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藏高原2014地質年會在京召開—新聞—科學網

2021-01-10 科學網
凝聚隊伍 梳理問題 重拳出擊 青藏高原2014地質年會在京召開

 

(科學網 李曉明報導) 「大陸構造與動力學國家重點實驗室」於3月28日在北京國誼賓館主辦了「 青藏高原2014 地質年會」。以下為會議的亮點和建議。

 

凝聚了全國青藏高原研究隊伍

 

青藏高原是世界屋脊,是全球地學瑰寶,對於固體地球科學的研究和資源開發具有極其重大意義。青藏高原主體部分在中國大陸,是地球母親給中國地學界的「厚愛」和「大餐」。中國地學家長期奮戰高原, 獲得大量資源和成果,取得基礎研究的長足進步…。但是, 青藏高原基礎研究的重大關鍵在哪裡?哪些是實質性、突破性的重大進展? 解決了哪些關鍵性的科學問題以及指導找礦的重大突破? 創造了那些理論? 發表多少「重拳」的文章?有幾個被世界公認的青藏大科學家? 在國際青藏舞臺上究竟有多少話語權?「中國人在做小文章,外國人在做大文章」的現狀, 還要維持多久?這是值得我們深思的問題。

 

為此,會前的通知中就明確提出:「希望國內青藏高原同行能夠藉此機會,深入討論青藏高原的重大科學問題;將國內隊伍聯合起來,一個個攻克青藏高原的重大科學問題」

 

會議邀請了國內各家青藏高原研究掌門人,包括中科院地質所、青藏所、廣州所,南古所、南京大學,吉林大學,西北大學、中國地質大學(北京,武漢),北京大學,地震局地質所、地球物理所和國土部有關單位,與會代表328人,來自全國各地22個單位。幾乎囊括了全國所有在青藏第一線工作的科研單位和院校,尤其可喜的是,除了許多對高原研究有建樹的專家學者,會議聚集了大批青年學者到會,許多人席地而坐,盛況空前。

 

梳理出未來10年青藏高原大陸動力學科學問題

 

會議一改過去 「羅馬式」會議的樣式,對青藏高原的重大科學問題進行了集思廣益的大梳理和大集結,開展論壇式的自由交流、交鋒和探討,為未來十年青藏高原大陸動力學研究進行科學的頂層設計,提供戰略思考和促進青藏高原重大舉措的實施,以適應社會資源和能源需求。

 

會議組織了3個主題發言和15個專題報告,要求代表本部門主講青藏高原的重大科學問題和戰略思考。開展了深入的自由發言和問題梳理,從特提斯洋的俯衝關閉、陸陸碰撞、高原的隆升、走滑作用和深部物質等諸多領域,初步凝聚和濃縮了青藏高原大陸動力學研究的12大關鍵問題。整理、補充和完善後,將作為「建議書」 提交有關科技領導部門。

 

組成青藏高原大陸動力學科學研究聯盟時機到來

 

許多與會者表示從來沒有開過這樣好的會議,對青藏高原研究的未來充滿希望,對中國科學家走上國際青藏舞臺的頂層有信心,對領導和科技管理懷著期待。並認為,集結國內有實力科學家和團隊,儘快形成「 青藏高原大陸動力學研究聯盟」,向關鍵問題進軍,向國際挑戰的時機已經成熟。

 

近年,中科院出巨資實施「青藏高原卓越創新平臺專項計劃」,挺進「西特提斯」,開展阿爾卑斯和伊朗地震反射剖面計劃,引起會議強烈反響和轟動效應。金振民院士在會上一再強調「 大陸構造與動力學國家重點實驗室」 和「中科院地質所」 是中國地學界的兩艘「航母」;地科院的反映是, 但願我們這艘「航母」 不被擱淺。我們實驗室願意借本次會議的東風,促成全國青藏高原大陸動力學聯盟的成立;並建議「 聯盟」 與 「 HKT」 會議(國際最重要的青藏會議)接軌,組織AGU的青藏專題討論會,設計在中國召開國際青藏專門會議,最終使我國的青藏高原的大陸動力學研究走在世界前例。

 

啟動青藏高原大陸動力學重大科學問題研究計劃

 

青藏高原的大陸動力學問題,就是全球的地球科學前沿,更是中國地學工作者取得一流成果、走向世界地學前沿的最重要舞臺,其重要意義毋容置疑。我們希望國家科技部、國家自然基金委、國土資源部和中國地質調查局大力支持「 青藏聯盟」、「青藏高原大陸動力學研究」以及國際交流,做好頂層設計,設立未來十年 「青藏」研究專項,彰顯中國地學「 重拳」 出擊,以「青藏」 為典例的上層科技管理改革的勇氣和魄力。建議國家有關部門能夠召開 「青藏基礎研究與資源突破」 的系列研討會和會商會;制定開展境外合作交流的科學計劃,大力加強青藏高原境外地質-地球物理調查和以全球觀為引導的科學研究。

 

 

 

 

特別聲明:本文轉載僅僅是出於傳播信息的需要,並不意味著代表本網站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從本網站轉載使用,須保留本網站註明的「來源」,並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轉載或者聯繫轉載稿費等事宜,請與我們接洽。

相關焦點

  • 2020年第八屆青藏高原東部構造與地球物理研討會(WTGTP2020)順利召開
    2020年第八屆青藏高原東部構造與地球物理研討會(WTGTP2020)順利召開 2020-12-08 16:31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青藏高原和亞洲季風那點事都被花粉暴露了!—新聞—科學網
    中科院植物所供圖 日前,中國科學院植物研究所研究員王宇飛團隊首次利用花粉豐度等值圖形式,量化和圖形化地展示了青藏高原周邊植被喬木花粉經由亞洲夏季風氣流攜帶、攀爬進入青藏高原的歷程,為評估歷史時期青藏高原抬升過程中亞洲夏季風的變化提供了新的代用指標和研究方向。
  • 國土資源部:青藏高原地質研究取得原創性成果
    記者從7月16日~17日在京召開的項目成果專家評審會上獲悉,青藏高原地質研究達到歷史新水平,取得了一批令世界地質領域矚目的原創性成果,主要包括一套服務於青藏高原經濟社會發展的全新的地質—環境—資源圖件,一個收納青藏高原地質調查與研究成果的基礎地質資料庫管理系統以及描述青藏高原演化歷史的新的板塊構造模型等。
  • 中科院青藏高原研究戰略研討會召開
    4月30日,由中國科學院資源環境科學與技術局主辦,青藏高原研究所承辦的「中國科學院青藏高原研究戰略研討會」在北京召開。來自中國科學院、自然科學基金委、教育部等單位的青藏高原研究專家們齊聚一堂,共商中國科學院知識創新工程三期中青藏高原研究的戰略定位和布署。會議主要討論了青藏高原相關地學研究未來5~10年的發展方向、戰略重點等問題。
  • 研究人員探究青藏高原鼠兔生存與環境變化的奧秘—新聞—科學網
    行進在海拔4600米的科考區  張行勇攝   科考隊員在黃河源區域調查鼠兔、討論相關問題
  • 研究揭示青藏高原東北緣地殼增厚成因—新聞—科學網
    地震學研究揭示了青藏高原具有巨厚的地殼,但它是如何形成的,目前尚缺乏足夠的證據和一致的認識。 根據不同觀測提供的線索,前人提出了諸如純剪切縮短增厚、雙層地殼疊置增厚、下地殼擠入增厚和地殼流注入增厚等模型。不同的增厚模型意味著不同的地表抬升歷史過程和高原側向生長演化過程。
  • 青藏高原區域地質圖出爐 我國陸域地質調查實現全覆蓋
    新華網北京2月12日電 中國地質調查局12日宣布完成了110幅青藏高原空白區的1:25萬區域地質圖,這標誌著我國首次實現陸域中比例尺區域地質調查的全面覆蓋。「這是中國地質工作歷史上的裡程碑,」中國地質調查局副局長、總工程師張洪濤在北京舉行的新聞發布會上說。
  • 2019中國出版年會在京召開
    原標題:2019中國出版年會在京召開年度中國出版業十件大事、中國十大出版人物和中國版協30本好書揭曉   1月19日,2019中國出版年會在京召開,會議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和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精神為指導,總結出版業取得的偉大成就和經驗,再啟新時代新徵程。
  • 地質地球所運用地震學揭示青藏高原東北緣地殼增厚模式
    地質地球所運用地震學揭示青藏高原東北緣地殼增厚模式 2014-12-01 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 【字體:大 中 小】
  • 青藏高原所召開2020年統戰座談會
    青藏高原所召開2020年統戰座談會 2020-11-18 青藏高原研究所 【字體:中 小】 語音播報   11月13日下午,中國科學院青藏高原研究所黨委組織召開統戰座談會
  • 2019年全國量子力學年會召開—新聞—科學網
  • 中國宇航學會深空探測技術專委會學術年會召開—新聞—科學網
    中國探月工程總設計師吳偉仁院士致辭(王棒攝) 11月12日-13日,中國宇航學會深空探測技術專業委員會第17屆學術年會在深圳召開年會以「迎接航天新時代,開創深空新紀元」為主題,以特邀大會報告和專題學術交流相結合的形式進行。來自全國60多家從事深空探測及相關研究工作的科研院所、高等院校和企業的200餘位代表參會。 「嫦娥四號成功實現月球背面著陸,得到了國際學術界的廣泛認可,先後斬獲4項重量級國際大獎;今年7月23日我國首顆火星探測器天問一號發射成功,標誌著我國開啟了自主深空探測的新起點。」
  • 中國在青藏高原發現大量重要礦產資源
    中國地質調查局副局長、總工程師張洪濤在北京舉行的「青藏高原區域地質調查成果報告會」上說,預測青藏高原銅的遠景資源量為3000-4000萬噸,鉛鋅的遠景資源量4000萬噸,鐵的遠景資源量數十億噸。由於地質條件相對複雜,青藏高原曾是中國內陸唯一的地質調查「空白區」,資源和環境情況基本信息不完整。
  • 孫鴻烈:青藏科考情未了—新聞—科學網
    一批批的科學考察隊員們,在風餐露宿的驚險行程中,一步步把青藏高原的研究從空白變成為世界科學研究的一個亮點。   中國科學院院士孫鴻烈,長期從事資源、環境領域基礎與應用的綜合研究和組織領導工作,尤其對青藏高原資源環境與發展問題做出了重要貢獻。40多年來他先後幾十次到高原調研考察。
  • 多吉院士:投身地質勘探 踏遍青藏高原
    多吉 從農奴的兒子到國際知名的地熱專家,他以自己的智慧與勤勞在雪域高原上書寫出一個又一個傳奇機緣巧合之下,多吉結識了青藏科考隊的成員。科考隊的工作讓多吉第一次有了地質的概念,並被他們踏遍千山萬水為祖國建設「尋寶」的精神和事跡深深感動和鼓舞。想要學習地質的願望,在他心中萌發了。幸運的是,機會終於不期而至。1974年,為了促進少數民族地區的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在國家政策的支持下,多吉和20多名藏族同胞一起被推薦到千裡之外的成都地質學院(現為成都理工大學)讀書。
  • 地質地球所揭示青藏高原和黃土高原黃土/古土壤序列的磁性特徵
    地質地球所揭示青藏高原和黃土高原黃土/古土壤序列的磁性特徵 2015-02-02 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   中國科學院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特提斯研究中心博士生胡鵬翔及其導師劉青松研究員同其他合作者首次對同時期黃土高原中部和青藏高原東部川西黃土沉積進行了多領域交叉研究和對比研究
  • 中國地大(武漢)地質調查研究院服務國家戰略—新聞—科學網
    不論是在深溝險壑和崇山峻岭,還是戈壁荒漠和雪域高原,都留下了師生們地質調查的身影。   對於任何一個組織而言,科學規範的管理制度,是組織得以正常運轉並持續發展的關鍵。地調院堅持規範化、標準化、流程化建設的思想,持續改進和完善一系列管理制度。地調項目的管理對於地調院而言舉足輕重,針對項目申報,每年都精心組織立項申請,召開專門會議,廣泛徵集立項建議。
  • 藏高原移動地球發信號:青藏高原在東流(組圖)
    青藏高原是大陸中頗為突出的構造體,因而也是研究板塊碰撞的最理想地域。  參與此次電磁探測的中方學者,中國地質大學地下信息探測技術與儀器教育部重點實驗室魏文博教授表示,青藏高原有其獨特性,海拔高、範圍廣,因此,青藏高原的形成、演化和新構造發展是我國和亞洲,乃至全球新生代最重要的地質事件。
  • 青藏高原所召開2020年警示教育大會---中國科學院
    青藏高原所召開2020年警示教育大會 2020-11-10 青藏高原研究所 【字體:中 小】 語音播報   11月4日,中國科學院青藏高原研究所召開
  • 中國教科文組織世界地質公園年會召開
    10月27日~28日,2020年度中國教科文組織世界地質公園年會在四川光霧山—諾水河世界地質公園召開。來自全國的地質領域專家學者以及41家世界地質公園的主管部門代表齊聚一堂,共享世界地質公園建設經驗,共謀世界地質公園可持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