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6-10 03:23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這段時間,珠峰高程測量的新聞吸引了很多人的關注。那我們今天,就一起來探尋一個與青藏高原有關的秘密,答案藏在一些古哺乳動物的化石中。
這些哺乳動物們在不知不覺中,經歷了青藏高原形成過程,然後,它們又用自己的骨骼化石,把所見證的一切告訴了我們。因為這些化石大部分都是在甘肅省和政地區發現的,它們就被稱作了「和政動物群」。
和政動物群
就是生活在新生代的哺乳動物
▲巨犀骨骼化石。來源:吐魯番博物館
它們的化石分布在新生代的4個不同時期的地層中,構成4個不同的動物群,跨越3000多萬年。這期間,和政地區的環境發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生活在其中的動物群的成員在種類和數量方面也出現了很大差異。位於最底層的是巨犀動物群。
巨犀動物群的動物生活在3300多萬年的漸新世早期。巨犀的體型巨大,最大的體長能達到8米多,肩高可達5米多。說明3000多萬年前的青藏高原隆起的高度並不高,還不足以阻擋印度洋南來暖溼氣流,這時的青藏高原一帶氣候溫暖溼潤,有森林,有湖泊,水源充沛,食物充足,足夠養育體型如此巨大的動物。
▲和政在甘肅省的位置。來源:百度地圖(何海濱/製作)
此外,研究人員不但在青藏高原的北側,我國新疆、甘肅等地發現了巨犀化石,在青藏高原的南側,包括我國雲南和巴基斯坦、尼泊爾也發現了巨犀的化石,說明這時的青藏高原還沒有形成地理屏障,無法阻擋動物們在青藏高原南北兩側來回遷移。
接下來還有更震撼的,
讓我們認識第二個和政動物群↓
鏟齒象動物群
▲鏟齒象骨骼化石。來源:和政古動物化石博物館
鏟齒象動物群生活在1600萬年前,以鏟齒象為代表,還包括庫斑豬等其他一些哺乳動物。
鏟齒象生活的環境就是湖泊、水邊的溼地環境,吃湖邊的水生植物。說明當時和政地區的氣候也是溫暖潮溼的,有森林,也有好多湖泊,和3000多萬年前巨犀的生活環境差不多。
但古生物學家們只在青藏高原的北側發現了鏟齒象化石,在青藏高原南側卻沒發現鏟齒象化石,證明到了1600萬年前,動物們已經不能在青藏高原的南北兩側來回遷移,說明這時青藏高原的高度升高,它們不能再穿越。
接下來,我們來認識另一個動物群,
它們將幫助我們了解青藏高原
是什麼時候又長高了的。
這就是和政動物群的第三個動物群——
三趾馬動物群
▲三趾馬生活環境復原圖。來源:百度百科
三趾馬動物群的動物生活在1200萬年前到500萬年前。
除了三趾馬以外,還有兩個非常典型的動物,也是當時的優勢物種,這就是和政羊和大唇犀。證明到了1200萬年前,青藏高原又升高了,擋住了印度洋南來的暖溼氣流,所以氣候變得寒冷乾燥,變成了草原環境。
▲三趾馬肢骨化石。來源:北京自然博物館(陳小娓/攝)
另外,馬的腳趾的演化經歷了從多變少的過程,三趾馬最終演化成了只有一個腳趾的真馬。
我們現在就來看看
和政動物群的最後一個動物群——
真馬動物群
旱獺被藏狐攻擊的瞬間(鮑永清/攝影)
真馬動物群的動物生活在大約200萬年前,代表動物是埃氏馬。和它伴生的還有一些高寒地區的動物,比如:高寒松鼠、旱獺等等。
由此可見,青藏高原在200萬年前海拔高度已經隆升到了和現在基本一樣了,和政地區這時已經變成了寒冷乾燥的高山草甸環境。
通過對和政地區的4個古動物群的分析,科學家們恢復了3300多萬年前的森林和湖泊溼地環境,到1200多萬年前的草原環境,再到200萬年前真馬動物群生活的高山草甸環境,讓我們看到了環境由溫暖溼潤逐漸變得乾旱寒冷,海拔逐漸隆升的全過程。
這個過程中環境的變化是由青藏高原的隆起造成的,而和政動物群的動物恰恰就是這一歷史過程的見證者。
所以,我們把和政動物群的動物稱為「伴隨青藏高原隆起的巨獸」。
原標題:《伴隨青藏高原隆起的遠古巨獸》
閱讀原文
特別聲明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並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