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家說,簡單的措施可以改進生產力,減少溫室氣體排放。(圖片來源:Credit Flickr/ The_Gut)
一項研究發現,通過改善動物品種和飼料可以顯著減少渴望肉食的發展中國家的飛漲的碳排放。
隨著發展中國家人口不斷增長、城市化和收入增加,預計到2050年對牲畜產品的需求將會加倍,這導致來自這一產業的排放增加。
據估計飼養牲畜帶來了全世界18%到51%的溫室氣體排放——而該研究提示2030年和牲畜有關的排放的12%可以通過生產的簡單改進而容易地消除。
「來自西方的組織,特別是世界觀察研究所,一直把牲畜養殖歸咎為全世界的主要汙染者之一,然而牲畜養殖的積極方面遠遠超過消極方面,」該論文的作者之一、國際牲畜研究所的資深科學家Mario Herrero說。
發展中國家的飼養牲畜的農民的環境足跡相對較小,而且他們的動物為他們提供了食物、收入,也是他們的農作物的運輸工具。
他還說:「這些農民需要的是技術選項以及經濟激勵措施,從而幫助他們用可持續的方式深化他們的生產。」
9月7日發表於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PNAS)上的這項研究說,通過採用簡單的方法,在熱帶國家可以迅速實現溫室氣體的減少。
這些方法包括:轉而採用更有營養的牧草;為牲畜提供以草為基礎而且含有少量農作物殘留物或穀物的飼料;恢復退化的牧場;植樹從而截存碳,同時產生牲畜可以食用的葉子,以及採用更有生產力的品種。
該研究說,農民甚至可以在國際碳貿易市場上通過出售他們的綠色證書從而每年獲得10億美元以上的收入,至多增加個人的收入達15%。
Herrero說,儘管農民可以參與作為調控碳排放的一種方式的碳貿易市場,這可能很難實施。
聯合國糧農組織的牲畜、環境與發展項目協調員Henning Steinfeld說:「如果能夠通過讓貧窮農民憑藉碳中和以及碳市場的可能性收益從而把它和小農的發展聯繫起來,這將確實創造出一種雙贏的局面,獲得社會經濟效益、服務於窮人,同時減少碳『蹄印』[牲畜的碳足跡]。」
地球之友組織的糧食運動人士Kirtana Chandrasekaran說,應該改善牲畜生產從而改善生計,而這不僅僅是出於氣候原因。他還說,集約農業也對生物多樣性的流失有貢獻,因此「在有一大批其他因素」影響著牲畜業的改善的時候,僅僅著眼於降低排放是「非常危險的」。(來源:科學與發展網絡 Duncan Mboya and Benjamin Kolb)
更多閱讀
特別聲明:本文轉載僅僅是出於傳播信息的需要,並不意味著代表本網站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從本網站轉載使用,須保留本網站註明的「來源」,並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轉載或者聯繫轉載稿費等事宜,請與我們接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