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水市人民政府
關於印發天水市十三五控制
溫室氣體排放工作實施方案的通知
天政發〔2017〕86號
各縣區人民政府,開發區管委會,市政府有關部門:
現將《天水市「十三五」控制溫室氣體排放工作實施方案》印發給你們,請結合實際,認真組織實施。
天水市人民政府
2017年9月4日
天水市「十三五」
控制溫室氣體排放工作實施方案
為加快推進綠色低碳發展,貫徹落實《「十三五」控制溫室氣體排放工作方案》(國發〔2016〕61號)、《甘肅省人民政府關於印發甘肅省「十三五」控制溫室氣體排放工作方案的通知》(甘政發〔2017〕15號),確保完成「十三五」天水市低碳發展目標任務,有效控制區域溫室氣體排放,根據《天水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三個五年規劃綱要》和相關專項規劃及我市實際,制訂天水市「十三五」控制溫室氣體排放工作實施方案。
一、總體要求
(一)指導思想
全面貫徹黨的十八大和十八屆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會精神,深入貫徹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精神,圍繞「五位一體」總體布局,牢固樹立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發展理念,把生態文明建設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主動適應經濟發展新常態,以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為主線,以控制溫室氣體排放為目標,不斷優化能源消費、調整產業結構、促進傳統產業低碳轉型、增強碳匯能力、控制重點領域溫室氣體排放,大力推進低碳城鎮建設,構建綠色低碳發展新格局,增強全民降碳意識,為建設低碳文明和諧美麗的新天水共同努力。
(二)主要目標
到2020年,單位國內生產總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15年下降17%,[l1] 碳排放總量得到有效控制,進一步加大非二氧化碳氣體控排力度。能源消費結構優化,非化石能源消費佔一次能源消費比重達18%左右。[l2] 工業轉型升級,全市規模以上戰略性新興產業總產值佔地區生產總值比重達到40%以上。[l3] 全市碳匯能力增強,森林覆蓋率達到36%以上,森林蓄積量達到3034.6萬立方米以上。[l4] 重點排放單位納入碳排放權交易市場進行交易,統計核算、評價考核和責任追究制度得到健全,探索開展低碳試點示範,減汙減碳協同作用進一步加強,公眾低碳意識明顯提升。
(三)基本原則
——控排和應對同步推動。在調整產業結構、優化能源消費、加快工業轉型,積極控制溫室氣體排放的同時,加強應對氣候變化研究,增強不同領域應對氣候變化能力,因地制宜採取有效的適應措施。
——強化約束,完善機制。根據省上下達任務,分解目標任務,加強評價考核,積極探索符合實際的碳排放權初始分配製度和有效的激勵和約束機制,在確保完成控排目標的同時保持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
——突出創新驅動,加快轉型升級。以創新驅動為著力點,加快制度創新、技術創新和管理創新,加快培育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改造提升傳統優勢產業,促進產業結構優化,推動經濟轉型升級。
——堅持優化存量,控制增量。加快淘汰落後產能,積極推動低碳工藝技術和產品的規模化應用,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和減少碳排放。鼓勵發展高能效低碳型產業,從嚴審批高耗能高碳排放項目,從源頭優化產業結構、能源消費結構和控制能源消費總量、碳排放總量。
——堅持政府引導,全民參與的原則。充分發揮政府在控制溫室氣體排放中的引導作用,積極調動企業在降碳工作中的主體作用,大力引導全社會增強節能低碳意識和企業的社會責任,營造政府引導、全民參與的良好社會氛圍。
二、促進能源低碳發展
1.控制煤炭消費總量
認真落實國家煤炭消費總量控制制度。實施能源消費總量和煤炭消費目標責任管理,到2020年全市一次能源消費總量控制在600萬噸標準煤左右,煤炭消費總量控制在500萬噸標準煤左右。[l5] 逐步增加天然氣消費比重,爭取到2020年天然氣消費量在一次能源消費中的比重達到10%以上,年利用量達到4億立方米。
2.大力推進節能降碳
嚴格執行行業準入條件和固定資產投資項目節能評估審查制度,緊抓耗煤項目審批,強化節能監察,控制煤炭消費總量。實施既有行業改造提升,做好天水海林中科科技股份公司、天水鍛壓工具機有限公司、天水岷山機械有限責任公司、天水長城開關廠有限責任公司、天水二一三電器有限責任公司等工業企業鍋爐和動力節能技改項目。制定工業、建築、交通等重點領域降碳實施方案,強化重點領域節能作用。實施耗煤行業資源綜合利用,全面推行發電、建材、裝備製造等重點耗煤行業企業餘熱、餘壓、餘氣資源綜合利用。重點推進天水2×350兆瓦熱電聯產項目、煤改氣工程,實行「上大壓小」和整合替代分散鍋爐,實施集中供暖項目。
3.推廣非化石能源利用
大力推動風、光、地熱能、生物質能等可再生能源的開發利用,發展清潔能源發電項目。風電方面,重點以天水西部風電開發為重點,加快推進山地風電場建設,積極推進山地低風速智慧風電場、中小規模分布式和用戶側風力發電項目開發。光電方面,充分利用資源,推進光伏分散式開發,積極開展光伏扶貧工程和分布式電源建設[j6] 。生物質能方面,重點依託凱迪生物發電廠和秦州水家溝垃圾填埋氣發電廠,探索發展生物燃料乙醇、生物柴油和生物質直燃發電,結合農村戶用沼氣工程和大中型畜禽養殖場沼氣工程,實施大中型沼氣、秸稈氣化及發電工程,提升農村能源發展質量和水平,推進農村可再生能源示範建設。地熱能方面,重點梳理地熱能的分布和可開發利用潛力,加快推進中深層地熱能開發利用,探索地熱能多元化利用方式,在武山、清水、麥積等資源優勢縣區,創建一批以地熱供暖為主和地熱開發利用的示範基地、示範小區。到2020年,全市併網風電裝機量達到70萬千瓦,生物質能發電裝機容量達到3.5萬千瓦,光伏發電裝機容量達到20萬千瓦,常規水電裝機容量力爭達到2.37萬千瓦,年發電量9402萬千瓦時。[l7]
4.調整能源結構
推進能源結構優化,提高清潔能源比重。制定煤炭消費總量中長期控制目標,逐步減少城區燃煤消耗量,擴大城市高汙染燃料禁燃區範圍,逐步由城市建成區擴展到近郊。
加強煤炭市場管理,統籌建設規範的煤炭專營市場和二級煤炭配送網點,積極推動煤炭分質分級利用,實施煤炭清潔化利用。制定民用煤炭質量地方標準,完善煤炭經營資格審查制度。加大執法檢查力度,加強煤炭儲存、配送等環節監管,禁止不符合標準劣質散煤的銷售和使用。
加快建成中貴天然氣管道在境內的配套建設,完成在秦州、麥積、秦安、甘谷和武山等縣區加氣站建設、長輸輸氣管線和城區管網敷設,以及張家川和清水縣的LNG加氣站建設。到2020年末,全市共規劃建設加氣站30座,其中秦州12座,麥積10座,甘谷3座、武山、秦安各2座,清水、張家川各1座。通過完善天然氣管網輸配體系提高城市燃氣管網覆蓋率和天然氣使用率,從而提高天然氣在一次能源消費的佔比,爭取到2020年天然氣消費量在一次能源消費中的比重達到10%以上,年利用量達到4億立方米。
三、構建低碳產業體系
1.調整三產結構
到「十三五」末,將三次產業結構調整至14∶36∶50。第三產業增加值年均增長9%,文化產業增加值年均增長25%。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年均增長9%,戰略性新興產業年均增長15%,工業效益進一步提高。積極引導國有資本從高耗能行業低碳轉移。以加速發展服務業、文化旅遊產業和現代高效農業為重點,力爭到2020年戰略性新興產業總產值佔地區生產總值比重達到40%以上。
2.控制工業生產排放
制定工業領域控排行動方案,有效控制工業生產過程中碳排放總量。加大淘汰落後產能和去庫存力度,瞄準國內外同行標杆企業、標杆產品推進傳統產業綠色升級改造,實施重點行業企業碳排放對標活動。以「中國製造2025甘肅行動綱要」和「網際網路+製造」行動計劃為抓手,推進全市重點企業「兩化」融合。大力推動「網際網路+」行動,加快推進工業重點用能企業能耗在線監測系統建設。大力發展節能環保產業,構建「低碳園區」,推廣實施產業、產品低碳化,發展低碳產品認證,培育「降碳醫生」,做好企業低碳診斷及改進。開展碳捕集、利用、封存試點示範,培養企業社會責任,鼓勵企業開展碳披露。
3.加強農業管理
提高作物複種指數,增加農業碳匯。優化農業耕作,推廣保護性耕作方式,減少農業耕作碳排放。堅持開展測土配方施肥和精準施肥,實施農藥化肥零增長行動,積極推廣專用肥和有機肥的使用,開展有機肥替代化肥試點。發展現代農業,探索適合天水市的「富碳農業」生產模式。鼓勵農業領域光伏發電,實施一批光伏農業一體化項目。發展高效生態農業,促進農業可持續發展。大力推廣標準化規模養殖和養殖小區建設,積極開展畜禽汙染第三方治理,減少農業養殖溫室氣體排放。大力支持大中型沼氣建設項目,到2020年全市沼氣年利用量達3320萬立方米。[l8]
4.增加林業碳匯
大力開展植樹造林、封育保護,不斷培育森林資源,提高森林質量。大力實施天然林資源保護工程、涇渭河流域百萬畝防護林基地暨三北五期防護林工程、百萬畝優質經濟林基地建設工程等重點工程,構築「兩屏五區一帶」的生態屏障體系,穩步增加林業碳匯。加強森林防火和林業有害生物防治,強化森林資源保護,減少森林碳排放。到2020年全市森林覆蓋率達到36%以上,森林蓄積達到3034.6萬立方米以上。[l9]
大力推廣種植紫花苜蓿、紅豆草等優質牧草。加大天然草原改良力度,提高天然草原單位面積草產量。「十三五」期間每年新增或更新草場10萬畝,到2020年底改良天然草原10萬畝。[l10]
實施天水藉河溼地景觀公園工程、麥積區渭河北子堤溼地公園工程、秦安隴城溼地公園等溼地公園工程等溼地保護工程,促進溼地生態系統健康發展,增強溼地固碳能力。重點推進人民公園改造工程、馬跑泉公園提升改造工程、秦州區北山植物園工程等項目的實施,不斷完善城市生態系統,增強城市綠化率,增加城市生態系統碳匯。
四、加強城鄉低碳建設,推動城鎮化低碳發展
1.加強城鄉低碳化建設和管理。
在城鄉規劃中落實低碳理念和要求,優化城市功能和空間布局,科學劃定城市開發邊界,探索集約、智能、綠色、低碳的新型城鎮化模式。不斷完善以節能低碳為特徵的煤、氣、電、熱等能源供應設施、給排水設施、生活汙水和垃圾處理等城市基礎設施。借鑑金昌市節能降碳模式和方法,加快天水市低碳發展和綠色轉型,減少溫室氣體排放。持續推動政府投資公益性建築、單體建築面積超過2萬平方米的大型公共建築全面執行綠色建築標準,強化新建建築節能降碳,加大推進既有建築節能改造,大力推行綠色建築行動。建築布局、設計充分考慮本地氣候和本地特色,積極發展被動式超低能耗綠色建築,儘量採用當地建築材料和低碳建築材料。因地制宜推廣太陽能利用、維護結構保溫隔熱、省柴節煤灶、節能炕等農房節能技術,引導農房執行建築節能標準。到2020年,30%以上的城鎮新建建築達到綠色建築標準要求。[l11]
2.建設低碳交通運輸體系
建立綜合運輸體系,提高交通運輸系統的節能水平。大力實施「6873」交通突破行動,平涼—綿陽高速天水段高速公路等建設,進一步完善路網結構。加快推進城鄉道路運輸低碳化進程,加強公路、鐵路、航空運輸低碳管理。2020年,單位客運周轉量二氧化碳排放比2010年降低5%,單位貨運周轉量二氧化碳排放比2010年降低13%。[l12]
實施城市電動汽車、新能源汽車推廣示範項目及電動充電站建設項目。推廣汽車利用壓縮天然氣、醇類燃料、燃料電池等替代燃料和石油替代技術,推廣先進機動車輛節油技術,鼓勵使用汽車節能產品,鼓勵和引導運輸經營者購買和使用燃燒效率較高的柴油汽車,提高柴油在車用燃油消耗中的比重。重點推進新能源汽車、軌道交通、公共自行車等方面的推廣應用。完善混合動力汽車、節能路線和運行模式、節能坡等技術研發與應用。
3.加強廢棄物資源化利用和低碳化處置
健全生活垃圾分類、資源化利用、無害化處理相銜接的收轉運體系,對生活垃圾進行統一收集和集中處理,積極開展生活垃圾分類試點及餐廚垃圾無害化處理資源化利用試點。將安全的廢棄物品作為原材料融入到新產品生產中,積極開展工業廢水溫室氣體排放回收利用,探索開展城鎮汙水處理廠汙泥排放溫室氣體排放回收利用封存,提高廢棄物的利用率和減少碳排放。2020年城鎮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率達到95%以上。[l13]
4.倡導綠色低碳生活
鼓勵低碳消費,抑制不合理消費,減少一次性用品使用。鼓勵引導餐飲、住宿等服務行業推廣使用節水、節能低碳技術和設備,使用清潔能源。各級機關、事業單位、團體組織等公共機構要率先踐行勤儉節約和低碳消費理念。開展低碳生活專項行動。積極倡導「135」綠色出行方式(1公裡以內步行,3公裡以內騎自行車,5公裡左右乘坐公共運輸工具)。倡導「每周少開一天車」、「低碳出行」等活動,鼓勵乘坐公共運輸和低碳旅遊。
五、創新低碳發展模式,推動區域綠色發展
1.分類控制縣區碳排放強度降低目標
牢固樹立生態文明理念,立足當前、著眼長遠,按照一次布局、分步實施的方式,堅持統籌兼顧和分類指導相結合,為確保完成《甘肅省「十三五」控制溫室氣體排放工作實施方案》中我市「十三五」期間碳排放強度下降17%目標任務,根據各縣區發展階段、資源稟賦、戰略定位、生態環保和清潔能源發展等因素,整體布局、分類施策,合理下達各縣區碳排放指標。「十三五」期間,秦州區、麥積區、甘谷縣、武山縣、秦安縣 、清水縣、張家川回族自治縣碳排放強度下降目標分別為17.8%、17.5%、18.0%、16.3%、16.2%、16.1%、16.0%。
2.推進低碳發展試點示範
大力推進節能低碳試點示範工程,以試點示範帶動節能低碳深入開展,重點推進節能技術產業化示範工程、清潔能源產業化示範工程、低碳試點工程、綠色政府示範帶動、節約型公共機構示範、近零碳(減碳)示範等建設。積極在張家川、清水縣等新能源開發利用地區開展近零碳示範工程。在建材、裝備製造等重點行業實施工業生產過程溫室氣體控排示範工程。在張家川、武山縣、秦州區、甘谷縣等縣區因地制宜,優化有序加快風、光電開發,加快智能電網和電網友好型風電場建設,到2020年,併網風電裝機容量達到70萬千瓦。積極開展工業園區低碳化改造,爭取「十三五」期間1個園區入選全國低碳園區,5個左右社區列入國家低碳社區試點。[l14]
3.支持貧困地區低碳發展
緊盯到2020年與全國全省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目標,落實全省「1+17」精準扶貧工作方案、全市「1+18」精準扶貧工作方案和「123456」精準扶貧推進行動計劃,將低碳發展目標任務融入全市精準扶貧大局,因地制宜加快發展低碳特色產業,推進「低碳扶貧」,倡導企業與貧困村結對開展低碳扶貧活動,探索形成低碳發展模式。積極對接國家及省上貧困地區發展的差別化扶持政策,探索建設低碳扶貧產業體系,促進貧困地區產業結構調整,堅決防止高耗能、高汙染產業轉移。大力推廣低碳旅遊模式,打造升級版旅遊景點。
六、夯實碳交易基礎,參與全國碳市場
1.加強溫室氣體統計核算
定期編制溫室氣體排放清單,掌握全市溫室氣體排放水平,為控制排放打好基礎。做好企業管理體系建設,強化企業能源管理和碳排放管理,實施企業溫室氣體排放計量和監測,不斷完善企業溫室氣體減排報告、核查管理,為參與全國碳交易做足準備。
2.建立碳交易管理制度
認真落實國家首批納入碳交易的企業配額分配方案及控排企業碳排放配額管控制度,強化非控排企業的碳排放監測與管控。根據國家和省級碳交易管理體制,制定市級碳交易工作方案,落實任務分工。
3.夯實基礎,積極參與碳市場
按照國家和省級部署,建立專職工作隊伍,完善現有工作體系。加強市級在省上和企業之間的紐帶作用,構建市級溫室氣體核算、報告工作體系。促進市發改委和「全國碳市場能力建設中心」深度合作,加強對市內重點排放單位、核查機構、技術支撐單位的培訓,全面提高重點排放單位碳排放監測、報告和管理能力以及管理機構的監管能力。
七、強化科技引領,發展低碳創新
1.加強氣候變化基礎研究
研究制定重點行業和重點產品溫室氣體排放、建築低碳運行、碳捕集利用與封存等標準。依託中國綠色催化專家智庫,定期舉辦綠色催化和可持續發展技術麥積山論壇,開展面向全市的節能降碳的科學研究,為政府決策提供支撐。重點開展低碳發展與經濟增長、資源環境耦合研究、二氧化碳排放峰值研究、天水市氣候適應型城市建設研究。
2.加快低碳技術研發與示範
充分發揮「中國綠色催化技術專家智庫暨綠色及可持續發展麥積山論壇」在促進綠色技術發展上的優勢,開展傳統產業節能降碳改造重大關鍵技術科研攻關及減緩和適應氣候變化技術的研發,並在能源、工業、建築、交通、農林業等領域加大低碳技術的示範推廣。整合優勢科技資源,建設「研發暨創新中心」,搭建低碳科技研發平臺,打造低碳科技創新高地;制定適合天水市的低碳產業發展目錄,建設低碳高新技術產業集聚區,打造市級低碳產業高地。
3.加大低碳技術推廣應用
緊跟國家發改委《國家重點節能低碳技術推廣目錄》、科技部《節能減排與低碳技術成果轉化推廣清單》的更新,實施一批低碳和適應氣候變化技術示範項目。推進先進技術在不同細分領域的應用,加快實施示範作用明顯、帶動性強的示範工程,引導企業選用示範意義重大的技術,擴大低碳技術的市場效應。促進企業、科研院低碳技術創新研發,按照研發一批、示範一批、推廣一批的滾動發展模式,提高優勢技術的成果及產業轉化率。
八、強化基礎能力支撐,完善政策制度體系
1.貫徹執行法規規章和標準體系
待國家和省上應對氣候變化相關法規出臺後,及時對接相關規定和要求,深入結合我市實際,適時研究制定相關制度。認真執行國家重點行業、重點產品溫室氣體排放核算、建築低碳運行、碳捕集利用與封存等標準、標識和認證制度。發揮省級節能量交易改革試點地區作用,開展項目節能量交易,並逐步改為基於能源消費總量管理下的用能權交易,配套建立用能權交易系統、測量與核准體系,為控制溫室氣體排放工作提供支撐。加強節能監察,強化能效標準實施,積極貫徹執行相關法規規章和標準體系,促進能效提升和碳減排,加快推進綠色低碳發展。
2.加強溫室氣體排放統計與核算制度體系建設
加強應對氣候變化統計工作,強化能源、工業、農業、畜牧、林業、建築、城鎮生活廢棄物處理等相關統計,建立和完善縣(區)應對氣候變化統計和溫室氣體排放統計。加強統計基礎工作和能力建設,建立和完善市縣(區)兩級行政區域碳排放年度核算方法和報告制度。強化對年耗能50萬噸以上重點區域的節能和碳排放管理,啟動市縣級溫室氣體排放清單報告編制。以萬家企業(單位)、參照萬家企業管理的重點用能單位和年耗能5000噸標準煤以上碳排放管控重點企事業單位為重點,[l15] 嚴格落實重點企(事)業單位溫室氣體排放數據報告制度。建立和完善溫室氣體排放計量和監測體系,推動重點排放單位健全能源消費和溫室氣體排放臺帳記錄。
3.建立溫室氣體排放信息披露制度
按照省上要求,推動全市和各縣(區)溫室氣體排放數據信息公開。結合智慧城市建設,加快應對氣候變化和低碳發展領域信息化建設。研究、開發、建設全市節能和溫室氣體排放監測信息服務平臺,把年綜合能源消費量2000噸標準煤以上的重點用能單位能源利用狀況信息、計量管理信息和重點節能技術供需信息納入信息平臺系統管理。[l16] 建立完善全市重點用能單位能源計量器具管理及能源利用狀況數據信息庫。加強企業能源統計工作,建立健全原始記錄和統計臺帳,按要求定期報送能源利用狀況報告和溫室氣體排放報告。推動建立企業溫室氣體排放信息披露制度,鼓勵企業主動公開溫室氣體排放信息。
4.完善低碳發展政策體系
充分發揮「一帶一路」重要節點城市和關中-天水經濟區重要平臺作用,建設集節能低碳領域的物權、債權、股權、智慧財產權等權益交易服務於一體的專業化服務平臺。積極爭取國家和省級基本建設資金對低碳發展的投入,積極運用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PPP)模式及綠色債券等手段,努力支持應對氣候變化和低碳發展工作。按照省上要求建立完善涵蓋節能、環保、低碳等要求的政府綠色採購制度。落實好關於促進低碳發展的稅收政策。
5.加大機構培育和人才培養力度
將應對氣候變化能力建設納入年度工作計劃,加快培養應對氣候變化人才隊伍,依託中國綠色催化專家智庫、省內外大專院校和科研院所的力量,培育具備諮詢、技術指導、技術培訓和技術服務等能力的人才隊伍,為全市開展相關的教育培訓提供必要的人才支持和技術保障。廣泛開展宣傳培訓,將綠色低碳發展理念在全社會普及,增強主管部門、企事業單位相關領導和具體工作人員應對氣候變化意識和工作能力,強化應對氣候變化教育教學內容,開展「低碳進課堂」活動。積極培育碳排放核查、碳諮詢、碳資產管理等第三方服務機構和市場中介組織,發展低碳產業聯盟和社會團體。建立健全行業自律機制,提高行業整體素質。
九、保障措施
1.強化組織領導,確保方案落實
成立市級應對氣候變化和低碳發展工作領導小組,領導小組辦公室設在市發展改革委,負責統籌部署各項工作,進一步強化組織領導,協調解決重大問題,抓好落實工作。市級應對氣候變化和低碳發展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要對本實施方案落實情況進行跟蹤分析和督促檢查,督促市縣各級部門按照任務分工,明確實施責任,結合各自職能範圍,細化分解年度工作任務、具體措施,明確實施進度,確保各項任務落實到位。
2.加大改革力度,強化低碳建設
順應綠色低碳發展國際潮流,把低碳發展作為我市經濟社會發展的重大戰略和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途徑,圍繞碳排放權交易、節能量交易、用能權交易等市場化制度建設,健全市場機制,深入推進實施控制溫室氣體排放與低碳發展建設工程,深化低碳發展領域的市場化改革。加快經濟轉型步伐,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提高能源利用效率,降低碳排放,加快推進綠色低碳發展和生態文明建設,增強可持續發展能力。
3.強化考核管理,抓好工作推進
各縣區要將碳強度降低目標納入本地經濟社會發展規劃、年度計劃和政府工作報告,保證方案實施的系統性、連續性和針對性。各部門結合工作職責,嚴格落實目標責任,各部門要按照任務分工,結合職責,抓好具體工作推進和任務落實,確保工作方案各項任務落實到位。健全考核機制,按照責任落實、措施落實、工作落實的總體要求,進一步落實地方各級政府對本行政區域節能降碳負總責、政府主要領導是第一責任人的工作要求。對市直各部門及縣區政府進行評價考核,綜合評價考核的結果要向社會公開,接受輿論監督。
4.加強政策扶持,拓展融資模式
強化財政資金的引導作用,爭取中央及省級節能減排專項資金等資金支持。深入推進差別化區域發展政策。鼓勵金融機構引入節能低碳評價因素,建立綠色信貸機制,提供節能減碳項目融資、擔保等金融服務。鼓勵金融機構創新金融產品和服務方式,拓寬融資渠道,研究碳金融發展模式,積極開發碳金融產品。增加社會資本投入,通過民間參與公共基礎設施建設和公共事務管理的模式(PPP模式),鼓勵企業通過市場化融資渠道、發行債券等方式廣泛融資,支持節能環保相關製造和服務企業上市融資。
5.加強宣傳引導,踐行綠色發展
綜合運用政策引導、宣傳教育、輿論監督等多種手段,積極引導全社會形成合理、適度、共享等節能低碳消費觀念和生活方式。充分發揮電視、報紙等傳統媒體優勢,積極運用網絡、微信等新興媒體,結合節能宣傳周、低碳宣傳日等主題活動,廣泛動員全社會參與節能降碳。發揮工會、共青團、婦聯等組織和社團的作用,推進節能低碳進機關、進校園、進社區等活動,構建政府引導、企業主體、全社會共同參與的節能低碳工作格局,提高公眾低碳意識。
附件:1.天水市單位地區生產總值二氧化碳排放降低目標責任考核評估辦法
2.縣區人民政府單位地區生產總值二氧化碳排放降 低目標考核評估指標及評分細則
3.數據核查表
附件1
天水市單位地區生產總值二氧化碳排放
降低目標責任考核評估辦法
第一條 根據國務院《「十三五」控制溫室氣體排放工作方案》(國發〔2016〕61號)、國家發展改革委印發的《單位國內生產總值二氧化碳排放降低目標責任考核評估辦法》(發改氣候〔2014〕1828號)、《甘肅省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三個五年規劃綱要》和《天水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三個五年規劃綱要》,為完成全市控制溫室氣體排放任務,紮實推進基礎工作與能力建設,確保實現全市「十三五」單位地區生產總值二氧化碳排放降低目標,特制訂本辦法。
第二條 考核評估工作按照責任落實、措施落實、工作落實的總體要求,堅持目標導向、突出重點、易於操作、獎懲分明的原則。
第三條 考核評估對象為各縣區人民政府。
第四條 考核內容為單位地區生產總值二氧化碳排放降低目標完成情況,評估內容為任務與措施落實情況、基礎工作與能力建設落實情況等。
第五條 考核評估採用百分制評分法,滿分100分。考核評估結果劃分為優秀、良好、合格、不合格四個等級。考核評估得分90分以上為優秀,80分以上、90分以下為良好,60分以上、80分以下為合格,60分以下為不合格(以上包括本數,以下不包括本數)。其中,「合格」的前提條件是單位地區生產總值二氧化碳排放年度降低目標和累計進度目標均如期完成。未完成以上兩項指標的縣區,無論總分是否超出60分,考核評估結果均為不合格。
第六條 考核評估工作與全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五年規劃相對應,五年為一個考核評估期,採用年度考核評估和期末考核評估相結合的方式進行。
第七條 考核採取以下步驟:
(一)開展自評。各縣區人民政府根據「縣區人民政府單位地區生產總值二氧化碳排放降低目標考核評估指標及評分細則」準備考核材料,填寫「數據核查表」,開展自評估,按照年度考核通知要求時間,將自評估報告報市應對氣候變化及節能減排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
(二)初步審核。市發展改革委會同市統計局等市應對氣候變化領導小組有關成員單位組成考核評估工作組,對各縣區提交的自評估報告和相關數據資料等進行初步審核。
(三)綜合評定。考核評估工作組通過對各縣區目標任務完成情況進行集中核查或重點抽查等方式,劃定考核等級,形成綜合評定意見。
(四)結果審定與公布。市發展改革委將綜合考核評估報告上報市政府,經市政府審定後,及時向社會公告。
第八條 經市政府審定後的考核評估結果,交由組織人事部門,作為對各縣區人民政府領導班子和相關領導幹部綜合考核評價的重要內容。
第九條 對考核評估結果為優秀的縣區人民政府,市政府予以通報表揚,有關部門在相關項目資金安排上優先予以考慮。
第十條 考核評估結果為不合格的縣區人民政府,要在考核評估結果公告後一個月內,向市政府做出書面報告,提出限期整改措施,並抄送市發展改革委。
第十一條 對在考核評估工作中存在瞞報、謊報情況的縣區,予以通報批評;對因失職瀆職等整改不到位造成嚴重後果的,移交監察機關依法依紀追究該縣區有關責任人員的責任。
第十二條 本辦法自發布之日起施行。
附件2
縣區人民政府單位地區生產總值二氧化碳排放
降低目標考核評估指標及評分細則
註:第四大項即標註「*」的項為參考項,不計入總分,主要反映地方的工作情況,在總體評價中予以考慮。
附件3
數據核查表
註:1.煤品消費產生二氧化碳量=煤品消費量*煤品的碳排放因子;
2.油品消費產生二氧化碳量=油品消費量*油品的碳排放因子;
3.天然氣消費產生二氧化碳量=天然氣消費量*天然氣的碳排放因子;
4.電力調入蘊涵二氧化碳排放量=電力調入量*電力調入地的電力碳排放因子;
5.電力調出蘊涵二氧化碳排放量=電力調出量*電力調出地的電力碳排放因子;
6.煤品、油品、天然氣消費量及電力調入、調出量採用各市州的能源平衡表數值,煤品、油品、天然氣的碳排放因子採用國家發展改革委確定的數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