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政府制定了雄心勃勃的目標,控制二氧化碳和其他溫室氣體的排放,並承諾在2020年之前,將可再生能源提高到能源消耗量的15%左右。它還確定了到2010年單位GDP能耗降低20%的目標。但事實上,中國仍將嚴重依賴煤和其他礦物燃料,為迅猛增長的經濟提供能源。煤仍佔中國主要能源消耗的70%左右。目前在全國,一周就建成超過一家燒煤的電站。(12月7日《華夏時報》)
法新社近日以《中國減少用煤仍然存在困難》為題發表報導稱,幾年前,專家們還預測我國在幾十年內不會超過美國,成為全世界最大的溫室氣體排放國。但是隨著迅猛的經濟增長,這個時間已經迅速提前。根據國際能源機構的最新預測,由於人口基數大,到2009年,我國就將超過美國,成為全球最大的溫室氣體排放國。
過去,我國的二氧化碳和其他溫室氣體排放,還沒有引起國際社會的關注。沒想到,現在我國即將成為溫室氣體排放國排放第一大國,這無疑給我國經濟發展形成了巨大壓力。根據《京都議定書》的規則,我國雖沒有減排義務,但今後面臨國際上的壓力將越來越大。由於2012年《京都議定書》將到期失效,國際社會將可能啟動一個新的國際機制來控制二氧化碳排放。
分析人士認為,不同於《京都議定書》的是,任何一個新機制都將包括我國在內。此次在印度尼西亞峇里島召開的2007年聯合國氣候變化大會上討論最熱門話題,就是溫室氣體減排應為自願還是強制的問題。因此,由於煤炭佔我國主要能源消耗的70%左右,今後將會受到更多的國際監督。在這樣的情況下,我國的二氧化碳和其他溫室氣體的排放將成為我國與國際社會關係的重要因素。
據德國《明鏡周刊》報導,目前中國生產價值10,000美元的商品,消耗的資源是日本的7倍、美國的6倍。另外,使用媒炭作為燃料的汙染後果十分嚴重,全世界汙染最重的20個城市,中國佔16個。而其中汙染最厲害的4個城市,都位於產煤大省山西。因燃燒煤炭而排出的二氧化硫,佔全中國總排放量的90%,排放的粉塵佔全國的一半。
有一種觀點認為,在嚴肅的減排任務和尖銳能源需求之間,控制二氧化碳和溫室氣體排放,對於我們來說是可望而不可及。但是,在經濟全球化的情況下,我國要繞過二氧化碳和溫室氣體排放問題謀求發展是不現實的。我國需要調整其發展模式,儘早進入與國際社會的和諧共處階段。因此,如何在經濟發展的同時,抑制住礦物能源消耗的急劇增長,無疑將是對中國作為一個負責任的大國的形象和智慧的考驗。
2007年6月初,我國公布了第一份應對氣候變化的國家計劃,宣布將在2010年前將單位國內生產總值(GDP)消耗的能源削減20%。然而,我國經濟正在以每年10%的速度增長,也就是說到2020年,我國的經濟規模將是目前的3.5倍。當前,我國巨大的經濟發展必然要求有大量的能源支持。對此,我國除發展核電、水電、風電等外,在經濟發展不會大幅降速前提下,還應採取兩項措施來降低二氧化碳排放。
首先,我國將限制高耗能、高排放的產品出口。例如,鋼鐵產業就是高耗煤產業。我國可以鼓勵鋼鐵進口來取代鋼鐵出口政策。我國也許可以先從出口產品開始徵收碳稅。二氧化碳既然是由於消耗化石燃料所致,那麼,降低二氧化碳排放量的方向與我國降低國民經濟生產總值能耗的目標是一致的。採取這一措施將會有效提升我國的國際形象。
其二,在城市建設方面,應該考慮到中國的城市化必須能有效發展和支持環保的生活方式。在我國的發展中,還沒有看到一個好的都市化戰略。國際上有很多可供借鑑的城市化經驗。我國是有能力建設世界上最有效也最宜居城市的。然而,目前的城市化似乎只是成了房地產開發商從中獲利的基礎。建設一個好的城市應該是能獲利的。但是,一旦開發房地產獲利主導都市化發展的每一步,這將使城市建設難以實現即環保又宜居的目標。
應當說,我國的發展是不可避免、不可改變的趨勢。在控制二氧化碳和其他溫室氣體的排放方面,今後我們仍有更長的路要走,這也將是對我們的「中國特色」發展的考驗。節能減排、結構調整都是可行的解決方式。即使還不能做到真正意義的減少溫室氣體排放,但完全能通過更多的使用可再生能源和非礦物能源,做到在經濟發展的同時,抑制礦物能源消耗量的大幅度增長。(邱林)
>>>>>>>>>>>>>>>>>進入論壇原帖討論【版權申明: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網站立場。作者同意四川在線天府評論頻道無償使用本稿件,任何網站如需轉載本頻道文章,敬請註明出處。傳統媒體如登載本頻道文章,請與本頻道編輯聯繫獲取作者聯繫方式,並支付稿費與作者。未經許可擅自使用稿件,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