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通業是全球溫室氣體第二大排放源

2021-01-21 中國新聞網

  交通業是全球溫室氣體的第二大排放源。以歐盟為例,2010年歐盟27國排放了47.21億噸溫室氣體,其中交通部門貢獻了9.31億噸,比重為19.72%,僅次於能源部門。因此,世界各國都非常重視推進交通運輸的低碳化。

  歸納起來,世界各國發展城市低碳交通的基本策略包括避免(Avoid)、轉移(Shift)以及改善(Improve)3種。

  避免策略,強調城市總體規劃對城市交通需求的調控作用,通過合理的城市空間形態、功能分區和土地利用,從源頭上避免產生不必要的交通需求,主要包括減少出行次數和縮短出行距離等,從而減少交通碳排放。

  避免策略一般是通過在城市規劃中貫徹多中心空間布局,鼓勵土地多種用途綜合開發,注重土地、建築的多功能混合使用,進行公共運輸導向性土地開發等,形成交通友好型的城市土地利用結構,使人們能夠以更短時間、近距離地到達工作和購物等地點,減少交通出行需求。

  例如,德國鼓勵城市集約化的土地開發模式,強調城市工作與居住的平衡,每一個地塊的開發都需要強制制定用地與交通的整合規劃。法國巴黎為緩解舊城區的人口和交通壓力、保護歷史風貌,上世紀50年代在市郊建設拉德芳斯區,將工作、居住、休閒三者相融合,強調商務辦公的配比不得高於50%,在商務區內穿插布置住宅、商業等,使新區市民就近出行,減少人們的出行距離,從而減少碳排放。

  避免策略還包括對特定區域實施交通控制,減少城市中心區的交通流量和大氣汙染。倫敦從2012年1月開始建立交通低排放區(LEZ),低碳排放區的目的是遏制在這一地區駕駛汙染較大的車輛,以改善倫敦的空氣品質。

  義大利的城市基本上實行區域劃分,控制進入市中心地區汽車的數量。如羅馬將市域內劃分為古城區、市中心區、綠色區域、外環區域和其餘區域等5個區域,其中古城區嚴格限制車輛進入;紫色區域為市中心區,為嚴格監控區域,只有特定車輛憑許可證才可以進入,如區域內的居民車輛、計程車等;綠色區域為非環保車輛限制區和多方式換乘區域,鼓勵乘客在此區域換乘公共運輸方式進入市中心或古城區。

  轉移策略,即將原先由碳排放強度高的交通方式承擔的交通量轉移到碳排放強度低的交通方式上,從而實現在貨物、乘客運輸量相同的前提下,減少二氧化碳排放的目的。實際上轉移策略是基於低碳發展的交通結構調整。

  發展城市公共運輸有助於實現交通的節能減排。日本對交通工具碳排放的監測表明,公共大客車單位運輸量的二氧化碳排放僅有私人汽車的30%左右,軌道交通的排放量更低,步行和自行車等慢行交通方式則是零碳排放交通。

  德國政府大力支持城市公共運輸和慢行系統的發展,重視公共運輸系統的整合開發和運營,並建設了集通勤鐵路、軌道交通、快速公交、普通公交為一體的無縫銜接系統。通過公交優先發展和慢行交通設施投入,使得低碳交通出行的整體模式比例高達40%,其中自行車與步行的出行比例達到32%。

  倫敦公共運輸佔機動化交通的比例達到45%,其中中心城區公共運輸出行的比例更高:中心城區內的出行中,步行或自行車所佔比例最大;在城區外私人小汽車是最主要的出行方式,而在早尖峰時段進入中心城區的交通方式90%是公共汽車、火車或者地鐵。

  巴西庫裡蒂巴在提高城市公共運輸覆蓋密度方面可謂全球的典範。為減少汽車汙染,方便市民出行,庫裡蒂巴市政府規劃建立了快捷的城市公交系統。車站布點密集,在市內任何一個地方,步行5分鐘就可以找到最近的車站,3/4的市民出行選擇乘坐公交車。

  對貨物運輸而言,日本實現減排的主要措施是通過轉移策略提高卡車運輸效率。主要做法有:一是推廣使用重型卡車,通過車輛重型化使單位運輸量的排放降低。二是儘可能減少私人貨運,充分利用商業化貨運,商業化貨運與私人貨運的比率結構由1997財年的77.2∶100上升到2006財年的87.2∶100。

  此外,日本設立綠色物流夥伴會議機制,經產省實行財政補助支援,儘可能地將貨物轉向海運、鐵路運輸。雖然鐵路或海運的運輸效率可能不如卡車運輸,但是經過政府倡導和社會宣傳,日本運輸企業出於社會責任和贏得社會聲譽考慮會主動選擇部分貨物採取鐵路運輸。據估計,日本通過轉移策略帶來的卡車貨運減排效果佔到卡車貨運全部減排效果的70%。

  改善策略,是指改善原有交通工具的能耗和排放水平,減少交通工具單位行駛裡程的碳排放量,從而實現在同樣交通方式、同樣交通出行距離的前提下,減少二氧化碳排放量的效果。改善策略本質上是低碳交通工具的研發與應用。

  節能和新能源汽車是未來發展的趨勢,既可以減少對化石能源的依賴,還能減少汽車尾氣的排放。各國非常重視車輛的節能技術發展,政府也通過標準、財稅等政策推廣節能低碳交通工具的應用。

  許多國家發布了關於汽車能耗與尾氣排放的國家標準。日本政府自1999年開始推行「領跑者制度(Top-runner)」,即根據當前市場上汽車廠商中車輛燃油經濟性能最佳的公司的績效,並考慮未來技術進步的因素,設定一個比這一最佳燃油經濟性績效更高的標準,推動廠商提高汽車燃油經濟性和排放標準。

  日本對每輛汽車實行標籤制度,將車輛的燃油經濟性能和排放績效標籤貼於汽車後玻璃上。要求汽車產品必須在規定年限內達標,否則將受警告、公告、命令、罰款等處罰。引入領跑者方法後,日本汽車的燃料經濟性得到明顯改善,至2007年底大約80%的新汽油車達到了2010年的燃料經濟性目標,平均能耗比2005年提高了28%。

  各國政府為支持節能環保汽車的生產,激勵用戶購買和使用節能低排汽車,普遍出臺相應的稅收減免政策。日本免除新能源汽車的購置稅,並給予減免50%車輛使用稅的優惠稅收政策,對低排放、高燃油經濟性的傳統能源車輛也給予一定的稅收減免。法國於2008年頒布了「超級獎金(Superbonus)」計劃,鼓勵淘汰使用時間超過15年的舊汽車。德國於2009年頒布了新機動車稅制體系,除了同樣鼓勵淘汰老舊汽車外,還根據汽車的排量大小實行不同的稅收。

  交通的智能化、信息化也是改善策略的重要內容。車輛在擁擠狀態中排放的二氧化碳要遠高於高速行駛中二氧化碳的排放量。日本通過廣泛應用智能交通系統(ITS)提高道路使用效率,通過採用車輛信息交通系統(VICS)、電子收費系統(ETC)等智能交通技術,提高了車輛行駛速度,緩解了交通擁擠狀況,進而提高燃油效率,實現交通減排。

  作者單位: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綜合運輸研究所

  □相關連結

  新加坡嚴格控制

  私車增速

  新加坡目前擁有機動車總量超過93萬輛,其中私家車佔一半以上。由於國土面積狹小,土地資源十分有限,不可能將大量的土地用於交通網絡及停車設施的建設,因此,新加坡政府嚴格限制汽車的發展,特別是嚴格限制私人購買小汽車。此舉有效減少了機動車尾氣帶來的汙染。

  新加坡政府主要通過推行擁車證制度和收取電子公路費這兩種手段來實現對汽車總量的控制。擁車證制度是新加坡特有的一種制度,在這一制度下,想要購買新車的人,必須在註冊車輛之前標購一張擁車證。

  擁車證有效期為10年,其發放數量由政府控制,購車者以競標方式獲得,擁車證價格依市場供求關係上下浮動。政府在綜合考慮上年汽車總數、每年固定的增加額度、報廢汽車數量等因素的基礎上,計算出當年的擁車證配額,同時也會根據實際情況作出進一步調整。

  在新加坡,不僅購買汽車的代價很高,使用汽車的成本也不低。除汽油費、停車費、維修保養費、保險費、路稅等必不可少的費用外,還要負擔新加坡特有的電子公路收費。

  新加坡的電子公路收費系統由收費閘門、攝像機、傳感器、電腦控制中心等部分組成,1998年開始投入使用。這一系統在進入市中心的各條道路上建有閘門,根據用者付費的原則,在不同時段,對進入市中心的車輛收取0.5新元至2.5新元不等的費用,以便達到限制市中心車輛總數、平衡車流、使整體交通環境更為順暢的目的。  李連成

相關焦點

  • 科學家稱農業源溫室氣體排放是「生存排放」
    據《中國農業工程學報》2008年10月報導,農業源溫室氣體排放佔我國溫室氣體排放總量的17%,但來自農業源的排放是農業生產的自然過程,農業源的溫室氣體排放屬於「生存排放」。研究表明,通過改善反芻動物營養、推廣稻田間歇灌溉、建設沼氣、推行緩釋肥、長效肥料可以減緩農業源溫室氣體排放,但急需進行技術和經濟性評估。
  • 減緩農業源溫室氣體排放亟須評估
    本報訊 「農業源溫室氣體排放佔我國溫室氣體排放總量的17%,但來自農業源的排放是農業生產的自然過程,農業源的溫室氣體排放屬於『生存排放』。
  • 研究人員發現河源區域為全球溫室氣體重要排放源
    全球溫室氣體(GHGs)排放持續增長,引發全球變暖等一系列重要生態環境問題。為應對和解決全球變暖問題,首先需要釐清全球GHGs的主要源匯途徑。在傳統全球碳循環研究中,河流生態系統僅作為陸地碳庫通往海洋碳庫的一個傳輸通道,加之總面積相對較小,一般不納入碳源或碳匯估算過程。
  • 全球溫室氣體中的甲烷排放達到歷史新高
    過去十年由於人類對能源和肉食的需求不斷提高,導致溫室氣體甲烷 (methane, CH4) 排放量增加了 9% 。溫室氣體中吸收熱能高的甲烷主要來自石油和農業畜牧業生產,對全球氣溫升高影響嚴重,在全球甲烷排放普遍升高的背景下只有歐洲排放量下降。
  • 中國畜禽糞便管理變化對溫室氣體排放的影響
    農業農村部設施農業節能與廢棄物處理重點實驗室摘 要畜禽糞便是重要的溫室氣體排放源,不同糞便管理方式對溫室氣體排放的影響差異顯著,科學分析我國畜禽糞便管理溫室氣體排放變化及其影響因素,對提高畜禽糞便管理和推進畜禽糞汙資源化利用,實現畜禽低碳養殖具有重要意義。
  • 甲烷氣體模塊FSM-T-01用於第二大溫室氣體甲烷濃度監測
    在地球上,溫室氣體的影響可以說是當今人類的重要問題。它對全球溫度的影響已達到「新高度」,現在可以說二氧化碳是主要的影響源。但是,除了二氧化碳之外,科學家最近還發現,第二大溫室氣體甲烷排放量可能已創下新的「記錄」,這意味著人類甲烷排放量被大大低估了,其影響已經與碳排放越來越近了。可以這麼說,甲烷是地球上第二大溫室氣體。
  • 正確認識溫室氣體排放核算
    一方面它們使地球表面變得更暖,科學家研究表明:如果沒有溫室氣體的保護,地球上的年平均氣溫將降低至-23℃,而正是因為它們的存在,我們才能在年平均氣溫14℃的地球上生活;另一方面,導致了全球變暖和極端氣候事件頻繁發生為特徵的氣候變化。由於人類活動排放了大量的溫室氣體,破壞了自然活動釋放的溫室氣體在大氣中的平衡,且短時期內不能恢復。
  • 溫室氣體排放為零後全球氣溫或仍上升
    原標題:溫室氣體排放為零後 全球氣溫或仍上升 自然科研旗下《科學報告》日前發表了一項氣候科學報告,歐洲研究團隊建立了一個「減複雜度地球系統模型」(ESCIMO),在對跨650年的全球氣候進行模擬後得出結論:即使人為導致的溫室氣體排放能夠降為零,在今後的幾個世紀裡,全球氣溫可能仍會繼續上升。
  • 溫室氣體排放為零後 全球氣溫或仍上升
    跨650年地球系統模型表明溫室氣體排放為零後 全球氣溫或仍上升科技日報訊 (記者張夢然)自然科研旗下《科學報告》日前發表了一項氣候科學報告,歐洲研究團隊建立了一個「減複雜度地球系統模型」(ESCIMO),在對跨650年的全球氣候進行模擬後得出結論:即使人為導致的溫室氣體排放能夠降為零,在今後的幾個世紀裡,全球氣溫可能仍會繼續上升。
  • 溫室氣體排放的停止可能無法阻止全球變暖
    僅僅停止排放可能不再足以阻止全球變暖。最新研究認為,現在是投資積極的碳捕獲的時候了。  根據近日發表在期刊《科學報告》(Scientific Reports)的關於1850年至2500年之間全球氣候覆雜性的簡化模型,即使人類所導致的溫室氣體排放能夠減少到零,全球溫度仍可能在之後的幾個世紀裡繼續上升。
  • 即使完全停止排放溫室氣體也不會停止全球變暖
    科學家表明,如果現在停止向大氣中排放的所有人為源,地球上的溫度仍將繼續升高。挪威科學家已經建立了一種預測性氣候模型,其中他們考慮了各種減少人為溫室氣體排放的方案。結果表明,即使排放量減少到零,溫度也將繼續上升至少一百年。這項工作發表在《科學報告》上。
  • 導致全球變暖的第二大溫室氣體,你知道是什麼嗎?
    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NASA)最近製作出導致全球變暖的第二大溫室氣體——甲烷的3D視圖,從中可以發現其地面來源的多樣性以及在大氣中的運動行為
  • 《組織的溫室氣體排放量化和報告指南》的政策解讀
    第二章規範性引用文件,列出了該標準在制(修)定過程中引用的規範文件信息。  第三章術語和定義,詳細列出了組織進行溫室氣體排放量化和報告過程中各事項所涉及的術語、含義及其引用情況。  第十章編制溫室氣體清單和報告,規定了溫室氣體清單和報告編制內容、格式要求。  附錄主要包括溫室氣體清單模板、溫室氣體排放報告框架、常見排放源及其活動數據來源的示例、各排放源排放因子參考表。  參考文獻主要列舉了《指南》制修訂過程中參考的文獻資料信息。
  • 嚴控溫室氣體和大氣汙染物排放
    大氣汙染物主要包括細顆粒物(PM2.5)、臭氧(O3)、二氧化硫(SO2)、氮氧化物(NOx)等,溫室氣體包括二氧化碳(CO2)和甲烷(CH4)等非二氧化碳溫室氣體。無論是空氣汙染物還是溫室氣體,其人為來源結構都存在一定差異。如2018年發布的北京大氣細顆粒物源解析結果,移動源獨大,佔比達到45%。
  • 新研究稱溫室氣體排放的一半來自牲畜
    據英國《獨立報》報導,在這份由美國世界觀察研究所發表的論文中, 兩位世界銀行的環境顧問聲稱,肉食生產形成的排放佔全球排放總量的51%,而不是聯合國估計的18%。  他們表示,聯合國的數據從甲烷、土地使用和呼吸作用這3個重要方面嚴重低估了數百億頭牛、羊、豬、家禽以及其它動物排放的溫室氣體的影響。  他們的結論很可能在學術界激起激烈的爭論。
  • 國際最新研究:溫室氣體排放為零後 全球氣溫或仍上升
    自然科研旗下《科學報告》日前發表了一項氣候科學報告,歐洲研究團隊建立了一個「減複雜度地球系統模型」(ESCIMO),在對跨650年的全球氣候進行模擬後得出結論:即使人為導致的溫室氣體排放能夠降為零,在今後的幾個世紀裡,全球氣溫可能仍會繼續上升。針對這一結果,團隊鼓勵其他研究人員使用不同模型進行探究。
  • 中國糧食作物生命周期生產過程溫室氣體排放的研究進展及展望
    近二十年來,大量研究表明糧食作物田間生產過程是溫室氣體甲烷(CH4)和氧化亞氮(N2O)的重要排放源。伴隨著生命周期評價法(碳足跡)在農業領域的運用,越來越多的研究表明,除了田間生產過程以外,農業生產資料生產過程排放的溫室氣體同樣不可忽視。
  • 減少溫室氣體排放也能賺錢(圖)
    溫室氣體排放權交易,也稱「碳交易」。由於發達國家減排二氧化碳成本很高,《京都議定書》建立了清潔發展機制(CDM),發達國家或者企業幫助發展中國家每分解一噸標準二氧化碳的溫室氣體,就可以獲得一噸標準二氧化碳溫室氣體的排放權。
  • 植物不排放溫室氣體甲烷
    (圖片提供:Srimathy Sriskantharajah) 一項新的研究表明,植物並不會排放重要的溫室氣體甲烷,這一發現與2006年公布的另一項頗受爭議的結論形成了鮮明對比。事實上,植物似乎僅僅是傳遞了最初由土壤微生物形成的溫室氣體。 甲烷的來源可謂多種多樣,包括氣體洩漏、森林火災,當然還少不了母牛打嗝。
  • 我國完善溫室氣體排放核算規則
    我國政府相關管理部門對溫室氣體排放核算及報告工作進行了規範與完善,國家、試點地方層面先後推出溫室氣體排放核算和報告規則,有效解決了溫室氣體排放標準缺失、核算方法不統一等問題,為相關企業開展溫室氣體排放核算與報告工作提供方法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