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典斯德哥爾摩環境研究所發表研究報告,闡明空氣汙染、健康和氣候變化、燃燒過程、運輸和農業之間的相互聯繫。在燃燒的情況下,二氧化碳排放是長期氣候變化的原因;然而,燃燒過程也會排放空氣汙染物,其中一些是短期氣候汙染物(short-lived climate pollutants ,簡稱SLCP)。
例如,從化石燃料開採中釋放出來的甲烷,除了是僅次於二氧化碳的第二大溫室氣體外,也是一種SLCP。這意味著甲烷的壽命相對較短(在大氣中的壽命約為12年),因此減少甲烷排放可以實現溫度的快速降低。重要的是,甲烷也是導致對流層臭氧形成的前體,而臭氧是一種影響人類健康和作物產量的空氣汙染物。因此,減少甲烷排放對氣候變化、健康和農業有三重好處。
黑碳是另一種SLCP,由化石燃料和生物質燃燒產生,也可引起全球和區域氣候變化。黑炭還可形成小顆粒物(PM2.5)的一部分,嚴重影響人類健康。因此,減少黑碳排放既有利於氣候變化,也有利於人類健康。在減少對健康的影響方面尤其有效,因為降低黑碳排放問題還能減少形成PM2.5的其他空氣汙染物,如氮氧化物、二氧化硫和有機碳。
因此,迅速採取行動減少二氧化碳是必要的,但同時也需要對短期氣候汙染物(SLCPs)採取行動,因為SLCPs是一種也使氣候變暖的空氣汙染物。根據聯合國IPCC的研究報告,到2030年甲烷和炭黑的排放量需要減少35%,氫氟碳化合物的排放量需要減少70-80%。
一般來說,通過消除溫室氣體使社會脫碳的技術和戰略也將減少空氣汙染,包括能源效率、可再生能源、電動汽車(理想情況下使用可再生能源),以及向公共運輸、步行和騎自行車的模式轉變。例如,推動以可再生能源為動力的電動汽車的發展,有可能減少空氣汙染和二氧化碳排放。
然而,有一些解決空氣汙染的措施並不能解決氣候變化問題。例如,電廠末端排放控制措施可以去除化石燃料燃燒產生的氮氧化物或二氧化硫,但不會減少導致氣候變化的二氧化碳排放。因此,僅對化石燃料廢氣採用末端排放措施並不是一個氣候友好的解決方案。為了實現控制溫升1.5°C的目標,我們需要迅速採取行動,減少短期氣候汙染物,特別是甲烷、黑炭和氫氟碳化合物,同時大幅減少二氧化碳排放。
全球立即、廣泛、協調地採取行動減少這些SLCP,可在2050年前防止超過0.5°C的溫升。但是,減少SLCPs的措施有點像止痛藥:在短期內有效地減輕疼痛,因此非常受歡迎,但我們仍然需要在長期內研究疼痛的原因(二氧化碳排放)來徹底解決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