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藏高原生態系統凍土分布格局將發生較大變化

2020-12-04 中國網

中國網10月29日訊 國務院新聞辦公室29日發表《中國應對氣候變化的政策與行動》白皮書。

白皮書說,氣候變化對中國森林和其他生態系統的影響主要表現在:東部亞熱帶、溫帶北界北移,物候期提前;部分地區林帶下限上升;山地凍土海拔下限升高,凍土面積減少;全國動植物病蟲害發生頻率上升,且分布變化顯著;西北冰川面積減少,呈全面退縮的趨勢,冰川和積雪的加速融化使綠洲生態系統受到威脅。

白皮書說,未來氣候變化將使生態系統脆弱性進一步增加;主要造林樹種和一些珍稀樹種分布區縮小,森林病蟲害的爆發範圍擴大,森林火災發生頻率和受災面積增加;內陸湖泊將進一步萎縮,溼地資源減少且功能退化;冰川和凍土面積加速縮減,青藏高原生態系統多年凍土空間分布格局將發生較大變化;生物多樣性減少。(陳維松)

相關焦點

  • 青藏高原多年凍土變化對水文過程的影響
    中國網/中國發展門戶網訊青藏高原及周邊地區孕育著黃河、長江、恆河、瀾滄江、印度河、薩爾溫江和伊洛瓦底江等亞洲的重要河流,被稱為「亞洲水塔」。其廣泛分布的多年凍土通過獨特的水分運移影響著區域水文和水循環過程。青藏高原現存多年凍土的總面積約為 106 萬平方公裡。
  • 氣候變化與高原凍土退化
    多年凍土不僅是古氣候、古環境變化的重要信息載體,也是氣候及環境變化的靈敏指示器,氣候變化將引起凍土地區環境和凍土工程特性的顯著變化,這一點正在被冰凍圈監測和近年來青藏公路沿線凍土變化的諸多研究結果所證實。
  • 冰凍圈生態系統:全球變化的前哨與屏障
    冰凍圈是氣候系統最敏感的圈層:氣候變暖促使冰凍圈各要素的冰量總體處於虧損狀態,以相變能量變化主導物質與能量循環發生改變,並導致各類生態系統從生境、組成結構、食物網、分布格局等全方位產生異變。氣候變暖對生態系統的影響比其他區域更為深刻和廣泛。冰凍圈劇烈變化對冰凍圈作用區生態系統本身及其服務功能產生較大影響,但生態系統變化對冰凍圈又具有強烈的反饋作用。
  • 東北地理所等在氣候變化影響青藏高原湖泊的遙感研究中取得進展
    作為全球第三極的青藏高原,是我國湖泊的第一大分布區,素有「亞洲水塔」之稱,其變化及其原因(氣候變化、冰川融化、凍土退化)一直是國際青藏高原研究學者關注的熱點。青藏高原湖泊變化不僅對生態環境產生重要影響,而且影響區域歷史宗教文化(如聖湖的變化)。儘管已有一些學者報導了區域湖泊的面積變化特徵,但長時間序列的氣候變化對青藏高原湖泊影響的格局與過程尚不明確。
  • 中科院研究團隊:全球變暖或使青藏高原多年凍土退化
    >  「全球變暖使青藏高原多年凍土已經發生或正在發生嚴重退化,部分改變了多年凍土的熱狀態。」
  • 青藏高原多年凍土熱退化研究獲新進展
    全球變暖帶來的多年凍土熱退化對寒區工程設計、資源開發和環境保護有重要影響。局部觀測表明,青藏高原多年凍土已經發生或正在發生嚴重退化。
  • 寒旱所青藏高原多年凍土活動層厚度變化預測研究獲進展
    凍土活動層厚度的季節變化主要依賴於氣候,同時與海拔、緯度、活動層巖性、含水特徵、地中熱流以及影響地面溫度變化進程的地形特徵和下墊面性質有關。活動層厚度的變化是影響寒區生態環境最活躍的因素。凍土區活動層厚度和水熱動態變化過程影響著凍土區水文和生態系統的生物、物理及地球化學過程。同時,隨著活動層厚度的增加,多年凍土中儲藏的有機碳和溫室氣體將逐步釋放到大氣中,進一步影響局域甚至全球氣候變化。
  • 青藏高原多年凍土本底調查啟動
    日前,由中科院寒區旱區環境與工程研究所主持的科技基礎性工作專項「青藏高原多年凍土本底調查」項目在蘭州正式啟動。這預示著我國將開展系統性的多年凍土本底調查。據悉,地球上多年凍土分布面積約佔陸地面積的24%。中國多年凍土面積約210萬平方公裡,佔國土陸地面積的22%,其中90%分布在青藏高原。
  • 蘭州大學學者及合作者揭示青藏高原多年凍土退化影響碳釋放的過程
    碳循環過程的影響,全面評估了青藏高原多年凍土熱狀態變化及其對碳釋放影響的生物地球化學過程,為進一步探討區域和全球尺度上多年凍土碳的氣候反饋效應及生態環境變化等研究提供了科學參考。研究根據Web of Science數據,對過去幾十年來北極和青藏高原多年凍土及碳循環的研究進行了定量比較,表明青藏高原多年凍土是氣候變化研究的重要地區。
  • 藏學專家:中國各民族的生存發展與青藏高原生態系統有密切聯繫
    西藏著名藏學專家車明懷16日表示,歷史地看,特別是從青藏高原地理形態演變以及對全中國自然氣候的影響看,守護好青藏高原生態,已經關乎中華各民族賴以生存、交流、發展的生態系統。中央第七次西藏工作座談會提到,築牢生態安全屏障,守護好高原的生靈草木、萬水千山,把青藏高原打造成為全國乃至國際生態文明高地。
  • 研究揭示青藏高原生態系統和氣候變化相互作用機制
    青藏高原高寒生態系統對氣候變化敏感,又會對氣候系統產生反饋,是多圈層耦合過程中的關鍵因子。闡明青藏高原植被活動與氣候的相互作用機制,對理解全球變化背景下青藏高原多圈層如何相互作用,並進一步影響青藏高原及其周邊區域氣候格局至關重要。
  • 我國探索多種科技手段為青藏高原凍土災害提供預警
    新華社蘭州7月21日電(記者王銘禹)記者從中國科學院西北生態環境資源研究院了解到,該單位通過遙感監測、模型構建等手段開展的針對青藏工程走廊多年凍土退化現象的研究,目前已經對走廊內重大工程的潛在凍土災害起到有效預警作用。
  • 青藏高原季節性凍土凍融變化研究取得進展
    近日,中國科學院西北生態環境資源研究院研究員羅斯瓊團隊在Journal of Climate上,發表題為Freeze-Thaw Changes of Seasonally Frozen Ground on the Tibetan Plateau from 1960 to 2014的研究論文,揭示20世紀60年代以來青藏高原季節性凍土凍融的時空變化特徵。
  • 青藏高原凍土有機碳儲量有多少?清華團隊亮出答案
    青藏高原,素有地球第三極之稱,那裡的凍土區儲存著大量土壤有機碳,但其空間分布尚不明晰。近日,清華大學水利系教授楊大文團隊估算了青藏高原凍土有機碳的儲量,相關成果填補了全球已有凍土碳數據中關於青藏高原地區凍土碳分布狀況的空白,團隊還評估了青藏高原凍土及土壤碳變化的環境風險。
  • 青藏高原生態文明建設狀況
    研究表明,1982-2009年,青藏高原草地覆蓋度和淨初級生產力總體呈增加態勢,草地覆蓋度增加的區域約佔草地總面積的47%,淨初級生產力明顯增加的面積達32%以上。近十年來,草地生態系統穩定向好。  青藏高原森林主要分布在滇西北、藏東南、川西、甘南和青海東部地區。1950年以來,森林資源在面積、蓄積、類型及空間分布格局等方面均發生了顯著變化。
  • 青藏高原湖泊變化全景圖繪成
    來源:科技日報16日,記者從中國科學院青藏高原研究所獲悉,通過對青藏高原湖泊遙感監測、野外觀測和模型模擬研究結果的綜合分析,該所研究人員系統總結了青藏高原湖泊變化的時間演變規律、空間格局和驅動機制,利用湖泊變化這一指標,向科學界提供了氣候變化對青藏高原湖泊影響的全景圖。相關研究成果發表於《地球科學評論》上。
  • 我國青藏高原持續發高燒,凍土退化或預示大危機!
    青藏高原由於高寒乾燥的氣候特性,也是我國多年凍土,但隨著全球變暖的繼續,青藏高原的凍土正面臨大危機!據報導,中國科學院西北生態環境資源研究院遙感與地理信息研究室、青藏高原地球科學卓越創新中心的研究團隊近日揭示了青藏高原的危險現狀:正在惡化的全球變暖變暖使青藏高原多年凍土已經發生或正在發生嚴重退化,部分地區多年凍土的熱狀態已經被改變。
  • 西北研究院等在青藏高原季節性凍土凍融變化研究中取得進展
    20世紀60年代以來青藏高原季節性凍土凍融的時空變化特徵。季節性凍土凍融變化是氣候變化的指示器,通過對地表能量、水分和碳循環的影響,在局地和全球氣候以及陸地生態系統中發揮作用。目前仍缺乏對整個青藏高原季節性凍土凍融時空特徵、變化趨勢以及潛在原因的認識。基於此,研究人員以1960-2014年青藏高原觀測的季節性凍土凍結深度為基礎,分析凍結深度以及凍融期的時空特徵和變化趨勢,探討與氣候、地理因素的關係,並預估整個青藏高原區域季節性凍土凍融變化。
  • 青藏高原植物生長的「氮素」秘密
    青藏高原平均海拔4000米以上,素有「世界屋脊」,「雪域高原」和「第三極」之稱,是地球上海拔最高的高原(圖1)。由於海拔高、氣候寒冷,青藏高原孕育了大量的多年凍土,成為北半球面積最大的高寒凍土分布區。作為分布最為廣泛的植被類型,高寒草地約佔高原面積的60%以上,主要由高寒草原、高寒草甸和沼澤化草甸組成(圖2)。其中,高寒草原和高寒草甸分別主要分布在氣候乾旱的高原西部和氣候溼潤的高原東部,而沼澤化草甸作為一種隱域植被零星分布在高原面上。不管是草甸還是草原植物,都需要通過吸收土壤中的氮或者固定大氣中的氮來維持自己的生長。因此,青藏高原植物生長的秘密可能與氮素密切相關。
  • 【中國科學報】摸清青藏高原凍土家底
    在長年累月的野外工作中,冰凍圈站站長趙林和同事們,對青藏高原整個多年凍土的變化狀態有了較全面的認識。  紮根青藏高原  冰凍圈站,原名中國科學院青藏高原綜合觀測研究站,於1987年破土動工,1990年完工,1997年以來,相繼開展了活動層水熱動態及變化過程觀測、典型地區陸面水熱動態過程監測、凍土區碳排放監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