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發現中國東北多年凍土退化加劇

2020-12-02 騰訊網

  新華網蘭州3月26日電 (記者 宋常青)中國科學院寒區旱區環境與工程研究所研究人員發現,中國東北多年凍土退化加劇,呈現出快速、顯著和規模大的特點,總面積減少幅度約35%。

  中國科學院寒區旱區環境與工程研究所研究禹金會軍等研究發現,中國東北凍土區近幾十年來凍土退化顯著,尤其是大興安嶺區最為明顯,主要表現為:多年凍土上限下降,溫度升高,厚度減薄,融區擴大;多年凍土島消失及多年凍土南界北移等幾個方面。

  據了解,東北凍土南界已北移,其幅度可達50到120公裡,大、小興安嶺多年凍土面積由20世紀70年代的3.9×105平方公裡減少到目前的2.6×105平方公裡,總面積減少約35%。

  金會軍認為,多年凍土退化的主要自然原因歸結於氣候變暖,特別是冬季變暖,降水(雪)時間變化等氣候變化因素。加之城鎮化、重大工程建設等人類活動,對凍土環境的破壞嚴重,導致局部地段凍土地溫升高明顯,退化強度加大。

  據介紹,中國東北部的多年凍土主要分布在大、小興安嶺一帶,它是歐亞大陸多年凍土的最南突出地帶,屬於中高緯型多年凍土。在各種地質地理因素的影響下,該區多年凍土已經形成以谷地為中心,具有地溫低、凍土厚度最大以及分布面積廣泛的基本特徵。

  金會軍說,因凍土退化,地表植物可利用的水分減少,導致短根系植物枯死,生物多樣性種群變異,荒漠化趨勢增強等生態環境問題。此外,還可能引發融凍泥流等地質災害,威脅交通安全。

[責任編輯:pennyhuang]

相關焦點

  • 寒旱所專家研究發現:中國東北多年凍土退化加劇
    近日,中國科學院寒區旱區環境與工程研究所金會軍研究員等研究發現,中國東北凍土區因受氣候變暖和人為活動的影響,近幾十年來凍土退化顯著,尤其以大興安嶺區多年凍土退化最為顯著,主要表現為多年凍土上限下降,溫度升高,厚度減薄,融區擴大;多年凍土島消失及多年凍土南界北移等幾個方面。
  • 氣候變暖森林破壞 加速東北凍土退化
    中國科學院寒區旱區環境與工程研究所研究員金會軍等研究發現,中國東北凍土區因受氣候變暖和人為活動的影響,近幾十年來凍土退化顯著,尤其以大興安嶺區多年凍土退化最為顯著,主要表現為多年凍土上限下降、溫度升高、厚度減薄、融區擴大;多年凍土島消失及多年凍土南界北移等幾個方面。
  • 中國學者首次發現:東北多年凍土區地質甲烷排放正加劇北方森林火災...
    科技日報記者 李麗雲 通訊員 孟姝軼凍土和野火也能扯上關係?對,有關係!東北林業大學單煒教授科研團隊歷時十年科學監測,首次發現東北多年凍土退化區地質甲烷排放會進一步促進野火的發生及蔓延。這一成果首次通過監測數據分析了甲烷氣體排放與野火發生的時空相關性。
  • 中國學者首次發現:東北多年凍土區地質甲烷排放正加劇北方森林火災風險
    科技日報記者 李麗雲 通訊員 孟姝軼凍土和野火也能扯上關係?對,有關係!東北林業大學單煒教授科研團隊歷時十年科學監測,首次發現東北多年凍土退化區地質甲烷排放會進一步促進野火的發生及蔓延。這一成果首次通過監測數據分析了甲烷氣體排放與野火發生的時空相關性。
  • 【中國科學報】凍土退化趨勢難逆轉
    作為全球第三大凍土國,我國凍土區現狀如何?凍土退化會帶來哪些影響?是否有必要介入人為力量阻止或減緩退化趨勢?  解答:  「就我國的情況看,氣候變暖是凍土退化的主要原因,但人類活動的影響也加速了凍土退化。」近日,中科院寒區旱區環境與工程研究所凍土工程國家重點實驗室研究員金會軍在接受《中國科學報》記者採訪時說。
  • 天山多年凍土迅速退化
    據新華社電  記者13日從中國科學院寒區旱區環境與工程研究所了解到,該所研究人員一項最新研究表明,天山烏魯木齊河源區多年凍土迅速退化,下限深度減少了7.7米。    科研人員對1991年以來河源區海拔3500米左右的氣溫、降水、地溫觀測數據進行綜合分析,結果表明:河源區的多年凍土活動層呈逐漸增厚趨勢,最大活動層厚度出現在2007年,達到1.60米,較1992年增加了0.35米。    研究還發現,當地年平均地溫上升明顯,由1993年的-1.6攝氏度上升到2008年的-1.0攝氏度。
  • 氣候變化與高原凍土退化
    多年凍土不僅是古氣候、古環境變化的重要信息載體,也是氣候及環境變化的靈敏指示器,氣候變化將引起凍土地區環境和凍土工程特性的顯著變化,這一點正在被冰凍圈監測和近年來青藏公路沿線凍土變化的諸多研究結果所證實。
  • 中科院研究團隊:全球變暖或使青藏高原多年凍土退化
    中科院研究團隊:全球變暖或使青藏高原多年凍土退化 邸金 杜英/科技日報 2018-03-08 10:09
  • 多年凍土退化區地質甲烷排放了解一下
    東北林業大學單煒教授科研團隊歷時十年科學監測,首次發現東北多年凍土退化區地質甲烷排放會進一步促進野火的發生及蔓延。這一成果首次通過監測數據分析了甲烷氣體排放與野火發生的時空相關性。東北林業大學單煒教授科研團隊成員在野外監測中國東北多年凍土區面積約為2.9萬km,區域內多年凍土呈島狀分布,熱狀態極不穩定,易受到外部環境,氣候和人為因素的幹擾。而中國東北地區的年平均氣溫(MAAT)增長高於全球MAAT的增長,使得區域內地表溫度受氣溫變化影響較大,多年凍土處於高溫凍土狀態。
  • 凍土退化是黃河源區生態環境惡化的主要地質原因
    中新社鄭州三月二十三日電 (史寶銀)記者今日獲悉,中國科學院寒區旱區環境與工程研究所專家通過對黃河源區多年凍土退化引起的生態環境地質問題的研究發現
  • 科研人員就黃河源區凍土特徵退化趨勢開展研究
    新華網蘭州2月6日電(記者宋常青)我國科研人員對黃河源區凍土特徵及退化趨勢進行研究發現,這一地區正受到氣候變暖、人類活動等影響的困擾,其中,凍土退化成為促使本區草地退化和生態環境變化進程加快的「加速器」。
  • 氣候變化致三江源地區凍土呈退化趨勢
    氣候變化致三江源地區凍土呈退化趨勢專家建議加強保育研究及生態治理 來源:中國氣象報   發布時間:2018-12-10 我國三江源地區凍土分布廣泛,近日,青海省氣候中心發布《氣候變化監測評估專題報告》,報告分析了1961年至2017年三江源地區的凍土變化特徵。結果顯示,當前三江源地區氣溫顯著升高,對當地凍土產生了明顯影響,致使三江源多年凍土區發生了一系列變化。
  • 蘭州大學學者及合作者揭示青藏高原多年凍土退化影響碳釋放的過程
    蘭州大學資源環境學院牟翠翠教授與中國科學院西北生態環境資源研究院、美國楊百翰大學和德國漢諾瓦萊布尼茲大學等單位的科研人員合作,綜合分析了過去青藏高原氣溫、多年凍土地溫和熱喀斯特地貌的發育過程,揭示了青藏高原多年凍土退化對
  • 高考地理小專題——凍土
    多年凍土分為上下兩層,上層為夏季融化,冬季凍結的活動層,下層為多年凍結層。我國的多年凍土分布主要分布於東北高緯度地區和青藏高原海拔地區。東北高緯地區多年凍土南界的年平均氣溫在-1°~1°,青藏高原多年凍土下界的年平均氣溫約為-3.5°~2°C。
  • 青藏高原多年凍土熱退化研究獲新進展
    全球變暖帶來的多年凍土熱退化對寒區工程設計、資源開發和環境保護有重要影響。局部觀測表明,青藏高原多年凍土已經發生或正在發生嚴重退化。
  • 青藏高原多年凍土變化對水文過程的影響
    中國網/中國發展門戶網訊青藏高原及周邊地區孕育著黃河、長江、恆河、瀾滄江、印度河、薩爾溫江和伊洛瓦底江等亞洲的重要河流,被稱為「亞洲水塔」。其廣泛分布的多年凍土通過獨特的水分運移影響著區域水文和水循環過程。青藏高原現存多年凍土的總面積約為 106 萬平方公裡。
  • 科研人員查明馬銜山多年凍土「活化石」存在原因
    新華網蘭州12月4日電(記者宋常青)記者從中國科學院寒區旱區環境與工程研究所了解到,這個所的研究人員對馬銜山進行的一項調查,初步確定了馬銜山多年凍土殘存的主要原因。據介紹,馬銜山是目前我國黃土高原地區唯一證實有多年凍土發育的山脈,殘存的多年凍土被譽為黃土高原地區多年凍土的「活化石」。
  • 我國青藏高原持續發高燒,凍土退化或預示大危機!
    青藏高原由於高寒乾燥的氣候特性,也是我國多年凍土,但隨著全球變暖的繼續,青藏高原的凍土正面臨大危機!據報導,中國科學院西北生態環境資源研究院遙感與地理信息研究室、青藏高原地球科學卓越創新中心的研究團隊近日揭示了青藏高原的危險現狀:正在惡化的全球變暖變暖使青藏高原多年凍土已經發生或正在發生嚴重退化,部分地區多年凍土的熱狀態已經被改變。
  • 【中國科學報】在凍土上描繪科學圖畫
    實驗室主任吳青柏告訴《中國科學報》記者,凍土工程國家重點實驗室如今已參與到多項國內外多年凍土區重大凍土工程項目的科研實踐中,如廣為人知的青藏公路、青藏鐵路、中俄輸油管道工程、哈大高速鐵路工程、青藏直流聯網工程等特大型工程。  加拿大著名凍土學家哈裡斯評價說,青藏鐵路工程讓全世界得到了在多年凍土區建設鐵路的成功經驗,會對在極端環境下各國工程設計人員在工程設計和施工的開展上產生深遠影響。
  • 長江源區多年凍土大面積消亡
    據新華社西寧2月8日電 青海省地質調查院聯合中國地質大學於近期完成的「長江源區生態環境地質調查項目」顯示,長江源區沼澤溼地保護神——多年凍土層正在大面積消亡。專家預測,未來7年青藏高原厚度小於10米的多年凍土將消失。  多年凍土是指在地表下一定深度內,地溫持續兩年以上處於零攝氏度以下的土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