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6日,是第21個國際臭氧層保護日。與往年相比,2015年的紀念日意義不同以往。
首先,今年是國際第一個臭氧層保護協議——《保護臭氧層維也納公約》訂立30周年。其次,全球矚目的第21屆聯合國氣候變化大會將於今年11月30日在法國巴黎舉行。會議旨在完成2009年哥本哈根氣候大會提出的目標——達成一項抑制全球氣候變暖的協定,實現氣候保護。也就是說,今年是全球環境保護的大年。為此,記者再次採訪了多次代表中國參加臭氧層保護國際談判的我國環保專家、北京大學環境科學與工程學院教授胡建信。
記者:先請教一個概念:臭氧層保護與抑制全球氣候變暖有什麼關係?
胡建信:目前已經淘汰和正在淘汰的消耗臭氧層物質絕大多數都是溫室氣體,而正在廣泛使用的臭氧層消耗物質的替代品——一類氫氟碳化物(HFCs),也屬於溫室氣體。因此,保護臭氧層同時也意味著減緩氣候變暖。
記者:什麼是溫室氣體?它對氣候變化有多大影響?碳減排是怎麼回事?
胡建信:溫室氣體是指任何會吸收和釋放紅外線輻射並存在大氣中的氣體。它們的作用是使地球表面變得更暖。如果沒有溫室氣體,地球表面溫度為零下18攝氏度,而溫室氣體的存在使得地球表面的溫度能夠保持在平均15攝氏度,因此溫室氣體是地球生命的保證。但問題是,由於現代化工業社會過多燃燒煤炭、石油和天然氣等化石燃料, 這些燃料燃燒後放出大量二氧化碳氣體進入大氣,大氣濃度不斷增加並破壞了原有的平衡,其結果是地球表面變熱起來。為了減緩地球表面變熱,只有減少溫室氣體。由於最主要的溫室氣體是二氧化碳,減少二氧化碳排放也就是大家常說的碳減排。目前《京都議定書》控制的溫室氣體包括二氧化碳、甲烷以及類氫氟碳化物等,其中類氫氟碳化物大部分用於製冷劑、發泡劑等。
記者:國際社會是從什麼時候開始實施碳減排的?
胡建信:1997年12月,聯合國在日本東京制定了《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京都議定書》(以下簡稱《京都議定書》),其目標是「將大氣中的溫室氣體含量穩定在一個適當的水平,進而防止劇烈的氣候改變對人類造成傷害」。這是人類歷史上首次以法規的形式限制溫室氣體排放。《京都議定書》控制的溫室氣體有以下6種:二氧化碳(CO2)、甲烷(CH4)、氧化亞氮(N2O)、氫氟碳化物(HFCs)、全氟碳化物(PFCs)及六氟化硫(SF6)。其中氫氟碳化物也正是保護臭氧層過程中,替代消耗臭氧層物質發展起來的一類化學品。
記者:哪個國家在減排方面做得比較好?他們是怎麼做的?
胡建信:歐盟在減排方面比較領先。以德國為例。我去德國參觀考察的時候,發現德國小鎮大部分家庭都安裝了太陽能。而且小區門口還有一塊電子屏,顯示小區樓房安裝的太陽能電池板累計的發電量、二氧化碳減排量等。一位德國朋友告訴我,德國政府對安裝太陽能的家庭有額外補貼,政府為每度太陽能發電提供40多歐分的補貼,而且大家都以使用太陽能為榮。德國還有專門的《可再生能源法》,對可再生能源的擴建、新能源產業的高額的補貼等都做出了明確規定。
記者:年底舉行的巴黎氣候大會將對全球減具有什麼影響?
胡建信:巴黎氣候大會的使命就是各國在減排方面能達成一項抑制全球氣候變暖的協定,確保與工業革命前相比地球升溫不超過2攝氏度。現在世界各國都在積極籌備。全球最大的3個主要排放體,中國、美國、歐盟均已向聯合國提交2020年後的國家氣候行動計劃;包括美國、中國、歐盟、俄羅斯、加拿大、日本、韓國等國均公布了各自限制溫室氣體排放的最新計劃。如果巴黎氣候大會最終能達成一致協議,這將對全球減緩氣候變化非常關鍵。
記者:中國在全球減排的過程中扮演什麼樣的角色?
胡建信:中國被認為是世界上最大的二氧化碳排放國,某些機構公布中國2013年達到了100億噸。這個數字使中國超過美國成為碳排放最大國家。
記者:中國哪些行業是二氧化碳排放大戶?中國做出了哪些承諾?
胡建信:煤炭、電力、鋼鐵水泥等都是二氧化碳排放大戶。據統計,化石燃料在目前中國能源消耗佔了90%以上。2014年11月12日,中美在APEC期間發布的《氣候變化聯合聲明》中提到,中國計劃2030年左右二氧化碳排放達到峰值且將努力早日達峰,並計劃到2030年非化石能源佔一次能源消費比重提高到20%左右。為此,中國正在努力地淘汰落後產能、開發節能減排新技術等。
記者:與發達國家相比,中國碳減排的難點在哪裡?
胡建信:首先對於中國而言,解決貧困、綠色發展依然是最重要的問題之一。平衡處理好發展與保護對我們來講是一個挑戰。此外,在管理、節能減排技術方面我們還需要很大努力。一些低碳核心技術我們還尚不掌握,或者由於造價、或者由於政策原因,許多領域我們還沒有採用低碳技術。比如LED照明技術。在同樣亮度下,LED照明的電能消耗僅為白熾燈照片的八分之一。
2010年,我國照明耗電估計在3225億度以上;假如有三分之一以上的照明改用LED,那麼一年可節電近1000億度,節省標煤1229萬噸,減少二氧化碳排放約3473萬噸。但是,眼下我們只能做LED燈的封裝和應用,80%以上的LED燈的核心技術專利都是人家掌握的。還一個是企業環保意識不強。在沒有經濟效益的前提下,我們的企業很難自覺自愿開展環保行動。
記者:您如何看待通過市場機制來解決環境問題,比如碳交易?
胡建信:碳交易是一種利用配額交易達到減排的市場手段。簡單說就是構建一個市場,合同一方出賣溫室氣體減排配額換取資金,另一方將購得的減排配額用於減緩溫室效應。《京都議定書》之後,發達國家設置了碳排放的總量控制,即在2008年—2012年其溫室氣體排放量在1990年的水平上平均削減5.2%。發達國家再把本國的減排目標分配給各企業。有了配額,企業之間就可以交易起來。不過,中國屬於發展中國家,不在此列。目前我國在北京、上海、天津等地開展的碳交易僅是一種試驗性質的。目前我國企業和國外企業沒有碳交易,但廣泛開展了清潔發展機制,即CDM。它也來自《京都議定書》。它是發達國家與發展中國家合作減排溫室氣體的機制。它更像是一種發達國家向發展中國家的環保投資,比如歐洲或日本的企業碳排放的配額不夠了,它本來應該去找發達國家購買,但發達國家的配額太貴了,所以它來找中國的企業。比如中國企業每減少1噸二氧化碳排放,發達國家就可以補貼5歐元。
中國企業利用這筆錢發展減排技術。
記者:一邊是發展,一邊是環保,中國如何平衡兩者的關係?
胡建信:中國的發展很不平衡。某些地區發展仍是第一要務,但另外一些地區就應該環保優先。現階段,我們國家的能源結構,化石燃料依然是最主要的部分。中國在「十二五」、「十三五」規劃中均提到要降低GDP的二氧化碳排放。除了節能減排之外,只有實現產業結構調整,我們才可能實現單位GDP的二氧化碳排放的減少。中國也已經承諾,2030年左右二氧化碳排放達到峰值且將努力早日達峰,並計劃到2030年非化石能源佔一次能源消費比重提高到20%左右。
記者:去年就臭氧層保護問題採訪了您,這次採訪想重點了解一下,在臭氧層保護領域,哪些產業跟溫室氣體排放密切相關?
胡建信:氫氟碳化物是一種臭氧層保護過程中採用的替代品,被廣泛用於製冷空調熱泵、泡沫、氣霧劑等行業。氫氟碳化物是一把雙刃劍,保護了臭氧層,但對氣候變暖產生影響。更重要的是,臭氧層通過努力是可以慢慢恢復,而溫室氣體的產生的氣候變化是不可逆的。
記者:全球氫氟碳化物的消費量是多少?對氣候變化帶來多大的影響?
胡建信:2001年—2010年,全球大氣環境中氫氟碳化物的濃度以年均超過10%的速率增長,超過二氧化碳、甲烷、一氧化二氮等其他溫室氣體濃度的增速。另外,以中國為首的發展中國家現在也開始大量使用氫氟碳化物,那麼可以預計,氫氟碳化物的消費量及排放量將快速增長。有研究機構預測,到2050年,全球氫氟碳化物的消費將達到50億噸~90億噸二氧化碳當量。這是個什麼概念呢?這相當於中國目前一年溫室氣體排放的總量。我們都知道,《京都議定書》設定2008年—2012年期間的年減排目標約為20億噸二氧化碳當量,可見氫氟碳化物排放的增長足以抵消京都議定書設定的減排效益。
記者:那麼如何實現既保護臭氧層,又實現減排?
胡建信:主要是要減少氫氟碳化物的使用,尋找其他替代技術。在這方面,我們國家有做得非常成功的方面,就是國產電冰箱早早就採用了碳氫作為製冷劑,這比美國等發達國家要早十幾年。另外,家用空調生產行業也用碳氫技術進行替代,一種名為R290的製冷劑正逐步被推廣。此外,還有一部分氫氟碳化物通過焚燒的方式分解掉。比如今年,國家發改委發布《關於組織開展氫氟碳化物處置相關工作的通知》,發改委將組織開展三氟甲烷(HFC-23)的銷毀處置,並安排相關的中央預算內投資和財政補貼。每減1噸二氧化碳補貼4元人民幣。一些企業已經獲得了補貼,比如浙江巨化股份全資子公司獲得補貼金額3380萬元,江蘇一家企業獲得了7000多萬元的補貼。
記者:請您對臭氧層保護做個評價。
胡建信:在我看來,全球臭氧層保護領域可以稱得上環境保護的排頭兵。首先,臭氧層保護國際上啟動得都比較早,它有比較完善的法律體系。國際法有《保護臭氧層維也納公約》《關於消耗臭氧層物質的蒙特婁議定書》,國內法有《中國逐步淘汰消耗臭氧層物質國家方案》《大氣汙染防治法》《消耗臭氧層物質管理條例》等,它們對違法行為都做了嚴厲且明確的規定。其次,臭氧層保護領域的監管是全方面的,有地方監管,海關監管等等。
記者:謝謝您的介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