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藏高原的核心來自南半球岡瓦納大陸

2021-01-15 中國發展門戶網


中國網/中國發展門戶網訊 在距今約 3.6 億年前的遠古時期,地球上僅存在兩個超級大陸:位於北半球的超級大陸稱為勞亞大陸,由現今北美大陸、格陵蘭島以及歐亞大陸的北部組成;位於南半球的超級大陸稱為岡瓦納大陸,包括今天的南美洲、非洲、印度、澳大利亞、阿拉伯和南極等大陸。兩者之間是廣闊的古特提斯大洋,類似今天的太平洋。岡瓦納大陸是當時地球上最大的大陸聚合體(超級大陸),共覆蓋地表超過 1 億平方公裡的面積,佔地球表面積逾 20%。在寒武紀晚期到奧陶紀早期,岡瓦納大陸的範圍甚至從南極(北非地塊)直到赤道地區(澳大利亞大陸)都有分布。

在距今約 3.2 億年前(晚石炭世),南方的岡瓦納大陸與北方的勞亞大陸聚合併形成當時地球上唯一的聯合古大陸——Pangea(有中文文獻將其譯為盤古聯合古陸)。大約稍晚些時候(距今約 3 億年前)聯合古大陸開始解體(圖 1):北方的勞亞大陸一分為二,分別是北美大陸和歐亞大陸;而南方的岡瓦納大陸則像從高處跌落的瓷盤,徹底解體——除南美洲、非洲、印度、澳大利亞、阿拉伯和南極幾個大陸塊外,還包括眾多的小陸塊。羌塘和拉薩就是其中的兩個小陸塊,這兩個小陸塊的特殊性在於岡瓦納大陸分出的其他大陸/地塊的古地理位置都已獲得精確限定,然而羌塘和拉薩的屬性和來源一直沒有很好限定。最新研究表明,羌塘和拉薩從岡瓦納大陸分離後,漂洋過海,跨過寬廣的特提斯洋,從南半球漂移至北半球,經過漫長的旅程最後加入了歐亞大陸,最終成為組成青藏高原的兩大核心地體——羌塘地塊和拉薩地塊。

 從岡瓦納大陸啟航最早的北羌塘地塊

「岡瓦納大陸」這個名詞最初是由奧地利地質學家修斯(Eduard Suess)在《地球的面貌》(The Face of the Earth)一書中提出的。岡瓦納大陸是一個遠古時期存在於南半球的古大陸,也稱南方大陸,它因印度中部的岡瓦納地方而得名。在印度半島,由石炭繫到侏羅系,從下部的特徵冰磧層到上部的含煤地層,統稱為「岡瓦納(巖)系」。南半球各大陸都發現有這一時代的相似巖系和化石,根據這一相似性和其他證據,便把這個古大陸命名為岡瓦納大陸。學界當前對於岡瓦納大陸的幾個主要塊體組成並無異議,然而,對於一些微型地塊(或陸塊)的來源卻存在較大爭議。南羌塘來自岡瓦納大陸已是公認,但北羌塘地塊的來源及其漂移歷史一直爭議很大:一些學者認為,北羌塘地塊來自北方勞亞大陸,然而還有一些學者認為北羌塘地塊在晚古生代時期就已從岡瓦納大陸裂解出來,甚至還有觀點認為北羌塘地(與南羌塘地塊一起)與當時的華北地塊、塔裡木地塊、揚子地塊以及其他一些島陸共同組成中國古大陸的主體,與勞亞大陸和岡瓦納大陸「三足鼎立」。爭議的主要原因是北羌塘地塊缺乏石炭紀—二疊紀典型的冰筏礫巖,因為這種冰海雜礫巖是在距今約 3 億年前岡瓦納大陸的標誌性沉積,其在南美洲、非洲、澳大利亞、印度以及南極大陸都有發現。但北羌塘的地層和古生物又明顯不同於歐亞大陸的塔裡木地塊和崑崙山地塊,而與揚子地塊有很高的相似性。因而試圖通過古生物地層的對比來揭示北羌塘地塊的來源是行不通的。近現代古地磁學的發展,為更精確地釐定岡瓦納大陸解體及隨後歐亞大陸各地塊拼貼聚合過程提供了可靠資料。

中科院青藏高原所大陸碰撞研究組通過古地磁學方法對北羌塘下二疊統開心嶺群火山巖進行了詳細研究。精確的鋯石 U-Pb 時代表明開心嶺群火山巖的年齡為 2.97 億年,高質量的古地磁數據表明北羌塘地塊在距今 2.97 億年前位於南半球(21.9°±4.7°S),此時北羌塘離岡瓦納大陸較近,而遠離北半球的勞亞大陸。這不僅指示北羌塘地塊在距今約 3 億年之前已經從岡瓦納大陸裂解出來,還可以解釋為什麼北羌塘缺乏典型的冰筏沉積。為了進一步揭示北羌塘的漂移歷史,項目組還對同一地點的晚三疊世的火山巖開展了古地磁研究。結果表明,到距今約 2.1 億年前左右,北羌塘地塊的古緯度已為 31.7°±3.0°N——在誤差範圍內已達到目前的緯度(34°N);同時,也表明此時北羌塘地塊已與歐亞大陸發生碰撞,成為歐亞大陸新的南緣。因而自距今 3.0—2.1 億年前,北羌塘地塊自南向北漂移了約 7 000 公裡,平均漂移速度約為 7.0 釐米/年。

 

「走走停停」的拉薩地塊

拉薩地塊中部措勤地區敵布錯北緣(84.7°E,30.9°N)的三疊紀海相嘎仁措組古地磁學結果顯示,拉薩地塊在早—中三疊世和晚三疊世時期(距今2.4—2.1億年前)古緯度分別位於南半球 16.5°S 和 18.4°S,長時期徘徊在南半球(圖 1 和 2),顯得「猶豫不決」,但也證明拉薩地塊在早三疊世也已從南半球的岡瓦納大陸裂離出來並位於南半球中—低緯度地區。隨後拉薩地塊緩慢向北漂移,在距今 1.8 億年時繼續向北漂移至南緯3.7°S 附近(圖 2),早白堊世(距今 1.2 億年前)已經到達位於北緯 13.1°N 的位置。距今 8 000萬年時,拉薩地塊西部亞熱和獅泉河盆地晚白堊世的古地磁研究得到拉薩地塊還在北半球約 12°N,因而拉薩地塊在整個白堊紀顯得有點「裹足不前」,一直在北半球 12°N 左右徘徊。它在等待一個同伴——印度次大陸。


「急速追趕」的印度次大陸

印度次大陸(及其次大陸最北緣的喜馬拉雅部分)在晚侏羅世從岡瓦納大陸分離後,開始向北快速漂移,並急速追趕拉薩地塊。最新研究表明,早新生代(距今 6 500 萬—6 000 萬年前),印度次大陸已經在北緯 13° 附近與歐亞大陸最新南緣(拉薩地塊)發生初始碰撞,隨後拉薩地塊與印度次大陸一起漂移到目前的位置(30°N)。印度-歐亞大陸碰撞也被認為是距今 5 億年以來地球歷史上發生的最重要的造山事件。儘管地質歷史上曾經發生過多次大洋關閉以及大陸碰撞,但唯獨印度次大陸與歐亞大陸的碰撞引起了大面積的地表隆起。這種碰撞和持續作用,其影響範圍遠遠超越了青藏高原,甚至波及中亞腹地、東南亞和中國東部地區。圍繞這一重大地質事件,早在 19 世紀末期,就有國外學者對青藏高原的形成提出了認識;在 20 世紀初期,有學者提出青藏高原的形成是由於印度次大陸向歐亞大陸下方的俯衝導致兩大陸間發生強烈擠壓變形從而導致高原隆升。近年來,地球科學家們開展了大量的研究,取得了海量的數據及研究成果。關於印度-歐亞大陸初始碰撞研究,國際上普遍接受的觀點認為,印度次大陸首先在西構造結與歐亞大陸發生碰撞,然後向東穿時性封閉,普遍接受的碰撞起始時間為距今 5 500 萬年。最新的來自巴基斯坦北部 Hazara-Kashmir 地區的鋯石年齡譜、物源分析以及前陸盆地分析研究也證實,西構造結地區的初始碰撞在距今 5 600 萬—5 500 萬年。同時,根據近 10 年我國境內雅魯藏布江縫合帶的研究資料,國內科學家首次提出印度次大陸與歐亞大陸的碰撞時間要更早,起始時間很可能在距今 6 500 萬年前,碰撞首先從中部開始,然後分別向西構造結和東構造結穿時性封閉。新的模型預測:碰撞後(1)青藏高原將發生大規模的陸內俯衝,陸內俯衝可能是青藏高原大規模變形的主要動力學模式;(2)大規模的陸內俯衝將引起變形的遠程效應;(3)青藏高原碰撞後將發生大規模的陸內巖漿活動和成礦作用。

總之,大陸間碰撞通常是一個極為複雜的過程,碰撞前的大陸邊緣形狀是各種各樣、不規則的,如南美大陸西側是平直、簡單的活動大陸邊緣;澳大利亞與亞洲大陸碰撞一側的亞洲大陸活動邊緣則是非常複雜的,包括陸緣弧、島弧、微大陸和邊緣海等;俯衝的板片也可能出現海山、島鏈、海底高原及微陸塊等;而印度次大陸邊緣存在凸出的岬角和凹進的海灣,因而碰撞首先發生在兩大陸凸出的岬角部位,在凸出點之間或一側仍殘留有大洋巖石圈。進一步的大陸-大陸會聚,使碰撞大陸部位向開放的殘留大洋巖石圈做逆衝推覆或走滑變形,直至碰撞系統內所有大洋巖石圈被俯衝或被掩埋,然後碰撞變形將傳遞到更寬闊的兩側大陸之上。因此,可以想像,一個數千公裡長的大陸碰撞帶,如印度次大陸與歐亞大陸的碰撞,其碰撞將是穿時的,從最初的碰撞到系統內所有洋殼消失後的全面碰撞,可能要持續幾十個百萬年。

 

 結論

距今 3 億年前(晚石炭世),岡瓦納大陸主體仍然位於南半球中、高緯度帶,羌塘地塊已經從超大陸北緣裂離出來並發生向北的漂移,而此時拉薩地塊則仍然與岡瓦納大陸連接在一起。

晚三疊世(距今 2.1 億年前),羌塘地塊已經到達北緯中緯度地區(與現今緯度一致),表明此時羌塘地塊已經與中國華北等主要地塊完成拼合過程且在運動學意義上與歐亞大陸不可區分,此時代表歐亞大陸與岡瓦納大陸之間的古特提斯洋(Paleo-Tethys)已經關閉,但中特提斯洋(Meso-Tethys)仍廣泛存在,緯向寬約 3 500—4 200 公裡。拉薩地塊則仍位於南半球中緯度地區(16°S 附近)。

早侏羅世時期(距今1.8億年前),拉薩地塊仍然向北漂移併到達位於南半球赤道附近(3.7°±3.4°S)。早白堊世時期(距今約 1.2 億年前),拉薩地塊則已經越過赤道並與位於北半球的羌塘地塊完成了塊體間的拼貼過程,該過程很可能一直持續到晚白堊世。此時拉薩地塊最南緣位於10°N—20°N。

晚白堊世時期(距今約 8 000 萬年前),非洲大陸已經向北漂移,且印度次大陸漂移至 10°S—30°S範圍,羌塘地塊於拉薩地塊並歐亞大陸整體古緯度幾乎無明顯變化,拉薩地塊很可能仍然位於 13°N 附近。

早新生代時期(距今 6 500 萬年前),印度次大陸已經在 13°N 附近與歐亞大陸最新南緣(拉薩地塊)發生初始碰撞。印度次大陸與歐亞大陸之間強烈匯聚縮短擠壓,把先期到達的羌塘和拉薩兩地塊緊緊地擠壓在歐亞大陸南部,組成青藏高原的核心。(作者:丁林 中國科學院青藏高原研究所 大陸碰撞與高原隆升重點實驗室、中國科學院青藏高原地球科學卓越創新中心;李震宇 中國科學院青藏高原研究所 大陸碰撞與高原隆升重點實驗室;宋培平 中國科學院青藏高原研究所  大陸碰撞與高原隆升重點實驗室。《中國科學院院刊》供稿)



相關焦點

  • 印度-歐亞板塊碰撞後,青藏高原東北部如何響應?
    2.5億年前,地球板塊就像一塊巨大的拼圖,所有大陸拼貼在一起,科學家們稱它為盤古超級大陸(圖1)。此後,這個大陸逐漸裂解,自約1.5-1.3億年前開始,印度大陸從南半球岡瓦納超級大陸(盤古超級大陸的南半球部分)快速裂離,在恐龍大滅絕之後,和北半球的歐亞大陸開始發生持續擠壓碰撞(圖2),青藏高原逐漸隆升並發生變形。
  • 印度-歐亞板塊碰撞後,青藏高原東北部如何響應?
    2.5億年前,地球板塊就像一塊巨大的拼圖,所有大陸拼貼在一起,科學家們稱它為盤古超級大陸(圖1)。此後,這個大陸逐漸裂解,自約1.5-1.3億年前開始,印度大陸從南半球岡瓦納超級大陸(盤古超級大陸的南半球部分)快速裂離,在恐龍大滅絕之後,和北半球的歐亞大陸開始發生持續擠壓碰撞(圖2),青藏高原逐漸隆升並發生變形。
  • 完好的岡瓦納大陸鳥類化石現身巴西
    這塊化石極有可能是迄今為止人們發現的最完整的來自早白堊紀岡瓦納大陸的鳥類化石樣本(右圖下)。同時,這也是科學家第一次在南美洲發現此類化石。新發現對古代鳥類及其分布範圍的研究具有重要的價值。相關論文發表在《自然·通訊》雜誌網站上。
  • 人文青藏與 「地球土壤博物館」的誕生
    「特提斯海」的消失 青藏高原,是特提斯造山帶中巨大的碰撞加積體,其地殼板片不僅包含了來自岡瓦納大陸北緣的地殼塊體,也包含了屬於華夏古陸南緣的地殼碎片,因而顯示出複雜的板塊運動再造和改造的發展歷史。(原文摘自《西藏自治區區域地質志》)。
  • 青藏高原形成與演化研究增添新依據
    通過綜合分析羌塘地塊和拉薩地塊現有可靠的古地磁數據,科研人員獲得了3項主要認識:一是晚三疊世至中侏羅世期間羌塘地塊處於相對穩定的古緯度位置,並未發生明顯的緯向運動;二是班公湖-怒江特提斯洋中侏羅世時期的寬度為2600±710km (23.4°±6.4°);三是班公湖-怒江特提斯洋自早三疊世至晚三疊世期間逐漸擴張,晚三疊世達到其最大寬度;晚三疊世後因拉薩地塊從岡瓦納大陸裂解向北運動,導致班公湖-怒江特提斯洋的規模逐漸縮小
  • 原始古大陸岡瓦納古陸是否真的存在過
    岡瓦納古陸是推斷位於南半球的原始古大陸。又稱南方大陸、岡瓦納大陸。其範圍包括現代的南美洲、非洲、南極洲、澳大利亞以及亞洲的印度半島和阿拉伯半島,有人認為還應包括中南歐和中國喜馬拉雅等地區。岡瓦納一詞來源於印度中東部的地名,奧地利地質學家E.修斯(1885)首先用以命名地史中的南方大陸。岡瓦納大陸隔特提斯海與勞亞古陸相對。F.培根在1620年注意到南美洲東海岸與非洲西海岸彼此吻合的現象,但未作任何解釋。F.B.泰勒(1908)和H.B.貝克(1911~1928)分別作過大陸漂移的設想或進行過各大陸的拼接。
  • 藏高原移動地球發信號:青藏高原在東流(組圖)
    研究青藏高原是一門顯學  大陸形成的板塊學說是地球科學界的主流觀點。  1915年德國氣象學家魏格納在《大陸與海洋的起源》一書中曾提出過大陸漂移的學說,卻因缺少證據而未能讓人信服。到上世紀60年代初,美國普林斯頓大學教授赫斯提出了海底擴張的概念,並得到古地磁學、地球年代學、海洋地質學等一系列學科新證據的支持。
  • 是什麼力量,將水汽從南半球抽上青藏「水塔」?
    青藏高原宛如一個龐大的「蓄水池」,它所提供的河流水資源為近40%的世界人口提供生活、農業和工業用水。青藏高原及周邊水源資源地理分布. 冰川積雪(白色)、河流(黃色)和湖泊(淺藍)西風與季風的水汽流在青藏高原匯合。
  • 青藏高原對印度形成的巨大壓力
    來源:天涯論壇 青藏高原是中國最大、世界海拔最高的高原,被稱為「世界屋脊」、「第三極」,南起喜馬拉雅山脈南緣,北至崑崙山、阿爾金山和祁連山北緣,西部為帕米爾高原和喀喇崑崙山脈,東及東北部與秦嶺山脈西段和黃土高原相接,青藏高原東西長約2800千米,南北寬約300
  • 是什麼力量,將水汽從南半球抽上青藏「水塔」?--中國數字科技館
    是什麼力量,將水汽從南半球抽上青藏「水塔」?通過視熱源計算及其與流函數解析風場的三維立體動力相關結構的綜合分析,研究者揭示:青藏高原上空的熱源驅動可形成高、低層互為反環流,且高層輻散、低層輻合的耦合機制,這種類似於颱風的自激反饋效應動力系統,使低緯暖溼氣流從熱帶海洋向高原輸送、匯聚,實現了「亞洲水塔」遠距離的多尺度水汽輸送強匯合,其南側有來自印度洋、中國南海等的暖溼氣流,而分析表明,高原水汽源區從亞熱帶的印度次大陸向南伸展到熱帶地區的孟加拉灣
  • 為什麼印度對青藏高原如此感興趣?
    ▲青藏高原和印度大陸鳥瞰圖青藏高原是中華文明的發祥地,也被稱作地球上海拔最高的高原。它也是我國四大地理區劃之一,西起崑崙山脈,東至黃土高原,總面積達250萬平方千米。青藏高原是如何影響南亞大陸的?對於印度來說又有著什麼樣的意義?今天我們簡單分析一下青藏高原向南亞地區輻射的影響力。
  • 青藏高原2014地質年會在京召開—新聞—科學網
    解決了哪些關鍵性的科學問題以及指導找礦的重大突破? 創造了那些理論? 發表多少「重拳」的文章?有幾個被世界公認的青藏大科學家? 在國際青藏舞臺上究竟有多少話語權?「中國人在做小文章,外國人在做大文章」的現狀, 還要維持多久?這是值得我們深思的問題。
  • 青藏高原究竟是如何形成的?科學家已爭論百年
    解釋一:青藏高原是「墊」起來的印度地殼俯衝學說認為,印度地殼整體性下插到青藏高原之下,導致了雙倍於正常大陸地殼厚度的地殼和青藏高原的形成。地球物理觀測數據表明:青藏高原地殼的厚度是正常大陸地殼厚度的兩倍。早在1924年,為了解釋這個問題,瑞士地質學家阿爾岡根據大陸漂移理論提出了印度地殼俯衝學說。
  • 青藏高原對我國季風氣候的影響
    前言:高大的青藏高原是世界的第三極,它高大挺拔的身軀不僅使它成為典型的高原山地氣候區,而且對我國的季風氣候也有深遠的影響。今天我們就通過一道真題來探究一下青藏高原對我國季風氣候的影響。真題:(2012年安徽文綜,32~33,8分)青藏高原四周多高山。
  • 青藏高原三疊紀-古近紀生物地層學研究取得進展
    青藏高原被稱為地球的第三極,但地質時期曾是海洋,滄海桑田的變化是地質學的研究熱點之一。地層學是恢復重建地質歷史的關鍵,生物地層學是地層學研究的基本方法,化石則是確定地質體時代根本和可靠的依據。然而,由於極端的自然條件、強烈的構造變形和變質作用,青藏高原地區的化石採集和生物地層學研究十分困難、進展緩慢。
  • 地質學家發現第八大陸 曾是岡瓦納古陸的一部分
    地質學家發現第八大陸 曾是岡瓦納古陸的一部分2017-02-20 12:25出處/作者:其他整合編輯:大淑責任編輯:huangshumin 【PConline 資訊】近日,紐西蘭、澳大利亞和新喀裡多尼亞的一個研究組在3/4月號的《今日美國地質學會》上報告稱,西蘭大陸是一個單獨的地理實體
  • 環青藏高原盆地油氣資源豐富
    參加「東特提斯中生代造山過程的盆地響應及其能源效應」學術會議專家認為環青藏高原盆地油氣資源豐富自然資源部沉積盆地與油氣資源重點實驗室日前召開「東特提斯中生代造山過程的盆地響應及其能源效應」學術會議,浙江大學楊樹鋒院士、吉林大學李才教授、南京大學胡修棉教授應邀出席,並作學術報告。
  • 【熱門考區】青藏高原究竟有多少地理意義?
    這神秘的 「地球第三極」 青藏高原在緯度25°~30°之間 無論是北半球還是南半球 也不管是東半球還是西半球 除了浩瀚的海洋外 大多是荒漠分布的地方 地理學家們將緯度30°
  • 青藏高原對中國究竟有多重要?
    從赤道以南俯衝過來的印度板塊與歐亞大陸相撞,導致青藏高原及喜馬拉雅山脈迅速隆起。隨著地勢升高,地域氣候也逐漸變得寒冷乾燥;當海拔達到4000~5000米時已經冰川廣布了 ;後來又由於印度板塊和亞洲大陸的擠壓,形成了今天中國西高東低的地理形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