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糧食作物生命周期生產過程溫室氣體排放的研究進展及展望

2020-12-05 農業環境科學

【歡迎您關注--農業環境科學】

來源:《農業環境科學學報》2020 年 04 期「農業與全球變化」專刊

作者:夏龍龍,顏曉元*

單位:土壤與農業可持續發展國家重點實驗室,中國科學院南京土壤研究所

摘 要

作為世界上最大的發展中國家之一,中國糧食生產對於全球糧食安全以及氣候變化都具有至關重要的影響。近二十年來,大量研究表明糧食作物田間生產過程是溫室氣體甲烷(CH4)和氧化亞氮(N2O)的重要排放源。伴隨著生命周期評價法(碳足跡)在農業領域的運用,越來越多的研究表明,除了田間生產過程以外,農業生產資料生產過程排放的溫室氣體同樣不可忽視。

本文綜述了我國在糧食作物生命周期生產過程中溫室氣體排放的研究,提出了針對性的溫室氣體減排措施,並對我國未來農作物生產過程的碳足跡研究進行了展望。

碳足跡研究的展望

近二十年來,我國在糧食作物田間生產過程中溫室氣體排放觀測和評估方面取得了豐碩的成果。近十年來,伴隨著生命周期評價方法的成功運用,越來越多的田間觀測試驗開始運用碳足跡估算我國糧食作物生命周期生產的溫室氣體總排放,力求為溫室氣體減排措施制定提供思路。

目前碳足跡研究大部分針對我國主要糧食(水稻、小麥以及玉米)的生產過程,未來應該將其應用到更多的農作物生產系統中,比如用於氮肥用量顯著高於糧食作物的集約化蔬菜種植系統,進而探究不同農田生態系統碳足跡的共性與特性。除此之外,需要進一步明確我國各種區域化的農業生產資料的溫室氣體排放係數。目前,有機肥、柴油、農藥/殺蟲劑等排放係數仍有較大的不確定性。對於集約化蔬菜種植系統,有機肥的溫室氣體排放係數對於碳足跡的準確評估起到關鍵性作用。對於國家尺度上碳足跡的評估,田間過程中N2O 排放應該採取土壤氮殘留量(Soil N surplus)或者氮肥施用量與N2O 排放響應經驗模型來估算,而不是採用單一的IPCC N2O 排放係數來進行估算。

此外,需要更加深入地探討造成不同區域(省份)農作物碳足跡差異的具體原因,需要更加明確分析不同區域碳足跡的特點和減排潛力,為制定區域化和有針對性的溫室氣體減排措施提供思路。因為農田土壤碳氮循環緊密耦合,未來的研究還需要進一步將碳足跡研究與氮足跡研究相結合,探討農作物生產過程中碳氮足跡的相互關係,以更加全面地評價我國糧食生產對生態環境的綜合影響,推動我國農業源溫室氣體和活性氮的綜合減排以及可持續農業的發展。

相關焦點

  • ...Conservation and Recycling: 作物與化肥組合對溫室氣體排放的...
    【歡迎您關注--農業環境科學】安徽理工大學地球與環境學院武慧君教授團隊使用一個基於部分生命周期的溫室氣體足跡方法,評估了我國1998—2016年間七種化肥、九種作物溫室氣體排放總量、單位面積排放量和單位產量排放量。相關成果發表於Resources, Conservation and Recycling(IF=8.086)。
  • 我國農田土壤溫室氣體減排和有機碳固定的研究進展及展望
    南京師範大學地理科學學院摘 要作為世界上最大的水稻生產國以及氮肥消耗國,我國農業生產過程排放了大量溫室氣體甲烷(CH4)和氧化亞氮(N2O)。因此,減少農田土壤CH4 和N2O 排放以及提高土壤碳庫儲量(簡稱「固碳減排」)對於緩解全球氣候變暖以及確保糧食安全至關重要。
  • 水分和秸稈管理減排稻田溫室氣體研究與展望
    上海低碳農業工程技術研究中心摘 要水稻生產過程是人為源溫室氣體甲烷(Methane,CH4)和氧化亞氮(Nitrous oxide,N2O)的重要排放源,稻田中CH4 和N2O 的產生與排放受農事管理與環境因素影響,尤其是水分管理和秸稈還田措施,直接影響稻田土壤氧化還原狀況和土壤中易分解有機質的含量
  • 研究顯示:食物生產佔人為溫室氣體排放總量近三分之一
    周三公布的一份研究顯示,食物生產過程所排放的溫室氣體佔人類活動溫室氣體排放總量的29%,是聯合國對農耕溫室氣體排放估計量的兩倍。  國際農業研究磋商組織(CGIAR)的該研究並未單純研究農耕本身,而是涵蓋了整個食物系統,包括林地清理開荒、化肥製造及運輸等。該組織稱,減少食物生產過程溫室氣體排放還有很多工作要做。
  • 溫室氣體減排的健康協同效應:綜述與展望
    本文旨在對現有研究進展進行認真梳理,對溫室氣體減排影響人群健康的具體機制和模擬方法進行歸納總結,並探討未來可能拓展的研究方向,為進一步深化本領域的研究提供基礎。一、溫室氣體減排為什麼能帶來健康協同效應?溫室氣體減排為什麼能帶來健康協同效應?這可以從氣候變化如何影響人群健康的視角找到部分答案。
  • 科學家稱農業源溫室氣體排放是「生存排放」
    據《中國農業工程學報》2008年10月報導,農業源溫室氣體排放佔我國溫室氣體排放總量的17%,但來自農業源的排放是農業生產的自然過程,農業源的溫室氣體排放屬於「生存排放」。研究表明,通過改善反芻動物營養、推廣稻田間歇灌溉、建設沼氣、推行緩釋肥、長效肥料可以減緩農業源溫室氣體排放,但急需進行技術和經濟性評估。
  • 正確認識溫室氣體排放核算
    一方面它們使地球表面變得更暖,科學家研究表明:如果沒有溫室氣體的保護,地球上的年平均氣溫將降低至-23℃,而正是因為它們的存在,我們才能在年平均氣溫14℃的地球上生活;另一方面,導致了全球變暖和極端氣候事件頻繁發生為特徵的氣候變化。由於人類活動排放了大量的溫室氣體,破壞了自然活動釋放的溫室氣體在大氣中的平衡,且短時期內不能恢復。
  • 水保所在氮沉降對全球土壤碳庫存及溫室氣體排放影響研究中取得進展
    水保所在氮沉降對全球土壤碳庫存及溫室氣體排放影響研究中取得進展 2020-04-17 水土保持研究所 N施用周期對土壤碳庫和溫室氣體排放的貢獻,並指出了研究中仍然存在的一些問題和未來需要開展的一些工作。
  • 保護臭氧層同時減少溫室氣體排放
    北京大學環境科學與工程學院研究團隊在承擔系列研究的基礎上,結合本領域的最新進展,編制了《汽車空調HFCs製冷劑減排綠皮書》(以下簡稱「綠皮書」)。《綠皮書》主編胡建信說,在《基加利修正案》的要求下,80%以上HFCs的應用將被逐步替代,而汽車空調採用的HFC-134a,其全球變暖潛能值(GWP)高達1430(CO2的GWP為1),將是最早被替代的此類溫室氣體之一。
  • 中國畜禽糞便管理變化對溫室氣體排放的影響
    中國農業科學院農業環境與可持續發展研究所;2.農業農村部設施農業節能與廢棄物處理重點實驗室摘 要畜禽糞便是重要的溫室氣體排放源,不同糞便管理方式對溫室氣體排放的影響差異顯著,科學分析我國畜禽糞便管理溫室氣體排放變化及其影響因素,對提高畜禽糞便管理和推進畜禽糞汙資源化利用,實現畜禽低碳養殖具有重要意義。
  • 科技|當心,你手中的塑膠袋在釋放溫室氣體
    圖片來源於網絡全球變暖、冰川消融以及各種惡劣天氣的產生,都或多或少的與溫室氣體存在一定的聯繫。與此同時,糧食作物也慘遭溫室氣體的「毒手」,因為吸收過多的二氧化碳導致營養嚴重流失。研究發現,不論是在空氣中還是水中,只要塑料材料暴露於太陽光輻射下,都會排放溫室氣體,且排放速率會隨著時間的推移而增加,但相比而言,在空氣中的排放速率更快。
  • 海洋底棲動物增加溫室氣體排放
    近期,《科學進展》期刊發表題為《大型動物增加了沿海沉積物的甲烷通量》的文章指出,沿海沉積物中的多毛類和雙殼類動物生產了大量的甲烷和氧化亞氮,是被忽視的海洋中的溫室氣體來源。
  • 減緩農業源溫室氣體排放亟須評估
    本報訊 「農業源溫室氣體排放佔我國溫室氣體排放總量的17%,但來自農業源的排放是農業生產的自然過程,農業源的溫室氣體排放屬於『生存排放』。
  • ...原創首發:儘快推行糧食系統優化策略,減少全球溫室氣體排放
    該研究指出即使化石燃料停止排放溫室氣體,僅全球糧食系統排放的溫室氣體就會使全球升溫幅度超過 1.5℃,甚至超過 2℃。如果我們想要實現這一《巴黎協定》的核心目標,就需要儘快對全球糧食系統做出重大調整。 為了應對全球氣候變暖,各國政府籤訂《巴黎協定》;其核心目標是將工業革命以來全球升溫幅度控制在 全球糧食系統通過多種途徑向大氣中排放大量溫室氣體,其總量約佔全球總排放量的30%:如開墾土地和砍伐森林會釋放二氧化碳(CO2)和一氧化二氮(N2O),生產和使用化肥和農用化學品會產生CO2、N2O以及甲烷(CH4),水稻田和牲畜的糞便均會釋放
  • 新研究稱溫室氣體排放的一半來自牲畜
    新研究稱溫室氣體排放的一半來自牲畜 來源:中國氣象報社   發布時間:2009年11月11日15:32   一項最新研究表明,肉類生產造成的引發氣候變化的排放遠遠高出當前預測
  • 中國土壤微生物組:進展與展望|研究
    ,闡述了土壤微生物組研究的前沿科學問題,綜述了中國土壤微生物組的主要科研進展,提出了中國土壤微生物組研究的機遇和挑戰,探討了土壤-微生物系統功能及其調控所需的主要技術手段與能力建設,期望通過「土壤-微生物系統功能及其調控」中科院戰略性先導科技專項研究,為深度發掘土壤微生物組資源,定向調控土壤微生物組功能,解決我國經濟社會發展面臨的生態環境、農業生產及資源瓶頸等問題起到應有的貢獻。
  • 地球臭氧層正逐漸恢復 溫室氣體排放減少
    地球臭氧層正逐漸恢復 溫室氣體排放減少 2014-09-12 10:08:28  報告顯示,《蒙特婁議定書》為減少溫室氣體排放也做出了巨大貢獻。1987年消耗臭氧層物質的排放量相當於每年100億噸二氧化碳當量,但目前這些排放已經減少了90%以上。但氟氯化碳替代物氫氟碳化物雖對臭氧層無害,但包括多種強溫室氣體效應物質,應該使用其他物質替代。
  • 中國土壤微生物組:進展與展望*
    中國土壤微生物組:進展與展望[J]. 中國科學院院刊, 2017, 32(6): 554-565+542.在研究內容方面以前所未有的廣度和深度拓展,超越了傳統細菌、真菌和放線菌的表觀認識,圍繞土壤微生物組的作用機理,在土壤氮素轉化、土壤溫室氣體排放、土壤有機質的周轉與肥力演變、根際微生物生態及其調控原理、土壤礦物表面與微生物相互作用機理、土壤汙染物的微生物降解過程等方面取得了顯著的進展。
  • 糧食系統溫室氣體排放、生物能源、食譜結構改變
    糧食系統溫室氣體排放此次報告對糧食系統開展了綜合評估,包括糧食系統溫室氣體排放的情況。之前的《2006年IPCC國家溫室氣體清單指南》中並沒有糧食系統的概念,指南中關於農業溫室氣體排放的計算也只考慮農業生產過程。
  • 研究發現月球居然「排放」了大量溫室氣體
    一直以來,主流觀點認為目前的全球變暖是由於人類活動大量排放的溫室氣體導致的溫室氣體包括水蒸氣、臭氧、二氧化碳、氧化亞氮、甲烷等,能使地球表面變得更暖,類似於溫室截留太陽輻射,並加熱溫室內空氣的作用。2018年,美國能源部勞倫斯伯克利國家實驗室的研究人員首次直接證明了甲烷導致地球表面溫室效應不斷增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