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高原移動地球發信號:青藏高原在東流(組圖)

2020-11-25 搜狐網
 

免費最經典的幽默小段子 掌握第一手軍事情報

搜狐新聞,告訴你正在發生什麼。 點擊進入>>>

  多國科學家探測發現,地下神秘流體牽引青

  一江春水向東流,道出了中國地形、地勢的特點。最新的科學研究發現,不僅江水向東流,被譽為「世界屋脊」的青藏高原也有向東「流」的趨勢。這一研究成果發表在了11月3日英國《自然》雜誌上。

  自1995年始,一個國際科學小組在喜馬拉雅山地區沿東西方向布置了4條橫跨雅魯藏布江的超寬頻帶大地電磁深探測剖面,對青藏高原的地殼結構進行了研究。研究表明,在青藏高原之下,有一種高度黏稠的流體物質,正自西向東「蠕動」,並牽引著青藏高原向東運動。
  世界屋脊青藏高原以其突出的構造,成為各國學者研究板塊碰撞的最理想地域。
青藏高原地下的流體呈向東流動之勢。製圖/丁華勇

  橫跨雅魯藏布江的四條超寬頻帶大地電磁深探測剖面,由此探測到的電阻數據是此次發現的關鍵。

  研究青藏高原是一門顯學

  大陸形成的板塊學說是地球科學界的主流觀點。

  1915年德國氣象學家魏格納在《大陸與海洋的起源》一書中曾提出過大陸漂移的學說,卻因缺少證據而未能讓人信服。到上世紀60年代初,美國普林斯頓大學教授赫斯提出了海底擴張的概念,並得到古地磁學、地球年代學、海洋地質學等一系列學科新證據的支持。地學界普遍接受了活動論的觀點,並逐漸形成了板塊運動學說。

  青藏高原是大陸中頗為突出的構造體,因而也是研究板塊碰撞的最理想地域。

  參與此次電磁探測的中方學者,中國地質大學地下信息探測技術與儀器教育部重點實驗室魏文博教授表示,青藏高原有其獨特性,海拔高、範圍廣,因此,青藏高原的形成、演化和新構造發展是我國和亞洲,乃至全球新生代最重要的地質事件。

  在這門顯學中,解釋青藏高原的地殼增厚、高原隆升是破解青藏高原演變的第一道門檻。

  根據主流觀點,在7000萬年前,歐亞大陸和印度次大陸的碰撞形成了青藏高原。關於這一演變過程,至今已有多種學說。魏文博介紹了其中主要的幾種。

  第一種假說認為,印度大陸俯衝到歐亞大陸下面,把青藏高原抬了起來,即為大陸俯衝說。在大陸俯衝的作用下,青藏高原地殼的厚度比一般的厚。青藏高原南部地殼厚度為70至80公裡,而一般為30-40公裡,科學家認為這種「超厚」完全是因為西藏地殼和印度地殼累加而成。延遲俯衝說與第一種假說類似,認為印度大陸衝到了雅魯藏布江後,到一定程度後就呈現下陡趨勢,一直深入到了地幔。

  第三種是大陸貫入說,認為印度大陸和歐亞大陸分屬剛、軟兩種特質。由於是軟物質,印度大陸貫入到歐亞大陸。

  兩大板塊「碰撞」出新疑問

  無論是哪種假說,兩大板塊碰撞了,青藏高原隆起了。但科學家在對碰撞前後的物質核算中,卻有一個驚人的發現:物質不守恆了。這引發了新的疑問。

  美國學者勒·皮雄等人早在上世紀70年代,就估算出了自印度板塊和歐亞大陸碰撞以來地殼縮短造成的地表損失量可能在57×105至62×105平方公裡之間,而將這一數據與地殼的增厚量進行了比較之後,有18×105至30×105平方公裡的短縮,即二分之一或三分之一的短縮量不能被青藏高原的地殼增厚解釋。

  學者推論,這部分未對地殼增厚做出貢獻的地殼物質必然橫向擠出或由下地殼進入地幔而損失。

  對此,幾十年來,世界各國的地球科學家提出了種種假說,其中最具影響力的是上世紀80年代初法國科學家提出的「側向擠出」學說,即認為高原地殼和上地幔物質正以極其緩慢的速度不斷向東「逃逸」。

  中國科學院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青藏高原研究室主任張中傑表示,由於地殼材料太輕,不能被向下輸送到地球的內部,因此側向擠出說較為令人信服,而多年來已有越來越多的證據證實了這一觀點。

  電磁學探測地球內部信號

  國內最初提出青藏高原物質可能向川滇地區流動的根據是青藏高原東部和川滇之間的地殼弧形構造。而由GPS衛星觀測給出的運動矢量圖也可看出高原的東部運動矢量向東偏轉。張中傑解釋,儘管運動矢量圖中也標示了箭頭在初始階段有向北傾向,但到了一定程度後,明顯呈現了向東趨勢,這便表明了高原有向東「走」的趨勢。「地面觀測到的結果,表明青藏高原的物質呈現東西向側向流動,青藏高原在東流。」然而真正要解開這個謎,必須潛入「地下」世界。魏文博表示,只有在地球內部,才能找到能回答陸地內部造山、青藏高原物質流向等本源問題的正確信號。

  於是,在1995年,一支由來自加拿大、愛爾蘭、中國、法國等國的學者組成的國際聯合小組運用了電磁學方法,布置了四條橫跨雅魯藏布江的超寬頻帶大地電磁深探測剖面,希望能找到地球內部反饋出的信息。

  之所以運用電磁學原理去探究地殼、地幔,是因為地球內部本身存在電磁場信號。魏文博解釋,這一原理很簡單,頻率越高的信號穿透深度越小,據此便可以根據測到的不同頻率的信號,了解不同深度的地層結構。

  通過這些信號的收集可以更清楚了解高原底下的「活動」。當然這種信號也受到很多因素的制約,如太陽黑子、太陽風等等。

  四條超寬頻帶大地電磁深探測剖面,由西向東,分布在雅魯藏布江,代表了青藏高原南部由西向東的整個態勢:最西的一條電阻率高,導電性差,而東面的三條電阻率低,導電性好。這一條線東西方向綿延1000多公裡,越往東測得的電阻率越低。

  「東流」緣自神秘流體物質

  這一從地球內部發出的信號吸引了科學家,「這是一種很不尋常的地殼結構。」魏文博教授解釋說,青藏高原100公裡深度範圍內地殼的電導高達0.3萬至2萬西門子,是典型穩定大陸地殼的10至100倍。而更為顯著的特徵是,青藏高原南部,自西向東,其導電性越來越好,說明其地下有一種電阻小的神秘物質,且越往東,這一物質的規模越大。

  魏文博一行科學家分析了幾種可能性。「通常來說,固體巖石的導電性差,高導體物質一般為金屬、石墨、水等。」一開始,科學家們認為是地下金屬成分增多了,但探測結果卻表明沒有如此富足的礦藏,而石墨層在青藏高原的分布也被排除。或者地下有一些類似於水的液態物質,並溶解了很多鹽分,但這一點也很難得到觀測的證據。而在那樣深的地殼下,水一般以形態特殊的水分子存在於巖層中間,不可能出現如此集中的高導電性。

  最後,科學家們判斷,在地下100公裡深處,溫度很高,地下物質處於一種熔融的狀態,變得很軟。這是一種類似黏稠、漿狀的熾熱流體,且這股熾熱的流體具有蠕動性,因而在向北俯衝到西藏之下的印度次大陸的推擠下,向東逸出。另一方面,這股熾熱的流體還具有一定的力,在其上的西藏大陸便有可能在向東逸出的地殼流變體的「牽引」下做緩慢位移。

  魏文博表示,青藏高原東流早在之前就有GSP衛星觀測,而此次從地球內部發出的信號則更進一步佐證了「物質東流」學說。「不過儘管青藏高原在東流,但這種速度是很慢的,一年一二釐米甚至更小。」青藏高原的形成、演化是研究整個新生代地質事件的一個窗口。而青藏高原的東流究竟會對這兩大板塊起著怎樣的影響,魏文博表示這將是科學家們研究的另一個課題,「高原的隆起對周圍的影響是巨大的。它導致我國西北和華北地區氣候不斷向乾旱化發展,植被衰退,湖泊收縮、消亡。至於高原東流是否會帶來氣候或者地貌等等方面的改變,這些都是未解之謎。」

  本報記者李健亞







相關焦點

  • 青藏高原竟然每天都在移動!
    青藏高原位於中國西南部,在喜馬拉雅山之上,被稱作「世界屋脊」。它是亞洲內陸高原,也是中國最大世界海拔最高的高原。2000年,中國科學家發現青藏高原竟然以7-30毫米每年的速度整體向東向北移動!青藏高原每個地塊每年向東和向北移動的速度不一樣。如此一來隨著時間的推移,青藏高原會不會解體呢?
  • 「地球第三極」 青藏高原!
    大家都知道地球上除了北極、南極,還有個「第三極」:世界的高級青藏高原
  • 中國科學院青藏高原研究所
    2020年中科院青藏高原所大學生夏令營招募令 你是否對美麗的青藏高原神往已久?你是否期待一睹西藏冰川真容?你是否想了解科學家的真實工作與生活?這個夏天與我們一起來一場藏東南冰川森林生態科考之旅吧!
  • 青藏高原所等發布青藏高原地-氣相互作用高時間解析度觀測數據集
    青藏高原是反映氣候系統不同圈層相互作用及其影響效應的典型區域。然而,受自然環境、複雜地形和下墊面特徵的制約,青藏高原綜合觀測站網稀疏、氣象臺站代表性較差,衛星反演產品在高原地區存在較大不確定性。因此,青藏高原成為我國觀測資料最為缺乏的地區之一,已嚴重阻礙研究人員對青藏高原地-氣相互作用過程和水分循環規律的科學認識,制約了數值模式的發展和我國災害性天氣氣候預測水平的提高。
  • 青藏高原所揭示近期藏東南海洋性冰川虧損與大氣環流變化關係
    近日,中國科學院青藏高原地球科學卓越創新中心、青藏高原研究所副研究員楊威及其合作者以藏東南帕隆藏布源頭然烏湖地區冰川氣象、冰面測杆及雪坑觀測數據為基礎,利用冰川能量-物質平衡模型及陽坤課題組發展的中國區域地面氣象驅動數據(ITPCAS),重建了本區帕隆94號冰川1980-2010年的冰川物質平衡序列,並探討了近期海洋性冰川顯著虧損與大氣環流變化之間的關係。
  • 青藏高原多年凍土本底調查啟動
    日前,由中科院寒區旱區環境與工程研究所主持的科技基礎性工作專項「青藏高原多年凍土本底調查」項目在蘭州正式啟動。這預示著我國將開展系統性的多年凍土本底調查。據悉,地球上多年凍土分布面積約佔陸地面積的24%。中國多年凍土面積約210萬平方公裡,佔國土陸地面積的22%,其中90%分布在青藏高原。
  • 世界上最大高原:面積是青藏高原的兩倍大,高度卻只有一半高
    世界上最大高原:面積是青藏高原的兩倍大,高度卻只有一半高在我們生活的地球上,有很多奇特的地形,因為它們與眾不同的景觀,所以成了著名的旅遊地。就比如青藏高原,它是近些年來很受遊客歡迎的景點之一,高原的特點就是面積大,且地形十分開闊,所以在高原上旅行觀光,可以使心情舒爽。今天小編也要跟大家說一個高原,它的面積是全球最大的,其面積剛好是我國的青藏高原的2倍,可是它的高度只有青藏高原的二分之一,這就是巴西高原。
  • 青藏高原對印度形成的巨大壓力
    來源:天涯論壇 青藏高原是中國最大、世界海拔最高的高原,被稱為「世界屋脊」、「第三極」,南起喜馬拉雅山脈南緣,北至崑崙山、阿爾金山和祁連山北緣,西部為帕米爾高原和喀喇崑崙山脈,東及東北部與秦嶺山脈西段和黃土高原相接,青藏高原東西長約2800千米,南北寬約300
  • 高質量數據集支撐青藏高原天氣氣候預測
    12月1日,中科院青藏高原所「地氣作用與氣候效應團隊」馬耀明研究員等集成發布了首套高時間解析度青藏高原地-氣相互作用綜合觀測數據集。相關研究成果近日發表在國際一流期刊《地球系統科學數據》上。該數據集基於「地氣作用與氣候效應團隊」20餘年的艱苦努力,建立了覆蓋高原大地形山區、高寒草甸、高寒草原、荒漠戈壁、荒漠草原、高山森林及高原湖泊等高原典型下墊面的青藏高原地-氣相互作用綜合觀測研究平臺,並對高原不同下墊面大氣邊界層、土壤水熱變化以及地-氣間能量水分交換規律等進行了長期觀測研究。觀測研究是地球系統科學發展的重要手段。
  • 環青藏高原盆地油氣資源豐富
    參加「東特提斯中生代造山過程的盆地響應及其能源效應」學術會議專家認為環青藏高原盆地油氣資源豐富自然資源部沉積盆地與油氣資源重點實驗室日前召開「東特提斯中生代造山過程的盆地響應及其能源效應」學術會議,浙江大學楊樹鋒院士、吉林大學李才教授、南京大學胡修棉教授應邀出席,並作學術報告。
  • 青藏高原科考中的陝西智慧
    8月8日開始,第二次青藏高原綜合科學考察研究陝西省動物研究所科考隊,從關中平原出發,挺進青藏高原腹地。在近1個月的時間裡,他們行程6000多公裡,踏上高原牧場,邁入河流溼地,用嚴謹紮實的工作態度圓滿完成了這次科考任務。此次科考的目的是什麼?
  • 被稱「世界屋脊」的青藏高原,如今發生異象,地球是怎麼了?
    被稱「世界屋脊」的青藏高原,如今發生異象,地球是怎麼了?如今的地球與100年前的地球做對比,幾乎是兩個極端,為什麼會這樣說呢?尤其是全球氣候變暖造成的影響是無法忽略的,高原、山峰都出現了融化的痕跡,環境問題不可避免,就連人類無法抵達的青藏高原,也出現巨大的問題,那究竟是什麼問題呢?被稱「世界屋脊」的青藏高原,如今發生異象,地球是怎麼了?
  • 青藏高原災害發展趨勢與災害風險
    在高原山區公路、鐵路、水電、礦山和城鎮建設中,大量的邊坡開挖、棄渣、堆填等工程活動往往引起邊坡失穩,水文條件改變,導致滑坡和泥石流發生。例如,川藏公路沿線(南線和北線)的成災泥石流數量高達 1 000 多條,主要分布在伯舒拉嶺以東的橫斷山區和西部藏東南地區的公路沿線。
  • 青藏高原環境變化是一個與全球氣候變暖密切相關的地球系統多圈層鏈式響應過程
    通過科考發現,青藏高原環境變化是一個以「變暖變溼、生態趨好、災害風險增加」為基本特徵的地球系統複雜、遞進的多圈層鏈式響應過程,具體為:暖溼差異化、水體液相化、生態趨同化、災害頻發化、圈層鏈式化。在大氣圈表現為暖溼差異化,導致極端事件區域差異分布,其中高原北部以乾旱、暴風雪等為主,南部以洪水為主。
  • 第三次青藏高原大氣科學試驗-邊界層與對流層觀測項目:在地球最高...
    第三次青藏高原大氣科學試驗外場綜合觀測示意圖(圖片來源:中國氣象科學研究院) 第三次向「高地」出發在氣象乃至地球科學領域,青藏高原不僅意味著海拔數據之高,更如同待攀登的科學「高地」,極其重要卻也迷霧重重。
  • 這裡是青藏高原:地球縮影
    感覺瀑布像是從天上倒下來一樣 (米堆冰川右側冰瀑布,朱海峰,2009年) 在藏東南地區冰終於在末端露了出來 冰河也從冰嘴衝了出來 (冰嘴,海拔2527米,青藏高原末端海拔最低的阿扎冰川
  • 伴隨青藏高原隆起的遠古巨獸
    那我們今天,就一起來探尋一個與青藏高原有關的秘密,答案藏在一些古哺乳動物的化石中。這些哺乳動物們在不知不覺中,經歷了青藏高原形成過程,然後,它們又用自己的骨骼化石,把所見證的一切告訴了我們。因為這些化石大部分都是在甘肅省和政地區發現的,它們就被稱作了「和政動物群」。
  • 青藏高原生態文明建設狀況
    青藏高原被譽為「世界屋脊」「地球第三極」「亞洲水塔」,是珍稀野生動物的天然棲息地和高原物種基因庫,是中國乃至亞洲重要的生態安全屏障,是中國生態文明建設的重點地區之一。  中國共產黨和中國政府高度重視生態文明建設。
  • 滕吉文 九次爆炸推翻青藏高原地殼「疊加說」
    滕吉文曾主持青藏高原、攀西構造帶、華北及陸緣、華南地區、西北造山帶與沉積盆地等多項國家和院(部)級重點研究項目及國際合作項目。1975年,滕吉文帶隊首次系統地開展青藏高原地球物理探測,首次獲得了第一手科研數據,改正了當時國際上對青藏高原唯「地殼疊加說」和「地殼重力均衡學說」等理念,相繼開啟了一系列相關國際合作項目的實施。
  • 滕吉文 九次爆炸推翻青藏高原地殼「疊加說」
    1975年,滕吉文帶隊首次系統地開展青藏高原地球物理探測,首次獲得了第一手科研數據,改正了當時國際上對青藏高原唯「地殼疊加說」和「地殼重力均衡學說」等理念,相繼開啟了一系列相關國際合作項目的實施。時間回到1975年,41歲的滕吉文以中國科學院青藏高原綜合科學考察隊地球物理分隊首席科學家的身份帶隊進藏,首次對青藏高原地球物理進行系統觀測和深部過程研究。他形容青藏高原是世界上最年輕、最高的高原,也是構造最複雜的高原。對地球物理學來講,當時是塊尚未被開墾的處女地。進藏前,滕吉文查閱了大量文獻資料,腦子裡不斷盤旋著各種問題:為什麼青藏高原那麼高?地殼那麼厚?地下那麼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