危險!我國青藏高原持續發高燒,凍土退化或預示大危機!

2020-12-04 中國氣象愛好者

我國幅員遼闊地形多變,河湖縱橫的江南水鄉、千溝萬壑的黃土高坡、一望無際的碧綠草原..在當中,青藏高原更是獨一無二獨特地質景觀。作為世界上最高的高原,被稱為「世界屋脊」,也是多條大江的源頭,被稱為亞洲水塔。青藏高原由於高寒乾燥的氣候特性,也是我國多年凍土,但隨著全球變暖的繼續,青藏高原的凍土正面臨大危機!

據報導,中國科學院西北生態環境資源研究院遙感與地理信息研究室、青藏高原地球科學卓越創新中心的研究團隊近日揭示了青藏高原的危險現狀:正在惡化的全球變暖變暖使青藏高原多年凍土已經發生或正在發生嚴重退化,部分地區多年凍土的熱狀態已經被改變。

在這項研究中,研究人員發現,青藏高原年平均氣溫在過去半個世紀以來正逐漸升高,每年升高約0.04℃。升溫速度也和海拔有關係,海拔4000米每10年升高約0.33℃,到海拔5000米每10年升高約0.48℃。同時,青藏高原西部的升溫速度比東部更快。

凍土是一種非常特殊的土壤,它的形成往往是因為低溫,使得土地內的土壤和巖石因冰而凍結,按照封凍時間氛圍短時凍土(數小時/數日以至半月)/季節凍土(半月至數月)以及多年凍土(又稱永久凍土,持續二年或二年以上的凍結不融的土層),在我國的青藏高原,許多地區就已多年凍土為主,由於凍土凍結的特性,在上面修建人類建築比較困難。

在這種升溫速度加快的情況下,過去的50年,青藏高原87.98%的多年凍土區因為變暖而出現退化,表現為凍結持續天數縮短、最大凍土深度減小等情況。由於溫度上升速度很快,除了低海拔地區的很多凍土正處在退化的危險邊緣,許多高海拔地區更冷地區的凍土也因為變暖而出現了鬆動。在岡底斯山-念青唐古拉山以北、安獅公路南北面積分別為30多萬平方公裡的區域內,其凍土幾十年來在持續退化。而在上世紀60和70年代、90年代至21世紀00年代是兩個關鍵的退化時段。

青藏高原是我國最重要的多年凍土區之一,凍土總面積達到100萬平方公裡以上。對於青藏高原來說,多年凍土因為變暖而消融是危險的,這一地區生態系統脆弱、又是重要的「亞洲水塔」,凍土消融可能對基礎設施、生態系統、水質以及氣候產生嚴重影響,甚至危及上百萬人的生命!

相關焦點

  • 氣候變化與高原凍土退化
    氣候變化後,凍土過程和寒區環境都發生了深刻的變化,如多年凍土退化、沙漠化形成、工程環境的破壞、對已有的寒區工程建築物的影響以及對擬建的建築物的影響等。另一方面,多年凍土具有特殊的生態環境地質功能。青海高原凍土屬我國青藏高原凍土大區,是青藏高原上凍土最為發育的地區之一。  現今青藏高原具有的低溫條件,為高原晚新世紀以來及現存多年凍土的形成與保存提供了必要的氣候環境。
  • 中科院研究團隊:全球變暖或使青藏高原多年凍土退化
    中科院研究團隊:全球變暖或使青藏高原多年凍土退化 邸金 杜英/科技日報 2018-03-08 10:09
  • 青藏高原多年凍土本底調查啟動
    日前,由中科院寒區旱區環境與工程研究所主持的科技基礎性工作專項「青藏高原多年凍土本底調查」項目在蘭州正式啟動。這預示著我國將開展系統性的多年凍土本底調查。據悉,地球上多年凍土分布面積約佔陸地面積的24%。中國多年凍土面積約210萬平方公裡,佔國土陸地面積的22%,其中90%分布在青藏高原。
  • 蘭州大學學者及合作者揭示青藏高原多年凍土退化影響碳釋放的過程
    蘭州大學資源環境學院牟翠翠教授與中國科學院西北生態環境資源研究院、美國楊百翰大學和德國漢諾瓦萊布尼茲大學等單位的科研人員合作,綜合分析了過去青藏高原氣溫、多年凍土地溫和熱喀斯特地貌的發育過程,揭示了青藏高原多年凍土退化對
  • 青藏高原多年凍土熱退化研究獲新進展
    全球變暖帶來的多年凍土熱退化對寒區工程設計、資源開發和環境保護有重要影響。局部觀測表明,青藏高原多年凍土已經發生或正在發生嚴重退化。
  • 青藏高原多年凍土變化對水文過程的影響
    中國網/中國發展門戶網訊青藏高原及周邊地區孕育著黃河、長江、恆河、瀾滄江、印度河、薩爾溫江和伊洛瓦底江等亞洲的重要河流,被稱為「亞洲水塔」。其廣泛分布的多年凍土通過獨特的水分運移影響著區域水文和水循環過程。青藏高原現存多年凍土的總面積約為 106 萬平方公裡。
  • 我國探索多種科技手段為青藏高原凍土災害提供預警
    新華社蘭州7月21日電(記者王銘禹)記者從中國科學院西北生態環境資源研究院了解到,該單位通過遙感監測、模型構建等手段開展的針對青藏工程走廊多年凍土退化現象的研究,目前已經對走廊內重大工程的潛在凍土災害起到有效預警作用。
  • 凍土退融可能威脅青藏鐵路(圖)
    據新華社電  中國科學院有關專家說,「地球第三極」地帶青藏高原的所謂「永久凍土層」正在加速退融,可能在10年後對目前已全線鋪通的青藏鐵路構成威脅。  中科院資深專家吳紫汪援引一項最新的調查表示,近百年來,青藏高原的「永久凍土層」已不再「永久」,而正持續退化,其罪魁禍首是全球氣候變暖。  自1962年至今,吳紫汪一直在研究青藏高原的凍土退融問題。他說,近30年來,青藏高原凍土正表現為凍結持續天數縮短、最大凍土深度減小等現象。  青藏公路沿線分布的各類凍土層凍脹融沉強烈。
  • 東北地理所等在氣候變化影響青藏高原湖泊的遙感研究中取得進展
    作為全球第三極的青藏高原,是我國湖泊的第一大分布區,素有「亞洲水塔」之稱,其變化及其原因(氣候變化、冰川融化、凍土退化)一直是國際青藏高原研究學者關注的熱點。青藏高原湖泊變化不僅對生態環境產生重要影響,而且影響區域歷史宗教文化(如聖湖的變化)。儘管已有一些學者報導了區域湖泊的面積變化特徵,但長時間序列的氣候變化對青藏高原湖泊影響的格局與過程尚不明確。
  • 【中國科學報】凍土退化趨勢難逆轉
    回放:  近日,西藏自治區氣象局發布的《西藏氣候變化監測報告》顯示,西藏凍土層在全球氣候變暖的過程中日漸變薄。過去約50年間,西藏凍土層「萎縮」了26.5釐米,相當於三個中指長的深度。  疑問:  西藏屬青藏高原多年凍土區,這些凍土為何會退化?
  • 青藏高原凍土有機碳儲量有多少?清華團隊亮出答案
    青藏高原,素有地球第三極之稱,那裡的凍土區儲存著大量土壤有機碳,但其空間分布尚不明晰。近日,清華大學水利系教授楊大文團隊估算了青藏高原凍土有機碳的儲量,相關成果填補了全球已有凍土碳數據中關於青藏高原地區凍土碳分布狀況的空白,團隊還評估了青藏高原凍土及土壤碳變化的環境風險。
  • 中科院專家:凍土層退融 青藏鐵路安全遭威脅(組圖)
    中科院資深專家吳紫汪援引一項最新的調查表示,近百年來,青藏高原的「永久凍土層」已不再「永久」,而正持續退化,其罪魁禍首是全球氣候變暖。  自1962年至今,吳紫汪一直在研究青藏高原的凍土退融問題。他說,近30年來,青藏高原凍土正表現為凍結持續天數縮短、最大凍土深度減小等現象。  青藏公路沿線分布的各類凍土層凍脹融沉強烈。
  • 圓一個高原凍土上的高速夢
    「實驗室將加大高原多年凍土研究,為即將開始建設的青藏高速公路提供技術支撐。」我國第二代公路凍土科研領軍者、國家工程勘察設計大師、實驗室主任汪雙傑博士說。  這個國家實驗室依託中交一公院,是中國交通建設集團首個獲批的國家級重點實驗室,也是唯一一家以企業為依託研究高原凍土的國家級重點實驗室,重點面向青藏高原公路的建設、運營保障及絲路經濟帶沿線道路凍土工程進行研究。
  • 青藏鐵路凍土專家劉爭平:中國人用半個世紀「打敗」高原凍土|70年...
    記者採訪的這個人,算是一個「工程男」的模板,也是一個標準的「西北漢子」,生在西北,工作在西北,職業亮點也是從西北去青藏的門戶格爾木開始的。他叫劉爭平,青藏鐵路凍土專家。一個專門和高原凍土較勁的人。青藏鐵路凍土科研專家劉爭平青藏鐵路重要關口,格爾木的天晴空萬裡,海拔4700米的崑崙山口,雲朵觸手可及,一列列火車呼嘯穿過埡口,奔向拉薩城。
  • 中國首條穿越青藏高原凍土區高速路實現通車
    8月1日,經過近7年的建設,世界首條高海拔高寒多年凍土區高速公路、我國首條穿越青藏高原多年凍土區高速公路青海省共和至玉樹高速公路正式通車運營。共玉高速由中交一公院負責項目全線的總體設計並承擔科研攻關任務。
  • 青藏公路多年凍土科研團隊
    1973年5月,青藏高原迎來了青藏公路多年凍土科研團隊的第一代工作者,那時他們還不知道有民謠這樣唱:「上了五道梁,難見爹和娘。」對凍土區的研究就在強烈高原反應的頭暈目眩中展開了。每天,武憼民和同事們都會沿著青藏公路記錄下觀測點的地溫、凍脹、融沉等數據。
  • 劉叢強院士:青藏高原保護與發展需全球視野
    本報記者 張 蘊青藏高原和黃河流域有什麼密切關聯?青藏高原最大發展短板在哪?如何實現青藏高原可持續發展和環境保護協同,達到綠水青山和金山銀山的共贏發展?帶著一系列問題,近日,在第二屆高原科學與可持續發展高層論壇上,科技日報記者專訪了中國科學院院士劉叢強。
  • 【人民日報】青藏鐵路如何穿越凍土
    在青藏鐵路線上,西藏自治區的安多是一個重要的地理分界點,由此往北上溯550公裡,是青藏高原的連續多年凍土地帶。多年凍土是建設高原鐵路的一項世界性難題,凍土隨著季節交替不斷地凍結、融化,會造成路基凍脹、下沉,嚴重影響鐵路通車。6月22日,安多成為青藏鐵路第二個鋪軌點。此前,青藏鐵路已從青海的格爾木鋪過沱沱河,鋪軌裡程超過400公裡。
  • 青藏高原生態系統凍土分布格局將發生較大變化
    白皮書說,氣候變化對中國森林和其他生態系統的影響主要表現在:東部亞熱帶、溫帶北界北移,物候期提前;部分地區林帶下限上升;山地凍土海拔下限升高,凍土面積減少;全國動植物病蟲害發生頻率上升,且分布變化顯著;西北冰川面積減少,呈全面退縮的趨勢,冰川和積雪的加速融化使綠洲生態系統受到威脅。
  • 中交建多年凍土青藏公路建設和養護技術獲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
    中交一公院牽頭完成的「多年凍土青藏公路建設和養護技術」被授予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    「多年凍土青藏公路建設和養護技術」是青藏公路四期科研成果的系統集成和創新,項目結合青藏公路歷次改建整治、運營養護進行了持續的跟蹤研究,建立了高原腹地550公裡連續多年凍土公路動態監測體系,系統研究了路面、路基、橋梁樁基、維修養護技術、環境、氣候與凍土間的相互關係,創造性地提出合理路基高度與保護凍土的路基穩定技術、基於控制路基融沉變形的瀝青路面結構,首次在青藏高原多年凍土區成功修築高等級瀝青路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