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報:微生物組引發研究開發熱潮—新聞—科學網

2020-11-26 科學網

歐洲航天局和俄羅斯聯邦航天署於3月14日正式啟動名為「火星太空生物」的合作項目。當日,「質子—M」運載火箭攜帶該項目軌道飛行器在哈薩克斯坦境內發射升空,軌道飛行器將在火星大氣中尋找可能表明微生物存在的甲烷和其他氣體。

 

在地球生態系統和人類健康中,微生物組的作用超乎想像,加強基礎研究與應用相結合,推進技術創新和產業升級,將創造未來新的經濟增長點

 

我們認知的微生物不到1%

 

微生物對我們而言並不陌生。我們的祖先發明了釀造工藝,就是利用微生物的發酵功能,讓我們的生活充滿味道和更加豐富多彩。醬香醋滋潤,酒醇豆腐香,都是微生物作用的結果。從傳統釀造工藝到現代微生物發酵技術,我們自以為已經對微生物了解很多,比如我們知道了微生物是如何把糖變成了酒,又轉化為醋。我們自以為還能夠掌控微生物,比如我們能夠操控和改造一些微生物產生特殊的代謝產物,提高其產量或者抑制其合成,為人類服務:例如,包括青黴素在內的、拯救了無數人生命的抗生素,通過改造生產菌種,使產量得到了成千上萬倍的提高,惠及眾生。

 

但事實上,我們對微生物了解很少,我們甚至不知道在我們周圍有什麼樣的微生物。從花園裡抓一撮土,有幾千種微生物;地球上的微生物細胞,遠比天上的星星多得多;我們目前認知的微生物,不到1%;生活在我們腸道中的微生物細胞,是人體細胞的10倍!這些微生物的基因組之和,是人類基因組的100倍!微生物影響著並超越我們的生老病死:有一天,人死了,微生物卻能永恒生存。除了近年來少量的有關糖尿病等與腸道微生物的關係外,我們完全不清楚腸道微生物(還有呼吸道微生物、體表微生物等)在人體內做了什麼,它們的喜怒哀愁與我們的生老病死是什麼關係。

 

微生物組是指一個生態系統中全部微生物資源及生命信息,包括他們與其環境中生物和非生物因子之間的關係。早在1975年,科學家就用類似的概念來探討白蟻腸道的微生物區系,但由於受當時的研究技術手段和對微生物認知的限制,沒有形成重大的科學計劃。2005年以來,世界許多國家先後不同程度上啟動了微生物組計劃或項目,如美國的人體微生物組計劃和地球微生物組計劃,加拿大的微生物組研究項目以及日本的人體元基因組研究項目等。2015年10月,美國一批科學家聯合在《科學》雜誌上發文,呼籲「聯合微生物組研究計劃」;與此同時,我國科學家會同美、德科學家,在《自然》上發文提出了實施「國際微生物組計劃」的呼籲。美國日前宣布啟動新的「國家微生物組計劃」,引發了新一輪微生物研究和開發的熱潮。

 

微生物組世界1+1>2

 

為什麼微生物組能夠引起國際上如此巨大反響和關注?1928年7月,科學家亞歷山大—弗萊明正在凝視培養皿裡的微生物菌落:一種菌落(青黴菌)抑制了另一種菌落(金黃色葡萄球菌)的生長,從此揭開了發現微生物合成抗生素的偉大時代。青黴素的發現,改變了第二次世界大戰的進程,挽救了無數人的生命,並顯著提高了人類普遍的壽命。一種微生物拯救了成千上萬的個體生命,一群微生物能夠拯救未來人類的生存。

 

地球上的微生物物種粗略估計在百萬數量級之上,目前發現和描述的只有數萬種,絕大多數微生物物種及其功能還有待挖掘和認知。微生物生活在海洋和陸地的每一寸空間,組成海洋微生物組和陸地微生物組,參與物質元素的生物地球化學循環,影響全球氣候變化;微生物與農作物(根際、葉表、植物體內)在一起,構成農作物微生物組,影響作物營養吸收、病害發生和作物產量;微生物降解汙染物,消除黑臭,保障汙水處理廠高效運行,淨化水體;微生物還是汙染土壤生物修復的主力軍,農藥、化工汙染物、除草劑等主要是通過微生物降解作用得到消除,環境微生物組將為實施生態文明建設、提高環境質量的國家目標,提供資源和技術的保障。

 

微生物組在地球生態系統和人類健康中的作用超乎想像,它不僅將極大地幫助人類克服當今所面臨的生存挑戰,還能提供人類未來生存之道,這其中有一個道理,就是微生物之間能夠互相協作,使得它們在生態系統中更加穩定、更加有效發揮作用,並賦予微生物組(群)具有超越單個微生物的更為強大的功能。多環芳香烴是環境中重要的一類汙染物,目前已經發現了能夠降解多環芳香烴類化合物的微生物,一種微生物單獨培養,可以降解多環芳香烴,但如果多個微生物在一起,其汙染物的降解效率和微生物系統的穩定和適應能力都大大提高。

 

我國傳統發酵工藝多利用混合微生物菌群,例如年產值超過5000多億元的製酒行業,在長達數百年的歷史過程中有益微生物群被不斷富集,逐漸形成各種風格的白酒釀造技藝。儘管科學上還沒有準確的解釋,但業界共識是,不同微生物群落之間的相互作用是產生不同風格白酒的重要基礎,釀酒微生物場所提供了多種多樣的微生物資源,可以從中發掘高效纖維素降解黴菌、高乙醇合成酵母、高效一碳化合物固定細菌等。作為新興產業的生物農藥和生物肥料,近年來正在蓬勃發展,從生物農藥近10年國際上的發展情況來看,市場份額由2000年0.2%增長到2009年的3.7%,2010年全球生物農藥的產值超過20億美元,市場佔有率達到4%左右。深入解剖土壤和農作物微生物組,可以有效促進傳統發酵行業和新興生物產業的健康發展。

 

抓住彎道超車的機遇

 

截至2016年,有資料可查的國際上微生物組研究項目有13項與人類健康相關,其中8項正在實施,5項已經完成。美國、加拿大、愛爾蘭和法國是這些項目的主要參與國家,其中至少有2項由美國獨立開展,最早的一項人類微生物組計劃(HMP)也是美國開展的。中國積極參與了人類腸道宏基因組計劃(MetaHIT)和國際微生物組聯盟(IHMC)計劃這兩項計劃。

 

除了上述13個與人類健康直接相關的人體微生物組研究項目之外,國際上還啟動了9個環境微生物組研究計劃。這些環境微生物組研究計劃中包括海洋微生物組、土壤微生物組和地球微生物組(EMP)。其中EMP計劃旨在全方位分析地球上全部微生物群落的多樣性及功能,該項目將對全球典型的環境樣本包括土壤、海洋、空氣、淡水生態系統等的微生物群落進行宏基因組測序,中國參與了EMP計劃。中國科學家和有關機構曾獨立推進和啟動了與微生物組內容相關的研究計劃。早在本世紀初,中國科學院微生物所有關專家就開始推動「微生物地球」研究計劃;2014年,中國科學院組織並啟動了土壤微生物相關的先導專項研究計劃,目前,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水圈微生物」研究計劃正在論證之中。中國科學家已經在人體微生物組和釀造微生物組等方面,取得了很好的成績。抓住機遇,做好組織,在未來新一輪微生物科技發展中,中國完全有可能發揮國際主導作用。

 

從微生物組的提出和國際科技競爭態勢看,微生物組研究呈現四大趨勢:應用導向更加明確,範圍更加廣泛,由先前的微生物資源調查和側重人體微生物組正在向綜合考慮健康、農業、生態環境等方向轉變;更加注重技術發展和學科交叉匯聚;更加需要項目組織機制的創新;對大科學計劃和全球化合作的重要性更加明顯,為世界各國從科技和政治角度參與國際事務並發揮各自獨特作用,提供了一個無限的舞臺。

 

在當前的國際形勢和國家需求下,啟動我國獨立自主的微生物組研究計劃已經勢在必行。如何立足我國的國情和研究基礎,實現基礎研究和應用研究有機結合,服務技術創新和產業升級聯動發展,是我國進行微生物組計劃組織和布局的重要選擇依據。基於此,對發展我國微生物組有以下三點建議:

 

一、以我國在微生物資源的收集和保藏的優勢、在研究和開發方面的良好基礎,組織全國專家,進行戰略研究,規劃微生物組研發路線圖,明確從微生物組研究入手,解決我國面臨的人類健康、環境保護和農業可持續發展等重大挑戰的技術途徑,開展以應用為導向的微生物組資源和技術開發。

 

二、以人體腸道、四大口糧作物、汙染水體和土壤治理、傳統發酵等為核心對象,快速部署人體微生物組、農作物微生物組、環境微生物組和傳統發酵微生物組的研究,加強基礎和應用基礎研究、技術創新和產業發展的全鏈條布局;依靠我國在微生物資源的研究、測序技術、微生物數據綜合分析能力等方面的優勢,啟動涵蓋人體、農業、環境、傳統發酵、新技術等內容的「中國微生物組」計劃。

 

三、建立國家微生物組數據中心,實現大數據集成與應用:數據資源是微生物組研究的關鍵,建議在微生物組計劃設計之初,就設計好完善的數據集成和共享機制,建立國家微生物組數據中心,實現數據資源的有效集成和深度挖掘。

 

微生物在地球上無處不在,從滾燙的熱泉到800米冰層以下的南極暗湖,都存在著大量的微生物。微生物作為地球上分布最為廣泛、生物量最大、生物多樣性最為豐富的生命形式,推動地球化學物質循環,影響人類健康乃至地球的整個生態系統,且蘊藏著極為豐富的物種資源和基因資源。我們期待著微生物組能夠打開未知微生物世界的大門,為應對當今人類面臨的巨大挑戰,如人類健康、環境保護、農業可持續發展等,以及解決深空探索和外星移民等未來人類生存空間問題,提供重要的解決方案。(原標題:微生物組引發研究開發熱潮

掌控人類幸福的重要因子(國際視野)

 

(作者為中國科學院微生物研究所所長) 製圖:劉慧 

 

相關焦點

  • 微生物組研究:關乎人類的未來
    自微生物組概念提出以來,人們對微生物組的關注熱度不斷增加,分析梳理在各個領域取得的顯著成果發現,人們對人體健康微生物組關注最大,特別是在消化道微生物組方面,已經發現腸道微生物組與糖尿病、肝病、肥胖症、精神疾病等具有相關性,對艱難梭菌引發痢疾的菌群移植治療方案,不僅顛覆了傳統治療方案,還進一步提出了消化道微生物組菌群平衡對身體健康具有重要影響的新理念。
  • 俄盧布貶值引發購物潮(圖)
    俄盧布貶值引發購物潮(圖) 2014-12-17
  • 微生物組護膚引領2021年護膚新趨勢
    趨勢一:微生物組護膚產品 2020 年是益生菌護膚蓬勃發展的一年,一些主流護膚品牌開始主打益生菌護膚。而在此之前,人們往往難以將活的生物體與人臉護膚進行掛鈎,對微生物組護膚這一概念的接受度也不高,對應的微生物護膚品牌也較少。
  • 基於菌群大數據搜索的新疾病檢測方法開發成功—新聞—科學網
    該研究成果近日在線發表於《美國微生物學會會刊》。 微生物組與人體、環境的健康有著千絲萬縷的關聯。同時,菌群檢測具有非侵入性、可量化、可預警等優勢。因此,如何用菌群來判斷和識別人體或環境的健康狀態,一直是精準醫學和大健康領域的熱點問題之一。但是,作為一種疾病診斷手段,菌群面臨著三個關鍵挑戰。
  • 腸道微生物組研究進展一覽
    直到最近,人類微生物組仍然是診斷和治療疾病的新策略的未充分研究的目標。可能會破壞腸道微生物組的疾病的患病率正在增加,然而目前科學界對於定義「健康腸道」微生物組的定義尚無共識。文章作者Leigh A.因此,作者建議,未來的研究必須考慮個人對飲食的反應以及腸道微生物組對飲食幹預的反應,以及強調微生物組的功能(其作用),而不只是組成(存在)。
  • 微生物組研究中的前沿新技術
    Nature子刊:專訪微生物組研究最新技術Nature Methods[IF:28.467]① 技術是推動本領域發展的基石,本文專訪了本領域正在研發中的多項新技術,助力大家把握好研究方向;② EcoFAB無菌體系實現可控人工微生物組研究對植物的影響
  • 科學家揭示入侵細菌改變灰飛蝨微生物群落機制—新聞—科學網
    共生細菌沃爾巴克影響灰飛蝨微生物群落模式圖   南京農大供圖 7月2日,《微生物組
  • 中國土壤微生物組:進展與展望|研究
    ,闡述了土壤微生物組研究的前沿科學問題,綜述了中國土壤微生物組的主要科研進展,提出了中國土壤微生物組研究的機遇和挑戰,探討了土壤-微生物系統功能及其調控所需的主要技術手段與能力建設,期望通過「土壤-微生物系統功能及其調控」中科院戰略性先導科技專項研究,為深度發掘土壤微生物組資源,定向調控土壤微生物組功能,解決我國經濟社會發展面臨的生態環境、農業生產及資源瓶頸等問題起到應有的貢獻。
  • 中外學者揭示環境對人腸道菌群和耐藥基因組影響—新聞—科學網
    相關研究3月18日在線發表於《自然—通訊》。 生物圈中的微生物種類眾多,其分布無處不在。同樣,人類也擁有複雜的微生物群落。人體胃腸道是一個開放的生態系統,通過直接或者間接的方式,人體能夠從外部環境中獲取微生物。反之,人體也不斷釋放自身的微生物進入外部環境。但是,環境與人類腸道菌群之間微生物交換的程度和持續時間仍未得到很好的理解。
  • 科學家證實:粘細菌調控土壤微生物生態平衡—新聞—科學網
    相關研究成果在線發表於國際期刊《微生物組》(Microbiome)。 論文通訊作者崔中利介紹,在微生物群落中,粘細菌具有多細胞群體行為特徵,是一種通才型捕食性微生物類群,被認為是高等的原核生物。 粘細菌能夠「捕食」活的微生物細胞(細菌與真菌)或者其他生物大分子獲取營養;能夠響應外界營養閾值,進而調控營養細胞分化為抗逆性強的粘孢子;還能根據外界環境的營養閾值進行自我調整。
  • 腸道微生物組最新研究進展(第3期)
    doi:10.1371/journal.ppat.1007191艱難梭菌是引發全球大部分抗生素相關腹瀉爆發的罪魁禍首,近日,一項刊登在國際雜誌PLoS Pathogens上的一篇研究報告中,來自倫敦衛生與熱帶醫學院的科學家們通過研究發現,艱難梭菌能夠產生一種名為對甲酚(p-cresol)的特殊化合物,這種化合物能夠幫助艱難梭菌在患者腸道中獲取一種競爭性的優勢,而這無形中就影響了患者機體腸道中的自然保護菌群的功能
  • 破解CAR-T細胞治療引發炎症風暴之謎—新聞—科學網
    目前,CAR-T細胞治療主要應用於B淋巴細胞白血病以及多發性骨髓瘤的治療。同時,它也在實體瘤以及非腫瘤疾病如心肌纖維化、自身免疫性疾病等進入了臨床試驗階段。 「T細胞是機體殺異常細胞最重要的『戰士』,但是體內識別腫瘤細胞的T細胞數量並不多,導致腫瘤不能被機體控制。而CAR-T細胞療法就是等於給這些『戰士』鑲嵌了『慧眼』。」
  • 全球變暖引發海洋「災難」—新聞—科學網
    近日,兩項研究分別探討了全球氣候變暖對大西洋洋流和海洋生物的影響。 3月27日,《科學》刊登的一項關於過去50萬年洋流強度的新研究表明,全球變暖可能不會在短時間內改變洋流,相反它可能會引發古代事件的重演——當時多次氣候變暖導致洋流強度長達一個世紀的強烈波動,播下氣候混亂的種子,讓歐洲時而變冷,時而變暖。
  • 研究發現水水循環對被子植物的調控作用—新聞—科學網
    研究團隊在對模式植物擬南芥的研究中發現,在光強突然增加的前20秒內,葉綠體並不能建立充分的跨類囊體膜質子梯度,進而導致過剩的電子從光系統II傳遞到光系統I,引發活性氧自由基的產生並造成光系統I損傷。雖然光系統I反應中心的過度還原會激發環式電子傳遞,但這仍然無法避免擬南芥光系統I發生損傷。由於擬南芥的水水循環活性很低,這一結果仍然不能排除水水循環在波動光強中的調控作用。
  • COM:根系微生物組研究中的合成群落還原法
    這些微生物及其相互關系統稱為根系微生物組。根系微生物組伴隨著植物的整個生長周期,幫助植物吸收營養、抵抗病害和適應脅迫環境。根系微生物組研究目前主要以描述性研究為主,重組菌群體系為研究根系微生物組與宿主植物互作的功能和機制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機遇。
  • 多名科學家寄語中國科學報和科學網—新聞—科學網
    ◆李文華(中國工程院院士) 我國的生態學研究正處於前所未有的發展機遇期。希望在新的一年裡,《中國科學報》作為重要的媒體,能在推進生態學研究、服務生態文明建設方面發揮更加積極的作用,作出更大的貢獻。 ◆楊寶峰(中國工程院院士) 科技之聲,人民之音。
  • 海底泥火山是這樣產生的—新聞—科學網
    發過研究者研究了類似的泥火山是如何在水下形成的。圖片來源:Alamy 泥火山是一種不可預測的、危險的現象,現在科學家對它們如何形成和演化有了更深入的了解。相關成果近日發表於《地球物理學研究期刊》。 在世界範圍內,已經發現了1000個泥火山,它們或存在於陸地,或在水裡。最著名的是Lusi泥火山爆發,2006年該火山在印度尼西亞爆發後,將附近的村莊埋入厚厚的淤泥中。
  • 摩擦起電誘導電致發光研究獲進展—新聞—科學網
    近日,河北大學物理科學與技術學院科研團隊在摩擦起電誘導電致發光研究方面取得新進展,相關成果先後在《先進科學》和《納米能源》發表。
  • AJRCCM:研究揭示人類胎兒肺臟微生物組結構
    2020年1月20日 訊 /生物谷BIOON/ --子宮中胎兒的肺和胎盤-懷孕後僅11周就已經顯示出細菌微生物組特徵,這表明細菌可能在出生前很早就定居在肺部。這項首次發現加深了微生物或微生物產物如何在出生前到達這些器官以及它們在正常的肺和免疫系統發育中起什麼作用的謎團。
  • 高級激發態發光研究獲進展—新聞—科學網
    近日,中國科學院理化技術研究所超分子光化學研究中心吳驪珠團隊研究了一類基於雜原子取代類剛性二苯乙烯特有分子骨架,在室溫單一組分固體條件下表現明亮的多色發光。激發波長依賴的螢光發射、發光光譜與激發光譜的鏡像關係、時間分辨的發光行為等證明雙重螢光和雙重磷光分別源於單重激發態和三重激發態的高/低能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