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變暖是因為吃豬肉?溫室氣體排放量到底和豬肉有沒有關係?

2021-01-15 大臉科學視野

本文參加百家號 #科學了不起# 系列徵文賽。

自第二次工業革命以來,能源革命讓人類社會步入了發展的快車道,隨之帶來的氣候問題也開始變得越來越嚴重。全球變暖的話題每年都提,但是每年的成效似乎都微乎其微。這回全球變暖的鍋又甩給了中國。

環保組織WildAid(野生救援)曾向中國人發出呼籲:少吃豬肉,保護地球。原因是,中國消耗的肉食比其他國家都多,其中豬肉消耗量佔據全球豬肉消耗總量的一半。

同樣的言論也曾在2014年出現在英國的《經濟學人》當中,他們認定中國人養豬、吃豬肉大概率造成了全球變暖的事實。

是什麼讓國外有了如此的看法,到底是科學推理還是另有陰謀?這一切還得從畜牧業的溫室氣體排放和全球變暖的關係說起。

我們一直認為溫室氣體就是二氧化碳,其實這並不準確。有一種氣體能夠產生比二氧化碳更強的溫室效應,那就是甲烷。它所能產生的溫室效應是二氧化碳的22倍。

儘管甲烷屬於燃料,但是隨著科技的進步,我們空氣中的甲烷含量也已經開始增長。我們常吃的牛羊等這些反芻動物放的屁中就存在甲烷。

多年來,學界除了關注化石燃料引發的氣候變暖外,也慢慢注意到畜牧業對於環境的破壞以及在全球變暖中扮演的角色。

研究證明,牲畜在飼養過程中會排放大量甲烷氣體。在畜牧業中,來自牲畜腸道發酵的溫室氣體更是達到39%。據調查,每生產1公斤牛肉就會產生32.49千克的二氧化碳當量的甲烷氣體。

聯合國糧農組織(FAO)也在報告指出,全球約18%的溫室氣體排放源自飼養牲畜,是造成全球變暖的主要因素之一。國際專家甚至建議「多吃菜少吃肉」來對抗全球變暖。

不過這些就能稱為甩鍋中國的證據嗎?這確實是國外某些媒體的武斷,甚至有些陰謀論的成分。

首先,儘管畜牧業對於全球變暖的影響已經有多項研究證實,但是人類消費的肉類卻不止豬肉一種。從數據來看,豬肉都不及其他肉類總和的一半。

如果真的要按吃肉來算,中國也不算人均吃肉最多的國家。根據FAO的數據,世界上人均年消費肉類最高的前5個國家分別是紐西蘭(126.9kg),澳大利亞(121.2kg)千克,美國(117.6kg),奧地利(106.4kg),以色列(102kg),根本看不到中國的身影。

其實在聯合國的報告中,科學家們除了提倡多吃菜少吃肉,還指出要合理利用土地,多植樹造林,並且減少人類對樹木的砍伐,這樣才能更有效地讓其吸收人畜所產生的二氧化碳,以對抗全球變暖。

但是國外媒體卻截取部分結果片面理解,同時對於歐美等國家常吃的牛肉更是隻字不提。因為,總體衡量,生產同等數量的牛肉,比生產豬肉要多排放11~15倍的溫室氣體。

吃豬肉導致全球變暖的這個鍋,我們真的不背。國外不應當只拿豬說事,也不能只拿中國說事,而是需要意識到全球所有國家都應團結一致,為節能減排這一共同目標行動。

往期回顧:

地球氣候正墜入不可逆臨界點,聯合國警告:「氣候難民」或將誕生

意念時代來了?馬斯克:腦機接口一年內植入人腦,大腦或能被修復

相關焦點

  • 環保組織稱中國人吃豬肉多致全球變暖?!這鍋你背嗎?
    聯合國糧食及農業組織FAO報告指出,全球約18%的溫室氣體排放源自飼養牲畜,是造成全球變暖的主要因素之一。今年,環保組織「野生救援」曾向中國人發出呼籲:少吃豬肉,保護地球。理由是,中國消耗的肉食比其他國家都多,其中豬肉消耗量佔據全球豬肉消耗總量的一半。
  • 又一溫室氣體元兇被揪出!全球變暖誰該負責?我們真得認真思考
    全球變暖一直是環境問題中人們最關注的話題,尤其是2020年這一年的發生的事情,更讓人們對全球變暖引發的各種次生災害有了更深刻的認識。多年以來,科學家一直認為化石燃料的燃燒一直是溫室氣體產生的最大元兇,然而,這一論斷卻不斷被新的研究所打破。
  • 有機養殖業製造的溫室氣體並不比常規養殖的少
    來自慕尼黑工業大學,格賴夫斯瓦爾德大學和奧格斯堡大學的三位研究人員發現,生產有機肉的過程,溫室氣體排放與常規肉的生產過程大致相同。 Maximilian Pieper,Amelie Michalke和Tobias Gaugler在《自然通訊》上發表論文,描述了全球糧食生產對氣候變化的實際影響。 隨著地球持續變暖,研究人員繼續致力於更好地了解溫室氣體的排放源。在這項新工作中,研究人員分析了與糧食生產相關的溫室氣體排放。
  • 全球變暖問題嚴峻 各國力爭減少溫室氣體排放量
    大氣中的二氧化碳(CO2)是植物光合作用合成碳水化合物的原料,但同時,它又是具有溫室效應的氣體,對地球熱量平衡有重要影響。二氧化碳濃度增加會引起全球氣溫上升。而氣溫升高將導致兩極冰蓋縮小,融化的雪水可使海平面上升20~140cm,對海岸城市會有嚴重危害。
  • 如果沒有人類排放溫室氣體,地球會不會發生「全球變暖」現象?
    全球變暖問題的公眾了解程度如此之高,不僅僅是因為該問題是全球性的,而更多是因為全球變暖問題的背後存在著眾多國際勢力的博弈。目前,普遍認為全球變暖的原因是人類大量排放以二氧化碳為代表的溫室氣體,導致大氣的保溫作用增強,從而使得全球溫度升高。
  • 牲畜釋放的氣體佔全球溫室氣體排放量15%,佔比最重是奶牛!
    關注一則最新消息,科學家稱全球變暖的原因或許是因為奶牛放屁!目前全球各國科學家進入到了緊張的討論中,對全球變暖真是世界一大難題,不過真的要怪奶牛嗎?你還別說這跟奶牛的氣體排放真的有關係的。
  • 2015年全球溫室氣體排放量首次下降:中國立大功
    2015年,全球溫室氣體排放量將下降此前,全球溫室氣體曾經有過下降記錄,但彼時是在2007年開始的金融危機(經濟衰退)期間。當然,該文章作者也警示,這種下降有可能是暫時的,為了避免全球變暖的危險,各國依舊需要實現從石化能源向清潔能源的轉型。
  • 全球變暖即將再提速?英國專家警告:溫室氣體「正反饋」啟動!
    我們地球的氣候正變得越來越溫暖,這是無可否認的事實,但關於變暖的原因,科學家們至今仍然有不少說法。現在來自英國生態與水文中心的新研究發現,地球上的溼地和永久凍土正帶來巨量的天然溫室氣體排放,這使得人類需要更努力的控制溫室氣體排放,才能夠實現《巴黎協定》的目標。
  • 原來吃肉才是全球變暖罪魁禍首 畜牧業溫室氣體排放超過交通工具...
    通常,提起全球變暖,人們第一個想到的就是化石能源,油井上燃燒的火焰和發電廠冒出的黑白煙霧,刺痛著環保主義者們的眼睛,平原上佇立的風力發電機則是未來世界的圖騰。不過,全球變暖並沒有那麼簡單,新能源能否拯救世界,仍然要打一個問號。前不久,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IPCC)在審查了6000項科學研究和參考文獻後,也發布了一份報告。
  • 豬肉身上的紅藍印章到底是什麼意思?和豬的種類有什麼關係呢?
    豬肉身上的紅藍印章到底是什麼意思?和豬的種類有什麼關係呢?我們平時經常會吃到豬肉,超市和菜市場賣豬肉的地方也是非常的多,豬肉的吃法也很多,可以直接燉著吃,也可以炒菜吃,還可以煲湯,不同的做法有不同的味道,不管是哪種做法,都可以讓豬肉在一定程度上達到最好吃的口感,我們在去超市購買豬肉的時候可以發現,豬肉上都會有一個蓋章,有的豬肉上是藍色的,有的豬肉上是紅色的,這些蓋章有什麼區別呢?
  • 溫室效應和人類無關?如果沒有人類,地球仍然進入全球變暖階段!
    對於這種情況,科學家把所有的行為怪到了人類頭上,尤其是工業革命後,人類肆意的向大氣層中排放溫室氣體,所以才導致地球氣候多變,最近幾天科學家研究發現,這一切很有可能和人類沒有關係,即便沒有人類地球也會走到現在這般模樣,為什麼這麼說呢?溫室效應和人類無關?
  • 研究顯示:今年全球溫室氣體排放量達到歷史最高點
    據《今日美國》報導,一項最新的研究顯示,全球變暖的主要元兇:二氧化碳的排放,在2018年達到歷史最高值。這是史丹福大學全球碳排放項目的研究成果,該項目的發起人羅布傑克遜表示,目前全球二氧化碳的排放量「比數百萬年來都要高」。
  • 日本溫室氣體排放量連續4年減少
    【環球網報導 記者 王歡】據日本共同社11月30日報導,日本環境省30日公布的國內2017年度溫室氣體排放量初值顯示,換算成二氧化碳為12.94億噸,較上年度減少1%,連續4年下降。擴大引進可再生能源及核電站的重啟被指為主要原因。另一方面,用作空調製冷劑等的具有強力溫室效應的氟利昂替代物的排放有所增加。冬季煤油取暖也導致家庭的排放量增加,總體降幅較小。
  • 溫室氣體減排創紀錄,全球變暖要停嗎,專家:非也
    英國東安格利亞大學、英國埃克塞特大學和全球碳項目2020年12月聯合發布的報告顯示,因疫情導致人類經濟活動收縮,2020年全球溫室氣體排放量減少約24億噸,較2019年下降7%,創下有記錄以來最大降幅。這是個什麼概念呢?這樣的量大約相當於正常年份印度的所有二氧化碳排放量。
  • 美國豬肉的碳與環境足跡
    現今美國的生產模式利用收集、處理和循環再造技術,將廢料蘊含的養份轉化成肥料,透過最佳的實踐和作業降低徑流汙染、氣味及其它排放。根據美國環保局最近發表的溫室氣體排放報告指出,養殖業佔全國溫室氣體排放總量2.4%,豬肉產業受惠於豬只飼料及糞肥管理的改善,排放量僅0.33%, 而豬肉生產商對於履行公民責任和睦鄰的觀念也非常重視。
  • 2015年全球塑料的溫室氣體排放量高達17億噸
    (Strategies to Reduce the Global Carbon Footprint of Plastics)的文章顯示,2015年全球常規塑料的全生命周期溫室氣體排放量為17億噸二氧化碳當量。
  • 全球溫室氣體中的甲烷排放達到歷史新高
    過去十年由於人類對能源和肉食的需求不斷提高,導致溫室氣體甲烷 (methane, CH4) 排放量增加了 9% 。溫室氣體中吸收熱能高的甲烷主要來自石油和農業畜牧業生產,對全球氣溫升高影響嚴重,在全球甲烷排放普遍升高的背景下只有歐洲排放量下降。
  • 即使完全停止排放溫室氣體也不會停止全球變暖
    挪威科學家已經建立了一種預測性氣候模型,其中他們考慮了各種減少人為溫室氣體排放的方案。結果表明,即使排放量減少到零,溫度也將繼續上升至少一百年。這項工作發表在《科學報告》上。奧斯陸挪威商學院的研究人員,約爾根·蘭德斯( Jorgen Randers)和烏爾裡希·古魯克(Ulrich Goluke)開發了他們自己的氣候變化模型,涵蓋了從1850年到現在的時期,並基於模擬結果,他們預測了全球溫度和海平面上升的變化2500年之前。
  • 全球溫室氣體濃度再創新高
    該報告還著重闡述了不斷攀升的二氧化碳和水汽濃度之間的相互作用和放大效應。儘管存留時間較短,但水汽本身也是主要溫室氣體之一。增暖的空氣可以吸收更多的水汽,而地表溫度的增加導致全球水汽濃度上升,這又進一步加重了溫室效應。二氧化碳濃度不斷上升將導致熱能和水汽增暖的異常偏高。  「每年我們都報告溫室氣體濃度又創新高,每年我們都在說時間緊迫。
  • 全球變暖的主要原因或並非溫室氣體!
    一直以來,導致全球變暖最主要的原因都被認為是因為人類的生產生活排放了大量的溫室氣體。其中溫室氣體主要包括二氧化碳,甲烷等,所以許多科學家們都呼籲我們要節能減排,使用清潔能源的產品,要低碳生活,從生活的各個方面來減少二氧化碳的排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