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成果:青藏高原河流是溫室氣體排放「大戶」

2020-12-05 中國日報網

青藏高原河流竟是溫室氣體排放「大戶」

科技日報訊 (記者張曄 通訊員林雯)溫度低、海拔高,是人們對青藏高原的固有印象。由於這個原因,過去科學家猜測這裡的河流也應是「低碳」。但是,南京信息工程大學等研究機構的一項成果表明,青藏高原河流溫室氣體的排放通量處於世界中高水平。該成果已發表在最新一期自然出版集團旗下的《科學報告》中。

青藏高原是世界的「第三極」,溫度低、海拔高,擁有面積廣袤的凍土層。青藏高原也是亞洲大江大河的發源地,長江、黃河、雅魯藏布江與印度河養育了數十億人。但是,科學研究表明,青藏高原是對氣候變化響應最敏感的地區之一。

在全球變暖的背景下,高原凍土融化,凍土區河流碳氮的水平遷移和垂直釋放在高緯度地區已經廣泛開展,並成為內陸水體溫室氣體研究的一個重要方向。「河流就像一個『反應器』,進入河流的碳氮在這裡發生物理分解、光化學分解和生物分解,變成二氧化碳、甲烷、氧化亞氮等溫室氣體,排放到大氣中。」該論文第一作者、南京信息工程大學曲斌博士解釋說,河流流速大,氣體交換速率快,對土壤的侵蝕劇烈,是無機碳產生和排放的主要原因。

研究人員通過放射性碳同位素分析,發現河水中有機碳的年齡偏老,說明增溫已造成凍土區碳的水平遷移。通過對青藏高原四條大河(長江、黃河、雅魯藏布江和印度河)的32個河流的採樣研究表明,青藏高原主要河流的溫室氣體都處於過飽和狀態,河流中無機碳的含量遠高於世界平均水平。與低海拔河流相比,溫室氣體的排放通量處於世界的中高水平。這些溫室氣體進而影響流域的碳、氮平衡甚至局地氣候變化。

冰凍圈科學國家重點實驗室、中國科學院青藏高原研究所、芬蘭拉彭蘭塔工業大學和美國耶魯大學參與了這一項目的研究。

相關焦點

  • 研究人員發現河源區域為全球溫室氣體重要排放源
    全球溫室氣體(GHGs)排放持續增長,引發全球變暖等一系列重要生態環境問題。為應對和解決全球變暖問題,首先需要釐清全球GHGs的主要源匯途徑。在傳統全球碳循環研究中,河流生態系統僅作為陸地碳庫通往海洋碳庫的一個傳輸通道,加之總面積相對較小,一般不納入碳源或碳匯估算過程。
  • 青藏高原所雅魯藏布江河流泥沙時空變化特徵研究獲進展
    青藏高原所雅魯藏布江河流泥沙時空變化特徵研究獲進展 2017-11-30 青藏高原研究所 【字體:大 中 小】
  • 科學家稱農業源溫室氣體排放是「生存排放」
    據《中國農業工程學報》2008年10月報導,農業源溫室氣體排放佔我國溫室氣體排放總量的17%,但來自農業源的排放是農業生產的自然過程,農業源的溫室氣體排放屬於「生存排放」。研究表明,通過改善反芻動物營養、推廣稻田間歇灌溉、建設沼氣、推行緩釋肥、長效肥料可以減緩農業源溫室氣體排放,但急需進行技術和經濟性評估。
  • 國土資源部:青藏高原地質研究取得原創性成果
    自2006年起由國土資源部中國地質調查局組織實施的「青藏高原基礎地質調查成果集成和綜合研究」項目進入結題階段。記者從7月16日~17日在京召開的項目成果專家評審會上獲悉,青藏高原地質研究達到歷史新水平,取得了一批令世界地質領域矚目的原創性成果,主要包括一套服務於青藏高原經濟社會發展的全新的地質—環境—資源圖件,一個收納青藏高原地質調查與研究成果的基礎地質資料庫管理系統以及描述青藏高原演化歷史的新的板塊構造模型等。
  • 減緩農業源溫室氣體排放亟須評估
    本報訊 「農業源溫室氣體排放佔我國溫室氣體排放總量的17%,但來自農業源的排放是農業生產的自然過程,農業源的溫室氣體排放屬於『生存排放』。
  • 植物不排放溫室氣體甲烷
    (圖片提供:Srimathy Sriskantharajah) 一項新的研究表明,植物並不會排放重要的溫室氣體甲烷,這一發現與2006年公布的另一項頗受爭議的結論形成了鮮明對比。事實上,植物似乎僅僅是傳遞了最初由土壤微生物形成的溫室氣體。 甲烷的來源可謂多種多樣,包括氣體洩漏、森林火災,當然還少不了母牛打嗝。
  • 中國糧食作物生命周期生產過程溫室氣體排放的研究進展及展望
    近二十年來,大量研究表明糧食作物田間生產過程是溫室氣體甲烷(CH4)和氧化亞氮(N2O)的重要排放源。伴隨著生命周期評價法(碳足跡)在農業領域的運用,越來越多的研究表明,除了田間生產過程以外,農業生產資料生產過程排放的溫室氣體同樣不可忽視。
  • 西方科學家指責亞洲水稻排放溫室氣體甲烷
    水稻專家認為這種觀點太過極端  農民應該不算是溫室氣體排放大戶,相對城裡人,他們很少坐飛機出行,很少開大排量汽車郊遊。  不過,在如今這個時興談論氣候變化的時代裡,一幫西方科學家又將矛頭指向亞洲的米農,稱他們種植的水稻田全天候排放著比二氧化碳還要厲害的溫室氣體。
  • 水保所在氮沉降對全球土壤碳庫存及溫室氣體排放影響研究中取得進展
    針對氮沉降這一全球性問題,中國科學院水土保持研究所黃土高原土壤侵蝕與旱地農業國家重點實驗室研究員鄧蕾(第一作者)和教授彭長輝(通訊作者),基於多樣點實測數據,計算出陸地生態系統各土地利用類型的氮沉降對土壤碳庫和溫室氣體排放的誘導因子(
  • 最新研究發現:未來青藏高原降水將持續增加
    【最新研究發現:未來青藏高原降水將持續增加】13日,記者從第二次青藏高原綜合科學考察研究隊獲悉,基於觀測數據約束的地球系統模式,來自中科院青藏高原所等單位的研究人員對青藏高原降水和徑流的未來變化進行了預估,他們發現,在全球升溫2°C情景下,青藏高原降水將持續增加,主要河流的徑流總量也將隨之增加,且受南亞季風影響的區域降水增加顯著高於受西風影響的區域
  • 青藏高原所揭示凍土成土年齡影響土壤微生物群落對凍土融化的響應
    全球變暖引起凍土融化,加速土壤有機碳分解,並釋放甲烷等溫室氣體進入大氣,形成正反饋效應。微生物活動驅動凍土中有機碳的分解,因此,微生物群落組成及其功能變化能夠深刻影響凍土融化過程中的有機質分解和溫室氣體排放。研究表明,不同年齡凍土的微生物多樣性及群落結構存在較大差異,但學界尚不確定對土壤微生物群落影響更大的因素是凍土成土年齡還是融化程度。
  • 青藏高原生態環境惡化狀況尚未根本扭轉,河流源區高寒溼地應實行統一管理
    青藏高原擁有世界上獨特的高原溼地,面積超過1×105 km2,佔全國溼地面積的近30%,要包括沼澤溼地、湖泊溼地、河流溼地3類,具有生態蓄水、水源補給、氣候調節等重要的生態功能。溼地退化嚴重影響其碳庫功能,主要表現為CO2、CH4和N2O等溫室氣體的固定和釋放,進而影響陸地碳循環過程。全球氣候變化背景下溼地生態系統的演變會改變碳源/匯關係。地下水位降低,溼地逐漸乾涸,土壤中氧化作用增強,所累積的有機碳釋放回大氣中;相反,降雨增多將導致溼地面積的擴張,水淹程度的加深也將導致更多的溫室氣體釋放到大氣中。
  • 英研究稱溫室氣體排放推遲下個冰河期到來
    新華網倫敦1月9日電(記者黃堃)英國一項最新研究說,如果沒有人類排放的大量溫室氣體,下一個冰河世紀很可能會在1500年內到來,但現在大氣中二氧化碳的濃度決定了它不會在這個時間段內到來。研究人員表示這個成果不能被用作支持排放溫室氣體的證據。
  • ...Conservation and Recycling: 作物與化肥組合對溫室氣體排放的...
    【歡迎您關注--農業環境科學】安徽理工大學地球與環境學院武慧君教授團隊使用一個基於部分生命周期的溫室氣體足跡方法,評估了我國1998—2016年間七種化肥、九種作物溫室氣體排放總量、單位面積排放量和單位產量排放量。相關成果發表於Resources, Conservation and Recycling(IF=8.086)。
  • 新研究稱溫室氣體排放的一半來自牲畜
    新研究稱溫室氣體排放的一半來自牲畜 來源:中國氣象報社   發布時間:2009年11月11日15:32   一項最新研究表明,肉類生產造成的引發氣候變化的排放遠遠高出當前預測
  • 青藏高原出現「怪異」現象?這或將危及10億人的未來
    大家好,歡迎收看紹興趣聞,喜歡的記得點讚和收藏喔,謝謝大家大家都知道世界第一山是珠穆朗瑪峰,它的海拔是8844米,位於我國青藏高原的中尼邊境的喜瑪拉雅山脈,它的海拔之高,可以想像在它的上面覆蓋著有多麼深的雪了。
  • 聯合國環境署:溫室氣體排放缺口比想像的更大
    中國氣象報記者史一卓報導 11月21日,聯合國環境署在北京舉辦了《2012年排放缺口》報告發布會。該報告以倫敦為主會場全球發布,北京是亞洲區域的發布城市。  該報告指出,目前的溫室氣體排放水平比2020年需要達到的水平高出約14%。
  • 正確認識溫室氣體排放核算
    溫室氣體類似於溫室截留太陽輻射,並加熱溫室內空氣的作用。這種溫室氣體使地球變得更溫暖的影響稱為「溫室效應」。  為什麼要減排溫室氣體?  面對溫室氣體,我們無須逃之夭夭。其實溫室氣體是影響氣候的「雙刃劍」。
  • 溫室氣體真會導致第六次生物大滅絕?
    人為溫室氣體排放真的會導致第六次生物大滅絕嗎?  1月13日,在南京舉行的「重大氣候轉折期生命演變與環境和深時全球古地理、古氣候重建」研討會上,來自古生物學、地球生物學、地層學領域的26位院士、500餘名專家對地球和生命演化的機理與環境演變的關係進行了一輪細緻的梳理。
  • 國際最新研究:溫室氣體排放為零後 全球氣溫或仍上升
    自然科研旗下《科學報告》日前發表了一項氣候科學報告,歐洲研究團隊建立了一個「減複雜度地球系統模型」(ESCIMO),在對跨650年的全球氣候進行模擬後得出結論:即使人為導致的溫室氣體排放能夠降為零,在今後的幾個世紀裡,全球氣溫可能仍會繼續上升。針對這一結果,團隊鼓勵其他研究人員使用不同模型進行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