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藏高原凍土有機碳儲量有多少?清華團隊亮出答案

2020-12-04 瀟湘晨報

青藏高原,素有地球第三極之稱,那裡的凍土區儲存著大量土壤有機碳,但其空間分布尚不明晰。近日,清華大學水利系教授楊大文團隊估算了青藏高原凍土有機碳的儲量,相關成果填補了全球已有凍土碳數據中關於青藏高原地區凍土碳分布狀況的空白,團隊還評估了青藏高原凍土及土壤碳變化的環境風險。

北半球分布的多年凍土面積約佔北半球陸表面積的四分之一,其中環北極多年凍土區儲存著大量土壤有機碳,約為當前大氣中碳儲量的二倍。近年來,隨著氣溫升高與凍土退化,原本凍結在多年凍土層中的土壤有機碳,通過微生物分解以二氧化碳、甲烷等形式釋放到大氣當中,這些溫室氣體反饋到大氣進一步加劇氣溫升高與凍土退化,形成凍土-氣候的正反饋效應。

青藏高原地區分布著環北極地區以外最大範圍的多年凍土,有地球第三極之稱。青藏高原多年凍土區儲存的土壤有機碳可能成為氣候變化背景下的潛在碳源,而這些凍土碳的空間分布尚不明晰,融化風險也亟待評估。

楊大文團隊整合青藏高原地區最新的凍土與土壤碳觀測數據,模擬了青藏高原多年凍土與活動層厚度分布,基於數據驅動的機器學習方法得到青藏高原凍土碳空間分布信息,估算了青藏高原凍土有機碳的儲量。結果表明,青藏高原土壤有機碳總儲量約為50.43 Pg(碳儲量單位),其中37.21 Pg在當前氣候條件下常年位於凍結的多年凍土層中。這一成果填補了全球已有凍土碳數據中關於青藏高原地區凍土碳分布狀況的空白。

該研究還首次評估了升溫背景下青藏高原凍土有機碳釋放對區域碳循環的潛在影響。隨著氣候變暖,至本世紀末青藏高原多年凍土層中儲存的土壤有機碳約22.2%到45.4%將發生融化,這一融化量可在相當程度上抵消了生物群系淨固碳量,從而極大地增加了青藏高原多年凍土區從碳匯轉變為碳源的風險。其中,3米以下深層凍土中有機碳融化量佔凍土碳總融化量的比例高達29.6%到46.2%,這一結果凸顯了青藏高原地區深層凍土碳的重要性,彌補了現有研究僅關注淺層(0到3米)凍土碳釋放的不足,為評估氣候變化背景下凍土融化對區域乃至全球碳循環的影響提供了新思路。

該研究成果已於5月6日在線發表於《科學·進展》,標題為《青藏高原多年凍土融化的碳排放風險》。這是該課題組在青藏高原凍土變化對土壤有機碳的影響與潛在風險評估方面的又一重要研究進展。

【來源:北京日報客戶端】

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向原創致敬

相關焦點

  • 青藏高原凍土有機碳周轉對增溫的響應研究獲進展
    為科學回答未來青藏高原凍土區是碳源還是碳匯,中國科學院成都山地災害與環境研究所博士常瑞英及合作者在青藏高原長期開展增溫實驗,比較了不同情境下土壤有機碳濃度、儲量及土壤礦物結合態有機碳來源及14C年齡的變化,並取得了新進展。由於幅遠廣闊、常年低溫,青藏高原凍土是我國重要的陸地有機碳庫。作為全球變暖最敏感的區域之一,青藏高原凍土區氣溫變暖速率約是全球平均值的2倍。
  • 蘭州大學學者及合作者揭示青藏高原多年凍土退化影響碳釋放的過程
    碳循環過程的影響,全面評估了青藏高原多年凍土熱狀態變化及其對碳釋放影響的生物地球化學過程,為進一步探討區域和全球尺度上多年凍土碳的氣候反饋效應及生態環境變化等研究提供了科學參考。研究根據Web of Science數據,對過去幾十年來北極和青藏高原多年凍土及碳循環的研究進行了定量比較,表明青藏高原多年凍土是氣候變化研究的重要地區。
  • 青藏高原多年凍土區地下冰總儲量達9528立方公裡
    「水塔」內部有冰川、山脈、溼地、草原、森林、湖泊等,但人們對青藏高原多年凍土區地下冰卻知之甚少。近日,中國科學院寒區旱區環境與工程研究所研究員趙林等在大量觀測試驗分析研究的基礎上,初步估算出青藏高原多年凍土區地下冰的總儲量達9528立方公裡。 據趙林介紹,埋藏於地表下的任何一種冰,不論其成因和埋藏條件如何,統稱地下冰。
  • 中科院研究團隊:全球變暖或使青藏高原多年凍土退化
    中科院研究團隊:全球變暖或使青藏高原多年凍土退化 邸金 杜英/科技日報 2018-03-08 10:09
  • 如何把更多碳留在未解凍凍土裡:限制化石燃料的使用
    當然有  多年凍土主要是在環北極地區和青藏高原,那與我們的日常生活有關係嗎?當然有關係,主要原因是其對水循環和氣候的影響。  多年凍土對水循環有著複雜的影響。例如我們國家的三江源自然保護區就廣泛發育多年凍土。多年凍土退化會增加土壤水分下滲,減少地表徑流,從而影響我國和亞洲多條重要大河的徑流量和年內分配規律。
  • 青藏高原所揭示凍土成土年齡影響土壤微生物群落對凍土融化的響應
    全球永久凍土中存儲了大量土壤有機碳。全球變暖引起凍土融化,加速土壤有機碳分解,並釋放甲烷等溫室氣體進入大氣,形成正反饋效應。微生物活動驅動凍土中有機碳的分解,因此,微生物群落組成及其功能變化能夠深刻影響凍土融化過程中的有機質分解和溫室氣體排放。研究表明,不同年齡凍土的微生物多樣性及群落結構存在較大差異,但學界尚不確定對土壤微生物群落影響更大的因素是凍土成土年齡還是融化程度。
  • 青藏公路多年凍土科研團隊
    中交第一公路勘察設計研究院(簡稱中交一公院)三代凍土科研工作者,在生命禁區攻克高海拔低緯度多年凍土區修築公路工程的世界級難題,也為此付出了沉重的代價。他們中的多人長期飽受心臟病、高血壓等疾病的折磨,甚至有人長眠高原。40年風雪兼程,青藏公路多年凍土科研團隊用生命和智慧譜寫出一曲天路傳奇。
  • 青藏高原凍土碳庫評估方面取得新進展
    過去幾十年,持續的氣候變暖使全球凍土分布區出現了以凍土活動層厚度增加、熱融喀斯特加劇等為標誌的融化現象。顯著的凍土融化很可能會導致凍土中長期封存的大量有機碳被分解釋放,形成對氣候變暖的強烈正反饋。為了深入認識這種反饋關係,必須先研究清楚凍土碳庫的大小及其分布特徵。
  • 青藏高原多年凍土變化對水文過程的影響
    中國網/中國發展門戶網訊青藏高原及周邊地區孕育著黃河、長江、恆河、瀾滄江、印度河、薩爾溫江和伊洛瓦底江等亞洲的重要河流,被稱為「亞洲水塔」。其廣泛分布的多年凍土通過獨特的水分運移影響著區域水文和水循環過程。青藏高原現存多年凍土的總面積約為 106 萬平方公裡。
  • 青藏鐵路凍土專家劉爭平:中國人用半個世紀「打敗」高原凍土|70年...
    辦公室內角落裡擺放著洗臉架,有個充滿年代感的瓷盆,這是從事二十餘年一線建設留下的習慣,累了,可以馬上洗把臉。既然要聊聊青藏鐵路,當然先看地圖。他跑回宿舍,很快取回一張地圖。平鋪在會議室桌上,這個地圖差不多有三米長,青藏高原凍土分布,在上面清楚顯示。他的電腦中,還存著不少老照片。要說「老」,其實時間也不長,都是19年前的。
  • 青藏高原多年凍土熱退化研究獲新進展
    全球變暖帶來的多年凍土熱退化對寒區工程設計、資源開發和環境保護有重要影響。局部觀測表明,青藏高原多年凍土已經發生或正在發生嚴重退化。
  • 青藏高原多年凍土活動層水熱狀況模擬研究獲進展
    青藏高原活動層土壤水熱動態直接影響下伏的多年凍土狀態,並對亞洲天氣氣候有重要影響。陸面過程模型是研究多年凍土變化及其與大氣相互作用的有效工具。由於青藏高原特殊性,目前大多數陸面模式在土壤水熱模擬方面存在低估現象。
  • 我國青藏高原持續發高燒,凍土退化或預示大危機!
    青藏高原由於高寒乾燥的氣候特性,也是我國多年凍土,但隨著全球變暖的繼續,青藏高原的凍土正面臨大危機!據報導,中國科學院西北生態環境資源研究院遙感與地理信息研究室、青藏高原地球科學卓越創新中心的研究團隊近日揭示了青藏高原的危險現狀:正在惡化的全球變暖變暖使青藏高原多年凍土已經發生或正在發生嚴重退化,部分地區多年凍土的熱狀態已經被改變。
  • 寒旱所青藏高原多年凍土活動層厚度變化預測研究獲進展
    凍土活動層厚度的季節變化主要依賴於氣候,同時與海拔、緯度、活動層巖性、含水特徵、地中熱流以及影響地面溫度變化進程的地形特徵和下墊面性質有關。活動層厚度的變化是影響寒區生態環境最活躍的因素。凍土區活動層厚度和水熱動態變化過程影響著凍土區水文和生態系統的生物、物理及地球化學過程。同時,隨著活動層厚度的增加,多年凍土中儲藏的有機碳和溫室氣體將逐步釋放到大氣中,進一步影響局域甚至全球氣候變化。
  • 【中國科學報】摸清青藏高原凍土家底
    在長年累月的野外工作中,冰凍圈站站長趙林和同事們,對青藏高原整個多年凍土的變化狀態有了較全面的認識。  紮根青藏高原  冰凍圈站,原名中國科學院青藏高原綜合觀測研究站,於1987年破土動工,1990年完工,1997年以來,相繼開展了活動層水熱動態及變化過程觀測、典型地區陸面水熱動態過程監測、凍土區碳排放監測。
  • 西北研究院在青藏高原多年凍土活動層水熱狀況模擬研究中獲進展
    青藏高原活動層土壤水熱動態直接影響下伏的多年凍土狀態,並對亞洲天氣氣候有重要影響。陸面過程模型是研究多年凍土變化及其與大氣相互作用的有效工具。由於青藏高原特殊性,目前大多數陸面模式在土壤水熱模擬方面存在低估現象。
  • 研究成果:青藏高原河流是溫室氣體排放「大戶」
    青藏高原河流竟是溫室氣體排放「大戶」科技日報訊 (記者張曄 通訊員林雯)溫度低、海拔高,是人們對青藏高原的固有印象。由於這個原因,過去科學家猜測這裡的河流也應是「低碳」。但是,南京信息工程大學等研究機構的一項成果表明,青藏高原河流溫室氣體的排放通量處於世界中高水平。該成果已發表在最新一期自然出版集團旗下的《科學報告》中。青藏高原是世界的「第三極」,溫度低、海拔高,擁有面積廣袤的凍土層。青藏高原也是亞洲大江大河的發源地,長江、黃河、雅魯藏布江與印度河養育了數十億人。但是,科學研究表明,青藏高原是對氣候變化響應最敏感的地區之一。
  • 組圖:青藏公路用熱棒技術處治高原凍土
    整齊排列的熱棒形似「林帶」,給這條雪域「天路」增添了一道別致的風景,據了解,青藏公路是世界上用熱棒技術處治高原凍土病害的第一條公路 。   在可可西裡「無人區」清水河 一帶拍攝的豎立著青藏公路兩旁的熱棒
  • 第二次青藏科考初步摸清亞洲水塔水量
    亞洲水塔有多少水?21日,記者從中科院青藏高原所獲悉,第二次青藏高原綜合科學考察研究隊初步估算,亞洲水塔中的冰川儲量、湖泊水量和主要河流出山口處的徑流量之和超過9萬億立方米。積雪和凍土的水量估算還在進行中。
  • 我國探索多種科技手段為青藏高原凍土災害提供預警
    青藏工程走廊內分布著青藏鐵路、青藏公路、格拉輸油管道、青藏直流聯網工程等多條重大線性工程,是連接內地與青藏高原的重要通道。中科院西北研究院副研究員羅立輝介紹,青藏工程沿線生態環境脆弱,而且地基中分布著高溫、高含冰量凍土,多條重大線性工程的建設和運營受凍土地質環境制約嚴重,尤其在全球氣候變化加劇和人類活動頻繁背景下,青藏工程走廊內多年凍土退化顯著,凍融災害增多,高寒生態系統面臨新的挑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