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臭氧層正逐漸恢復 溫室氣體排放減少

2020-12-05 中國新聞網

地球臭氧層正逐漸恢復 溫室氣體排放減少

2014-09-12 10:08:28來源:科技日報作者:責任編輯:上官雲

  科技日報聯合國9月10電 (記者王心見)聯合國環境規劃署和世界氣象組織10日在紐約聯合國總部聯合舉行的新聞發布會上表示,經過國際社會的努力,地球臭氧層幾十年內有望恢復到1980年代水平。

  由36個國家的近300位科學家對地球臭氧層進行了一項評估。根據評估結果完成的《2014年臭氧層消耗科學評估報告》,是四年來有關該主題的首份全面更新報告。

  報告顯示,根據《關於消耗臭氧層物質的蒙特婁議定書》(簡稱《蒙特婁議定書》)採取的行動正在幫助臭氧層恢復到1980年的基準水平。議定書實施以來,破壞臭氧層的氟氯化碳等氣體在大氣中的豐度逐漸降低。1980年代和1990年代初,全球大部分地區的空氣臭氧含量都有所減少,但2000年以來基本保持不變,而近年有跡象表明臭氧層正在逐漸恢復。如果議定書能得到全面執行,中緯度地區和北極上空的臭氧層有望本世紀中葉前恢復到該水平,南極部分地區有望晚些時候達到該水平。

  報告顯示,《蒙特婁議定書》為減少溫室氣體排放也做出了巨大貢獻。1987年消耗臭氧層物質的排放量相當於每年100億噸二氧化碳當量,但目前這些排放已經減少了90%以上。但氟氯化碳替代物氫氟碳化物雖對臭氧層無害,但包括多種強溫室氣體效應物質,應該使用其他物質替代。

  報告表示,21世紀下半葉地球臭氧層狀況,將很大程度上取決於二氧化碳、甲烷和一氧化二氮這三種氣體在大氣中的濃度。其中二氧化碳和甲烷將增加臭氧含量,一氧化二氮既是強溫室氣體,也是消耗臭氧層的氣體。

  聯合國副秘書長兼環境署執行主任施泰納在發布會上表示,針對保護臭氧層所取得的成就堪稱國際社會共同成功採取行動的一個範例。他表示,進展不僅體現在科學本身和在科學的基礎上根據《蒙特婁議定書》採取行動,同時體現在利用聯合國作為技術、融資和能力建設平臺,實現了在20年或25年前不敢想像的目標。

  1987年籤署的《蒙特婁議定書》規定限制使用氟氯化碳和其他消耗臭氧的化學物質。議定書指出,有關消耗臭氧層物質生產和使用過程中的排放對臭氧層破壞產生直接的作用,因而對人類健康和環境造成了較大的負面影響,國際社會應採取行動淘汰這些物質,加強研究和開發替代品。

相關焦點

  • 保護臭氧層同時減少溫室氣體排放
    HFCs是目前唯一一類世界各國都設定了減排時間表的溫室氣體。2006年,歐盟公布《含氟溫室氣體法案》開始管控HFCs;2013年6月;中美兩國達成關於控制HFCs的減排協議;2016年;全球在《蒙特婁議定書》下形成了減排HFCs的《基加利修正案》,全球實質性HFCs減排行動已經開始。
  • 地球臭氧層正在恢復 但溫室氣體的增加讓大氣循環陷入一場拔河比賽
    【能源人都在看,點擊右上角加'關注'】北極星大氣網訊:消耗地球保護臭氧層的化學物質也引發了南半球大氣環流的變化。現在,《自然》雜誌的一項新研究發現,由於《蒙特婁議定書》的籤署,這些變化已經停止,甚至可能逆轉。
  • 減少溫室氣體排放也能賺錢(圖)
    溫室氣體排放權交易,也稱「碳交易」。由於發達國家減排二氧化碳成本很高,《京都議定書》建立了清潔發展機制(CDM),發達國家或者企業幫助發展中國家每分解一噸標準二氧化碳的溫室氣體,就可以獲得一噸標準二氧化碳溫室氣體的排放權。
  • 新型化學發泡劑大大減少對臭氧層破壞和溫室氣體—新聞—科學網
    不讓地球「發低燒」(創新故事)
  • 溫室氣體與臭氧減少的新聯繫
    宇航局哥達特研究所建立的模式計算結果認為,在轉變地球氣候的兩大力量一溫室氣體和臭氧減少之間有新的聯繫。  模式表明,臭氧損失將在2010年達到高峰,儘管世界各國正在努力減少導致臭氧減少的溫室氣體排放。該研究所的科學家們說,溫室氣體使低層大氣形成長期升溫的趨勢,反射回平流層的輻射減少。而較冷的平流層(特別是極地周圍)對臭氧層造成更大的威脅。
  • 即便從明天起溫室氣體停止排放,地球仍然需要數十年恢復「常溫」
    假如溫室氣體排放量如我們所願,得到控制,有所減少。但我們很難發現氣候有什麼太大的改變。地球的自然系統需要時間吸收大氣層中的碳(Carbon)。我們可能得等待數十年溫度才會明顯下降。當然,這並不意味著我們可以不控制溫室氣體的排放。只是,對於減排帶來的成效我們不能抱有太大的期望。
  • 新型化學發泡劑能大大減少對臭氧層的破壞和溫室氣體的產生
    過去,「臭氧層殺手」氟利昂就一直被用於聚氨酯發泡,對環境破壞巨大。而作為氟利昂替代品的氫氟碳化物發泡劑又被證明會產生強效溫室氣體,它導致全球變暖的潛能值比二氧化碳高出了數千倍,其排放量正以每年10%的速率增加,成為全球增長最快的溫室氣體。  一些國際條約對使用這些發泡劑做出了明確的限制。
  • 用簡單措施可減少溫室氣體排放
    科學家說,簡單的措施可以改進生產力,減少溫室氣體排放
  • 正確認識溫室氣體排放核算
    佔明錦 孔萍 鄭宏翔  溫室氣體指的是大氣中能吸收地面反射的太陽輻射,並重新發射輻射的一些氣體,如水汽(H2O)、二氧化碳(CO2)、氧化亞氮 (N2O)、甲烷(CH4)等是地球大氣中主要的溫室氣體。
  • 南極臭氧層突然縮小1500萬平方公裡,溫室效應要結束了?
    導語:溫室效應,是目前地球的重大問題之一,關係到每一個生命的生死存亡。為了挽救這一個危機,各國政府聯合一起,採取必要的措施。臭氧層的恢復速度出乎人意料,美國突然宣布退出大會,這些是不是蘊含著更大的危機呢?
  • 臭氧層35年來首次變厚 溫室氣體反成「功臣」
    【環球網綜合報導】據香港《東方日報》9月11日報導,聯合國環境規劃署和世界氣象組織10日公布,臭氧層正在修復,在2000年至2013年間變厚了4%,是35年來首次,形容是一次勝利。但臭氧層目前仍較1980年代薄了約6%。
  • 臭氧層的剋星不止氟利昂,解決這個問題,或加速臭氧層修復
    我們日常使用的氟裡昂替代物不會對臭氧層造成破壞,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緩解臭氧層破壞的問題。但是單純依靠減少破壞臭氧層物質(如氟利昂等)的排放,是無法快速修復臭氧層的。原先估計,到21世紀中葉,臭氧層將恢復到1980年以前的水平。不過想要讓臭氧層恢復到原先狀態,可能不太容易。因為它實在是太脆弱了,各種因素都有可能影響它們的濃度與分布。
  • 科學家預測:溫室氣體排放減少後 全球氣溫或會繼續上升
    科學家預測:溫室氣體排放減少後 全球氣溫或會繼續上升 2020-12-02 09:54:50 來源:科技日報 自然科研旗下《科學報告》日前發表了一項氣候科學報告,歐洲研究團隊建立了一個
  • 國際臭氧層保護日:為保護地球"衛士"而行動
    臭氧在近地面的含量很少,主要分布在10~50千米的平流層區域,我們將這一集中分布區稱為臭氧層。從10千米處開始,含量伴隨高度逐漸增加,12~15千米以上增加較為顯著,在20~30千米處達到最大值,再往上,含量開始逐漸減少,在55~60千米處就極少了。在水平方向上,赤道和低緯度的臭氧含量最小,隨著緯度的增高,臭氧含量不斷增加。
  • 40年有助減少4600億噸溫室氣體排放
    7月17日,據外媒報導,聯合國環境規劃署和國際能源署(IEA)共同發布的一項報告指出,如果全球採取協調一致的行動推動實現節能和氣候友好型製冷轉型,未來40年將避免多達4600億噸溫室氣體的排放。這份《製冷系統排放和政策綜合報告》稱,《蒙特婁議定書基加利修正案》的籤署國就逐步減少強效溫室氣體氫氟碳化物的生產和使用達成一致,僅這一項舉措,全球就有望避免在2100年前升溫0.4℃。《蒙特婁議定書》於1987年9月16日在加拿大蒙特婁籤署,並於1989年生效。
  • 地球的臭氧層正在恢復
    近些年來,地球上自然災害頻繁發生。來自地球外部的小行星撞擊地球,這也是美國經常預測到的。新型冠狀病毒始於2020年,對中國人民構成巨大威脅。如今,許多中國人不敢走出家門。但今天,我想給你帶來好消息。地球臭氧層正在恢復,科學家認為這可以解釋澳大利亞野火的原因。
  • 胡建信:保護臭氧層與抑制氣候變暖共存亡
    因此,保護臭氧層同時也意味著減緩氣候變暖。記者:什麼是溫室氣體?它對氣候變化有多大影響?碳減排是怎麼回事?胡建信:溫室氣體是指任何會吸收和釋放紅外線輻射並存在大氣中的氣體。它們的作用是使地球表面變得更暖。
  • 人類已經控制破壞臭氧氣體的排放了,為何臭氧層依舊還在變薄?
    人類已經控制破壞臭氧氣體的排放了,為何臭氧層依舊還在變薄?大家都知道臭氧層是地球用來減弱太空中的輻射的,同時還能對大氣有一點的增溫作用,而前些年由於人類大肆排放的甲烷、氯氟烴等氣體,導致上升到大氣中之後在紫外線的照射下和臭氧進行反應,使臭氧層遭到破壞。
  • 聯合國報告稱地球臭氧層停止變薄[圖]
    以下是相關報導摘編:  【法新社日內瓦9月17日電】聯合國科學家說,地球上層大氣的保護性臭氧層已經停止變薄,到本世紀中期能有很大程度的恢復。而這要歸功於不準使用有害化學物質的禁令。  本周發表的《2010年臭氧層消耗科學評估》報告說,1987年出臺淘汰氯氟烴——用於冰箱、氣溶膠噴霧和一些包裝用泡沫材料中的物質——的國際協定作用很成功。
  • 國際臭氧層保護日:為保護地球「衛士」而行動
    臭氧在近地面的含量很少,主要分布在10~50千米的平流層區域,我們將這一集中分布區稱為臭氧層。從10千米處開始,含量伴隨高度逐漸增加,12~15千米以上增加較為顯著,在20~30千米處達到最大值,再往上,含量開始逐漸減少,在55~60千米處就極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