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底棲動物增加溫室氣體排放

2020-12-05 中國氣象局

  近期,《科學進展》期刊發表題為《大型動物增加了沿海沉積物的甲烷通量》的文章指出,沿海沉積物中的多毛類和雙殼類動物生產了大量的甲烷和氧化亞氮,是被忽視的海洋中的溫室氣體來源。

  甲烷和氧化亞氮是導致氣候變化的強效溫室氣體。沿海沉積物是重要的溫室氣體生產者,但目前尚不清楚生活在其中的大型動物(大於1毫米的底棲無脊椎動物)的貢獻。來自瑞典斯德哥爾摩大學的研究人員結合微量氣體、同位素和分子分析,研究了兩個大型動物群(多毛類和雙殼類)對沿海沉積物中甲烷和氧化亞氮通量的直接和間接貢獻。

  結果發現,大型動物使底棲甲烷排放量增加了8倍,可能佔波羅的海甲烷排放總量的9.5%。多毛類動物通過生物擾動間接增加了甲烷的排放,而雙殼類動物對甲烷排放有直接影響。通過對甲烷同位素的分析表明,雙殼類動物體內寄宿的古細菌可優先進行氫營養型甲烷生成。低溫(8 ℃)也會刺激氧化亞氮的產生。

  研究表明,大型動物對溫室氣體的產生有貢獻。因此,在沿海沉積物生態系統中,大型動物在調節溫室氣體產生和交換方面發揮著重要但卻被忽視的作用。

  (來源:《科學進展》 編譯:吳婷 責任編輯:王若嘉)

相關焦點

  • 溫室氣體如何影響著我們的海洋?
    人類主要生活在陸地上,海洋發生的一切我們似乎並不那麼關心。相較於渺小的人類,海洋浩瀚無垠,所以我們下意識的認為,自己的活動並不能影響海洋。但是不然。人類每年生產活動排放的溫室氣體有25%左右會被海洋吸收,這是海洋為人類提供的又一免費服務,幫助人類控制全球變暖。
  • 科學家稱農業源溫室氣體排放是「生存排放」
    據《中國農業工程學報》2008年10月報導,農業源溫室氣體排放佔我國溫室氣體排放總量的17%,但來自農業源的排放是農業生產的自然過程,農業源的溫室氣體排放屬於「生存排放」。研究表明,通過改善反芻動物營養、推廣稻田間歇灌溉、建設沼氣、推行緩釋肥、長效肥料可以減緩農業源溫室氣體排放,但急需進行技術和經濟性評估。
  • 正確認識溫室氣體排放核算
    溫室氣體類似於溫室截留太陽輻射,並加熱溫室內空氣的作用。這種溫室氣體使地球變得更溫暖的影響稱為「溫室效應」。  為什麼要減排溫室氣體?  面對溫室氣體,我們無須逃之夭夭。其實溫室氣體是影響氣候的「雙刃劍」。
  • 溫室氣體增加與人類的關係
    大氣二氧化碳和其他溫室氣體濃度的增加是由人類活動造成的嗎?   是的,工業化時代大氣中的二氧化碳(CO2)和其他溫室氣體濃度的升高是由人類活動造成的。事實上,觀測到的大氣CO2濃度的升高並不代表人類活動的所有排放量,它只佔1959年以來人類活動排放的CO2的55%。
  • 減緩農業源溫室氣體排放亟須評估
    本報訊 「農業源溫室氣體排放佔我國溫室氣體排放總量的17%,但來自農業源的排放是農業生產的自然過程,農業源的溫室氣體排放屬於『生存排放』。
  • 溫室氣體排放增加是全球變暖主因
    世界氣象組織6日發布報告說,無論在陸地還是海洋,過去四年的變暖程度都非同尋常。「這是持續長期氣候變化的一個明顯跡象,而持續長期氣候變化與創紀錄的大氣溫室氣體濃度相關。」美國航天局、美國國家海洋和大氣管理局和英國氣象局同日發布的報告,以及歐盟「哥白尼氣候變化服務項目」、美國伯克利地球研究所此前發布的報告,都得出了類似結論。世界氣象組織的報告基於英美兩國氣象機構採集的數據。
  • 中國畜禽糞便管理變化對溫室氣體排放的影響
    農業農村部設施農業節能與廢棄物處理重點實驗室摘 要畜禽糞便是重要的溫室氣體排放源,不同糞便管理方式對溫室氣體排放的影響差異顯著,科學分析我國畜禽糞便管理溫室氣體排放變化及其影響因素,對提高畜禽糞便管理和推進畜禽糞汙資源化利用,實現畜禽低碳養殖具有重要意義。
  • 新研究稱溫室氣體排放的一半來自牲畜
    這項研究將加劇人類是否應該少吃動物製品以幫助改善環境的爭論。  據英國《獨立報》報導,在這份由美國世界觀察研究所發表的論文中, 兩位世界銀行的環境顧問聲稱,肉食生產形成的排放佔全球排放總量的51%,而不是聯合國估計的18%。  他們表示,聯合國的數據從甲烷、土地使用和呼吸作用這3個重要方面嚴重低估了數百億頭牛、羊、豬、家禽以及其它動物排放的溫室氣體的影響。
  • 溫室氣體排放過量 海水酸化威脅生物
    人類活動引起的二氧化碳等溫室氣體排放過量導致海水酸化程度加深,進而對海洋生物構成威脅。  海洋研究人員22日公布調查報告,認定酸性海水正從深海水域向淺海大陸架水域進軍,侵蝕海岸地區。  海水酸化  海洋向來是二氧化碳等溫室氣體的貯存器。
  • 全球溫室氣體中的甲烷排放達到歷史新高
    過去十年由於人類對能源和肉食的需求不斷提高,導致溫室氣體甲烷 (methane, CH4) 排放量增加了 9% 。溫室氣體中吸收熱能高的甲烷主要來自石油和農業畜牧業生產,對全球氣溫升高影響嚴重,在全球甲烷排放普遍升高的背景下只有歐洲排放量下降。
  • 山東省人民政府關於印發山東省「十二五」控制溫室氣體排放工作...
    各級、各部門要圍繞到2015年全省單位地區生產總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10年下降18%的目標,調整優化產業結構和能源結構,大力推進節能降耗,控制非能源活動溫室氣體排放,努力增加碳匯,加快形成以低碳為特徵的工業、能源、建築、交通等產業體系和消費模式。  各級、各部門要充分認識控制溫室氣體排放工作的重要性、緊迫性和艱巨性,將其納入總體工作布局,加強組織領導,健全管理機制。
  • 用簡單措施可減少溫室氣體排放
    科學家說,簡單的措施可以改進生產力,減少溫室氣體排放
  • 研究發現月球居然「排放」了大量溫室氣體
    一直以來,主流觀點認為目前的全球變暖是由於人類活動大量排放的溫室氣體導致的溫室氣體包括水蒸氣、臭氧、二氧化碳、氧化亞氮、甲烷等,能使地球表面變得更暖,類似於溫室截留太陽輻射,並加熱溫室內空氣的作用。2018年,美國能源部勞倫斯伯克利國家實驗室的研究人員首次直接證明了甲烷導致地球表面溫室效應不斷增加。
  • ...Conservation and Recycling: 作物與化肥組合對溫室氣體排放的...
    【歡迎您關注--農業環境科學】安徽理工大學地球與環境學院武慧君教授團隊使用一個基於部分生命周期的溫室氣體足跡方法,評估了我國1998—2016年間七種化肥、九種作物溫室氣體排放總量、單位面積排放量和單位產量排放量。相關成果發表於Resources, Conservation and Recycling(IF=8.086)。
  • 日本、韓國反對歐盟將航運溫室氣體排放納入其排放交易體系(ETS
    日本和韓國反對歐盟將航運溫室氣體排放納入其ETS中 信德海事網 馬琳 日本和韓國反對歐盟將航運的溫室氣體排放納入其排放交易體系(ETS)。
  • 聯合國環境署:溫室氣體排放缺口比想像的更大
    中國氣象報記者史一卓報導 11月21日,聯合國環境署在北京舉辦了《2012年排放缺口》報告發布會。該報告以倫敦為主會場全球發布,北京是亞洲區域的發布城市。  該報告指出,目前的溫室氣體排放水平比2020年需要達到的水平高出約14%。
  • 研究人員發現河源區域為全球溫室氣體重要排放源
    全球溫室氣體(GHGs)排放持續增長,引發全球變暖等一系列重要生態環境問題。為應對和解決全球變暖問題,首先需要釐清全球GHGs的主要源匯途徑。在傳統全球碳循環研究中,河流生態系統僅作為陸地碳庫通往海洋碳庫的一個傳輸通道,加之總面積相對較小,一般不納入碳源或碳匯估算過程。
  • 溫室氣體排放為零後全球氣溫或仍上升
    原標題:溫室氣體排放為零後 全球氣溫或仍上升 自然科研旗下《科學報告》日前發表了一項氣候科學報告,歐洲研究團隊建立了一個「減複雜度地球系統模型」(ESCIMO),在對跨650年的全球氣候進行模擬後得出結論:即使人為導致的溫室氣體排放能夠降為零,在今後的幾個世紀裡,全球氣溫可能仍會繼續上升。
  • 溫室氣體排放為零後 全球氣溫或仍上升
    跨650年地球系統模型表明溫室氣體排放為零後 全球氣溫或仍上升科技日報訊 (記者張夢然)自然科研旗下《科學報告》日前發表了一項氣候科學報告,歐洲研究團隊建立了一個「減複雜度地球系統模型」(ESCIMO),在對跨650年的全球氣候進行模擬後得出結論:即使人為導致的溫室氣體排放能夠降為零,在今後的幾個世紀裡,全球氣溫可能仍會繼續上升。
  • 全球溫室氣體濃度大幅提升 或增加靜穩天氣出現概率
    中國天氣網訊 今天(15日)下午,在中國氣象局新聞發布會上,中國氣象局氣象探測中心大氣成分室副主任方雙喜指出,2016年全球溫室氣體濃度再次刷新紀錄,溫室氣體濃度上升,導致全球變暖,從長期來看,將導致靜穩天氣出現的概率增加,不利於汙染物擴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