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不背鍋!研究發現月球居然「排放」了大量溫室氣體

2020-12-17 中國數字科技館

一直以來,主流觀點認為目前的全球變暖是由於人類活動大量排放的溫室氣體導致的。

溫室氣體包括水蒸氣、臭氧、二氧化碳、氧化亞氮、甲烷等,能使地球表面變得更暖,類似於溫室截留太陽輻射,並加熱溫室內空氣的作用。

2018年,美國能源部勞倫斯伯克利國家實驗室的研究人員首次直接證明了甲烷導致地球表面溫室效應不斷增加。以單位分子數而言,甲烷的溫室效應要比二氧化碳大上25倍。

以往認為甲烷都是由於人類活動大量排放。但近日,一項研究顯示,月球在釋放甲烷方面起著關鍵作用。

該研究已經發表在《自然通訊》雜誌上。

此前,來自溫哥華島附近海域的NEPTUNE有線天文臺的長期(超過1年)監測數據證實,甲烷的排放量受到潮汐周期的控制。

釋放的關鍵取決於潮汐和月球引力對潮汐的拖拽作用——這是一種可以量化的現象。通過放置壓力計在北冰洋的儀器裡,研究人員能夠測量溫度和壓力隨時間的變化。

研究人員在北極進行了為期4天的沉積物孔隙壓力和溫度測量,旨在更好地描述深海滲漏的短期周期性以及潮汐對控制排放的壓力場的影響。

研究發現,靠近海底的甲烷氣體會隨著潮汐漲落,這是大氣中甲烷的重要來源之一。

特羅姆瑟大學- 挪威北極圈大學的海洋地球物理學家安德烈亞·普拉夫羅拉(Andreia Plaza-Faverola)說:「我們注意到,離海底一米以內的沉積物中的天然氣聚集,很容易受到水柱中哪怕是微小的壓力變化的影響。」

由於地震和火山活動等因素,北冰洋的甲烷洩漏幾千年來一直不曾間斷。但關於導致這種洩漏並影響其速率的機制,人類目前對其並不了解。

研究人員表示,即使潮汐高度的變化小於1米,潮汐也可以用來預測北冰洋每天釋放的氣體量。

預測的要點在於,海底釋放的氣體比傳統聲納調查數據顯示的要廣泛得多,此前可能低估了北極目前正在洩漏的氣體量,即使這些氣體不是同時釋放的。

研究人員表示,這種具體的機制可以描述為:「月球引起潮汐力,潮汐產生壓力變化,底流反過來形成海底並影響海底甲烷排放。」

這項研究還提出了海平面上升可能會抵消海洋中甲烷的釋放,因為更大的水壓會使氣體滯留更長時間。

研究人員下一步將在斯瓦爾巴特群島海上安裝長期測壓天文臺,以獲取長期數據系列,再結合循環水聲調查,以進一步檢驗其假設並擴大對更廣闊北極地區的研究。

雖然潮汐變化與過去的甲烷排放有關,但這項研究的地理位置和觀察到的波動,即使是微小的壓力差異,也使其成為未來氣候變化建模的重要新信息點。

本文來自: 前瞻網

相關焦點

  • 植物不排放溫室氣體甲烷
    (圖片提供:Srimathy Sriskantharajah) 一項新的研究表明,植物並不會排放重要的溫室氣體甲烷,這一發現與2006年公布的另一項頗受爭議的結論形成了鮮明對比。事實上,植物似乎僅僅是傳遞了最初由土壤微生物形成的溫室氣體。 甲烷的來源可謂多種多樣,包括氣體洩漏、森林火災,當然還少不了母牛打嗝。
  • 正確認識溫室氣體排放核算
    一方面它們使地球表面變得更暖,科學家研究表明:如果沒有溫室氣體的保護,地球上的年平均氣溫將降低至-23℃,而正是因為它們的存在,我們才能在年平均氣溫14℃的地球上生活;另一方面,導致了全球變暖和極端氣候事件頻繁發生為特徵的氣候變化。由於人類活動排放了大量的溫室氣體,破壞了自然活動釋放的溫室氣體在大氣中的平衡,且短時期內不能恢復。
  • 英研究稱溫室氣體排放推遲下個冰河期到來
    新華網倫敦1月9日電(記者黃堃)英國一項最新研究說,如果沒有人類排放的大量溫室氣體,下一個冰河世紀很可能會在1500年內到來,但現在大氣中二氧化碳的濃度決定了它不會在這個時間段內到來。研究人員表示這個成果不能被用作支持排放溫室氣體的證據。
  • 研究人員發現河源區域為全球溫室氣體重要排放源
    全球溫室氣體(GHGs)排放持續增長,引發全球變暖等一系列重要生態環境問題。為應對和解決全球變暖問題,首先需要釐清全球GHGs的主要源匯途徑。在傳統全球碳循環研究中,河流生態系統僅作為陸地碳庫通往海洋碳庫的一個傳輸通道,加之總面積相對較小,一般不納入碳源或碳匯估算過程。
  • 新研究稱溫室氣體排放的一半來自牲畜
    新研究稱溫室氣體排放的一半來自牲畜 來源:中國氣象報社   發布時間:2009年11月11日15:32   一項最新研究表明,肉類生產造成的引發氣候變化的排放遠遠高出當前預測
  • 溫室氣體排放過量 海水酸化威脅生物
    人類活動引起的二氧化碳等溫室氣體排放過量導致海水酸化程度加深,進而對海洋生物構成威脅。  海洋研究人員22日公布調查報告,認定酸性海水正從深海水域向淺海大陸架水域進軍,侵蝕海岸地區。  海水酸化  海洋向來是二氧化碳等溫室氣體的貯存器。
  • 科學家稱農業源溫室氣體排放是「生存排放」
    據《中國農業工程學報》2008年10月報導,農業源溫室氣體排放佔我國溫室氣體排放總量的17%,但來自農業源的排放是農業生產的自然過程,農業源的溫室氣體排放屬於「生存排放」。研究表明,通過改善反芻動物營養、推廣稻田間歇灌溉、建設沼氣、推行緩釋肥、長效肥料可以減緩農業源溫室氣體排放,但急需進行技術和經濟性評估。
  • 研究稱近年全球升溫與人類溫室氣體排放無關
    今年年中以來,全球平均氣溫驟降1攝氏度,專家指出,該現象與厄爾尼諾現象終結有關,暗示著全球氣溫升高與人類溫室氣體排放無關這是美國宇航局衛星勘測低層大氣時發現的,科學家發現全球大幅降溫可能是由於厄爾尼諾現象終結導致的。在此之前受厄爾尼諾現象影響,中美洲西部太平洋海域表面海水溫度顯著升高。美國宇航局氣候部主管加維-施米特(Gavin Schmidt)博士聲稱,近期氣溫升高主要是由於長期全球轉暖效應產生的結果。
  • 稻米會排放大量溫室氣體,科學家在古亞洲農耕模式中找到解決方案
    稻米是最常見的主食之一,不過很多人卻不知道,稻米的溫室氣體排放量,卻是所有糧食中最高。近來美國研究顯示,稻米若採取間歇性淹水種植,乾濕交錯的土地將成為製造「氧化亞氮」(N2O)的微生物生存的環境;而採取水田耕種的稻田,則會製造適合更多「產生甲烷」的微生物生存的環境。吃「白飯」為什麼造成溫室效應?
  • 非二氧化碳溫室氣體排放被嚴重低估
    溫室氣體甲烷和一氧化二氮排放量一直被結構性低估,皆因使用的測量方法所致。 科學家佩特拉克朗為荷蘭能源研究中心(ECN)和代爾夫特理工大學(TU Delft,荷蘭)所進行的研究使用了測量這些溫室氣體排放的創新方法,這就是她得出的結論。克羅最近因為使用這個更精確的方法測量而獲得了她的博士學位,這一方法也部分地解決了系統性低估這個問題。
  • 稻米會排放大量溫室氣體,科學家在古代亞洲的農耕模式中找到解決方案
    稻米是最常見的主食之一,不過很多人卻不知道,稻米的溫室氣體排放量,卻是所有糧食中最高。近來美國研究顯示,稻米若採取間歇性淹水種植,乾濕交錯的土地將成為製造「氧化亞氮」(N2O)的微生物生存的環境;而採取水田耕種的稻田,則會製造適合更多「產生甲烷」的微生物生存的環境。
  • 海洋底棲動物增加溫室氣體排放
    近期,《科學進展》期刊發表題為《大型動物增加了沿海沉積物的甲烷通量》的文章指出,沿海沉積物中的多毛類和雙殼類動物生產了大量的甲烷和氧化亞氮,是被忽視的海洋中的溫室氣體來源。
  • 研究稱溫室氣體排放將加重氣候災害疊加效應
    英國南安普敦大學19日發布的一項研究報告說,隨著溫室氣體排放加劇,許多地區未來面對的氣候災害威脅將不僅僅限於某一種,很可能是多種災害同時發生且影響加重。 美國夏威夷大學馬諾分校和南安普敦大學等機構的研究人員深入分析了此前發表的數千份研究論文,以評估熱浪、乾旱、山火、洪水等多種氣候災害對人類健康、食物供應、基礎設施等產生的影響。相關報告已刊登在新一期英國《自然·氣候變化》雜誌上。
  • 研究顯示:食物生產佔人為溫室氣體排放總量近三分之一
    周三公布的一份研究顯示,食物生產過程所排放的溫室氣體佔人類活動溫室氣體排放總量的29%,是聯合國對農耕溫室氣體排放估計量的兩倍。  國際農業研究磋商組織(CGIAR)的該研究並未單純研究農耕本身,而是涵蓋了整個食物系統,包括林地清理開荒、化肥製造及運輸等。該組織稱,減少食物生產過程溫室氣體排放還有很多工作要做。
  • 研究成果:青藏高原河流是溫室氣體排放「大戶」
    青藏高原河流竟是溫室氣體排放「大戶」科技日報訊 (記者張曄 通訊員林雯)溫度低、海拔高,是人們對青藏高原的固有印象。由於這個原因,過去科學家猜測這裡的河流也應是「低碳」。但是,南京信息工程大學等研究機構的一項成果表明,青藏高原河流溫室氣體的排放通量處於世界中高水平。該成果已發表在最新一期自然出版集團旗下的《科學報告》中。青藏高原是世界的「第三極」,溫度低、海拔高,擁有面積廣袤的凍土層。青藏高原也是亞洲大江大河的發源地,長江、黃河、雅魯藏布江與印度河養育了數十億人。但是,科學研究表明,青藏高原是對氣候變化響應最敏感的地區之一。
  • 聯合國環境署:溫室氣體排放缺口比想像的更大
    中國氣象報記者史一卓報導 11月21日,聯合國環境署在北京舉辦了《2012年排放缺口》報告發布會。該報告以倫敦為主會場全球發布,北京是亞洲區域的發布城市。  該報告指出,目前的溫室氣體排放水平比2020年需要達到的水平高出約14%。
  • 減緩農業源溫室氣體排放亟須評估
    本報訊 「農業源溫室氣體排放佔我國溫室氣體排放總量的17%,但來自農業源的排放是農業生產的自然過程,農業源的溫室氣體排放屬於『生存排放』。
  • 全球溫室氣體中的甲烷排放達到歷史新高
    過去十年由於人類對能源和肉食的需求不斷提高,導致溫室氣體甲烷 (methane, CH4) 排放量增加了 9% 。溫室氣體中吸收熱能高的甲烷主要來自石油和農業畜牧業生產,對全球氣溫升高影響嚴重,在全球甲烷排放普遍升高的背景下只有歐洲排放量下降。
  • 如果沒有人類排放溫室氣體,地球會不會發生「全球變暖」現象?
    目前,普遍認為全球變暖的原因是人類大量排放以二氧化碳為代表的溫室氣體,導致大氣的保溫作用增強,從而使得全球溫度升高。溫室氣體排放而以二氧化碳為代表的溫室氣體排放量的多少,在區域經濟發展中往往能夠代表其發展程度和速度,增加二氧化碳的排放,往往會促使經濟發展;反之減排二氧化碳,則會對經濟發展起負面作用。
  • 中國糧食作物生命周期生產過程溫室氣體排放的研究進展及展望
    近二十年來,大量研究表明糧食作物田間生產過程是溫室氣體甲烷(CH4)和氧化亞氮(N2O)的重要排放源。伴隨著生命周期評價法(碳足跡)在農業領域的運用,越來越多的研究表明,除了田間生產過程以外,農業生產資料生產過程排放的溫室氣體同樣不可忽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