伴隨青藏高原隆起的遠古巨獸

2021-01-15 澎湃新聞
伴隨青藏高原隆起的遠古巨獸

2020-06-10 03:23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這段時間,珠峰高程測量的新聞吸引了很多人的關注。那我們今天,就一起來探尋一個與青藏高原有關的秘密,答案藏在一些古哺乳動物的化石中。

這些哺乳動物們在不知不覺中,經歷了青藏高原形成過程,然後,它們又用自己的骨骼化石,把所見證的一切告訴了我們。因為這些化石大部分都是在甘肅省和政地區發現的,它們就被稱作了「和政動物群」。

和政動物群

就是生活在新生代的哺乳動物

▲巨犀骨骼化石。來源:吐魯番博物館

它們的化石分布在新生代的4個不同時期的地層中,構成4個不同的動物群,跨越3000多萬年。這期間,和政地區的環境發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生活在其中的動物群的成員在種類和數量方面也出現了很大差異。位於最底層的是巨犀動物群。

巨犀動物群的動物生活在3300多萬年的漸新世早期。巨犀的體型巨大,最大的體長能達到8米多,肩高可達5米多。說明3000多萬年前的青藏高原隆起的高度並不高,還不足以阻擋印度洋南來暖溼氣流,這時的青藏高原一帶氣候溫暖溼潤,有森林,有湖泊,水源充沛,食物充足,足夠養育體型如此巨大的動物。

▲和政在甘肅省的位置。來源:百度地圖(何海濱/製作)

此外,研究人員不但在青藏高原的北側,我國新疆、甘肅等地發現了巨犀化石,在青藏高原的南側,包括我國雲南和巴基斯坦、尼泊爾也發現了巨犀的化石,說明這時的青藏高原還沒有形成地理屏障,無法阻擋動物們在青藏高原南北兩側來回遷移。

接下來還有更震撼的,

讓我們認識第二個和政動物群↓

鏟齒象動物群

▲鏟齒象骨骼化石。來源:和政古動物化石博物館

鏟齒象動物群生活在1600萬年前,以鏟齒象為代表,還包括庫斑豬等其他一些哺乳動物。

鏟齒象生活的環境就是湖泊、水邊的溼地環境,吃湖邊的水生植物。說明當時和政地區的氣候也是溫暖潮溼的,有森林,也有好多湖泊,和3000多萬年前巨犀的生活環境差不多。

但古生物學家們只在青藏高原的北側發現了鏟齒象化石,在青藏高原南側卻沒發現鏟齒象化石,證明到了1600萬年前,動物們已經不能在青藏高原的南北兩側來回遷移,說明這時青藏高原的高度升高,它們不能再穿越。

接下來,我們來認識另一個動物群,

它們將幫助我們了解青藏高原

是什麼時候又長高了的。

這就是和政動物群的第三個動物群——

三趾馬動物群

▲三趾馬生活環境復原圖。來源:百度百科

三趾馬動物群的動物生活在1200萬年前到500萬年前。

除了三趾馬以外,還有兩個非常典型的動物,也是當時的優勢物種,這就是和政羊和大唇犀。證明到了1200萬年前,青藏高原又升高了,擋住了印度洋南來的暖溼氣流,所以氣候變得寒冷乾燥,變成了草原環境。

▲三趾馬肢骨化石。來源:北京自然博物館(陳小娓/攝)

另外,馬的腳趾的演化經歷了從多變少的過程,三趾馬最終演化成了只有一個腳趾的真馬。

我們現在就來看看

和政動物群的最後一個動物群——

真馬動物群

旱獺被藏狐攻擊的瞬間(鮑永清/攝影)

真馬動物群的動物生活在大約200萬年前,代表動物是埃氏馬。和它伴生的還有一些高寒地區的動物,比如:高寒松鼠、旱獺等等。

由此可見,青藏高原在200萬年前海拔高度已經隆升到了和現在基本一樣了,和政地區這時已經變成了寒冷乾燥的高山草甸環境。

通過對和政地區的4個古動物群的分析,科學家們恢復了3300多萬年前的森林和湖泊溼地環境,到1200多萬年前的草原環境,再到200萬年前真馬動物群生活的高山草甸環境,讓我們看到了環境由溫暖溼潤逐漸變得乾旱寒冷,海拔逐漸隆升的全過程。

這個過程中環境的變化是由青藏高原的隆起造成的,而和政動物群的動物恰恰就是這一歷史過程的見證者。

所以,我們把和政動物群的動物稱為「伴隨青藏高原隆起的巨獸」。

原標題:《伴隨青藏高原隆起的遠古巨獸》

閱讀原文

特別聲明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並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評論()

相關焦點

  • 假如青藏高原不隆起,我國南方是什麼環境?
    如果青藏高原不隆起的話,我國南方應該會是乾旱炎熱的沙漠地帶,而北方地區更多的是溫暖潮溼氣候適合人類的生存。在大約6500萬年前第五次生物大滅絕發生,統治地球1.6億年的恐龍整體滅絕,那個時期地球的板塊也發生了移動碰撞,印度板塊與歐亞板塊快速相撞能力巨大,引發了大幅度的地面隆起,也就形成了我們今天看到的平均海拔超過4000米的青藏高原。
  • 青藏高原挖出遠古文物,乃海洋生物化石,專家:珠峰曾經是海洋
    青藏高原挖出遠古文物地球在幾十億年的時間裡,不斷地經歷著滄海桑田的變化,原始的海洋在地質運動的作用下變為高山,而高山也可以變為海洋。我們的所見所聞,不過是冰山一角。地球滄海桑田的變化並未假說,很多的考古事跡已經證實了這個說法,人們也時常在海底發現遠古文明的遺蹟。
  • 古生物學家發現青藏高原中部遠古的「香格裡拉」
    中新社昆明12月8日電 (記者 胡遠航)中國科學院西雙版納熱帶植物園8日發布消息稱,由該園、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組成的古生物科考隊在青藏高原的高寒腹地班戈盆地發現大量古生物化石。通過對這些化石研究證明:在4700萬年前,青藏高原中部存在亞熱帶森林,堪稱遠古的「香格裡拉」。
  • 科學家首獲青藏高原中南部新生代地層年代序列——改寫青藏高原隆...
    中國日報12月11日電(記者 張之豪)12月10日,記者從中科院青藏高原所獲悉,該所新生代環境團隊方小敏研究員等聯合中國地質大學(北京)王成善院士、蘭州大學等國內外研究機構和大學,精確測定和建立了青藏高原中南部倫坡拉盆地約4100至2150萬年期間的新生代地層年代序列,修正了該區域古高度年代為
  • 中國科學家修正青藏高原隆升歷史
    中國科學院青藏高原研究所10日發布消息說,該所新生代環境團隊方小敏研究員等聯合中國地質大學(北京)王成善院士和蘭州大學等,首次精確測定和建立了青藏高原中南部倫坡拉盆地距今約4100萬-2150萬年期間的新生代地層年代序列。
  • 科學家首獲青藏高原中南部新生代地層年代序列——改寫青藏高原隆升和生態環境歷史
    中國日報12月11日電(記者 張之豪)12月10日,記者從中科院青藏高原所獲悉,該所新生代環境團隊方小敏研究員等聯合中國地質大學(北京)王成善院士、蘭州大學等國內外研究機構和大學,精確測定和建立了青藏高原中南部倫坡拉盆地約4100至2150萬年期間的新生代地層年代序列,修正了該區域古高度年代為
  • 青藏高原究竟是如何形成的?科學家已爭論百年
    雖然,上世紀70年代開展的第一次青藏高原綜合科考取得了一些「科學大發現」,但是人們對這片雪域高原的了解還遠遠不夠。時至今日,作為地球「第三極」,青藏高原的形成過程仍然沒有定論,科學家為此已經爭論了近百年。百年間,他們提出了各種學說來解釋青藏高原新生代地殼的變形和地表的隆升。
  • 中科院青藏高原研究戰略研討會召開
    4月30日,由中國科學院資源環境科學與技術局主辦,青藏高原研究所承辦的「中國科學院青藏高原研究戰略研討會」在北京召開。來自中國科學院、自然科學基金委、教育部等單位的青藏高原研究專家們齊聚一堂,共商中國科學院知識創新工程三期中青藏高原研究的戰略定位和布署。會議主要討論了青藏高原相關地學研究未來5~10年的發展方向、戰略重點等問題。
  • 科學家首獲青藏高原中南部地層年代序列
    此前,國際學界認為,約4000萬年前青藏高原中南部就已隆升到4600米的現代高度。這將改寫青藏高原隆升和生態環境變化的歷史。相關研究成果在線發表於《科學進展》上。中國科學院青藏高原研究所研究員方小敏說。
  • 藏高原移動地球發信號:青藏高原在東流(組圖)
    最新的科學研究發現,不僅江水向東流,被譽為「世界屋脊」的青藏高原也有向東「流」的趨勢。這一研究成果發表在了11月3日英國《自然》雜誌上。  自1995年始,一個國際科學小組在喜馬拉雅山地區沿東西方向布置了4條橫跨雅魯藏布江的超寬頻帶大地電磁深探測剖面,對青藏高原的地殼結構進行了研究。研究表明,在青藏高原之下,有一種高度黏稠的流體物質,正自西向東「蠕動」,並牽引著青藏高原向東運動。
  • 研究人員首獲青藏高原中南部新生代地層年代序列
    此前,學界認為約4000萬年前,該區高原就已隆升到4600米的現代高度。12月9日,《科學進展》(Science Advances)在線發表了該研究成果,這為深入理解青藏高原形成過程、機制及其與氣候環境和生物演化的關係提供了新的年代學約束,有利於推動重新深入審視青藏高原隆升機制模型、大地貌形成及深部-表層地球圈層相互作用等研究。
  • 科學家首獲青藏高原中南部新生代地層年代序列
    來源:新華網新華社北京12月11日電(記者彭韻佳、董瑞豐)記者從中國科學院青藏高原研究所獲悉,該所新生代環境團隊聯合國內外研究機構和大學,精確測定和建立了青藏高原中南部倫坡拉盆地約4100萬年到2150萬年期間的新生代地層年代序列,修正該區域古高度年代為4000萬年前小於2300米,2600萬年到2100萬年前才可能達到3500米至4500米。
  • 青藏高原 人類基因「大熔爐」
    徐書華日前,《美國人類遺傳學雜誌》在線發表了中國科學院上海生命科學研究院徐書華研究組的研究成果,該項工作解析了青藏高原人群的遺傳背景,重構了高原人群的祖先起源、基因交流和演化歷史,揭開了遠古人類和現代人類徵服青藏高原神秘面紗的一角。
  • 世界屋脊青藏高原是怎麼形成的?它位於我國的什麼位置一起了解下
    (*^__^*)大家好,每天一個地理小知識環球地理解析——世界屋脊青藏高原NO.32-青藏高原,他不僅是世界上最高的高原,而且年齡也是所有的高原之中最年輕的,如果用人的年齡來比喻的話,青藏高原的年齡現在還處於嬰兒階段,因為和地球的年齡相比青藏高原的形成的年限小的多,專家通過青藏高原高原巖石,植物化石,動物化石的研究分析發現也就2000萬年,所以說只能用嬰兒來比喻青藏高原的年輕。
  • 科學家修正青藏高原隆升歷史:4000萬年前低於2300米
    中國科學院青藏高原研究所10日發布消息說,該所新生代環境團隊方小敏研究員等聯合中國地質大學(北京)王成善院士和蘭州大學等,首次精確測定和建立了青藏高原中南部倫坡拉盆地距今約4100萬-2150萬年期間的新生代地層年代序列。
  • 中國科學家修正青藏高原隆升歷史:4000萬年前低於2300米
    中國科學院青藏高原研究所10日發布消息說,該所新生代環境團隊方小敏研究員等聯合中國地質大學(北京)王成善院士和蘭州大學等,首次精確測定和建立了青藏高原中南部倫坡拉盆地距今約4100萬-2150萬年期間的新生代地層年代序列。
  • 中國科學家修正青藏高原隆升歷史:4000萬年前低於2300米
    中國科學院青藏高原研究所10日發布消息說,該所新生代環境團隊方小敏研究員等聯合中國地質大學(北京)王成善院士和蘭州大學等,首次精確測定和建立了青藏高原中南部倫坡拉盆地距今約4100萬-2150萬年期間的新生代地層年代序列。
  • 恐龍之後的最大陸生巨獸,體重堪比四頭大象,就曾生活在我國
    這種巨獸是幾乎不亞於恐龍的龐然大物,其體型壯碩,四肢粗壯,頭部稍小,前面無角,肩高約4米多,頭部抬高約5米半,身長則可達9米,平均體重約16噸重,最大者體重在20噸以上,是現代大象體重的3~4倍,可謂是比大象大多了,雖然體型還趕不上巨大的蜥腳類恐龍,但肯定是恐龍滅絕之后土地上出現過的最大的動物了。
  • 青藏高原出現28種遠古病毒,人類該怎麼辦?
    在現實世界中,存活著的病毒絕對不止一種,甚至還有不少遠古病毒蠢蠢欲動。根據新聞消息報導,中國科學院青藏高原研究所聯同美國俄亥俄州立大學的科研團隊前往西藏境內的青藏高原進行常規任務,在對冰峰的冰芯進行實驗研究時,驚訝地發現裡面居然存活了34種病毒,其中有28種屬於遠古病毒,從未有人見過。專家懷疑,這些病毒的存活歲月至少在15000年以上。
  • 青藏高原的核心來自南半球岡瓦納大陸
    最新研究表明,羌塘和拉薩從岡瓦納大陸分離後,漂洋過海,跨過寬廣的特提斯洋,從南半球漂移至北半球,經過漫長的旅程最後加入了歐亞大陸,最終成為組成青藏高原的兩大核心地體——羌塘地塊和拉薩地塊。儘管地質歷史上曾經發生過多次大洋關閉以及大陸碰撞,但唯獨印度次大陸與歐亞大陸的碰撞引起了大面積的地表隆起。這種碰撞和持續作用,其影響範圍遠遠超越了青藏高原,甚至波及中亞腹地、東南亞和中國東部地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