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藏高原多年凍土本底調查啟動

2021-01-13 中國科學院

日前,由中科院寒區旱區環境與工程研究所主持的科技基礎性工作專項「青藏高原多年凍土本底調查」項目在蘭州正式啟動。這預示著我國將開展系統性的多年凍土本底調查。

據悉,地球上多年凍土分布面積約佔陸地面積的24%。中國多年凍土面積約210萬平方公裡,佔國土陸地面積的22%,其中90%分布在青藏高原。儘管我國以青藏高原為重點的多年凍土研究已有近50年的歷史,但主要集中於青藏公路及青藏鐵路沿線地區,且以凍土工程研究為主。至今,青藏高原多年凍土的邊界、高原腹地凍土分布的真實情況、凍土活動層與植被分布關係等一些最基本的凍土信息均源自若干典型工作基礎上的推測,使得在科學研究和工程實踐中對凍土問題的認識和解決受到很大制約。

隨著我國西部發展的不斷推進和氣候變暖影響的日益加重,多年凍土變化對生態、水文、氣候和環境的影響日漸突出,同時國家重大工程建設和資源開發已經或未來必將遇到一系列與凍土本底資源密切相關的基礎問題,凍土本底信息已成為凍土、冰川、生態、水文、氣候、工程、水電等方面深化研究和解決問題所關注和急需的基本資料。青藏鐵路建設、三江源生態保護、區域氣候模擬等問題解決的程度和認識的水平均與獲得多年凍土本底信息資源的豐寡程度有著密切關係。與此同時,在目前我國多年凍土呈現出加速退化的趨勢下,部分高溫和島狀多年凍土在逐漸消亡,活動層厚度在不斷加深,多年凍土背景信息在迅速消失,凍土本底資源的時間界限在凍土加速退化中在不斷後延,很多信息很難恢復。因此,在現有工作基礎上,儘快開展全面、系統的凍土本底調查,摸清多年凍土的家底資源,保存本底信息,為未來的科學研究、經濟建設提供重要的背景信息資源,是迫在眉睫的基礎性工作。

據項目首席科學家趙林研究員介紹,我國多年凍土分布廣泛,青藏高原、東北大興安嶺以北、西部高山地區均有多年凍土分布,而凍土又分布在地下,調查工作難度高、工作量大。因此需要分階段、有重點地開展我國多年凍土本底的調查工作。青藏高原是我國凍土的重要分布區,高原凍土變化又與生態、水文、氣候和工程建設息息相關,這也是將本次本底調查的重點選在青藏高原的主要原因。擬開展的「青藏高原多年凍土本底調查」項目選取青藏高原大片連續多年凍土分布區為主要調查區,收集現有青藏公路/鐵路、青康公路和新藏公路的多年凍土資料,並通過2條斷續剖面的線路綜合調查(在青藏公路與新藏公路間的高原腹地選取一條經向剖面和沿瑪多——曲麻萊——不凍泉——可可西裡——甜水海一線選取一條緯向剖面)和5個典型區的多年凍土綜合填圖,以地球物理勘探和鑽探相結合的技術手段,開展對多年凍土分布邊界、活動層、土壤、植被、氣候和地貌等方面的綜合調查,同時在現有監測網點的基礎上,完善青藏高原多年凍土綜合觀測網絡,獲取凍土與環境因子的本底數據資料,輔以遙感技術,對青藏高原多年凍土分布進行綜合製圖,完成對高原多年凍土現狀的綜合評估。

該項目旨在全球氣候變暖及凍土加速退化背景下,查清並獲取青藏高原多年凍土的分布、特徵、變化等系統本底資料信息,評估青藏高原凍土變化對氣候、水文、生態和工程建設等方面的影響,為青藏高原乃至我國多年凍土區重大工程建設的選線規劃、生態與環境影響評估與保護等提供重要的決策支持。

出席項目啟動會的專家認為,「青藏高原多年凍土本底調查」項目的實施,將極大地提升我國在氣候變化預測方面的能力,更加準確地評估發源於青藏高原的江河水資源變化趨勢,深化對青藏高原生態環境與凍土協同演化規律的科學認識,更加科學有效地監測青藏高原多年凍土的凍融災害,提高防災減災能力,使我國凍土學研究邁向世界先進水平;青藏高原多年凍土的本底調查,將查清在氣候加速變暖及凍土嚴重退化情況下青藏高原多年凍土的分布、特徵、變化等狀況,有效評估凍土變化對我國尤其是西部氣候、水文、生態和工程建設等方面的影響,必將為氣候預測、水資源可持續利用、生態保護與治理、防災減災、工程建設開發規劃等提供更加切實可行的決策依據。

項目專家組成員包括程國棟、秦大河、宋長青、張魯新、章金釗、丁永建、馬巍、潘保田等。科技部基礎司、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中國科學院資源與環境科學技術局等領導出席了啟動會議。

相關焦點

  • 【中國科學報】摸清青藏高原凍土家底
    一般可分為短時凍土/季節凍土以及多年凍土。它是一種對溫度極為敏感的土體介質,含有豐富的地下冰。地球上多年凍土面積佔陸地面積的25%。  而位於青海省格爾木市的中國科學院青藏高原冰凍圈觀測研究站(下稱冰凍圈站),就是一個致力於在我國高原腹地開展冰凍圈監測研究的代表性野外觀測研究站。在長年累月的野外工作中,冰凍圈站站長趙林和同事們,對青藏高原整個多年凍土的變化狀態有了較全面的認識。
  • 青藏高原多年凍土區地下冰總儲量達9528立方公裡
    「水塔」內部有冰川、山脈、溼地、草原、森林、湖泊等,但人們對青藏高原多年凍土區地下冰卻知之甚少。近日,中國科學院寒區旱區環境與工程研究所研究員趙林等在大量觀測試驗分析研究的基礎上,初步估算出青藏高原多年凍土區地下冰的總儲量達9528立方公裡。 據趙林介紹,埋藏於地表下的任何一種冰,不論其成因和埋藏條件如何,統稱地下冰。
  • 青藏高原區域地質圖出爐 我國陸域地質調查實現全覆蓋
    新華網北京2月12日電 中國地質調查局12日宣布完成了110幅青藏高原空白區的1:25萬區域地質圖,這標誌著我國首次實現陸域中比例尺區域地質調查的全面覆蓋。「這是中國地質工作歷史上的裡程碑,」中國地質調查局副局長、總工程師張洪濤在北京舉行的新聞發布會上說。
  • 中科院研究團隊:全球變暖或使青藏高原多年凍土退化
    中科院研究團隊:全球變暖或使青藏高原多年凍土退化 邸金 杜英/科技日報 2018-03-08 10:09
  • 青藏高原多年凍土熱退化研究獲新進展
    全球變暖帶來的多年凍土熱退化對寒區工程設計、資源開發和環境保護有重要影響。局部觀測表明,青藏高原多年凍土已經發生或正在發生嚴重退化。
  • 青藏高原多年凍土變化對水文過程的影響
    中國網/中國發展門戶網訊青藏高原及周邊地區孕育著黃河、長江、恆河、瀾滄江、印度河、薩爾溫江和伊洛瓦底江等亞洲的重要河流,被稱為「亞洲水塔」。其廣泛分布的多年凍土通過獨特的水分運移影響著區域水文和水循環過程。青藏高原現存多年凍土的總面積約為 106 萬平方公裡。
  • 青藏高原植物生長的「氮素」秘密
    青藏高原平均海拔4000米以上,素有「世界屋脊」,「雪域高原」和「第三極」之稱,是地球上海拔最高的高原(圖1)。由於海拔高、氣候寒冷,青藏高原孕育了大量的多年凍土,成為北半球面積最大的高寒凍土分布區。圖1 唐古拉山口 (攝影:寇丹)在這個孕育著多年凍土的寒冷的高原上,各種植物在頑強地生長著,構成了類型多樣的植被群落
  • 青藏高原多年凍土區首條高速公路通車
    原標題:全長634.8公裡,青藏高原多年凍土區首條高速公路今通車新華網西寧8月1日消息,青海省共和至玉樹高速公路1日全線建成通車,這是我國在青藏高原多年凍土區建成的首條高速公路。該公路總投資269.6億元,全長634.8公裡,其中多年凍土區路段達227公裡,佔線路總長約36%。中新網圖多年凍土是指在天然條件下,凍結狀態持續3年或3年以上的土體,主要分布在高緯度或高海拔寒冷地區。為防止行車產生的熱量引起路基熱脹、變形和位移,多年凍土區高速公路須運用一系列技術手段使土地保持「沉睡」。
  • 中國在青藏高原發現大量重要礦產資源
    中國從1999年啟動青藏高原區域地質調查,2005年完成野外勘查工作,目前已經編制了中國首個青藏高原1:25萬區域地質圖,並完成了青藏高原第一份1:150萬金屬礦產圖、非金屬礦產圖和成礦帶劃分圖。張洪濤說,此外還基本查明數十條規模巨大、具有重要工業前景的鐵、銅等多金屬礦找礦遠景區,包括尼雄富鐵礦、日阿銅多金屬礦、庫木庫裡盆地砂巖銅礦、倫坡拉盆地油頁巖礦以及阿牙克庫木湖石膏礦等。
  • 國土資源部:青藏高原地質研究取得原創性成果
    自2006年起由國土資源部中國地質調查局組織實施的「青藏高原基礎地質調查成果集成和綜合研究」項目進入結題階段。記者從7月16日~17日在京召開的項目成果專家評審會上獲悉,青藏高原地質研究達到歷史新水平,取得了一批令世界地質領域矚目的原創性成果,主要包括一套服務於青藏高原經濟社會發展的全新的地質—環境—資源圖件,一個收納青藏高原地質調查與研究成果的基礎地質資料庫管理系統以及描述青藏高原演化歷史的新的板塊構造模型等。
  • 蘭州大學學者及合作者揭示青藏高原多年凍土退化影響碳釋放的過程
    蘭州大學資源環境學院牟翠翠教授與中國科學院西北生態環境資源研究院、美國楊百翰大學和德國漢諾瓦萊布尼茲大學等單位的科研人員合作,綜合分析了過去青藏高原氣溫、多年凍土地溫和熱喀斯特地貌的發育過程,揭示了青藏高原多年凍土退化對
  • 人類演化「關鍵拼圖」現身青藏高原
    ◆ 國家文物局舉行「考古中國」重大項目第二期重要進展工作會,通報了白石崖溶洞遺址重要考古成果◆ 通過對這個洞穴和出土於此的化石開展多年研究,證實此前只發現於阿爾泰山地區的一支新的古人類——丹尼索瓦人曾在世界屋脊留下清晰足跡,並將青藏高原史前人類活動歷史從距今4萬年提前至距今16萬年,甚至距今19萬年人類演化關鍵拼圖現身青藏高原
  • 張洪濤:青藏高原有望成為中國戰略資源重要基地
    中新社北京二月十二日電(記者趙勝玉)中國地質調查局副局長、總工程師張洪濤今天在此間舉行的青藏高原區域地質調查成果報告會透露,青藏高原有望成為中國戰略資源的重要基地。  據悉,一九九九年中國啟動了「新一輪國土資源大調查」,組織開展了青藏高原空白區一比二十五萬區域地質調查。
  • 青藏高原多年凍土活動層水熱狀況模擬研究獲進展
    青藏高原活動層土壤水熱動態直接影響下伏的多年凍土狀態,並對亞洲天氣氣候有重要影響。陸面過程模型是研究多年凍土變化及其與大氣相互作用的有效工具。由於青藏高原特殊性,目前大多數陸面模式在土壤水熱模擬方面存在低估現象。
  • 全長634.8公裡,青藏高原多年凍土區首條高速公路今通車
    全長634.8公裡,青藏高原多年凍土區首條高速公路今通車 李亞光、周晗露/新華網 2017-08-01 17:33
  • 青藏高原災害發展趨勢與災害風險
    為了社會經濟發展、政治穩定和國防安全,國家在青藏高原啟動了一系列基礎設施建設、生態保護和民生工程項目。隨著氣候變暖,青藏高原多年凍土活動層正逐年增厚,同時凍土層上限溫度也以約 0.3℃/10 年的幅度升高,導致部分地區凍土嚴重退化。在高山峽谷區,高溫天氣加速冰雪消融,增加地表徑流;增大冰雪融水與高強度降雨的疊加概率,改變局地水文條件,更易造成鬆散土體(冰磧物)破壞和冰湖潰決,形成山地災害。
  • 西安理工大學水利水電學院在青藏高原完成典型湖泊生態環境系統調查
    西安理工大學潘保柱教授科研團隊在青藏高原完成典型湖泊生態環境系統調查 時間 西安理工大學潘保柱教授科研團隊在青藏高原完成典型湖泊生態環境系統調查 西安理工大學潘保柱教授科研團隊在青海極地生態環境有限公司的協作下,於7月至8月、10月至11月,組成20餘人科考隊分兵兩路對青藏高原典型湖泊進行了系統調查。
  • 青藏高原所等發布青藏高原地-氣相互作用高時間解析度觀測數據集
    青藏高原是反映氣候系統不同圈層相互作用及其影響效應的典型區域。然而,受自然環境、複雜地形和下墊面特徵的制約,青藏高原綜合觀測站網稀疏、氣象臺站代表性較差,衛星反演產品在高原地區存在較大不確定性。因此,青藏高原成為我國觀測資料最為缺乏的地區之一,已嚴重阻礙研究人員對青藏高原地-氣相互作用過程和水分循環規律的科學認識,制約了數值模式的發展和我國災害性天氣氣候預測水平的提高。
  • 「多年凍土區退化草地恢復技術與試驗示範」課題啟動
    12月6日,國家科技支撐計劃項目「青藏高原凍土區退化草地修復技術研究與示範」課題啟動會在成都召開。出席啟動會,來自中科院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中科院寒區旱區環境與工程研究所、中科院水利部成都山地災害與環境研究所、青海省畜牧獸醫科學院等單位的課題骨幹參加了會議。  會上,項目首席、成都生物所趙新全研究員就項目基本情況作了介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