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一份「全球碳排放量將在2018年創歷史新高」的報告,再次將全球變暖這個話題拉回了人們視野。通常,提起全球變暖,人們第一個想到的就是化石能源,油井上燃燒的火焰和發電廠冒出的黑白煙霧,刺痛著環保主義者們的眼睛,平原上佇立的風力發電機則是未來世界的圖騰。不過,全球變暖並沒有那麼簡單,新能源能否拯救世界,仍然要打一個問號。
前不久,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IPCC)在審查了6000項科學研究和參考文獻後,也發布了一份報告。在報告中,IPCC認為,我們的當務之急,是將氣溫增幅控制在1.5℃以內,而且不是基於現在的溫度,是工業化前的歷史平均氣溫相比。如果超過這個水平,就意味著2個字:失控。這種可怕的形勢,要求我們應當盡一切可能改善前進的道路。
這裡摘抄文章的一些關鍵部分,供讀者了解一下形勢的嚴峻程度。首先要知道的是,這份題為《全球變暖1.5℃的特別報告》是今年10月才發布的,因此,相較於3年前《巴黎協定》籤訂時,專家學者們對許多信息有了新的認識。其中最重要的一點是,科學家們認為,現有環境能夠承受的氣溫上升幅度,從《巴黎協定》約定的2℃縮小到了1.5℃。
在一連串氣候變化的影響之中,最直觀也最重要的是極端天氣頻率增高、海平面上升和北冰洋冰面融化。相較於原來的幅度,如果把氣溫上升控制在1.5℃,那麼到2100年,全球海平面將少升高10釐米;同時,北冰洋冰雪大範圍融化的次數,也將從每10年1次,下降至1世紀1次;珊瑚礁死亡比例也會從超過99%,減少到70-90%。2個數字的差距,或許就決定了相關生態系統未來能否恢復。
然而,形勢如此嚴峻,掌握了信息渠道的新老媒體卻仍在有意無意地誤導群眾。在這篇文章中,小編將介紹一些新東西,消除人們對氣候變化的刻板觀念。
掃清宣傳的迷霧
在這個時代,主流媒體一直在向人們灌輸一種觀念:化石能源——即煤炭、石油、天然氣——是氣候變化的罪魁禍首。這很大程度上是因為能源行業有錢,有錢就能控制媒體,將自己開發新業務包裝成拯救世界。另外一點就是,現在是否能源結構轉型時間點,為了爭奪誘人的國家補貼,全球能源行業都用盡力氣喊出自己的聲音。
小編理解用新能源產業取代那些靠吃補貼活著的傳統能源工業的必要性,但是在氣候問題上,一味宣傳能源改革是不妥的。除了建設一個100%可再生能源的星球,我們需要一些東西來幫助實現真正的可持續發展,比如極端環保主義者鼓吹的全素食主義。雖然這個觀念很荒謬,但是,畜牧業導致的排放,確實是應對全球變暖的大難題之一。
畜牧業的溫室氣體排放
事實上,相較於民間的漠不關心,學界對於畜牧業對環境的破壞和在全球變暖之中扮演的角色早有探討。幾十年來,已經大量的研究證明,牲畜在飼養過程中會排放大量溫室氣體,去年甚至有環保組織聲稱,牲畜已經是全球溫室氣體的主要來源,佔全球溫室氣體總量的14.5%,超過所有交通工具的排放總和。隨著混合動力汽車和電動汽車的激增,預計汽車排放量將下降。但全球肉類的消費量,卻可能在2050年比近年來增加76%。
然而,直到2014年,英國最大智庫查塔姆國際事務研究所的調查顯示,在接受調查的12個國家中,人們對畜牧業導致氣候變化的認知,明顯低於他們對其它行業相關作用的認知。64%的人將交通工具的廢氣排放當成是導致氣候變化的最大因素,只有29%的受訪者認為,肉類和奶製品的生產也要為溫室效應負責。不知道4年過去了,這種情況是否有所改善?
CNN曾經發表過一篇題為《素食拯救地球》(Go vegetarian, save the planet)的評論文章,文章開篇寫道:「隨著公眾的注意力集中在政策變化對氣候的影響上,我們可能會忽視造成氣候危機的一個重要因素:食品系統和我們的食品選擇。」聽起來很誇張,但其實是事實,我們生活條件轉好正加劇地球環境惡化,尤其是越來越多中國人效仿西方吃牛排,更加劇了這一趨勢。
在畜牧業中,39%的溫室氣體來自牲畜的腸道發酵,而不同牲畜排放的溫室氣體又是不同的,廣東人吃的雞和南京人吃的鴨,相較於西餐必備的牛排,完全可以稱得上綠色食品。據統計,1公斤牛肉會產生32.49千克二氧化碳,全球14億頭牛的排放佔畜牧業總排放量的66%,而600億隻雞的排放僅佔10%。
此外,相較於化石燃料燃燒產生的二氧化碳,甲烷的溫室效應要顯著得多,在未來10-20年,其對氣候的破壞性可能達到二氧化碳的86倍。而全球甲烷的最大來源是牛、羊這種反芻動物的反芻行為,1頭牛每天就會產生250-500升甲烷。
此外,畜牧業還要對另外一種強溫室效應氣體——一氧化二氮的排放負責。在美國,73%的一氧化二氮產生於牲畜養殖。這種氣體的威力比甲烷更大,其溫室效應是二氧化碳的310倍。
畜牧業帶來的土地災難
除了飼養的動物會產生大量溫室氣體,畜牧業的副作用還包括大量佔用土地。首先,畜牧業的牲畜佔用了全球 45% 的土地,飼養動物,尤其是牛羊,需要非常大的區域。9畝的土地每年可生產糧食 16783 公斤,但若用於畜牧業,每年僅能生產 170 公斤的肉類。此外,飼料的生產會消耗掉大量的農作物,有關研究表明,我們的穀物有40%~50%的流向是牲畜而非人類,甚至豆類的75%流向了牲畜,為了滿足種植需求,人類不得不持續開墾土地。
這種現象嚴重破壞了土壤的碳平衡。我們腳下的土層實際上儲存了不少碳,以往,動物和人類活動無法大規模翻動土壤時,逸散出來的少量碳還會被地表植物光合作用吸收,部分成為碳基糖,也就是植物活動的能量,部分以腐殖質的形式重新埋入地下,穩定地在下面待上幾個世紀。
然而,在現代農業中,大型機械可以將深達數十釐米的土地翻起,將沉寂了幾百甚至幾千年的碳翻出來。土壤碳接觸到氧,結合成二氧化碳,散逸到上層大氣中。同時,現代畜牧業將動物集中在一個區域內馴養,結果是當地植被被吃得一乾二淨,連根拔除,光合作用無從談起。同時,相較於放養,集中圈養地區的植被恢復得會更慢。
還有一個問題是,土壤中的諸多微生物,都需要碳作為「食物」。當土壤中的碳被釋放,微生物缺少食糧後,就會休眠甚至死亡。這會導致什麼後果?要知道,土壤中的氮和磷,都需要微生物的酵素轉化成植物可以吸收的形態才有用。在缺碳的土地上,磷肥一進到土裡,大部分的磷會迅速和土壤裡的無機物結合,成為植物無法利用的物質,同樣,在氮肥使用上,若沒有健康的土壤生物作用把氮轉化成植物可利用的形態,會有高達五成的氮流失。這導致的後果就是土壤產出下降,促使人們儘快開墾新土地,陷入惡性循環。
陸地最大「碳庫」的破壞
畜牧業對土地的佔用,迫使人們在土地開墾上開始擴張,其中,最惡劣的方向是開墾森林土地。地球上平均每秒有1 -2個足球場大的雨林遭到砍伐,主要用途就是放牧與種植飼養用作物。至今為止,畜牧業造成了多達91%亞馬遜雨林遭到破壞。
森林是陸地生態系統中最大的碳庫,在降低大氣中溫室氣體濃度、減緩全球氣候變暖中,具有十分重要的獨特作用。有資料說,森林面積雖然只佔陸地總面積的1/3,但森林植被區的碳儲量幾乎佔到了陸地碳庫總量的一半。正因如此,森林被破壞的後果也非常嚴重。此前有報告顯示,1993-2012年間,砍伐和氣候變化導致亞馬遜損失的碳匯能力達22億噸,相當於10年間整個亞馬遜盆地多個國家燃燒化石燃料的總碳排放量。
目前,畜牧業正在做出改變。一是通過改變飼料的組分來改變營養成分的代謝途徑及產物,從而改變牲畜氣體排放的組分。二是通過選擇優良的糞便處置方法,從而減少溫室氣體的排放量。三是減少養殖數量,提高繁殖性能、提高成活率、選擇優良性能牲畜。
同時,少吃肉也是改進方法之一。我國現在是全球肉類消費第一大國,消費了全球28%的肉類和乳製品,以及全球50%的豬肉。根據中國肉類協會2015年統計數據,目前我國人均肉類消費量是63公斤/年,比1978年增長了6倍;預計到2030年,將在現有基礎上增加近30公斤。與此同時,到2030年,中國因肉類消費而產生的溫室氣體排放量將增長50%以上。
國家應對氣候變化戰略研究和國際合作中心主任李俊峰表示,交通、能源和工業減排需要建設新的基礎設施,甚至是開發新技術,相比之下,畜牧業減排所需要的投入則要少得多。如果按照中國營養學會推薦的人均食肉量40-75克/日,以2015年我國人口數和排放量計算,當年可減排6.75億噸二氧化碳當量,相當於中國農業溫室氣體排放減少81%,全球農業溫室氣體排放減少12%。
本文來源前瞻網,轉載請註明來源。本文內容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本站只提供參考並不構成任何投資及應用建議。(若存在內容、版權或其它問題,請聯繫:service@qianzhan.com) 品牌合作與廣告投放請聯繫:0755-33015062 或 hezuo@qianzha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