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寒旱所專家研究發現:中國東北多年凍土退化加劇
近日,中國科學院寒區旱區環境與工程研究所金會軍研究員等研究發現,中國東北凍土區因受氣候變暖和人為活動的影響,近幾十年來凍土退化顯著,尤其以大興安嶺區多年凍土退化最為顯著,主要表現為多年凍土上限下降,溫度升高,厚度減薄,融區擴大;多年凍土島消失及多年凍土南界北移等幾個方面。
-
蘭州大學學者及合作者揭示青藏高原多年凍土退化影響碳釋放的過程
蘭州大學資源環境學院牟翠翠教授與中國科學院西北生態環境資源研究院、美國楊百翰大學和德國漢諾瓦萊布尼茲大學等單位的科研人員合作,綜合分析了過去青藏高原氣溫、多年凍土地溫和熱喀斯特地貌的發育過程,揭示了青藏高原多年凍土退化對
-
青藏高原多年凍土本底調查啟動
日前,由中科院寒區旱區環境與工程研究所主持的科技基礎性工作專項「青藏高原多年凍土本底調查」項目在蘭州正式啟動。這預示著我國將開展系統性的多年凍土本底調查。據悉,地球上多年凍土分布面積約佔陸地面積的24%。中國多年凍土面積約210萬平方公裡,佔國土陸地面積的22%,其中90%分布在青藏高原。
-
凍土退化是黃河源區生態環境惡化的主要地質原因
中新社鄭州三月二十三日電 (史寶銀)記者今日獲悉,中國科學院寒區旱區環境與工程研究所專家通過對黃河源區多年凍土退化引起的生態環境地質問題的研究發現
-
氟石膏無害化資源化處理技術與示範項目啟動
日前,國家「863」計劃重點項目「氟石膏無害化處理及資源化利用關鍵技術研發與示範」在武漢大學正式啟動。據該課題負責人、武漢大學資源與環境科學學院教授侯浩波介紹,他所在的課題組研發的固氟脫酸和凝膠包裹固氟技術,可實現氟石膏的無害化處理和資源化利用。氟石膏是用硫酸與氟石製取氟化氫的副產品,主要成分是硫酸鈣。
-
中國首條穿越青藏高原凍土區高速路實現通車
8月1日,經過近7年的建設,世界首條高海拔高寒多年凍土區高速公路、我國首條穿越青藏高原多年凍土區高速公路青海省共和至玉樹高速公路正式通車運營。共玉高速由中交一公院負責項目全線的總體設計並承擔科研攻關任務。
-
【中國科學報】凍土退化趨勢難逆轉
疑問: 西藏屬青藏高原多年凍土區,這些凍土為何會退化?作為全球第三大凍土國,我國凍土區現狀如何?凍土退化會帶來哪些影響?是否有必要介入人為力量阻止或減緩退化趨勢? 解答: 「就我國的情況看,氣候變暖是凍土退化的主要原因,但人類活動的影響也加速了凍土退化。」
-
中國學者首次發現:東北多年凍土區地質甲烷排放正加劇北方森林火災...
而針對多年凍土融化釋放的甲烷氣體對局地氣溫的影響及其自燃機制與野火的關係認識還相對匱乏。東北林業大學單煒教授科研團隊成員在野外監測(受訪者供圖)中國東北多年凍土區面積約為2.9萬km2,區域內多年凍土呈島狀分布,熱狀態極不穩定,易受到外部環境,氣候和人為因素的幹擾。
-
青藏高原多年凍土區首條高速公路通車
原標題:全長634.8公裡,青藏高原多年凍土區首條高速公路今通車新華網西寧8月1日消息,青海省共和至玉樹高速公路1日全線建成通車,這是我國在青藏高原多年凍土區建成的首條高速公路。該公路總投資269.6億元,全長634.8公裡,其中多年凍土區路段達227公裡,佔線路總長約36%。中新網圖多年凍土是指在天然條件下,凍結狀態持續3年或3年以上的土體,主要分布在高緯度或高海拔寒冷地區。為防止行車產生的熱量引起路基熱脹、變形和位移,多年凍土區高速公路須運用一系列技術手段使土地保持「沉睡」。
-
中國學者首次發現:東北多年凍土區地質甲烷排放正加劇北方森林火災風險
而中國東北地區的年平均氣溫(MAAT)增長高於全球MAAT的增長,使得區域內地表溫度受氣溫變化影響較大,多年凍土處於高溫凍土狀態。自1980年以來,中國東北地區的MAAT波動增加,高緯度地區出現了更加極端的升溫,特別是北部大小興安嶺的氣溫上升幅度最大。其中大興安嶺山脈的北坡是中國東北地區多年凍土較發達區域,此區域多年凍土已出現退化,且融區顯著擴展。
-
高原凍土區建設高速路難在哪
這是世界首條高海拔高寒多年凍土區高速公路,也是我國首條穿越青藏高原多年凍土區高速公路。施工期間,科研人員在無任何現成經驗可供參照的情況下,取得多項技術突破,對於我國今後在高原、高寒地區建設隧道、橋梁和道路工程具有極高參考價值。共玉高速公路的建成將加速青南藏區與西藏、四川等周邊藏區協同發展,推動藏區與內地進一步交流。
-
研究發現中國東北多年凍土退化加劇
新華網蘭州3月26日電 (記者 宋常青)中國科學院寒區旱區環境與工程研究所研究人員發現,中國東北多年凍土退化加劇,呈現出快速、顯著和規模大的特點,總面積減少幅度約35%。 中國科學院寒區旱區環境與工程研究所研究禹金會軍等研究發現,中國東北凍土區近幾十年來凍土退化顯著,尤其是大興安嶺區最為明顯,主要表現為:多年凍土上限下降,溫度升高,厚度減薄,融區擴大;多年凍土島消失及多年凍土南界北移等幾個方面。
-
氣候變暖森林破壞 加速東北凍土退化
中國科學院寒區旱區環境與工程研究所研究員金會軍等研究發現,中國東北凍土區因受氣候變暖和人為活動的影響,近幾十年來凍土退化顯著,尤其以大興安嶺區多年凍土退化最為顯著,主要表現為多年凍土上限下降、溫度升高、厚度減薄、融區擴大;多年凍土島消失及多年凍土南界北移等幾個方面。
-
攀援植物綠化技術試驗與示範建設通過竣工驗收
中國園林網12月3日消息:11月27日,受國家林業局委託,中國林科院組織有關專家對林業所承擔的「攀援植物綠化技術試驗與示範建設項目」進行竣工驗收。
-
中科院研究團隊:全球變暖或使青藏高原多年凍土退化
中科院研究團隊:全球變暖或使青藏高原多年凍土退化 邸金 杜英/科技日報 2018-03-08 10:09
-
國家重點研發計劃「重大自然災害監測預警與防範」重點專項「人工影響天氣技術集成綜合科學試驗與示範應用」啟動
來源:中國氣象新聞網中國氣象報通訊員周旭 戴豔萍報導9月2日,國家重點研發計劃「重大自然災害監測預警與防範」重點專項「人工影響天氣技術集成綜合科學試驗與示範應用」 項目啟動暨實施方案專家論證會在京召開。中國工程院院士李澤椿、徐祥德以及相關領域近50位專家學者圍繞項目關鍵科學技術問題和項目實施方案等展開研討。
-
中交建多年凍土青藏公路建設和養護技術獲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
中交一公院牽頭完成的「多年凍土青藏公路建設和養護技術」被授予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 「多年凍土青藏公路建設和養護技術」是青藏公路四期科研成果的系統集成和創新,項目結合青藏公路歷次改建整治、運營養護進行了持續的跟蹤研究,建立了高原腹地550公裡連續多年凍土公路動態監測體系,系統研究了路面、路基、橋梁樁基、維修養護技術、環境、氣候與凍土間的相互關係,創造性地提出合理路基高度與保護凍土的路基穩定技術、基於控制路基融沉變形的瀝青路面結構,首次在青藏高原多年凍土區成功修築高等級瀝青路面
-
綜合恢復技術體系讓東北溼地重現生機
尋找原因,研發技術,建立標準……武海濤及其所在的團隊迅速投入沼澤恢復工作,希冀使這塊「東北區域生態安全的重要基石」發揮應有作用。 功夫不負有心人。歷經十年攻關,這支研究團隊開展了內陸沼澤退化特徵和關鍵恢復技術研究,推動了沼澤恢復由單一要素向結構完整和功能穩定發展,創建了多要素綜合恢復技術體系,使東北平原沼澤重現生機。
-
全長634.8公裡,青藏高原多年凍土區首條高速公路今通車
全長634.8公裡,青藏高原多年凍土區首條高速公路今通車 李亞光、周晗露/新華網 2017-08-01 17:33
-
[趣味地理]世界穿越凍土區最長的鐵路
青藏鐵路是世界上穿越凍土區裡程最長的高原鐵路,鐵路穿越多年連續凍土區裡程達550公裡。 凍土是處於負溫或零度並含有冰的土類和巖石;多年凍土是凍結狀態持續兩年或兩年以上的凍土,主要分布在極地附近和中低緯度一定海拔的高山區,約佔地球陸地面積的25%。 在多年凍土區修建鐵路,是世界性的工程難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