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合國報告稱地球臭氧層停止變薄[圖]

2020-11-26 東方網

氯氟烴曾是被廣泛使用的冰箱製冷物質、氣溶膠噴霧中的成分。(圖片來源於網絡)

  聯合國近期出臺了一份評估報告,報告指出,全球臭氧以及南北極臭氧已經停止損耗。以下是相關報導摘編:

  【法新社日內瓦9月17日電】聯合國科學家說,地球上層大氣的保護性臭氧層已經停止變薄,到本世紀中期能有很大程度的恢復。而這要歸功於不準使用有害化學物質的禁令。

  本周發表的《2010年臭氧層消耗科學評估》報告說,1987年出臺淘汰氯氟烴——用於冰箱、氣溶膠噴霧和一些包裝用泡沫材料中的物質——的國際協定作用很成功。

  臭氧是一種天然的保護性過濾層,可以抵禦來自太陽的有害紫外線。紫外線可以導致曬傷、白內障、皮膚癌,還會對植物造成損害。

  在20世紀70年代,人們第一次觀察到南極上空出現季節性的臭氧層空洞。到了80年代,當科學家們發現大量使用氯氟烴導致問題惡化後向世人敲響了警鐘,並促成196個國家和地區籤署《蒙特婁議定書》。

  世界氣象組織的研究負責人萊恩·巴裡說:「1987年籤署的《蒙特婁議定書》旨在控制臭氧層消耗。議定書已生效,它在過去的幾十年裡阻止臭氧層迸一步消耗。它保護了我們。」

  他對記者說:「全球臭氧以及南北極臭氧已經停止損耗,不過尚未遞增。」300名科學家匯總了四份一年一度的臭氧評估。他們現在希望平流層的臭氧層能夠在2045到2060年恢復到上世紀80年代的水平,這比預期要「稍微早了一點」。

  雖然氯氟烴已經逐步淘汰,但它堆積在大氣層中經久不散,遏制工作的效果需要數年時間才能慢慢呈現。

  南極上空的臭氧空洞每年春季出現時大小不一,科學家一直在進行密切監測。報告說,南極上空的臭氧空洞有可能維持時間更久,氣候變化也許還會令其惡化。

  巴裡解釋道,科學家仍在試圖搞清楚臭氧消耗和全球變暖之間錯綜複雜的相互作用。巴裡說:「在南極,臭氧空洞和表面氣候的作用越來越明顯。這導致表面溫度和氣流模式出現重大變化。」

  報告說,氯氟烴被列為導致全球變暖的溫室氣體之一,因此淘汰氯氟烴能減少氣候變化,帶來多種顯著的益處。

  巴裡預計,這每年能減少100億噸溫室氣體的排放。人們用對臭氧有利的物質——含氫氯氟烴和氫氟碳化物——取代冰箱和塑料中的氯氟烴。但是,這兩種物質同樣是作用明顯的溫室氣體。氫氟碳化物的溫室效應是二氧化碳的1.4萬倍。根據聯合國機構的數據顯示,氫氟碳化物的排放每年增加8%。

  聯合國環境規劃署執行主任阿希姆·施泰納在一份聲明中說:「這表明在整個氣候變化挑戰中,有一個更需要採取進一步行動的領域。」

  【臺灣《聯合報》9月18日報導】聯合國發布最新報告指出,在各國的努力下,保護地球的臭氧層已停止損耗,不再變薄,這也有助減緩溫室效應。

  報告稱許多臭氧消耗物質也是強效溫室氣體,《蒙特婁議定書》能有效執行,也有助減緩氣候變化。2010年,執行《蒙特婁議定書》減少的臭氧消耗物質,若以二氧化碳當量計算,比控制二氧化碳排放的《京都議定書》第一個承諾期(2008至2012年)目標削減量高五倍。

  除有助和緩氣候變化外,保護臭氧層也有益人類健康。若沒有《蒙特婁議定書》,至2050年,臭氧消耗物質在大氣中的濃度可能比現在高十倍,將增加2000多萬個皮膚癌病例和1.3億個白內障病例,並對人類免疫系統、野生動物及農業生產造成廣泛危害。

相關焦點

  • 臭氧層破壞易致皮膚瘤 保護臭氧層保護我們自己
    臭氧層是地球上所有生物生存繁衍的保護傘,能吸收99%以上對人類有害的太陽紫外線。世界衛生組織曾發警告,如果臭氧層長期損耗將對人類的身體健康造成極大危害,容易引發皮膚癌等疾病。使用「無氟」產品、減少食物浪費都能夠為保護臭氧層做出貢獻。
  • 聯合國:地球臭氧層空洞2060年有望復原
    據外媒報導稱,近日一項聯合國發表的新研究顯示,保護生命免受太陽有害紫外線影響的臭氧層正在緩慢恢復,這顯然是最近30年來人類致力於保護臭氧層得到的結果,對於人類來說是一個好消息。1987年,《蒙特婁協定書》籤署,全球範圍內開始禁用包括氟利昂在內的多種CFC化學物質,防止人造氣體破壞脆弱的臭氧層。現在,科學家們確認,這一禁令使臭氧中的漏洞每十年恢復一到三個百分點。該研究指出,這一過程可以逆轉多年使用CFC對臭氧層造成的損害,預計地球臭氧層在2060年完全修復。
  • 為啥現在看不到臭氧層變薄的報導了?其實這是人類合作的共同勝利
    十多年前,關於臭氧層變薄以及南極洲臭氧層空洞變大的新聞常見諸於報端,這十年來關於臭氧層狀況也是時有報導的,只是新聞都變成了臭氧層空洞縮小以及臭氧增多等等,這說明地球大氣層中的臭氧層狀況的確已經有所恢復。
  • 聯合國專家:氯氟烴替代物仍在破壞臭氧層
    聯合國4月11日公布的一份報告指出,一些為了減少對臭氧層的破壞而被使用的氯氟烴替代化學物質,仍會導致溫室效應,各國應採取措施控制這些替代化學物的使用。 這份由聯合國環境署和氣象組織成立的政府間氣候變化問題委員會發表的報告,由35個國家的145位專家用兩年時間撰寫而成。
  • 聯合國報告:地球臭氧層空洞正在非常緩慢的癒合
    聯合國報告:地球臭氧層空洞正在非常緩慢的癒合時間:2018-11-08 11:35   來源:IT之家   責任編輯:莫小煙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聯合國報告:地球臭氧層空洞正在非常緩慢的癒合 11月8日消息 近日,聯合國一份研究報告顯示,地球的臭氧層空洞似乎正在癒合,雖然這種癒合非常緩慢,但臭氧層正在處於恢復階段
  • 聯合國新報告:地球臭氧層空洞正在癒合
    IT之家11月8日消息 近日,聯合國一份研究報告顯示,地球的臭氧層空洞似乎正在癒合,雖然這種「癒合」非常緩慢,但臭氧層正在處於恢復階段。這份報告名稱為《2018年臭氧層損耗科學評估》,研究人員通過收集平流層的檢測數據對臭氧層的情況進行評估。
  • 臭氧層35年來首次變厚 溫室氣體反成「功臣」
    【環球網綜合報導】據香港《東方日報》9月11日報導,聯合國環境規劃署和世界氣象組織10日公布,臭氧層正在修復,在2000年至2013年間變厚了4%,是35年來首次,形容是一次勝利。但臭氧層目前仍較1980年代薄了約6%。
  • 外媒:研究稱東亞破壞臭氧層化學物質排放量增加
    參考消息網5月18日報導法媒稱,研究人員16日透露,《蒙特婁議定書》所禁止的一種破壞臭氧層的化學物質在大氣層中減少的速度最近放慢了一半,表明有人嚴重違反了這項條約。一個國際科學家團隊在一份研究報告中得出的結論是:「我們證明,大氣層中CFC-11的減少速度在2002年至2012年保持穩定,但在2012年之後放慢了約50%。」報告稱:「這一證據有力地表明,2012年後增加的CFC-11排放量來自東亞。」
  • 發現地球臭氧層變薄元兇 諾貝爾化學獎得主莫裡納逝世
    莫裡納與羅蘭德在1974年發表的論文指出,作為許多產品原料的氟氯碳化物(chlorofluorocarbons, CFCs)是導致地球臭氧層變稀薄的元兇。莫裡納的研究在蒙特婁議定書(Montreal Protocol)起草時貢獻良多;這項議定書是首度有國際條約規範破壞臭氧層的物質,目的是逐步淘汰氟氯碳化物。
  • 地球臭氧層正逐漸恢復 溫室氣體排放減少
    地球臭氧層正逐漸恢復 溫室氣體排放減少 2014-09-12 10:08:28電 (記者王心見)聯合國環境規劃署和世界氣象組織10日在紐約聯合國總部聯合舉行的新聞發布會上表示,經過國際社會的努力,地球臭氧層幾十年內有望恢復到1980年代水平。
  • 科技:地球的保護性臭氧層終於開始恢復了,南極的臭氧洞正在消失
    導語:地球的保護性臭氧層遭受了人為氣候變化的後果,但它終於恢復了。根據聯合國的一份新報告,臭氧層正在從氣溶膠噴霧和冷卻劑造成的損害中恢復。現在的問題是它需要多長時間才能恢復正常。自20世紀70年代末以來,臭氧層一直在枯竭。從那以後,科學家們敦促官員儘快發出警報並禁止臭氧消耗化學品。根據周一在基多舉行的一次會議上公布的一份科學報告,由於這些緊急行動,北半球上遊的臭氧層應該在2030年前完全修復,而南極臭氧層的大洞預計將在2060年關閉。
  • 臭氧層是地球生物的「保護神」,如今被人類搞成這般模樣
    20世紀初,法國科學家法布裡發現自然界的臭氧大多分布在距地面20km—50km的大氣中,因而稱此層大氣為臭氧層。臭氧層是地球生物的保護神,它可以吸收太陽光中波長在306.3nm以下的紫外線,保護地球上的動植物不會免受短波紫外線的傷害。
  • 臭氧空洞的形成和臭氧層保護
    三、臭氧層破壞現狀  眾所周知,太陽輻射的紫外線對生物有很強的殺傷力。幸運的是,距地球表面25-50公裡處有一臭氧層。臭氧是地球大氣層中的一種微量氣體,它是由三個氧原子(O3)結合在一起的藍色、有刺激性的氣體。
  • 為什麼修復臭氧層被推遲了10年
    截止至2019年,地球面臨著溫室效應、風暴侵襲等一系列災難,人類也在進食中不斷地攝入塑料微粒,而大家最不想聽到的事情,使過於保護我們免受紫外線輻射的臭氧層,仍然在不斷的被破壞著,最近幾年裡,科學家們看到了破壞臭氧層的化學物質在短時間內激增,然而,這種物質已經在全球範圍內被廣泛禁止,直到現在,它們的來源一直是一個謎團,當提及臭氧層空洞的時候,我們實際上所意味的,當提及臭氧層空洞的時候,我們實際上所意味的
  • 為什麼修復臭氧層被推遲了10年
    截止至2019年,地球面臨著溫室效應、風暴侵襲等一系列災難,人類也在進食中不斷地攝入塑料微粒,而大家最不想聽到的事情,使過於保護我們免受紫外線輻射的臭氧層,仍然在不斷的被破壞著,最近幾年裡,科學家們看到了破壞臭氧層的化學物質在短時間內激增,然而,這種物質已經在全球範圍內被廣泛禁止,
  • 國際臭氧層保護日|臭氧層有什麼作用?如何保護臭氧層?
    >環保科普:臭氧層臭氧層是指距離地球25-50公裡高空中臭氧濃度相對較高的的大氣平流層。它能吸收99%以上對人類有害的太陽紫外線,保護地球上的生命免遭短波紫外線的傷害。所以,臭氧層被譽為地球上生物生存繁衍的保護傘。自1995年1月23日起,每年的9月16日為「國際保護臭氧層日」,旨在紀念1987年9月16日籤署的《關於消耗臭氧層物質的蒙特婁議定書》35年,在聯合國的倡導下,越來越多的國家加入臭氧層保護行列之中。
  • 臭氧層破壞將給人類等產生諸多負面影響
    臭氧層保護地球免受來自太陽紫外線(UV-B)輻射的傷害。消耗臭氧物質使臭氧層變得稀薄,從而使更多的紫外線(UV-B)直達地球的表面。自從1980以來,在北緯25-60度上空的臭氧層已經變薄大約3-6%,地球表面平均增加大約4-7%的紫外線(UV-B)。在一些地區和每年的一定時間裡臭氧更稀薄。
  • 臭氧層怪現象:南極空洞在癒合,人口密集的中緯度地區在變薄
    臭氧層怪現象:南極空洞在癒合,人口密集的中緯度地區在變薄 房琳琳/科技日報 2018-02-07 07:51
  • 人類已經控制破壞臭氧氣體的排放了,為何臭氧層依舊還在變薄?
    大家都知道臭氧層是地球用來減弱太空中的輻射的,同時還能對大氣有一點的增溫作用,而前些年由於人類大肆排放的甲烷、氯氟烴等氣體,導致上升到大氣中之後在紫外線的照射下和臭氧進行反應,使臭氧層遭到破壞。 隨著近些年人類對於排放氣體的控制,臭氧層空洞情況雖然有所緩解,但據科學家們的報告指出:雖然南極的臭氧層空洞正在緩慢的癒合,但是其他地區尤其是中緯度地區的臭氧層正在變薄!
  • 臭氧層保護35周年|為何南極臭氧空洞在修復,北極卻變差了
    保護臭氧層,就是在保護地球上的生命。我們開展臭氧層保護工作已經有35年了其實,早在1970年代後期,科學家就已經發現了大氣臭氧層遭到了嚴重破壞,並向大家發出了警報。為此,全球採取了一系列的措施。NASA戈達德太空飛行中心地球科學首席科學家保羅·紐曼在2009年曾帶頭做了一組關於全球臭氧消耗情況的模擬仿真。研究指出,如果沒有《蒙特婁議定書》,我們將面臨相當大的困境。到2065年,地球將失去三分之二的臭氧層保護,包括兩極和其他地區。不過這僅僅是推算。左側為在《蒙特婁議定書》作用下,2065年大氣臭氧層的變化,右側反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