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考區】青藏高原究竟有多少地理意義?

2021-01-20 騰訊網

最值得關注和星標的地理科普備考資源庫

大家都知道地球上除了北極、南極,

還有個「第三極」世界的青藏高原

很多人都說一生必須去一次西藏

但沒幾個真正了解

這神秘的 「地球第三極」

青藏高原在緯度25°~30°之間

無論是北半球還是南半球

也不管是東半球還是西半球

除了浩瀚的海洋外

大多是荒漠分布的地方

地理學家們將緯度30°

附近的這一區域稱為:

「副熱帶荒漠」

但在中國的北緯30°

卻出現了一片神秘的綠洲:

森林廣布、河湖密集的湖南、湖北

浙江·嘉興烏鎮

(N 30°64′)

湖南·張家界

(N28°52′~ N 29°48′)

造成這種局面的原因是——青藏高原(Qinghai-Tibet Plateau)。它是中國最大的高原、是亞洲內陸高原,更是世界海拔最高的高原,它被稱為「世界屋脊」、「第三極」。介於北緯26°00′~39°47′,東經73°19′~104°47′之間。南起喜馬拉雅山脈南緣,北至崑崙山、阿爾金山和祁連山北緣,西部為帕米爾高原和喀喇崑崙山脈,東及東北部與秦嶺山脈西段和黃土高原相接。譚老師地理工作室綜合整理包括中國西藏全部和青海、新疆、甘肅、四川、雲南的部分,以及不丹、尼泊爾、印度、巴基斯坦、阿富汗、塔吉克斯坦、吉爾吉斯斯坦的部分或全部。

它的形成,並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經歷了漫長的地質運動。

關於青藏高原的成因,目前尚無定論,本文採用最為流行的一種說法。

在遙遠的2.8億年前,這裡還是一片波濤洶湧的遼闊海洋,屬於特提斯海(古地中海)的一部分。

2.4億年前,由於印度板塊向亞洲板塊的移動、擠壓使得其北部發生了強烈的褶皺斷裂和抬升,崑崙山和可可西裡地區出現了。

2.1億年前,特提斯海北部再次進入構造活躍期,北羌塘地區、喀喇崑崙山、唐古拉山、橫斷山脈相繼浮出海面。

8000萬年前,印度板塊的漂移又一次引起強烈的構造運動,岡底斯山、念青唐古拉山地區出現,藏北地區和部分藏南地區也隆生為陸地。

至此,青藏高原的地貌格局基本形成。

青藏高原塊體最早由祁連地體、北崑崙-柴達木地體、南崑崙-巴顏喀拉地體、羌塘地體、岡底斯地體、喜馬拉雅地體等自北而南逐步拼合成的一個新生大陸塊體。

從研究青藏高原構造變形特徵與應用角度出發,將高原隆升劃分為四大構造運動階段,它們分別為喜馬拉雅運動、青藏運動、昆黃運動與共和運動,在此基礎上又將其細化為15個隆升幕。

青藏高原隆升在區域和全球尺度上的氣候環境效應

高原隆升對全球氣候變化的驅動與放大作用

經喜馬拉雅運動之後形成的青藏高原大統一新構造運動板塊,由於其隆升的總幅度更高,面積更大,其對環境氣候具有類似「馬太效應」或「蝴蝶效應」的非線性正反饋作用。

因此其對周邊乃至全球的氣候環境效應更為強烈,一些專家甚至稱其為全球氣候變化的驅動機與放大器。

22MaB.P.改變了東亞地面行星風系並出現季風效應;

8. 5Ma B.P. 東亞季風效應增強,乾旱化程度的加劇,黃土高原風塵堆積開始;

3. 6Ma B.P. 起,高原隆升對全球氣候變化的驅動與放大作用增強;

1. 2Ma B.P.以來,高原隆升對亞洲現代冬夏季風氣候效應逐級增強。

第四紀以來的青藏高原的隆升,使黃土高原發生了階段性抬升與構造變形,並引起多種黃土地質災害與水土侵蝕。

其中,黃土高原的抬升,導致侵蝕基準面下降,為重力侵蝕、溝谷溯源侵蝕和流水侵蝕提供了有利條件;

構造變形造成黃土產生構造裂隙、節理,增大黃土的侵蝕速率,促進黃土的坍塌和滑坡等侵蝕災害的發生;

地形突變帶、活動斷裂帶,地震活動帶等穩定性條件差的黃土分布區,是黃土侵蝕最劇烈的地區。

距今一萬年前,青藏高原的抬升速度加快,曾達到每年7cm。平均4000米的海拔,讓青藏高原傲視同緯度周邊地區,成為了「世界屋脊」,正是因為有了青藏高原的存在,北緯30°附近的中國才得以擺脫副熱帶荒漠的「命運」,並形成了豐富多樣的綺麗景觀。

這一切,

還得從一種「操縱」著全球氣候的「風」說起——「季風」2

是的,就是中學地理課上令無數學渣腦殼疼的季風。

在夏季,南北緯30°附近地區,被乾熱的季風環流所控制,幾乎都形成了高溫少雨的荒漠。

但當這股風來到青藏高原附近時卻吃了個「閉門羹」,海拔高、面積大的青藏高原仿佛城牆般,攔截了它的去路。高原上巍峨屹立的群山,改變了大氣環流本來的運動軌跡使得大氣環流到這裡被分成兩支,繞過高原北分支,把乾熱的氣流,帶到新疆、甘肅、內蒙古一帶,形成了我國西北黃沙莽莽的蒼茫風光。

而原本應該接受乾熱西風乾擾的中國東南部,反而逃脫了成為荒漠的命運季風,氣流的這一改變也促成了中國自然區域「三足鼎立」的局面。

中國自然區劃有不同說法,

但大部分會將青藏高原分為一個自然區。

我國著名地理學家:黃秉維在1959年首次提出將中國劃分為三個自然區:西北乾旱區、東部季風區、青藏高原區。

為什麼將青藏高原單獨劃為一個區呢?

除了氣候,另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地形,青藏高原四面高山屹立,橫臥在高原南邊的是世界海拔最高的山脈——喜馬拉雅。這裡有110多座山峰海拔超過7350米其中,更有世界第一高峰——珠穆朗瑪峰,巍峨於高原北面的有「萬山之祖」——崑崙山脈以及阿爾金山脈和祁連山脈。

▲崑崙山和塔裡木盆地1991

屹立於高原西側的是——冰川密布的喀喇崑崙山脈;

聳立於高原東部的是中國最長的南北走向的弧形山脈——橫斷山脈;

而高原的中部,則是高寒缺氧,植被稀疏的荒原。

巨大山脈和高原共同圍合成了一個相對封閉的區域,使得獨特的青藏高原成為世界的「第三極」。

青藏高原,它是如此特別。這裡無論是氣候、地形、景觀還是歷史、人文都與中國的其他區域有著天壤之別,即使是在全世界你都找不到第二片這樣的地方了。

這是一片貧瘠而又富饒的土地。這裡的大部分地區氣候惡劣,物資匱乏,所以即便面積佔到中國總面積的1/4,總人口卻不到中國總人口的1%。但青藏高原特別就特別在,雖然這裡氣候極為乾旱卻又是中國湖泊最多的地方,但這裡有大大小小1500多個湖泊總面積約為36500平方千米,佔到了全國的總面積的48.5%。

其中面積最大的是青海湖,它是中國面積最大的內陸鹹水湖。每年盛夏,湖畔開滿油菜花,美不勝收,而西藏的三大聖湖瑪旁雍措、納木措、羊卓雍措美麗而神聖,藍得令人沉醉。

相關焦點

  • 【熱門考區】高考地理常考的世界十大高原、中國四大高原知識點總結
    青藏高原 青藏髙原舊稱青康藏高原,是中國最大的高原,也是世界最的高原,有「世界屋脊」和「第三極」之稱。 青藏高原的周圍有許多山脈,它們大多數呈從西北向東南的走向,相對於高原外的地面,它們陡然而起,上升很多,其中南部的喜馬拉雅山脈中的一些山峰海拔高度名列世界前10位,珠穆朗瑪峰位列世界第一。同時,高原內部除平原外還有許多山峰,高度懸殊。高原上還有很多冰川、高山湖泊和高山沼澤,亞洲許多主要河流的源頭就在這裡。
  • 青藏高原對中國究竟有多重要?
    西方學者較多次談到青藏高原對於中國地緣政治結構深遠的意義,實際上對於中國而言的話,則是一個全新的話題,需要中國學者從本國視角出發進行研究。從赤道以南俯衝過來的印度板塊與歐亞大陸相撞,導致青藏高原及喜馬拉雅山脈迅速隆起。隨著地勢升高,地域氣候也逐漸變得寒冷乾燥;當海拔達到4000~5000米時已經冰川廣布了 ;後來又由於印度板塊和亞洲大陸的擠壓,形成了今天中國西高東低的地理形勢。
  • 地理動畫視頻|黃土高原和青藏高原是怎麼形成的?
    黃土高原位於中國中部偏北部,為中國四大高原之一,是中華民族古代文明的發祥地之一,也是地球上分布最集中且面積最大的黃土區。黃土高原有複雜的形成過程,但風成過程是黃土形成的主要過程。青藏高原是中國最大、世界海拔最高的高原,被稱為「世界屋脊」。青藏高原是亞歐板塊與印度洋板塊相互碰撞擠壓的結果。
  • 研究人員探究青藏高原鼠兔生存與環境變化的奧秘—新聞—科學網
  • 中國的地形地貌對中國自然地理環境的影響以青藏高原為例
    研究河流地貌,掌握河流的演變過程,預測河流的變化趨勢,對水利、交通、工農業生產和城鎮建設,都具有重要意義。②高原上的河流深受強烈的新構造運動的影響,河流在發育過程中塑造成獨特的形態特徵。高原上的河床沒有向下侵蝕,切割不太深,而老河床的寬谷形態又被原狀地被保存下來。青藏高原邊緣的河流下遊段被改造、切割成幽深的峽谷,雷公灘、大跌水等非常形象的名字就取自這個地方。③青藏地區平均海拔在4000米以上,地勢高聳,有「世界屋脊」之稱。
  • 青藏高原2014地質年會在京召開—新聞—科學網
    青藏高原2014地質年會在京召開以下為會議的亮點和建議。 凝聚了全國青藏高原研究隊伍 青藏高原是世界屋脊,是全球地學瑰寶,對於固體地球科學的研究和資源開發具有極其重大意義。青藏高原主體部分在中國大陸,是地球母親給中國地學界的「厚愛」和「大餐」。中國地學家長期奮戰高原, 獲得大量資源和成果,取得基礎研究的長足進步…。
  • 為什麼印度對青藏高原如此感興趣?
    01青藏地區在喜馬拉雅山脈北側,與印度隔山相望的就是青藏高原。青藏高原是中華文明的發祥地,也被稱作地球上海拔最高的高原。它也是我國四大地理區劃之一,西起崑崙山脈,東至黃土高原,總面積達250萬平方千米。青藏高原是如何影響南亞大陸的?對於印度來說又有著什麼樣的意義?今天我們簡單分析一下青藏高原向南亞地區輻射的影響力。
  • 東北地理所等在氣候變化影響青藏高原湖泊的遙感研究中取得進展
    東北地理所等在氣候變化影響青藏高原湖泊的遙感研究中取得進展 2018-03-15 東北地理與農業生態研究所 【字體:大 中 小】
  • 青藏高原對印度形成的巨大壓力
    青藏高原的自然歷史發育極其年輕,受多種因素共同影響,形成了全世界最高、最年輕而水平地帶性和垂直地帶性緊密結合的自然地理單元高原腹地年平均溫度在0℃以下,大片地區最暖月平均溫度也不足10℃。青藏高原一般海拔在3000-5000米之間,平均海拔4000米以上,為東亞、東南亞和南亞許多大河流發源地;高原上湖泊眾多,有納木措、青海湖等。青藏高原光照和地熱資源充足,礦產資源主要有鉻、銅、鉛、鋅、水晶等等。高原上凍土廣布,植被多為天然草原。
  • 中國科學院青藏高原研究所
    在這裡,你可以進入中科院科學觀測站,親身體驗科學家的科學觀測日常工作和生活;你可以有機會進入色季拉山國家森林公園、波密米堆冰川、然烏仁隆巴冰川等實地進行科學考察;還可以見到野外科考歸來的師兄師姐,更有機會聆聽青藏高原所科研人員的專業講解和學術報告。  中國科學院青藏高原研究所(以下簡稱「青藏高原所」) 於2003年成立,是順應地球系統科學發展潮流、支撐青藏高原研究而設立的研究機構。
  • 青藏高原形成與演化研究增添新依據
    羌塘地塊、拉薩地塊、歐亞板塊和印度板塊中生代古緯度變化圖據悉,班公湖-怒江特提斯洋的演化及閉合伴隨著拉薩地塊與羌塘地塊的匯聚-碰撞和班公湖-怒江縫合帶的形成,並在亞洲大陸內部造成了大量的陸內構造縮短,導致青藏高原中部在印度與亞洲大陸碰撞前達到一定的海拔高度
  • 亟待研究——青藏高原上的櫟類常綠矮林
    從深切的谷底到高山雪線,從高山大川,到山頂坡地,在所有這些地段,有大面積的櫟類矮林或灌叢,之上才是雪線。我國少數科學工作者提出了一個地理概念:中國-喜馬拉雅地區。包括川西、滇北、藏東南、貴州西部、甘肅西南部、喜馬拉雅山脈、青藏高原之一部,雲貴高原的北部,並以以雪寶頂、二郎山、大涼山和烏蒙山一線分水嶺為其東界。他們論述櫟類硬葉常綠林時,常使用這個地理概念。
  • 青藏高原出現綠色,這是不是意味著大麻煩即將要來臨
    如今人類的科學技術發展,雖然非常的強大,但是即便如此,人類對地球的了解,也並不是可以完全的達到最大化的程度,就比如地球的南極、北極,或者是青藏高原,而如今青藏高原出現異常,科學家們認為,更大的麻煩即將要到來了,情況也是不容樂觀的,這究竟是怎麼回事呢?
  • 中科院青藏高原研究戰略研討會召開
    4月30日,由中國科學院資源環境科學與技術局主辦,青藏高原研究所承辦的「中國科學院青藏高原研究戰略研討會」在北京召開。來自中國科學院、自然科學基金委、教育部等單位的青藏高原研究專家們齊聚一堂,共商中國科學院知識創新工程三期中青藏高原研究的戰略定位和布署。會議主要討論了青藏高原相關地學研究未來5~10年的發展方向、戰略重點等問題。
  • 地理文化未解之謎:「世界屋脊」青藏高原曾經是海洋嗎?
    巍峨的喜馬拉雅山、岡底斯山、念青唐古拉山聳立在青藏高原的西南部,中間是喀喇崑崙山、唐古拉山,北面則是廣闊的崑崙山、阿爾金山和祁連山。青藏高原有世界上最高的山峰———珠穆朗瑪峰全世界海拔超過8000米的山峰共有14座,都位於青藏高原。青藏高原雄踞地球之巔,確實無愧於「世界屋脊」的稱號。
  • 中國在青藏高原發現大量重要礦產資源
    他介紹說,青藏高原的驅龍銅礦、普朗銅礦和羊拉銅礦將於明年投產,3個銅礦預計年產精銅25萬噸,與2005年全國精銅產能72萬噸相比,將使全國精銅產能增加三分之一以上。雖然地質調查發現的礦產資源對青藏高原未來經濟發展意義重大,但張洪濤明確表示,中國目前對青藏高原礦產開發實行「保護重於開發」的政策。
  • 青藏高原昆蟲種類目前達萬餘種
    新華社拉薩8月6日電(記者李鍵)據統計,截至目前青藏高原昆蟲種類達10828種,新增1500種,佔全國總量的八分之一左右。這是記者6日從首屆中國青藏高原昆蟲論壇上獲悉的。首屆中國青藏高原昆蟲論壇於8月6日至9日舉行,主題為「青藏高原昆蟲學研究的新成果、新方法、新觀點、新視野」。來自北京大學、復旦大學等46所高校、科研單位的150多位專家學者齊聚拉薩,從青藏高原昆蟲的起源、分類、多樣性、資源狀況、古昆蟲等視角展示研究成果。此外,論壇內容還包括「多彩的昆蟲世界」科普展、昆蟲科普活動周戶外體驗等活動。
  • 地理與地貌學家、院士李吉均病逝,創立發展青藏高原隆升系統理論
    7月21日下午,南都記者從蘭州大學獲悉,我國著名地理與地貌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該校教授李吉均,因病醫治無效,21日凌晨2時07分逝於甘肅蘭州,享年87歲。遵照其遺願及家屬意願,喪事從簡,告別儀式將於7月25日上午9時在蘭州華林山殯儀館懷仁堂舉行。
  • 地理答啦:為什麼在地圖上用紫紅色標示青藏高原?
    對於這個問題,地理知識與旅行資訊專家——地理答啦認為,只要了解了地圖的製圖慣例,這個問題就能夠得到解決。首先說說地圖的概念,地圖是按一定的比例運用符號、顏色、文字註記等描繪顯示地球表面的自然地理、行政區劃、社會經濟狀況的圖形。
  • 青藏高原究竟是如何形成的?科學家已爭論百年
    雖然,上世紀70年代開展的第一次青藏高原綜合科考取得了一些「科學大發現」,但是人們對這片雪域高原的了解還遠遠不夠。時至今日,作為地球「第三極」,青藏高原的形成過程仍然沒有定論,科學家為此已經爭論了近百年。百年間,他們提出了各種學說來解釋青藏高原新生代地殼的變形和地表的隆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