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發現水水循環對被子植物的調控作用—新聞—科學網

2020-11-22 科學網

 

近期,中科院昆明植物所研究員張石寶團隊對被子植物適應波動光強的光合調控策略開展了深入的研究,國際上首次揭示了水水循環在波動光強下的重要調控作用。相關研究結果分別發表於《環境與實驗植物學》《植物科學》和《生物化學與生物物理學學報—生物能源學》。

根據光合作用理論模型,環式電子傳遞和水水循環這兩種替代電子傳遞途徑都可以保護被子植物的光系統I活性免受波動光強的損傷。一直以來,環式電子傳遞介導的跨類囊體膜質子梯度的形成被認為是被子植物適應波動光強的主要調控機制,但關於水水循環在被子植物適應波動光強中的調控作用鮮有報導。

研究團隊在對模式植物擬南芥的研究中發現,在光強突然增加的前20秒內,葉綠體並不能建立充分的跨類囊體膜質子梯度,進而導致過剩的電子從光系統II傳遞到光系統I,引發活性氧自由基的產生並造成光系統I損傷。雖然光系統I反應中心的過度還原會激發環式電子傳遞,但這仍然無法避免擬南芥光系統I發生損傷。由於擬南芥的水水循環活性很低,這一結果仍然不能排除水水循環在波動光強中的調控作用。

基於前期在華東山茶中發現水水循環是其適應強光脅迫的重要策略,研究人員對華東山茶開展了進一步研究,發現水水循環能夠快速將光系統I處過剩的電子傳遞給氧氣以解除光系統I的過度還原態,進而保護光系統I活性免受波動光強的損傷。進一步的研究發現,在波動光強中,水水循環是一種比環式電子傳遞更為高效的光保護策略,這一新機制隨後又在景天酸科植物落地生根中被證實。

然而,水水循環這一保護策略存在種間差異。例如,在對野生高盆櫻桃的研究中發現,水水循環的作用並不明顯。這些研究結果表明,被子植物適應波動光強的光合調控策略存在多樣性與複雜性。

論文相關連結:https://www.sciencedirect.com/science/article/pii/S0098847218318148

https://www.sciencedirect.com/science/article/pii/S0168945219304935

https://www.sciencedirect.com/science/article/pii/S0005272818306704

https://www.sciencedirect.com/science/article/pii/S0005272819300398

https://www.sciencedirect.com/science/article/pii/S0005272819301185

 

版權聲明:凡本網註明「來源:中國科學報、科學網、科學新聞雜誌」的所有作品,網站轉載,請在正文上方註明來源和作者,且不得對內容作實質性改動;微信公眾號、頭條號等新媒體平臺,轉載請聯繫授權。郵箱:shouquan@stimes.cn。

相關焦點

  • 昆明植物所在光合作用調控機制研究中取得系列進展
    然而一直以來,環式電子傳遞介導的跨類囊體膜質子梯度的形成被認為是被子植物適應波動光強的主要調控機制。關於水水循環在被子植物適應波動光強中的調控作用鮮有報導。  近期,中國科學院昆明植物研究所張石寶團隊對被子植物適應波動光強的光合調控策略開展了深入的研究。
  • 鱗翅目昆蟲通過嗅覺與被子植物協同進化—新聞—科學網
    (以下簡稱植保所)生物殺蟲劑創製與應用創新團隊系統解析了重大農業害蟲棉鈴蟲氣味受體基因家族的功能,揭示了鱗翅目昆蟲通過嗅覺與被子植物協同進化的新機制。這一研究加深了人們對昆蟲與植物協同進化的認識,以這類關鍵的嗅覺受體為靶標可以發展環境友好的害蟲行為調控綠色防控技術。相關研究成果在線發表在《分子生物學與進化》上。 鱗翅目昆蟲包括蛾子和蝴蝶兩大類,是地球生態系統中最重要的生物類群之一。絕大多數鱗翅目昆蟲的幼蟲會危害各類農作物,而成蟲多取食花蜜來補充營養。
  • 中外團隊揭示被子植物受精過程關鍵機制—新聞—科學網
    段巧紅供圖 被子植物的受精過程是種子形成的關鍵環節。防止多個精細胞與卵細胞結合,即多精受精,對於維持後代基因組的穩定是非常重要的一件事。 3月19日,《自然》在線發表了山東農業大學與美國麻薩諸塞大學阿默斯特分校共同完成的最新成果。經過多年努力,他們發現了被子植物阻止多個花粉管進入胚珠的分子機制。
  • 藍藻光合作用功效調控機制研究獲突破—新聞—科學網
    藍藻學名藍細菌,其光合作用在地球大氣環境有氧化的進程中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而且也是無機態的碳進入生物圈的重要途徑。科學家發現,藍藻中含有一種名為「Rubisco」的酶在光合作用中發揮著關鍵作用,但是其工作機制卻長期未被認識。
  • 昆明植物所揭示雲南被子植物區系形成原因—新聞—科學網
    近日,中科院昆明植物所植物經典分類與植物多樣性團隊李嶸課題組以中國植物多樣性最為豐富的地區雲南為例,揭示了雲南被子植物區系的形成原因。
  • 研究發現植物耐溫基因與鈣信號轉導協同機制—新聞—科學網
    鈣信號轉導被認為是植物抗寒和耐熱的關鍵,但其分子機制還不完全清楚。
  • 新研究揭秘中國被子植物進化史—新聞—科學網
    本報北京1月31日訊(記者丁佳)英國《自然》雜誌今天在線發表了中科院植物所研究員陳之端等完成的一項研究。
  • 鱗翅目昆蟲通過嗅覺與被子植物協同進化
    (以下簡稱植保所)生物殺蟲劑創製與應用創新團隊系統解析了重大農業害蟲棉鈴蟲氣味受體基因家族的功能,揭示了鱗翅目昆蟲通過嗅覺與被子植物協同進化的新機制。這一研究加深了人們對昆蟲與植物協同進化的認識,以這類關鍵的嗅覺受體為靶標可以發展環境友好的害蟲行為調控綠色防控技術。相關研究成果在線發表在《分子生物學與進化》上。 鱗翅目昆蟲包括蛾子和蝴蝶兩大類,是地球生態系統中最重要的生物類群之一。絕大多數鱗翅目昆蟲的幼蟲會危害各類農作物,而成蟲多取食花蜜來補充營養。
  • 棉子糖合成代謝途徑調控植物抗旱能力—新聞—科學網
    該研究揭示了通過調控棉子糖合成酶提高植物耐旱能力的新途徑。 玉米肌醇半乳糖苷合成酶(GOLS)和棉子糖合成酶(RAFS)是棉子糖合成的關鍵酶。已有研究發現,通過調控GOLS基因可以提高植物抗逆能力。而對於負責植物棉子糖合成的第二個關鍵酶基因RAFS的研究相對較少。 該研究發現,玉米ZmRAFS基因的突變體缺少棉子糖,同時過量積累肌醇半乳糖苷,表現出對乾旱脅迫更為敏感。
  • 研究發現葉邊緣鋸齒發育新機制—新聞—科學網
    葉的形態受基因型和發育階段壞境因素共同調控。 在模式植物擬南芥中的研究發現,生長素運輸蛋白PIN1介導的生長素最大化和生長抑制因子CUC2形成的反饋調控環共同調控葉邊緣鋸齒的發育。除此之外,一些小RNA分子如miR164A等也參與葉鋸齒的發育。但是否有其他分子參與調控葉鋸齒發育尚不夠明晰。 12月2日,《植物學報》在線發表了山東農業大學李旭剛課題組題的研究論文。
  • 植物如何看見「光」?—新聞—科學網
    1989年初夏到1991年底,鄧興旺做博士後期間,發現並鑑定了一類植物突變體即使處在黑暗中,也仍然生長出和光照下一樣的形態。據此他定名為COP1因子。1992年,在進入耶魯大學工作第一年,他成功克隆出了COP1,這是第一個被克隆的光形態建成核心調控因子。 過去的30年中,COP1參與的光信號調控網絡在模式植物擬南芥中得到了廣泛而深入的研究。
  • 研究發現番茄果實中葉綠素代謝調節基因—新聞—科學網
    來自重慶大學的科研團隊在研究中發現,SlMYB72基因在調節葉綠素、類胡蘿蔔素和類黃酮代謝方面具有重要作用,為園藝作物改善果實營養提供了潛在的靶點。相關成果近日發表在《植物生理學》雜誌。 番茄基因SlMYB72屬於轉錄因子R2R3-MYB亞家族,位於細胞核內,具有轉錄激活活性。
  • 科學家證實:粘細菌調控土壤微生物生態平衡—新聞—科學網
    南京農大供圖 粘細菌響應植物根際分泌物向根部遷移並定殖,同時通過捕食作用驅動土壤有益微生物群落結構穩定從而降低病害發生。南京農大供圖 微生物學家推測,粘細菌處於土壤微生物食物鏈的頂端,它們的捕食行為在土壤微生物生態系統平衡中可能發揮重要作用。 近日,南京農業大學生命科學學院教授崔中利團隊證實了這一猜想。相關研究成果在線發表於國際期刊《微生物組》(Microbiome)。
  • 科學家在關聯氧化物摩爾調控研究中取得突破—新聞—科學網
    該研究成果近日在線發表與《自然—物理學》。 由於石墨烯等二維範德瓦爾斯材料層間相互作用非常弱,容易解理並堆垛形成各種人工異質或同質結構。當堆垛的兩層之間有微弱的晶格差異或微小的轉角時,就會形成摩爾圖案。近期研究發現這些二維異質結或同質結體系在摩爾周期勢場作用下,展現出了許多新奇的物理現象,比如在魔角雙層石墨烯中發現了關聯絕緣態以及非常規超導態。
  • 中科院昆明植物所被子植物花粉性狀演化研究獲進展—新聞—科學網
    近期,中國科學院昆明植物研究所研究員王紅團隊,基於被子植物基部真雙子葉類群最新的分子系統發育學研究結果,利用葉綠體基因片段matK和rbcL構建該類群屬級水平分子系統發育框架
  • 科學家揭示蘋果酸積累和液泡酸化調控新機制—新聞—科學網
    郝玉金團隊長期從事蘋果果實品質形成與調控研究,在「光溫水肥」等栽培因子調控果實品質形成機理研究方面具有十餘年的積累。他們在蘋果酸合成、代謝、儲運及調控方面取得了系列成果。近年來,先後發現MdMYB1、MdMYB73等MYB轉錄因子在調控蘋果酸積累中具有重要功能,論文已經發表在《植物生理學》和《植物學報》等學術期刊。
  • 玉米G蛋白可同時調控發育及免疫機制—新聞—科學網
    玉米不僅是我國和全球範圍內的重要作物,也是遺傳學和發育生物學研究的模式植物。論文第一作者、資源區劃所土壤植物互作團隊研究員吳慶鈺介紹,前期研究成果表明,G蛋白作為重要的信號開關分子,對植物的分生組織發育起著重要的調控作用,而分生組織的程序化發育決定著玉米果穗形態,但其分子調控機制仍有待進一步解析。尤其是G?
  • 李傳友小組發現植物激素「核受體」作用機理—新聞—科學網
    李傳友小組發現植物激素「核受體」作用機理傳統認為,植物激素的受體定位於細胞膜上。最近研究表明,茉莉酸、生長素等激素的受體卻定位於細胞核中,類似於動物激素的「核受體」,但對植物激素「核受體」的生理意義及作用機理尚所知甚少。 茉莉酸來源於不飽和脂肪酸的植物激素,調控植物的免疫反應和適應性生長。
  • 昆明植物所植物適應波動光強的光合調控機制研究獲進展
    當光強突然增加時,植物葉片吸收的過剩光能較易造成光系統I活性損傷,影響植物生長。因此,波動光強是植物遭受的自然光照脅迫之一。揭示植物葉片在波動光強下的光合調控策略,對理解植物適應自然光照具有重要意義,在農作物增產方面也具有潛力。傳統理論認為,環式電子傳遞這一替代電子傳遞途徑是被子植物在波動光強下保護光系統I活性的主要調控機制。
  • 科學家發現核內肌動蛋白調控轉錄機制—新聞—科學網
    核內肌動蛋白通過多種途徑調控基因表達,儘管已取得一些研究進展,但核內肌動蛋白的調控基因表達的機理還不清楚。研究人員首先通過高通量轉錄組測序確定了在血清刺激條件下差異表達的一類基因—血清響應基因,發現核內肌動蛋白對細胞維持以血清響應基因為特徵的轉錄譜不可或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