糧食系統溫室氣體排放、生物能源、食譜結構改變

2020-12-05 中國氣象局

《氣候變化與土地》特別報告在IPCC氣候變化科學評估歷史上創造了多項紀錄:不僅是IPCC第一份所有工作組(第一、第二、第三工作組和清單工作組)都參與編寫的評估報告,也是IPCC第一份全面涉及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聯合國防治荒漠化公約和聯合國生物多樣性公約這三個環境公約的科學評估報告,還是IPCC第一個跨行業和部門開展糧食系統評估的特別報告。該報告將在國際氣候治理進程中發揮重要的科技支撐作用。

《氣候變化與土地》特別報告力圖將氣候變化的物理基礎、影響和應對作為一個有機整體,通過評估氣候變化與陸面過程和土地利用之間的相關作用,為協同應對氣候變化和開展可持續土地管理提供科學依據。但在報告審議過程中,各國政府代表對糧食系統的溫室氣體排放、生物能源、食譜結構改變等相關評估結論產生了較大爭議,是整個報告評審進程中耗時較長的熱點問題。

糧食系統溫室氣體排放

此次報告對糧食系統開展了綜合評估,包括糧食系統溫室氣體排放的情況。之前的《2006年IPCC國家溫室氣體清單指南》中並沒有糧食系統的概念,指南中關於農業溫室氣體排放的計算也只考慮農業生產過程。但本報告中關於糧食系統溫室氣體排放的計算則將糧食的生產、加工、運輸、存儲和消費等產業鏈全部納入計算範疇,得出了糧食系統溫室氣體排放約佔當前全球人為總排放三分之一的表述,這在報告審議過程中引起了較大爭議。我們和其他一些發展中國家同行認為,這種算法會造成溫室氣體排放量在不同領域的重複計算,所產生的評估結論可能會誤導決策者,同時也難以與其他部門的溫室氣體排放量進行比較。

在會議審議過程中,政府代表、IPCC作者與議題協調員等各方經過反覆溝通和長時間的磋商,最後達成一致意見:全球糧食系統溫室氣體排放包括農業和土地利用變化(如毀林等)的排放,農場門外能源、運輸和工業等部門用於糧食生產的排放;農場門內的排放和農業用地的擴張對全球糧食系統溫室氣體排放的貢獻佔人為總排放的16%—27%,農場門外的排放佔人為總排放的5%—10%;鑑於糧食系統的多樣性,糧食系統不同組成部分對溫室氣體排放的貢獻存在很大的區域差異;受人口、收入增長以及消費模式變化的影響,預計未來農業生產的溫室氣體排放量將增加。

生物能源

生物能源是涉及氣候變化減緩與適應、糧食安全、土地退化等不同領域的交叉問題,採用生物能源作為減排手段可能會對糧食生產、水資源和陸地生態系統造成負面影響。在會議審議過程中,一些國家提出,報告雖然評估了使用生物能源的風險,但對生物能源與其他生態系統功能和服務之間存在的競爭關係、生物能源技術在氣候變化減緩中的作用及其協同效益等缺乏全面的評估。特別是報告提出,在一些將全球溫升控制在2℃以內的經濟社會發展情景下,到2100年用於生物能源的土地面積最多將會增加910萬平方公裡,這意味著全球一多半的耕地都需要轉化為生物能源用地,引起各國代表的較大質疑。經過漫長的磋商,會議最終達成一致的評估結論認為:雖然土地可以為減緩氣候變化作出重要貢獻,但生物能源或植樹造林等基於土地的減緩措施作用是有限的,在全球範圍內數百萬平方公裡廣泛使用會增加荒漠化、土地退化、糧食安全和可持續發展的風險;這些風險和影響的大小根據生物能源部署的規模、初始土地利用狀態、土地類型等具體情況的不同而不同;雖然使用殘留物和有機廢物作為生物能源原料可以減輕與生物能源部署相關的土地利用變化的壓力,但清除殘留物也會導致土壤退化。

食譜結構改變

《氣候變化與土地》特別報告中有十多處提及膳食選擇或食譜結構改變,指出改變食譜結構可以減少對土地轉換的需求。據估算,到2050年食譜結構改變的技術減排潛力可達每年7億—80億噸二氧化碳當量,這可以騰出幾百萬平方公裡的土地面積。從近期看,改變食譜結構可減輕對土地的壓力並與人體健康產生協同效應。關於食譜結構改變的評估結論在會議審議中引起激烈辯論,會後一些著名的國際媒體在進行報導時也使用了非常明確的導向性標題。例如,英國廣播公司(BBC)刊發文章的標題為「轉向植物性飲食有助於應對氣候變化」;英國《泰晤士報》的標題為「少吃肉以拯救地球」,指出減少食物浪費和少吃肉可以通過保護大片土地以減緩氣候變化;法國路透社也以「農業和膳食需要改變以抑制全球變暖」為標題進行報導;德國的綠色和社會民主黨政治家則呼籲提高肉類稅以減少溫室氣體排放,建議將7%的肉類銷售稅率提高到19%。

目前IPCC已完成了第六次評估周期內兩份特別報告、一份方法學報告的發布,但無論是《全球升溫1.5℃》《氣候變化與土地》特別報告,還是《2006年IPCC國家溫室氣體清單指南》報告,其批准通過的程序都充滿了波折。就《氣候變化與土地》特別報告而言,由於涉及氣候變化減緩、適應、荒漠化、土地退化、糧食安全和溫室氣體通量等不同領域,參加全會評審(是「報告評審」還是「全會評審」擬或「會議審議」——表述在文章各處不一,請編輯核對)的各個國家都有各自的不同關切和優先事項,在全會審議過程中各方也都試圖在報告中加入己方關切,導致報告決策者摘要篇幅越來越長、腳註越加越多。這說明IPCC成員國對報告評估結論的分歧越來越大、彌合分歧的難度也越來越大,也預示了未來IPCC其他評估產品的批准通過流程將充滿波折。

相關焦點

  • ...原創首發:儘快推行糧食系統優化策略,減少全球溫室氣體排放
    ——減少全球溫室氣體排放不可忽視的環節 編譯:王巍 該研究指出即使化石燃料停止排放溫室氣體,僅全球糧食系統排放的溫室氣體就會使全球升溫幅度超過 1.5℃,甚至超過 2℃。如果我們想要實現這一《巴黎協定》的核心目標,就需要儘快對全球糧食系統做出重大調整。
  • 原來吃肉才是全球變暖罪魁禍首 畜牧業溫室氣體排放超過交通工具...
    這很大程度上是因為能源行業有錢,有錢就能控制媒體,將自己開發新業務包裝成拯救世界。另外一點就是,現在是否能源結構轉型時間點,為了爭奪誘人的國家補貼,全球能源行業都用盡力氣喊出自己的聲音。小編理解用新能源產業取代那些靠吃補貼活著的傳統能源工業的必要性,但是在氣候問題上,一味宣傳能源改革是不妥的。
  • 控制溫室氣體排放真的可望而不可及?
    中國政府制定了雄心勃勃的目標,控制二氧化碳和其他溫室氣體的排放,並承諾在2020年之前,將可再生能源提高到能源消耗量的15%左右。它還確定了到2010年單位GDP能耗降低20%的目標。但事實上,中國仍將嚴重依賴煤和其他礦物燃料,為迅猛增長的經濟提供能源。煤仍佔中國主要能源消耗的70%左右。目前在全國,一周就建成超過一家燒煤的電站。
  • 正確認識溫室氣體排放核算
    土地、海洋、礦產、能源等等固定的資源,均是引起戰爭的源頭。唯有大氣,全球共有,不能獨自佔有,不能封存。也正因為如此,大多數的國家在應對氣候變化,減少溫室氣體排放的問題上達成共識。中國政府高度重視氣候變化問題,堅持「共同但有區別的責任」。
  • 新研究稱溫室氣體排放的一半來自牲畜
    據英國《獨立報》報導,在這份由美國世界觀察研究所發表的論文中, 兩位世界銀行的環境顧問聲稱,肉食生產形成的排放佔全球排放總量的51%,而不是聯合國估計的18%。  他們表示,聯合國的數據從甲烷、土地使用和呼吸作用這3個重要方面嚴重低估了數百億頭牛、羊、豬、家禽以及其它動物排放的溫室氣體的影響。  他們的結論很可能在學術界激起激烈的爭論。
  • 嚴控溫室氣體和大氣汙染物排放
    根據中國溫室氣體清單(不包括土地利用、土地利用變化和林業,即LULUCF),2014年二氧化碳佔溫室氣體排放總量的84%,87%二氧化碳來自能源活動,88%的甲烷來自能源和農業活動,60%的氧化亞氮來自農業活動,而氫氟碳化物、全氟化碳、六氟化硫幾乎來自工業生產過程。相對而言,二氧化硫等傳統大氣汙染物與二氧化碳排放結構相似度較高。
  • 青島市召開區市級溫室氣體排放清單編制培訓會
    10月18日,青島市發改委牽頭組織召開區市級溫室氣體排放清單編制培訓會,各區市、高新區發改、經信、統計、環保、城市管理、交通運輸、農業等相關職能部門及相關技術支撐機構參加了培訓。會議邀請了中科院青島生物能源過程所的專家進行了專題培訓,對我國控制溫室氣體排放工作面臨形勢,碳達峰路徑研究,全市溫室氣體排放現狀及區市級清單編制數據需求等領域進行了解讀說明,並與各職能部門就第一輪數據提報中存在的問題進行了交流。
  • 山東省人民政府關於印發山東省「十二五」控制溫室氣體排放工作...
    各級、各部門要圍繞到2015年全省單位地區生產總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10年下降18%的目標,調整優化產業結構和能源結構,大力推進節能降耗,控制非能源活動溫室氣體排放,努力增加碳匯,加快形成以低碳為特徵的工業、能源、建築、交通等產業體系和消費模式。  各級、各部門要充分認識控制溫室氣體排放工作的重要性、緊迫性和艱巨性,將其納入總體工作布局,加強組織領導,健全管理機制。
  • ...天水市人民政府關於印發天水市十三五控制溫室氣體排放工作實施...
    生物質能方面,重點依託凱迪生物發電廠和秦州水家溝垃圾填埋氣發電廠,探索發展生物燃料乙醇、生物柴油和生物質直燃發電,結合農村戶用沼氣工程和大中型畜禽養殖場沼氣工程,實施大中型沼氣、秸稈氣化及發電工程,提升農村能源發展質量和水平,推進農村可再生能源示範建設。
  • 青海能源工業溫室氣體排放量增速下降明顯
    孫睿 攝中新網西寧6月23日電 (孫睿)記者23日從青海省生態環境廳獲悉,隨著近年來青海省實施清潔能源示範省建設,能源結構低碳化成效顯著,能源工業溫室氣體排放量增速下降明顯。青海省生態環境廳汙染物排放總量控制處工作人員介紹,為摸清青海全省溫室氣體排放量、結構及趨勢,有效支撐應對氣候變化及節能減排工作,青海省按照國家發布的《省級溫室氣體清單編制指南(試行)》、《IPCC國家溫室氣體清單編制指南》、國家溫室氣體清單通用報告表格等技術規範和要求,對全省能源活動、工業生產過程、農業活動、廢棄物處理、土地利用變化和林業五大領域持續開展省級溫室氣體清單編制工作
  • 溫室氣體排放的停止可能無法阻止全球變暖
    這篇論文標題為《一個地球系統模型顯示,即使在2020年停止所有人為溫室氣體排放,永久凍土也會自我持續融化》,作者是BI挪威商學院氣候戰略名譽教授喬根·蘭德斯(Jrgen Randers)和BI挪威商學院Ulrich Goluke教授。他們使用一個簡化的地球系統模型來研究從1850年到2500年不同的溫室氣體減排量對全球氣候變化的影響,並對全球溫度和海平面上升做出預測。
  • 中國畜禽糞便管理變化對溫室氣體排放的影響
    農業農村部設施農業節能與廢棄物處理重點實驗室摘 要畜禽糞便是重要的溫室氣體排放源,不同糞便管理方式對溫室氣體排放的影響差異顯著,科學分析我國畜禽糞便管理溫室氣體排放變化及其影響因素,對提高畜禽糞便管理和推進畜禽糞汙資源化利用,實現畜禽低碳養殖具有重要意義。
  • 溫室氣體排放過量 海水酸化威脅生物
    人類活動引起的二氧化碳等溫室氣體排放過量導致海水酸化程度加深,進而對海洋生物構成威脅。  海洋研究人員22日公布調查報告,認定酸性海水正從深海水域向淺海大陸架水域進軍,侵蝕海岸地區。  海水酸化  海洋向來是二氧化碳等溫室氣體的貯存器。
  • 中國糧食作物生命周期生產過程溫室氣體排放的研究進展及展望
    近二十年來,大量研究表明糧食作物田間生產過程是溫室氣體甲烷(CH4)和氧化亞氮(N2O)的重要排放源。伴隨著生命周期評價法(碳足跡)在農業領域的運用,越來越多的研究表明,除了田間生產過程以外,農業生產資料生產過程排放的溫室氣體同樣不可忽視。
  • 河北省「十三五」控制溫室氣體排放工作實施方案(全文)
    北極星大氣網訊:日前,北極星節能環保網獲悉,《河北省「十三五」控制溫室氣體排放工作實施方案》已經印發。全文如下:河北省人民政府關於印發河北省「十三五」控制溫室氣體排放工作實施方案的通知各市(含定州、辛集市)人民政府,各縣(市、區)人民政府、省政府有關部門:現將《河北省「十三五」控制溫室氣體排放工作實施方案》印發給你們,請結合本地本部門實際,認真貫徹執行。
  • 國務院關於印發「十三五」控制溫室氣體排放工作方案的通知
    控制畜禽溫室氣體排放,推進標準化規模養殖,推進畜禽廢棄物綜合利用,到2020年規模化養殖場、養殖小區配套建設廢棄物處理設施比例達到75%以上。開展低碳農業試點示範。(四)增加生態系統碳匯。建設全國碳排放權交易註冊登記系統及災備系統,建立長效、穩定的註冊登記系統管理機制。構建國家、地方、企業三級溫室氣體排放核算、報告與核查工作體系,建設重點企業溫室氣體排放數據報送系統。整合多方資源培養壯大碳交易專業技術支撐隊伍,編制統一培訓教材,建立考核評估制度,構建專業諮詢服務平臺,鼓勵有條件的省(區、市)建立全國碳排放權交易能力培訓中心。
  • 應對氣候變化 控制溫室氣體排放 刻不容緩!
    科學家發現,植物病害每年造成2200億美元的損失,而氣溫升高2度,植物病害率就增加兩倍,糧食安全警報拉響…… 這一切,跟全球氣候變暖和它帶來的極端天氣密切相關。
  • 稻米會排放大量溫室氣體,科學家在古亞洲農耕模式中找到解決方案
    稻米是最常見的主食之一,不過很多人卻不知道,稻米的溫室氣體排放量,卻是所有糧食中最高。近來美國研究顯示,稻米若採取間歇性淹水種植,乾濕交錯的土地將成為製造「氧化亞氮」(N2O)的微生物生存的環境;而採取水田耕種的稻田,則會製造適合更多「產生甲烷」的微生物生存的環境。吃「白飯」為什麼造成溫室效應?
  • 非二氧化碳溫室氣體排放被嚴重低估
    溫室氣體甲烷和一氧化二氮排放量一直被結構性低估,皆因使用的測量方法所致。 科學家佩特拉克朗為荷蘭能源研究中心(ECN)和代爾夫特理工大學(TU Delft,荷蘭)所進行的研究使用了測量這些溫室氣體排放的創新方法,這就是她得出的結論。克羅最近因為使用這個更精確的方法測量而獲得了她的博士學位,這一方法也部分地解決了系統性低估這個問題。
  • 官方:重點排放單位虛報瞞報溫室氣體排放報告最高罰三萬
    《辦法》提出,生態環境部根據國家溫室氣體排放控制要求,綜合考慮經濟增長、產業結構調整、能源結構優化、大氣汙染物排放協同控制等因素,制定碳排放配額總量確定與分配方案。省級生態環境主管部門應當根據生態環境部制定的碳排放配額總量確定與分配方案,向本行政區域內的重點排放單位分配規定年度的碳排放配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