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土壤微生物組:進展與展望*

2021-01-15 宏基因組

文章信息:朱永官,沈仁芳,賀紀正,王豔芬,韓興國,賈仲君. 中國土壤微生物組:進展與展望[J]. 中國科學院院刊, 2017, 32(6): 554-565+542.

第一作者單位:中國科學院城市環境研究所

原文連結:http://www.bulletin.cas.cn/publish_article/2017/6/20170602.htm

DOI:https://doi.org/10.16418/j.issn.1000-3045.2017.06.002


摘要:文章分析了國際土壤微生物組的研究現狀和發展趨勢,闡述了土壤微生物組研究的前沿科學問題,綜述了中國土壤微生物組的主要科研進展,提出了中國土壤微生物組研究的機遇和挑戰,探討了土壤-微生物系統功能及其調控所需的主要技術手段與能力建設,期望通過「土壤-微·生物系統功能及其調控」中科院戰略性先導科技專項研究,為深度發掘土壤微生物組資源,定向調控土壤微生物組功能,解決我國經濟社會發展面臨的生態環境、農業生產及資源瓶頸等問題起到應有的貢獻。


關鍵詞:土壤微生物組,戰略先導,科學問題,前沿展望 


DOI:https://doi.org/10.16418/j.issn.1000-3045.2017.06.002


        微生物是地球最早出現的生命形式,這種簡單而古老的生命決定了地球演化的方向和進程,推動了土壤的發生和發育,孕育了人類的文明。事實上,土壤中蘊藏的巨大微生物多樣性,被稱為地球關鍵元素循環過程的引擎,是聯繫大氣圈、水圈、巖石圈及生物圈物質與能量交換的重要紐帶,維繫著人類和地球生態系統的可持續發展。

        近 30 年來,隨著各種先進物理化學手段的出現,特別是高通量測序技術的指數式發展,土壤微生物學成為地球科學與生命科學的新興學科增長點和交叉前沿,蘊藏於土壤中的巨大微生物多樣性被認為是地球元素循環的引擎,而每克土壤中數以億萬計的微生物中,高達 99% 的物種及其功能尚屬未知,因此被稱為地球「微生物暗物質」。這些海量的微生物與複雜的土壤環境總稱為土壤微生物組(Soil Microbiome),是工農業生產、醫藥衛生和環境保護等領域的核心資源之一,已經成為新一輪科技革命的戰略高地,得到了世界各國政府的高度重視。


1 土壤微生物組的功能
        土壤微生物組是土壤中所有微生物及其棲息環境的總稱。土壤微生物組研究的核心內容是特定土壤中微生物群落的協同演化規律及其環境功能。土壤微生物組的功能與人類生產生活中的基本需求(如糧食生產、環境保護和醫藥衛生等)密切相關。
        (1)土壤微生物組是地球上最重要的分解者,具有多重生態與環境功能。首先微生物是土壤-植物系統中生源要素遷移轉化的引擎,土壤中有機質的分解與積累,氮素轉化(包括生物固氮)等過程無不與微生物的活動密切相關。這也是傳統土壤微生物學研究的重點,這些研究主要圍繞元素轉化速率、養分利用率、與相關土壤酶活性及功能基因的關係等進行。事實上,土壤微生物組決定了氮素轉化及其有效性,如生物固氮、硝化作用和反硝化作用的酶活性及其與相關微生物功能基因的關係等,在提高氮素利用率和減少氮肥施用的負面環境效應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然而,已有的土壤微生物組研究大多基於單個過程(例如硝化作用)及其相關微生物,只有從氮素循環全過程和其微生物組的角度來研究,才能掌握土壤中氮素轉化的全貌並制定相應調控措施。
        (2)土壤微生物組是地球汙染物消納的淨化器,通過生物轉化深刻影響土壤中汙染物賦存的形態和歸宿,是土壤具有消納汙染物功能的關鍵。對於有機汙染物而言,通過微生物的代謝和共代謝過程,汙染物得以轉化或徹底分解礦化。例如,通過穩定性同位素探針技術已探明土壤中能夠降解多環芳烴的微生物群落,特別是發現一些尚未得到人工分離和培養的新型微生物類群,並在堆肥系統發現了降解多環芳烴的重要功能微生物組。這些研究有利於探索新的代謝途徑、發展更加高效的生物修復技術,並可通過微生物改造優化為生物修復提供理論和技術支持。微生物代謝也會影響金屬和類金屬汙染物毒性和生物有效性。比如,土壤中砷的氧化-還原和甲基化等過程主要由微生物驅動。通過添加有機質可以改變土壤微生物群落、調控相關功能基因表達及其物理化學條件,從而提高水稻土中砷的生物甲基化,緩解砷的毒性或提高生物修復效率。
        (3)土壤微生物組是全球變化的調節器,通過影響元素生物地球化學過程,在很大程度上影響溫室氣體排放與消納。土壤微生物組可能能夠促進地球增溫,如驅動生態系統溫室氣體排放,包括甲烷和氮氧化物。事實上,每年全球溼地甲烷排放量高達上億噸,而這些甲烷排放完全來自於微生物的作用。同時,溫度升高可在一定程度促進土壤微生物組的活性,加速有機質的分解並向大氣中釋放更多的二氧化碳,形成全球升溫的正反饋。此外,全球氣候變化也可能促進植物群落更快地演化,改變凋落物的質量和數量,進而影響地下食物網的結構和功能。土壤微生物組也是氮氧化物排放的重要來源。據估算,全球每年氮肥投入量高達上億噸,絕大部分氮肥以銨態氮的形式進入土壤後,必須在微生物的作用下才能完成氮循環維繫地球生態系統的可持續發展。而這一過程中會產生大量的氧化亞氮和一氧化氮等溫室氣體並影響氣候變化。在不同時空尺度上,特別是全球變化的重要模型中耦合土壤微生物組,將能更加準確地估算溫室氣體排放量及其全球增溫效應,為發展更好的減排措施提供理論基礎。
        (4)土壤微生物組是維繫陸地生態系統地上-地下相互作用的紐帶。 土壤微生物組是陸地生態系統植物多樣性和生產力的重要驅動者,直接參與了植物獲得養分和土壤養分循環兩個過程。共生固氮菌、菌根真菌和根際促生菌能夠直接增強植物獲得養分的能力。同時,土壤微生物能夠影響土壤養分循環過程,提高土壤養分的生物有效性,增加養分損失,間接改變植物養分的獲得量。雖然不少研究證明地下微生物在促進地上植物生長方面的顯著效果,但是由於理論和技術手段的限制,這一效果至今尚未在農業上得以廣泛應用。進一步深入研究根系-微生物對話的信號基礎與氮磷轉化吸收、土壤-根系-微生物協同作用機制與氮磷生物有效性、氮磷高效利用的地上-地下生物功能調控與技術原理,可以有效解決上述理論和技術方面的瓶頸問題。充分利用這些知識,可以發揮土壤微生物組在改善植物營養、提高養分利用率和降低化肥施用量方面的作用。
        (5)土壤微生物組是活性物質的資源庫,與人類健康息息相關。土壤微生物組中的有益生物可抑制人類和動植物致病菌增殖和傳播,而土地利用方式的變化可通過改變土壤微生物多樣性來影響人類健康。土壤微生物是重要的次生代謝產物(如藥物)的資源庫,多數天然抗生素來自於土壤微生物。1946 年美國科學家賽爾曼·瓦克斯曼從土壤鏈黴菌中發現了鏈黴素,並獲得了1952 年諾貝爾獎。20世紀 70年代中期,美國科學家威廉·坎貝爾和日本科學家大村智發現了阿維菌素這一高效抗寄生蟲藥,並獲得了 2015 年諾貝爾獎。近年來,天然結構抗生素的發現進入瓶頸期,隨著微生物培養技術、宏基因組學及高通量篩選方法的發展,人們再次將目光聚焦於從天然產物中發現新型抗生素。日本科學家從約 1.4 萬種土壤微生物中發現一種新興天然抗生素 Lysocin E,可有效殺死耐甲氧西林金黃色葡萄球菌(MRSA);美國與德國科學家從土壤微生物中篩選出一種新型抗生素 Teixobactin,可殺死多種病原菌,且細菌很難對該抗生素產生耐藥性。宏基因組學技術是人們獲得未可培養微生物資源的重要手段之一,採用該技術,科學家們已經從土壤中獲得多種新型抗生素。此外,土壤微生物還與人類健康直接相關,研究表明土壤微生物可與人體皮膚微生物相互作用來影響人體免疫系統,從而減少過敏的發生。


2 土壤微生物組研究的國際發展趨勢        

        20 世紀 90 年代以來,土壤微生物組研究日新月異。1997年,英國啟動了「土壤生物多樣性研究計劃」,組織 120 餘位科學家參與並設置了 30 個研究項目,採用分子技術研究土壤生物多樣性及其功能,特別是發展了穩定性同位素示蹤複雜環境中生物標記物(PLFA/DNA/RNA)技術(Stable Isotope Probe),培養造就了一批迄今活躍在國際土壤生物學前沿的著名科學家,土壤生物多樣性的重要性逐漸引起國際社會的關注(表 1)。

        我國科技主管部門長期以來高度重視土壤微生物相關研究。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 2011 年啟動了相關重大項目,針對稻田土壤關鍵生物地球化學過程與環境功能,開展了土壤微生物生態學機理研究。2014 年科技部啟動了「973」基礎性研究項目「作物高產高效的土壤微生物區系特徵及其調控」。同年,中科院啟動了「土壤-微生物系統功能及其調控」戰略性先導科技專項,開展土壤微生物組研究。同時期,中科院和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也啟動了「土壤生物學」學科發展戰略研究項目。2016 年5月13日,美國總統科學技術政策辦公室與相關政府機構和私人基金會共同頒布了一項新的國家計劃——國家微生物組計劃(National Microbiome Initiative)。這成為歐巴馬政府在腦科學計劃、精準醫學計劃和抗癌症計劃後的又一個重大國家戰略行動,代表著促進科技創新和經濟增長的一個新領域。該計劃的目標是研究不同環境中微生物組的功能及其利用前景,涵括人體、土壤、海洋、大氣等環境中的全部微生物個體及其功能,為解決 21 世紀人類面臨的農業、能源、環境、海洋和氣候等重大問題提供新的思路和途徑。該計劃首次把微生物研究提高到國家戰略地位,表明微生物組研究已經成為新一輪國際科技革命的戰略高地。


3 土壤微生物組的前沿科學問題
        國際土壤微生物組學面臨的前沿科學問題可概括為 4 個主題:土壤微生物多樣性形成與維持機制、土壤元素循環的微生物驅動機制

、微生物組的資源與環境功能和土壤微生物組的新技術及其應用。其中包含的具體科學問題詳述如下。


3.1 土壤微生物多樣性的形成與維持機制

        (1)土壤微生物多樣性的理論與認知。主要包括:土壤中微生物分類,土壤中是否存在目前尚未認知的第4域的微生物類群;土壤中微生物的數量及多樣性測度;土壤微生物遺傳多樣性及其代謝多樣性的測度與評價。
        (2)土壤微生物多樣性的起源與演化。主要包括:土壤中微生物是如何起源和演化的;土壤微生物的地理分布格局及其驅動機制;土壤的發生、發育與形成過程及其與土壤微生物多樣性演化的相互作用規律;在地質尺度下土壤微生物多樣性的演替規律及其環境驅動機制;土壤微生物組/植物微生物組的相互作用及其共進化機理
        (3)土壤微生物多樣性的共存機制。主要包括土壤空間環境下的物質運動規律與生命活動規律是什麼?當代環境條件和歷史進化因素對土壤微生物空間分布的貢獻在不同空間尺度、生態系統類型下有何異同?是否存在統一的理論能夠定量/定性準確描述土壤微生物多樣性的共存與維持機制?具體的科學問題包括:為什麼土壤中存在如此多的微生物類群;土壤生境的異質性、資源多樣性、生態位分化及其與微生物多樣性之間的關係;進化生物學理論是否可解釋微生物的共存與維持機制;生態學基本理論 如「物種-面積關係」「距離-衰減模式」及競爭排斥等理論在土壤微生物學研究中的適用性問題。


3.2 土壤元素循環的微生物驅動機制
        (1)土壤關鍵元素循環的微生物作用機理。相關研究主要圍繞:土壤碳素循環的微生物作用機理;土壤氮素循環的微生物作用機理;土壤磷轉化的微生物作用機理;土壤碳、氮、磷轉化的微生物關聯機制及其微生物組特徵;土壤中大量元素與微量元素的微生物耦合循環機理;土壤關鍵元素微生物過程的生態計量化學特徵及規律。
        (2)土壤關鍵過程的微生物生理驅動機制。所涉及的主要研究方向包括:主要土壤微生物類群的生理功能及其生態位分異規律;土壤化學界面的熱力學過程及其微生物驅動機制;土壤團聚體形成與演化的微生物驅動機制;土壤有機質周轉速率及世代更新的微生物作用機理;土壤微生物過程的尺度效應及其環境功能。
        (3)土壤微生物組功能變異的環境驅動機制。主要圍繞以下內容展開:主要類型土壤微生物組對水分、溫度和氧氣等環境要素的適應與響應機制;土壤微生物個體、種群、群落與微生物組的世代交替時間及其環境驅動機制;土壤微生物個體、種群、群落與土壤微生物組功能表徵及其相互作用規律;土壤微生物組對人為活動幹擾如抗生素和汙染物的適應及響應機制;不同地理格局下同一土壤微生物組的環境適應機制;不同時空尺度下土壤元素循環的微生物過程及其主控環境驅動要素。


3.3 土壤微生物組的資源與環境功能
        (1)土壤微生物組的資源潛力。主要著力點包括:土壤微生物個體細胞篩選、富集、培養及其在醫療健康、工業生產和農業應用中的理論研究瓶頸;極端土壤環境,如極度乾旱、嗜鹽、嗜鹼和嗜酸土壤微生物資源發掘;土壤益生菌、病原菌及主要功能類群微生物快速檢測與監測的理論基礎;廢棄物資源化的微生物降解與利用的理論基礎。
        (2)土壤微生物組介導的地上-地下耦聯機制。主要研究方向包括:土壤微生物多樣性對地上部生態系統結構與功能穩定性的維持機制;土壤-根系-微生物界面的重要信號物質類型、釋放特徵、作用機制和調控網絡;重要信號物質對根際氮、磷供應和吸收的作用機制;主要作物根際微生物多樣性及其對根際土壤氮磷轉化過程的調控機制;根際激發效應對土壤氮磷積累與轉化的生物調控機制;土壤氮磷高效供應的根際微生物調控技術原理。
        (3)土壤微生物介導的食物網絡結構及功能。主要研究方向包括:土壤食物網結構與功能維持穩定性的微生物作用機理;微生物-動物-植物界面的物質和能量轉化過程;土壤-根系-微生物界面氮、磷養分轉化的協同作用機制。


3.4 土壤微生物組的新技術及其應用
        (1)土壤微生物組學技術。包括:土壤微生物單分子技術、單細胞技術以及各種土壤微生物分子標記物技術;土壤微生物基因組、轉錄組、蛋白組、代謝組和脂質組技術及其關聯耦合機理;土壤微生物功能組學技術;組學技術及其在土壤微生物多樣性研究中的應用;基於土壤屬性的物理-化學-微生物專題資料庫整合分析平臺。
        (2)土壤微生物組原位表徵技術。包括:基於單細胞篩選的土壤生物功能組學分析平臺;同位素示蹤土壤微生物分子標記物的原位表徵技術;土壤微生物功能原位觀測技術,如現代質譜和成像技術等在不同尺度連續動態監測土壤微生物生理生態過程及其環境效應;代表自然環境梯度和控制實驗的土壤微生物學野外聯網綜合研究平臺。
        (3)土壤微生物組資源調控技術。主要相關技術包括:現代分子技術與傳統土壤微生物資源發掘方法的比較研究;土壤微生物及其活性化合物的高通量篩選與功能分析技術;海量土壤微生物資源保存、利用與評價;土壤微生物資料庫的構建及其標準化體系;合成土壤微生物組學技術及其在醫療健康、工業生產和農業發展方面的應用。 



3.5 小結
        以上前沿科學問題與 21 世紀人類面臨的健康、農業、生態、環境、氣候和糧食安全等重大問題密切相關,前瞻部署併集中力量實現重點突破,不僅有利於我國在土壤微生物學及相關領域實現跨越發展,在國際土壤微生物組研究領域佔據一席之地,也將為我國經濟社會、生態環境保護和農業可持續發展起到重要推動作用。



4 我國土壤微生物組的主要進展

        過去 10 多年來,我國相關部門高度重視土壤微生物組研究,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部署了土壤微生物組的重大項目,科技部和農業部等部委相繼設立了一系列土壤微生物相關的國家級項目,顯著推動了我國土壤微生物組研究,特別是先進的分子技術在土壤微生物研究方面得到廣泛應用,在研究方法方面取得了跨越式發展,已經形成了土壤微生物數量、組成與功能研究的基本技術體系。在研究內容方面以前所未有的廣度和深度拓展,超越了傳統細菌、真菌和放線菌的表觀認識,圍繞土壤微生物組的作用機理,在土壤氮素轉化、土壤溫室氣體排放、土壤有機質的周轉與肥力演變、根際微生物生態及其調控原理、土壤礦物表面與微生物相互作用機理、土壤汙染物的微生物降解過程等方面取得了顯著的進展。
        2014 年 6 月,中科院啟動了「土壤-微生物系統功能及其調控」戰略性先導科技專項(以下簡稱「土壤微生物專項」),聚焦土壤養分轉化的微生物驅動機制,瞄準養分利用率提升的國家重大需求,依託中科院建制化的土壤微生物研究隊伍,聯合國內著名科研機構,系統研究我國主要農田、草地與森林系統土壤微生物的組成與格局、活性與功能及其地上-地下生態系統協同調控機理(圖 1),發展土壤生物系統功能及其調控的評價模型,提升對我國農、林、草土壤微生物資源的認知水平及可持續利用的調控能力,使我國土壤微生物組研究取得重大創新突破和集群優勢並進入國際先進行列。

        如圖 1所示,土壤微生物專項圍繞「資源」「功能」「調控」三大任務和新技術、新方法探索,集科技攻關、人才培養和平臺建設於一體,通過長期持續攻關,在四大方面,取得了明顯進展並產生了重要的國際影響。


4.1 土壤微生物分布格局及其驅動機制
        已完成對中國典型農田、草地和森林的土壤採樣工作,行程超過 8 000 餘公裡,取得以下 4 方面成果。

        (1)評價了當代環境與歷史因素對土壤微生物群落空間分布格局的影響規律,揭示了沿緯度及海拔梯度微生物多樣性與植物多樣性不同的分布模式。發現在長期施肥管理下,歷史因素在農田土壤微生物空間分布中發揮了更加重要的作用。
        (2)揭示了土壤微生物地理分異規律的環境驅動機制,發現土壤pH能夠最大程度解釋土壤微生物變異規律,包括微生物類群變異(整體群落和特異功能類群)、空間尺度變異(水平梯度和垂直梯度)、生態系統變異(自然和幹擾生態系統)。在高寒地帶,有機碳含量則能更好地解釋青藏高原土壤微生物分布格局。
        (3)闡明了全球變化下土壤微生物群落的演替和維持機制。發現在 10 年尺度下每增溫 4 ℃ 可導致微生物演替速率提高 2 倍,人類活動和全球變化對土壤微生物的影響和改變很可能是源於隨機性過程而非確定性過程,在多數情景下(11/16),隨機過程的重要性超過 50%。
        (4)定量了乾旱程度對土壤微生物群落分布的影響規律,分析了乾旱程度驅動下土壤細菌群落的變化規律,解析了其在導致生態系統氮素循環發生根本性變化過程中的重要作用。發現北方草地區域氮循環在乾燥度 AI=0.32 處存在拐點,對乾旱程度呈非線性響應。而在乾旱區域(AI<0.32),土壤硝化細菌和反硝化細菌數量隨乾燥度指數增加而增加,在季度乾旱條件下土壤微生物多樣性劇烈下降。


4.2 土壤生物地球化學循環的微生物過程
        (1)在土壤氮素轉化的微生物驅動機制方面,產生了重要國際影響。基於高被引核心論文的數量及其作者貢獻, 2015 中美科研實力的研究前沿分析表明,生態學和環境科學領域全球共計 11 個國際前沿中,我國入選3個,而土壤微生物專項在氨氧化古菌和細菌群落研究的貢獻度和引領度方面,位居全球前 3 位。土壤微生物專項的研究發現厭氧氨氧化不僅是溼地和土壤系統中的重要過程,而且是稻季土壤氮素損失的重要途徑,其中根際氮損失是發展氮肥高效利用技術的熱點微域,同時發現了厭氧氨氧化與鐵氧化還原的耦合機制。
        (2)在土壤碳轉化的微生物驅動機制方面,比較了擁有 6 300 年歷史的新石器時代水稻土和現代水稻土,發現長期耕作導致土壤微生物結構發生明顯改變,但長期的水稻耕作使得稻田微生物向功能均質化演化,特別是土壤營養元素生物地球化學循環相關的生態功能,有利於增強土壤活性和加快養分轉化,提高水稻產量。進一步研究還發現高濃度甲烷刺激下,乾濕交替水稻土能夠氧化低濃度大氣甲烷,而傳統甲烷氧化菌在其中發揮了重要作用。以上研究成果為開展野外田間觀測實驗,準確估算我國溫室氣體排放清單提供了重要的理論依據。


4.3 地上-地下生物協同調控與氮、磷高效利用
        (1)發現硝化過程中存在完整的群體感應系統且產生一個結構未被報導的高絲氨酸內酯信號分子,該信號分子能夠促進亞硝酸鹽的吸收及轉化;鑑定了一種新型的生物硝化抑制劑 1,9-癸二醇,該物質含量與水稻根際硝化能力、銨態氮吸收速率、銨態氮偏好顯著相關。
        (2)定量分析了典型農田土壤碳、氮轉化微生物群落演替及功能基因對氣候條件變化的響應機制,揭示了通過長期施用有機肥促進紅壤大團聚體中線蟲-微生物的交互作用,從而提高氮素轉化能力的機制。
        (3)發現中速周轉碳庫比快速周轉碳庫對升溫更敏感,揭示了在潮土實施免耕耕作可維持較高叢枝菌根真菌多樣性、侵染率和玉米磷利用效率,證明高磷土壤接種叢枝菌根真菌降低了蔬菜對磷肥的需求量,發現「高磷育苗、低磷種植」也可顯著降低菜地磷肥施用量。
        (4)篩選出不同氮效率和磷效率的水稻品種,初步揭示通過氣孔調控,可以提升水稻碳同化能力和蒸騰拉力,進而促進氮、鉀養分增效的分子調控模式;揭示了水稻根系質子分泌、脫落酸(ABA)含量和生長素轉運速率是應答土壤水磷匱缺環境的核心,優化施磷與水分調控耦合能促進水稻根系下扎、提高磷素利用率。
        (5)發現 GmEXPB2 基因通過影響根瘤侵染率和根毛及側根量提高大豆結瘤數和根瘤大小,從而控制固氮效率,而一氧化氮和乙烯在植物再利用磷中能夠發揮重要作用。


4.4 土壤微生物研究的新技術及應用
        (1)開發了穩定性同位素示蹤土壤微生物組標記物方法。建立了穩定性同位素示蹤土壤微生物各種分子標記物,如氨基糖(AA)、磷脂脂肪酸(PLFA)和 DNA/RNA。高通量測序微生物多樣性的技術平臺,為國內外上百個科研用戶提供了實質性支撐。組織相關技術研討會暨培訓班 12 次,共計 16 個國家/地區的上千名青年科研人員參與活動。打造了國際一流的土壤微生物功能研究平臺,也為地質、海洋和汙染等相關領域的微生物功能研究提供了重要支撐。
        (2)在國際上首次實現了納升級別的單細胞擴增體系,降低成本 100 倍;構建了首臺基於拉曼光譜的活體單細胞篩選設備,申報了相關專利,獲得相關機構 400 萬元的投資推廣。
        (3)創新了土壤微生物組研究的新理念,開發了土壤-微生物-植物系統中碳、氮耦合研究的技術平臺,在土壤學權威刊物 Plant Soil 出版了「土壤-植物系統中的微生物生態」專輯(2015 年)。揭示了典型水稻土微生物介導土壤食物網結構;提出了全轉錄組水平的微生物群落管理分析理念,闡明了水稻土氧化 2% 超低濃度甲烷的微生物過程機制。實現了單一微生物向微生物組研究的轉變。
        (4)初步建立了土壤屬性空間資料庫與土壤微生物組整合分析平臺,為深度發掘與調控土壤微生物組資源提供了關鍵平臺。


4.5 小結
        中國土壤微生物組的研究已經成為國際上一支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迄今發表論文 200 餘篇,其中約 1/3 發表在土壤學、微生物學、生態學、農學和全球變化等學科的權威期刊,在包括 Nature Communications和 PNAS等綜合性刊物發表了系列論文,產生了重要的國際影響。
        美國地球微生物計劃首席科學家認為中國土壤微生物組研究將可能改變國際土壤微生物組研究的世界格局。目前,我國科學家正在牽頭組織將於 2017 年 10 月在南京召開的「第二屆全球土壤生物多樣性大會」(GSBC 2)。


5 土壤微生物組功能研究的目標和能力建設

        土壤微生物組的研究依賴於跨學科交叉的理念和先進技術的支撐。未來(2025 年前後)我國土壤微生物組的戰略目標主要有:繪製主要生態系統土壤微生物資源圖,建立國際一流的環境格局-土壤微生物組整合分析資料庫和平臺;研究土壤微生物組的形成與演化、關鍵物質與能量循環的微生物機制、土壤微生物組資源發掘與定向調控,突破地球科學和生命科學交叉前沿的重大問題,為解決 21 世紀我國面臨的農業、能源、醫療和工業相關的重大問題提供支撐。
        土壤微生物組服務於人類生產生活和經濟社會發展是其永恆不變的主題。土壤微生物組的研究已經超越了單一微生物、單一土壤要素、單一微觀過程的傳統理念,而是將微生物群落及其棲息環境的相互作用作為一個整體,從地球科學的宏觀角度調控土壤過程的農業和生態環境功能,從分子生物學的微觀尺度發掘海量微生物資源在醫療健康、工業生產等方面的巨大潛力。因此,功能研究是新形勢下土壤微生物組能力建設的核心,其主要技術路徑和能力建設包括以下 6 方面。
        (1)土壤微生物組與醫療健康。土壤是微生物資源的最大源和匯,蘊藏著難以估量的活性物質,這些微生物在醫藥衛生、畜牧飼料、農化用品等方面具有廣闊的應用前景。美國科學家瓦克斯曼創新了微生物分離培養技術,發現了活性物質鏈黴素,首先定義了抗生素(antibiotic)的基本概念,成為第一位獲得諾貝爾獎的土壤學家;而日本科學家大村智則從土壤微生物中發現了伊維菌素活性物質,在治療河盲症和象皮病方面發揮了巨大作用,並於 2015 年獲諾貝爾獎;與此同時,我國土壤微生物資源及其活性化合物資源挖掘亟需跨學科人才與平臺建設。
        (2)土壤微生物組與農業生產。我國用世界 7% 的耕地面積養育了世界 21% 的人口,這必然導致大量的農藥、化肥和資源投入,進而導致土壤資源退化與汙染,土壤微生物在養分循環與供應過程中發揮了決定性的作用。2013 年 12 月,美國政府出版了《微生物養活世界》一書,強調土壤微生物調控能夠實現作物增產 20%,減少 20% 的化肥與殺蟲劑的農業投入,是未來環境友好、經濟可行的綠色農業新出路。美國孟山都農業生物技術公司也正在開發相關微生物組製劑,旨在改變傳統的農業增產模式,由地上部分植物農業性狀改良的單一研究和生產,擴展到地下微生物功能研究,以提高土壤肥力和生產力。我國亟需結合中國特色現代化農業開展土壤微生物組相關研究,為創新驅動我國農業經濟發展提供智力支撐。
        (3)土壤微生物組與環境保護。土壤汙染是一個世界性環境問題,是人類社會可持續發展的最大挑戰。土壤微生物組通過自身的生命代謝活動(如分泌有機物質以絡合/沉澱重金屬,分泌胞外酶以降解/轉化有機汙
染物),使被汙染土壤部分(或完全)恢復到汙染前狀態。土壤微生物組被認為是土壤汙染生物診斷與生態風險評價的指標,而土壤微生物組-植物-物理化學聯合修復技術,被認為是土壤汙染環境修復的綠色途徑,是社會經濟可持續發展的必然需求。我國亟需在汙染物降解微生物資源及其下遊應用方面加大投入,為推動生態文明建設保駕護航。
        (4)土壤微生物組與全球變化。陸地表層系統中幾乎所有的溫室氣體排放過程,包括二氧化碳、甲烷和氧化亞氮,均與土壤微生物密切相關。土壤微生物組事實上被認為主導了溫室氣體產生和氧化過程。據估算,我國旱地土壤每年大氣甲烷氧化量高達 4 700 萬噸,而美國科學家曾報導我國水稻田甲烷排放量為大約每年 1 億噸。產甲烷古菌、甲烷氧化菌、硝化微生物和反硝化微生物則形成了互有聯繫、密不可分的土壤微生物組,在控制土壤溫室氣體排放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因此,深入解析土壤溫室氣體產生與氧化的微生物過程,將為準確估算我國溫室氣體甲烷源和匯的強度以應對國際間氣候變化履約,提供重要的科學數據支持。
        (5)土壤微生物組與跨學科研究。土壤微生物組本身是一門交叉學科,它的誕生和湧現得益於先進的分子生物學、物理學、化學、計算科學和信息學等學科的快速發展和交叉融合。例如,土壤微生物學與物理學交叉可為解答土壤結構的形成與演化機制提供重要線索,與化學交叉則推動了對土壤元素轉化規律的深入理解,與礦物學交叉則為闡明地球生物成礦過程提供了新的視角,與地理學交叉則能夠更好理解地球表層系統關鍵過程及地理分布格局。以土壤微生物組為牽引的跨學科交叉研究,從系統的角度為生命科學和環境可持續發展理論與實踐提供重要的源動力,已經成為主要發達國家科學前沿戰略高地。
        (6)土壤微生物組與聯網平臺。受理論和技術的制約,以及長期以來對土壤微生物組原位研究的關注缺失,我國土壤微生物組野外實驗平臺的建設相對滯後,迄今尚無相關的專門實驗室,更缺乏長期開展土壤微生物組聯網研究的野外實驗平臺,極大地限制了土壤微生物組資源的收集、挖掘與利用。結合我國已有野外長期定位試驗站的積累與經驗,建設土壤微生物組聯網監測與示範研究平臺,將能通過「空間換時間」,在更大時間和空間尺度認知土壤微生物組從哪裡來、到哪裡去,更好地把握不同類型和尺度下土壤微生物組的結構與功能,提高生態系統尺度轉化研究的可靠性,準確認知土壤微生物組功能的尺度效應,造福人類並推動社會經濟發展。


6 結語
        土壤、水、大氣被認為是人類生存與發展的核心資源。然而,傳統的土壤微生物組研究主要服務農業生產,隨著社會經濟的快速發展,特別是近 30 年來,學術界對土壤微生物組的理論認知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其應用前景得到了各國政府的高度重視,成為新一輪科技革命的戰略制高點之一。目前,國際土壤微生物組的多樣性、描述性研究已臻成熟,相關研究面臨著從數量向質量轉變的歷史機遇和挑戰。

        在新技術發展日新月異的國際環境下,通過整合不同學科優勢力量,強化不同學科交叉研究,發揮建制化的集成攻關優勢,創新土壤微生物組方法體系,破譯土壤微生物組起源與演化的基本理論,發揮土壤微生物組在合成生物學、合成生態學等學科發展和應用中的基礎性地位,積極推動並參與重大國際合作項目或政府間行動計劃,在夯實學術實力的同時增強我國科學家的國際話語權和影響力,將能促進我國在地球科學、生命科學和農學等相關領域的理論突破,實現土壤微生物組知識 積累和應用示範的跨越式發展。 


中英文引文格式 

朱永官, 沈仁芳, 賀紀正, 王豔芬, 韓興國, 賈仲君. 中國土壤微生物組:進展與展望[J]. 中國科學院院刊, 2017, 32(6): 554-565

Zhu Yongguan, Shen Renfang, He Jizheng, Wang Yanfen, Han Xingguo, Jia Zhongjun. China Soil Microbiome Initiative: Progress and Perspective[J]. Bulletin of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2017, 32(6): 554-565

原文連結:http://www.bulletin.cas.cn/publish_article/2017/6/20170602.htm

猜你喜歡

10000+:菌群分析 寶寶與貓狗 梅毒狂想曲 提DNA發Nature Cell專刊 腸道指揮大腦

系列教程:微生物組入門 Biostar 微生物組  宏基因組

專業技能:學術圖表 高分文章 生信寶典 不可或缺的人

一文讀懂:宏基因組 寄生蟲益處 進化樹

必備技能:提問 搜索  Endnote

文獻閱讀 熱心腸 SemanticScholar Geenmedical

擴增子分析:圖表解讀 分析流程 統計繪圖

16S功能預測   PICRUSt  FAPROTAX  Bugbase Tax4Fun

在線工具:16S預測培養基 生信繪圖

科研經驗:雲筆記  雲協作 公眾號

編程模板: Shell  R Perl

生物科普:  腸道細菌 人體上的生命 生命大躍進  細胞暗戰 人體奧秘  

寫在後面

為鼓勵讀者交流、快速解決科研困難,我們建立了「宏基因組」專業討論群,目前己有國內外5000+ 一線科研人員加入。參與討論,獲得專業解答,歡迎分享此文至朋友圈,並掃碼加主編好友帶你入群,務必備註「姓名-單位-研究方向-職稱/年級」。PI請明示身份,另有海內外微生物相關PI群供大佬合作交流。技術問題尋求幫助,首先閱讀《如何優雅的提問》學習解決問題思路,仍未解決群內討論,問題不私聊,幫助同行。

學習16S擴增子、宏基因組科研思路和分析實戰,關注「宏基因組」

點擊閱讀原文

相關焦點

  • 中國土壤微生物組:進展與展望|研究
    ,闡述了土壤微生物組研究的前沿科學問題,綜述了中國土壤微生物組的主要科研進展,提出了中國土壤微生物組研究的機遇和挑戰,探討了土壤-微生物系統功能及其調控所需的主要技術手段與能力建設,期望通過「土壤-微生物系統功能及其調控」中科院戰略性先導科技專項研究,為深度發掘土壤微生物組資源,定向調控土壤微生物組功能,解決我國經濟社會發展面臨的生態環境、農業生產及資源瓶頸等問題起到應有的貢獻。
  • 解析土壤微生物組的複雜性
    這些土壤微生物組對養分循環、土壤肥力和土壤碳固定的維持具有重要的作用,並且土壤微生物組對陸地生態系統中植物和動物的健康有著直接和間接的作用。土壤微生物組的重要性已被認可了一個多世紀4,描述棲息在土壤中的微生物組、它們新陳代謝能力以及它們對土壤肥力影響的研究已有一段很長的歷史。
  • 科學家揭示土壤微生物組的組成和特性!
    相信有很多人都經歷過室內植物的突然死亡,儘管有充足的水分和陽光,但土壤下面似乎會發生一些看不見的事件,其會破壞植物的健康,這就好像生活在人類腸道中的微生物群落一樣會影響人類的健康,由細菌和真菌組成的土壤微生物組也會密切影響植物的健康。
  • 你想要的宏基因組-微生物組知識全在這(2020.9)
    宏基因組/微生物組是當今世界科研最熱門的研究領域之一,為加強宏基因組學技術和成果交流傳播,推動全球華人微生物組領域發展,中科院青年科研人員創立「宏基因組」公眾號,聯合海內外同行共同打造本領域純乾貨技術及思想交流平臺。
  • 駱永明:中國土壤汙染與修復科技研究進展和展望
    在土壤-植物和土壤-地下水系 統汙染物遷移轉化機制,特別是微觀分子機制、多 介質傳輸機制、多界面分配機制、多尺度預測模型 等方面,取得了長足的研究進展[9]。例如,到 2030 年, 全國土壤環境質量穩中向好,農用地和建設用地土壤環境安全得到有效保障,土壤環境風險得到全面管控;主要指標是到 2030 年,受汙染耕地安全利用率達到 95%以上,汙染地塊安全利用率達到 95%以 上。4、 我國土壤汙染與治理修復科技研發展望土壤環境安全是支撐美麗中國和健康中國建設的重要基礎。
  • 土壤微生物群組
    4 我國土壤微生物組的主要進展在研究內容方面以前所未有的廣度和深度拓展,超越了傳統細菌、真菌和放線菌的表觀認識,圍繞土壤微生物組的作用機理,在土壤氮素轉化、土壤溫室氣體排放、土壤有機質的周轉與肥力演變、根際微生物生態及其調控原理
  • 汞汙染對土壤微生物組的長期和短期影響
    北極星環境修復網訊:儘管汞(Hg)對環境中的生物體具有毒性,但對其對土壤微生物組的影響知之甚少,尤其是其對慢性效應的影響。在這裡,我們評估了長期汙染土壤中的汞對細菌和真菌群落的影響,以及從無汙染到高汙染的汙染梯度。在微觀世界實驗中進一步評估具有不同歷史Hg汙染水平的這些土壤中微生物群落的短期反應(30天),其中土壤摻入或不摻入溶解的HgCl2。
  • COM:根系微生物組研究中的合成群落還原法
    」的重要綜述微生物學權威雜誌《Current Opinion in Microbiology》雜誌發起的Environmental Microbiology專題,特邀植物微生物組領域的14個團隊系統總結植物微生物組在乾旱、免疫、進化和研究方法等方面(14個主題見下文)的最新進展和末來的研究方向。
  • 我國土壤多參數快速檢測方法和技術研發進展與展望
    本文系統闡述了我國在土壤水分、鹽分、養分、pH、溫度等多參數快速檢測方法、技術與設備等方面的研發進展,比較了不同快速檢測方法和技術的優缺點,分析了土壤多參數檢測技術及設備的研發現狀、專利申請情況以及國家重大科研儀器項目的資助情況。
  • 場地土壤-地下水汙染物多介質界面過程與調控研究進展與展望
    【能源人都在看,點擊右上角加'關注'】北極星環境修復網訊:導 讀:近年來,中國重點行業場地土壤-地下水重金屬和有機汙染物汙染十分突出,已成為土壤環境治理修復亟待解決的重要問題之一。多介質界面是控制場地系統複合汙染物環境行為的關鍵。因此,開展場地土壤與地下水汙染物多介質界面過程與調控機制研究,對於認知場地汙染成因與治理修復具有重要的科學意義。
  • 抗性基因土壤食物鏈傳遞取得進展
    跳蟲和捕食性蟎是自然生態系統中最豐富的兩種土壤小節肢類動物,在土壤食物網中佔據著重要的營養級地位,在土壤生態過程中(如凋落物的分解和碳氮的循環)起著重要的作用。各種各樣的食物(如豬糞,凋落物,細菌,真菌、原生動物和線蟲等)能夠被跳蟲取食;同時,它自己也是各種捕食者(如捕食性蟎)的獵物。捕食性蟎對跳蟲的捕食可能導致ARGs的營養級轉移,增加捕食性蟎中病原菌獲得耐藥基因的機會。
  • Microbiome: 微生物組的定義重新審視:舊概念和新挑戰
    1988年,Whipps首次給出了微生物組這個術語的定義。他們把「微生物組」描述為「micro微」和「biome生物組」兩個詞的組合,並把「在一個合理定義的棲息地中具有獨特的理化性質」的「特徵微生物群落」稱為它們的「活動場所」。這一定義代表了微生物群落定義的實質性進展,因為它定義了具有獨特特性和功能的微生物群落及其與環境的相互作用,導致特定生態位的形成。
  • 微生物組研究:關乎人類的未來
    如今,人類基因組的神秘面紗已漸漸揭開,微生物組又成為各國生命科學競爭的焦點,紛紛啟動微生物組研究計劃。科學家們呼籲,在人類基因組計劃中作為後來者和參與者的中國,應在新一輪國際大科學計劃的競爭中加快步伐,這樣才能在未來的競爭中佔有一席之地。
  • 健康的人類微生物組
    一項針對2型糖尿病的大型中國研究很快貢獻了145個腸道宏基因組,其中大約一半來自非糖尿病對照組。此後,MetaHIT協會繼續發布來自歐洲成年人的新的腸道宏基因組。人類微生物組群項目(HMP)和人類腸道宏基因組學(MetaHIT)倡議是第一個定義健康人體微生物組組成和功能的大型微生物組項目。這些努力為了解宿主相關微生物群落的生理和功能特性提供了基礎。
  • 微生物組研究中的前沿新技術
    ,揭示因果;③ 基因組編輯工具來控制微生物群落的不同成員,結合設計微生物組環境以塑造微生物組;④ 腸道晶片用於在受控條件下探索人類宿主 - 微生物組相互作用;⑤ 人工設計合成使用不同壓縮遺傳密碼的生物組成微生物組,限制微生物組水平基因轉移等。
  • 我國農田土壤溫室氣體減排和有機碳固定的研究進展及展望
    土壤與農業可持續發展國家重點實驗室,中國科學院南京土壤研究所;2. 南京師範大學地理科學學院摘 要作為世界上最大的水稻生產國以及氮肥消耗國,我國農業生產過程排放了大量溫室氣體甲烷(CH4)和氧化亞氮(N2O)。
  • 人民日報:微生物組引發研究開發熱潮—新聞—科學網
    微生物生活在海洋和陸地的每一寸空間,組成海洋微生物組和陸地微生物組,參與物質元素的生物地球化學循環,影響全球氣候變化;微生物與農作物(根際、葉表、植物體內)在一起,構成農作物微生物組,影響作物營養吸收、病害發生和作物產量;微生物降解汙染物,消除黑臭,保障汙水處理廠高效運行,淨化水體;微生物還是汙染土壤生物修復的主力軍,農藥、化工汙染物、除草劑等主要是通過微生物降解作用得到消除,環境微生物組將為實施生態文明建設
  • 腸道微生物組研究進展一覽
    直到最近,人類微生物組仍然是診斷和治療疾病的新策略的未充分研究的目標。可能會破壞腸道微生物組的疾病的患病率正在增加,然而目前科學界對於定義「健康腸道」微生物組的定義尚無共識。文章作者Leigh A.因此,作者建議,未來的研究必須考慮個人對飲食的反應以及腸道微生物組對飲食幹預的反應,以及強調微生物組的功能(其作用),而不只是組成(存在)。
  • 微生物組創新創業者協會發起中國腸道宏基因組計劃
    近十年來,大量腸道宏基因組領域的研究證實,腸道菌群對人體健康有著重大影響,為了更好地推動我國在人體微生物組領域的發展,以及後續在醫療健康領域的產品開發和臨床應用, 微生物組創新創業者協會倡議發起中國腸道宏基因組計劃(Chinese Gut Metagenomics Project),並由協會會員單位成立項目協作組。
  • 近70年來中國自然地理與生存環境基礎研究的重要進展與展望
    導 讀 《近70年來中國自然地理與生存環境基礎研究的重要進展與展望》一文是《中國科學: 地球科學》發起為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周年獻禮而特邀的學科發展綜述論文, 文中自然地理學各分支學科和方向的進展由陳發虎、傅伯傑等相關學科的領軍科學家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