河流的侵蝕能力,也可以間接通過破壞河床巖石結構而影響河流的侵蝕和搬運過程。

  拿雅魯藏布江舉例:對於雅魯藏布大峽谷的形成,美國華盛頓大學Montgomery教授及其團隊的結論是受史上多發的冰川堵江影響,冰川壩形成後上遊水流變緩,雅魯藏布江大拐彎以上區域就經常被「保護」起來,峽谷由此形成。但根據我國科研人員在雅魯藏布江鑽取的第四紀沉積物和年代學研究,發現河道剖面的變形有2個百萬年的時間尺度,所以雅魯藏布大峽谷的形成是受構造控制的。

  「源於青藏高原的大江大河,如長江、黃河的形成和演化,應該與印度板塊—歐亞板塊的碰撞形成的構造樣式,以及全球最大的季風系統——東亞季風氣候有緊密關係,但它們之間具體的相互聯繫和作用過程還不是很清楚,有待揭示。」王先彥說。

  極端地質事件影響重大? 地貌年代學數據與地質背景有關

  構造地貌研究中,不同時間尺度、不同解析度的年代學並不是簡單的年齡問題,所有的年代學數據都應在相關地質背景下進行解釋。張會平告訴記者,不同礦物、同一礦物的不同位置,記錄的構造變形和年齡信息都不一樣。比如,具有環帶特徵的鋯石,解釋年代時要注意到礦物本身經歷了多期生長過程;宇宙成因核素暴露年齡的獲得,需要對樣品點位的屏蔽、遮擋以及後期侵蝕進行評價,不然很難恢復真實地貌演化過程和歷史。

  目前,地貌研究中測年體系缺乏標準樣品的確立,如宇宙成因核素標準產率的校正和低溫熱年代學的標樣問題,如果青藏高原獨特的地質演化史,能夠為年代學領域提供標準樣品,其意義也深遠重大。

  「地質歷史越長,記錄保存的越少,速率或年代的不確定度越大,就要格外注意極端(災變)地質事件的影響。」張會平拿青藏高原東緣的龍門山構造帶的侵蝕速率舉例,低溫熱年代學數據表明,百萬年尺度剝露速率為每年0.5—1毫米,河流階地表徵的萬年尺度下切速率也是這個量級,汶川地震之前,水文站站點測量的數十年輸沙率也大概是同樣的。「但汶川地震之後,大範圍的滑坡崩塌造成水文站站點記錄的輸沙率上漲十幾倍甚至幾十倍,所以個別地質事件會大大影響侵蝕速率。這些極端事件,雖然發生概率低,但在地貌演化過程中往往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楊雪)

相關焦點

  • 古生物學家發現青藏高原中部遠古的「香格裡拉」
    中新社昆明12月8日電 (記者 胡遠航)中國科學院西雙版納熱帶植物園8日發布消息稱,由該園、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組成的古生物科考隊在青藏高原的高寒腹地班戈盆地發現大量古生物化石。通過對這些化石研究證明:在4700萬年前,青藏高原中部存在亞熱帶森林,堪稱遠古的「香格裡拉」。
  • 青藏科考尋找生命演化奧秘
    20世紀70年代,中國開展第一次青藏科考,這次科考的任務是闡明高原地質發展的歷史及隆升的原因;分析高原隆起後對自然環境和人類活動的影響;研究自然條件與自然資源的特點及其利用改造的方向和途徑。  2017年國家啟動第二次青藏科考,持續5年以上。習近平總書記向科考隊發去賀信,信中說,希望發揚老一輩科學家艱苦奮鬥、團結奮進、勇攀高峰的精神,聚焦水、生態、人類活動,著力解決青藏高原資源環境承載力、災害風險、綠色發展途徑等方面的問題,為守護好世界上最後一方淨土、建設美麗的青藏高原作出新貢獻,讓青藏高原各族群眾生活更加幸福安康。
  • 伴隨青藏高原隆起的遠古巨獸
    伴隨青藏高原隆起的遠古巨獸 2020-06-10 03:23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南古所科考隊挺進無人區 探尋青藏高原演化奧秘
    上世紀70年代,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院地理科學與資源研究所孫鴻烈研究員組織並領導第一次青藏綜合科學考察,發現了上百種新物種,填補了青藏高原一些地區和學科研究的空白。南古所是目前我國唯一從事古生物學和地層學研究的專業機構,是國際三大古生物研究中心之一。截至目前,我國確立的11顆「金釘子」(全球年代地層單位界線層型剖面和點位)中,南古所主持確立了7枚,參與確立了2枚。
  • 青藏高原挖出遠古文物,乃海洋生物化石,專家:珠峰曾經是海洋
    從古至今,人類一直在不懈地探索宇宙的奧妙,即便如此,今天的我們對於宇宙的了解就像是滄海一粟,而我們在廣袤的宇宙中,連一粒蜉蝣都算不上。地球也只是宇宙千千萬萬星辰之一,但在很多人看來,地球已經是非常龐大的個體。
  • 4700萬年前,青藏高原擁有亞熱帶森林
    你們能想像素有「世界屋脊」和「第三極」之稱的青藏高原在幾千萬年前竟然擁有過茂密的森林、豐美的水草?甚至曾擁有亞熱帶森林植被?自我國「第二次青藏高原綜合科學考察研究」啟動以來,由中國科學院西雙版納熱帶植物園、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組成的團隊在海拔近5000米的青藏高原班戈盆地發現了大量古生物化石。
  • 4700萬年前的青藏高原擁有亞熱帶森林
    我國古生物學家研究發現:4700萬年前的青藏高原自我國「第二次青藏高原綜合科學考察研究」啟動以來,由中國科學院西雙版納熱帶植物園、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組成的團隊在海拔近5000米的青藏高原班戈盆地發現了大量古生物化石。
  • 人類演化「關鍵拼圖」現身青藏高原
    ◆ 國家文物局舉行「考古中國」重大項目第二期重要進展工作會,通報了白石崖溶洞遺址重要考古成果◆ 通過對這個洞穴和出土於此的化石開展多年研究,證實此前只發現於阿爾泰山地區的一支新的古人類——丹尼索瓦人曾在世界屋脊留下清晰足跡,並將青藏高原史前人類活動歷史從距今4萬年提前至距今16萬年,甚至距今19萬年人類演化關鍵拼圖現身青藏高原
  • 研究發現4700萬年前的青藏高原擁有亞熱帶森林
    新華社昆明12月8日電(記者嶽冉冉)我國古生物學家研究發現:4700萬年前的青藏高原曾擁有亞熱帶森林植被。該成果於北京時間8日發表在了國際期刊《美國科學院院刊》上。自我國「第二次青藏高原綜合科學考察研究」啟動以來,由中國科學院西雙版納熱帶植物園、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組成的團隊在海拔近5000米的青藏高原班戈盆地發現了大量古生物化石。
  • 我國古生物學家研究發現 青藏高原在4700萬年有亞熱帶森林
    據我國古生物學家研究,發現4700萬年前青藏高原有亞熱帶森林。該成果發表在北京時間8日的國際期刊《美國科學院院刊》上。我國「第二次青藏高原綜合科學考察研究」啟動以來,由中國科學院西雙版納熱帶植物園、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和古人類研究所組成的小組在海拔近5000米的青藏高原盤古盆地發現了大量古生物化石。
  • 如今高寒的青藏高原,4700萬年前竟擁有亞熱帶森林!
    我國古生物學家研究發現,4700萬年前的青藏高原曾擁有亞熱帶森林植被。該成果於北京時間12月8日發表在了國際期刊《美國科學院院刊》上。自我國「第二次青藏高原綜合科學考察研究」啟動以來,由中國科學院西雙版納熱帶植物園、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組成的團隊在海拔近5000米的青藏高原班戈盆地發現了大量古生物化石。
  • 科學家首獲青藏高原中南部新生代地層年代序列——改寫青藏高原隆...
    此前,國際學界認為約4000萬年前該區高原就已隆升到4600米的現代高度。該成果當地時間12月9日在線發表於國際著名學術期刊《科學進展》(Science Advances),為深入理解青藏高原形成過程、機制及其與氣候環境和生物演化的關係提供了新的年代學約束,將推動重新深入審視青藏高原隆升機制模型、大地貌形成以及深部-表層地球圈層相互作用研究。
  • 青藏高原形成與演化研究增添新依據
    ◎曹勇/文記者近日從自然資源部中國地質調查局地質力學研究所獲悉,該所孫知明研究員課題組及其合作團隊從南羌塘地塊雙湖地區中侏羅世布曲組灰巖獲得了原生剩磁結果。該古地磁研究結果表明南羌塘地塊在中侏羅世位於34.6±4.6°N的古緯度位置。
  • 國土資源部:青藏高原地質研究取得原創性成果
    記者從7月16日~17日在京召開的項目成果專家評審會上獲悉,青藏高原地質研究達到歷史新水平,取得了一批令世界地質領域矚目的原創性成果,主要包括一套服務於青藏高原經濟社會發展的全新的地質—環境—資源圖件,一個收納青藏高原地質調查與研究成果的基礎地質資料庫管理系統以及描述青藏高原演化歷史的新的板塊構造模型等。
  • 中國科學家修正青藏高原隆升歷史
    中國科學院青藏高原研究所10日發布消息說,該所新生代環境團隊方小敏研究員等聯合中國地質大學(北京)王成善院士和蘭州大學等,首次精確測定和建立了青藏高原中南部倫坡拉盆地距今約4100萬-2150萬年期間的新生代地層年代序列。
  • 中國的地形地貌對中國自然地理環境的影響以青藏高原為例
    地殼垂直運動形成的地貌,如上升的山地、下降的平原、盆地等。大範圍的地殼水平運動使地殼產生擠壓或拉張,可以形成大陸褶皺山系高原、大陸邊緣的島弧、洋底中脊等地貌類型。②高原上的河流深受強烈的新構造運動的影響,河流在發育過程中塑造成獨特的形態特徵。高原上的河床沒有向下侵蝕,切割不太深,而老河床的寬谷形態又被原狀地被保存下來。青藏高原邊緣的河流下遊段被改造、切割成幽深的峽谷,雷公灘、大跌水等非常形象的名字就取自這個地方。③青藏地區平均海拔在4000米以上,地勢高聳,有「世界屋脊」之稱。
  • 人類佔據青藏高原的時間比想像中早
    來源:科技日報原標題:丹尼索瓦人DNA告訴你 人類佔據青藏高原的時間比想像中早「我是誰?」「從哪裡來?」當哲學家在進行形而上的苦思冥想時,科學家們則忙著在現實世界中尋找證據。高星等人對尼阿底遺址的發掘和研究表明,人類大約在4萬到3萬年前嘗試徵服青藏高原這一高海拔極端環境。「我們對白石崖溶洞遺址的研究,則將人類佔據青藏高原的最早時間從距今4萬年推早至距今19萬年,並證明迄今發現最早佔據青藏高原的是丹尼索瓦人,這是青藏高原人類活動歷史研究的重大突破。」張東菊指出。白石崖溶洞遺址位於甘肅省甘南藏族自治州夏河縣甘加鄉。
  • 青藏高原 人類基因「大熔爐」
    徐書華日前,《美國人類遺傳學雜誌》在線發表了中國科學院上海生命科學研究院徐書華研究組的研究成果,該項工作解析了青藏高原人群的遺傳背景,重構了高原人群的祖先起源、基因交流和演化歷史,揭開了遠古人類和現代人類徵服青藏高原神秘面紗的一角。
  • 科學家首獲青藏高原中南部新生代地層年代序列——改寫青藏高原隆升和生態環境歷史
    中國日報12月11日電(記者 張之豪)12月10日,記者從中科院青藏高原所獲悉,該所新生代環境團隊方小敏研究員等聯合中國地質大學(北京)王成善院士、蘭州大學等國內外研究機構和大學,精確測定和建立了青藏高原中南部倫坡拉盆地約4100至2150萬年期間的新生代地層年代序列,修正了該區域古高度年代為
  • 科學家首獲青藏高原中南部新生代地層年代序列
    來源:新華網新華社北京12月11日電(記者彭韻佳、董瑞豐)記者從中國科學院青藏高原研究所獲悉,該所新生代環境團隊聯合國內外研究機構和大學,精確測定和建立了青藏高原中南部倫坡拉盆地約4100萬年到2150萬年期間的新生代地層年代序列,修正該區域古高度年代為4000萬年前小於2300米,2600萬年到2100萬年前才可能達到3500米至4500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