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如何看見「光」?—新聞—科學網

2020-11-25 科學網

 

擬南芥幼苗的光形態建成    北京大學供圖

擬南芥幼苗的暗形態建成    北京大學供圖

通常,動物用眼睛感知光線,將光信號轉換為電脈衝傳送到大腦,以此解釋所看見的東西。植物雖沒有眼睛,卻也能「看見」光,甚至能「看見」人類眼睛看不到的光,感知光的強度、顏色,並對不同的光照周期做出反應。

近日,北京大學現代農學院教授鄧興旺在《植物通訊》上在線發表了綜述文章,對近30年來,植物光信號調控網絡中的「明星基因」COP1的研究進展進行了系統總結。

「明星基因」COP1

光不僅為植物生長提供能源,還作為一種重要的環境信號因子調控植物生長發育的各個階段。

早在1880年,達爾文父子就利用趨光性表現最為明顯的植物幼苗進行了一系列實驗,並在《植物的運動》裡詳細地記錄了植物的趨光性。一百多年來,植物學家們不斷探索著植物的光受體、光周期反應、信號傳遞過程等。

在光下,植物的幼苗會發育出適於光合作用的形態特徵,張開富含葉綠體的葉片,儘可能縮短下胚軸,這種發育模式是植物的「光形態建成」。

而在暗處,它則儘可能減少損耗,葉片呈黃白色的、較小,頂端呈鉤狀彎曲,同時莖細而長,呈現類似豆芽的形態,這種發育模式被稱為「暗形態建成」。

1989年初夏到1991年底,鄧興旺做博士後期間,發現並鑑定了一類植物突變體即使處在黑暗中,也仍然生長出和光照下一樣的形態。據此他定名為COP1因子。1992年,在進入耶魯大學工作第一年,他成功克隆出了COP1,這是第一個被克隆的光形態建成核心調控因子。

過去的30年中,COP1參與的光信號調控網絡在模式植物擬南芥中得到了廣泛而深入的研究。

「COP1並非是一個植物特有的調控因子,它擁有非常保守的生化功能和序列特徵,廣泛存在於真核生物(植物、動物、真菌)中。」本文的第一作者、北京大學現代農學院博士生韓雪介紹。

「在植物COP1被克隆後,對哺乳動物COP1的研究也成為了人們關注的熱點。與植物不同,哺乳動物的COP1廣泛參與癌症發生、糖脂代謝、發育等方面,是不折不扣的『明星基因』。」她說。

精細調控作物出土

「我們這30年來的研究大概可以劃分為兩個階段,2000年之前,主要探究COP1存在於什麼樣的蛋白狀態,它進行調控時與哪些因子構成複合體等。」在2000年之後,在延續之前研究的同時,展開了依據COP1生化活性的功能研究。」鄧興旺說。

2000年,鄧興旺等發表在《自然》上的一項研究揭示,COP1本身是一個E3泛素連接酶,在動物和植物中都具有保守的生化特徵,通過降解HY5等重要光正調控蛋白,調控光形態發育。

「這是研究的一個裡程碑,我們了解了植物一個極其重要光調控蛋白的本身生化活性,為以後研究它是怎麼調控和被調控,有了明確的方向。」鄧興旺說。

幼苗出土便是這一調控過程的典型現象。韓雪介紹,種子剛發芽的時候,處於黑暗中,這時啟動暗形態建成發育模式,COP1起主導作用。同時由於被土壤覆蓋,幼苗承受著巨大的機械壓力,這些壓力會刺激乙烯激素的分泌,使它呈現黃化、頂端彎鉤產生。

快要出土的時候,土壤縫隙中會透出細微的光,這時COP1因子活性會減弱,乙烯的分泌會減少。而在出土之後,COP1和乙烯通路活性非常弱,HY5因子起主導作用。

「這個調節過程非常精細,種子清楚地知道什麼時候能穿透土壤,COP1像一個精確的尺子,隨時都在測量種子離土壤表面有多遠。」

了解了這些,就能根據COP1的活性進行選育,使作物發芽率更高,出土更整齊。「為了提高發芽率,往往會一穴多種,現在可以一穴一種,能為後期培育省去不少麻煩。」

提供更多個性化選擇

鄧興旺表示,目前對COP1的功能、調控方式有了一定的了解,對整個調控框架有了一定的把握,但其中很多深層次的東西仍然不清楚。

「我們目前發現了它在光形態建成所起的作用,它也許在其它生長過程中也起著作用。整個機體是如何控制某個基因在不同環境、不同過程中發揮作用的呢?其中的機理與細節還不清楚。隨著技術條件的發展,會不斷帶來新突破。」他說。

他表示,未來,希望研究COP1的時空調控關係,「隨著時間、光照條件等的變化,COP1在植物細胞中的位置和生化活性有什麼變化,這個調控的動態過程是怎樣的。」

「隨著植物識別光、傳遞信號的研究進步,在育種和種植的時候就會更加精細。比如我們可以通過控制光照時長、周期,播種間距,提高不同作物的品質和性狀,滿足消費者更豐富、個性化的需求。」他說。

中國科學院植物研究所研究員林榮呈告訴《中國科學報》,光信號轉導是近40年植物生物學研究最為活躍的領域之一,這很大程度上得益於COP1基因的發現及其功能與機制的破解。

「COP1工作堪稱一個經典,它是少有幾個先從植物中發現後又在動物中被找到並證實具有重要功能的基因之一,推動了生命科學蛋白質命運決定的研究。」林榮呈說。

相關論文信息:https://doi.org/10.1016/j.xplc.2020.100044

 

版權聲明:凡本網註明「來源:中國科學報、科學網、科學新聞雜誌」的所有作品,網站轉載,請在正文上方註明來源和作者,且不得對內容作實質性改動;微信公眾號、頭條號等新媒體平臺,轉載請聯繫授權。郵箱:shouquan@stimes.cn。

相關焦點

  • 研究發現低藍光環境增強植物的向光性 —新聞—科學網
    相關成果近日發表在《植物生理學》雜誌。 在自然環境中,光照條件是高度動態和異質的,鑑於光對植物生存的重要性,植物進化出複雜的光傳感系統來整合多種光信號。 對於喜陽光的植物,如擬南芥來說,茂密植被不利於植物生長。這時,植物就會通過感知較低的紅(R)與遠紅(FR)比值(LRFR),來檢測周圍的植物特徵,這是葉片反射遠紅外光的結果。
  • 緬甸琥珀中發現苔類植物新類群—新聞—科學網
    圖片來源:中國科學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 近年來,白堊紀琥珀中的古生物研究取得積極進展,但是對其中的苔類植物的了解和報導較少。近日,中國科學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研究員王永棟、博士李亞,中國科學院西雙版納熱帶植物園研究員Harald Schneider以及中國科學院植物研究所研究員吳鵬程合作,對緬甸克欽邦白堊紀中期琥珀苔植物進行深入研究並取得了系列成果。 該研究團隊報導了一塊保存較為完整且具解剖構造的耳葉苔科耳葉苔屬營養枝琥珀化石,並建立了深裂耳葉苔新種。該研究成果近日發表於國際地學刊物《白堊紀研究》。
  • 研究發現水水循環對被子植物的調控作用—新聞—科學網
    相關研究結果分別發表於《環境與實驗植物學》《植物科學》和《生物化學與生物物理學學報—生物能源學》。 根據光合作用理論模型,環式電子傳遞和水水循環這兩種替代電子傳遞途徑都可以保護被子植物的光系統I活性免受波動光強的損傷。一直以來,環式電子傳遞介導的跨類囊體膜質子梯度的形成被認為是被子植物適應波動光強的主要調控機制,但關於水水循環在被子植物適應波動光強中的調控作用鮮有報導。
  • 繪製植物科學的分子圖—新聞—科學網
    但是植物是如何創造出各種各樣的組織的呢?比如將光能轉化成化學能並產生氧氣的葉子,或者從土壤中吸收養分的根?答案就在各自組織細胞的蛋白質模式。 蛋白質是每個細胞的主要分子。它們是生物催化劑,在細胞內部和細胞之間傳遞信號,形成細胞結構等等。
  • 基因重組讓植物也能吃肉—新聞—科學網
    圖片來源:PASCAL GOETGHELUCK/MINDEN PICTURES 植物是如何進化出肉食性的?在1960年上映的一部美國恐怖電影——《恐怖小店》裡,只需要一滴人血。但在現實生活中,卻沒有這麼簡單。 現在,一項針對三種密切相關的食肉植物的研究表明,基因的巧妙重組幫助它們進化出捕捉和消化富含蛋白質食物的能力。
  • 植物有毒 我有解藥—新聞—科學網
    植物的化學防禦不僅影響食草動物的生長發育,而且間接影響食物鏈中的下一個消費者。
  • 張立新:植物「捕光者」—新聞—科學網
    張立新「捕」了30年的「光」,卻發覺「越研究反而知道的越少了」,他還要繼續「捕」下去。
  • 鱗翅目昆蟲通過嗅覺與被子植物協同進化—新聞—科學網
    (以下簡稱植保所)生物殺蟲劑創製與應用創新團隊系統解析了重大農業害蟲棉鈴蟲氣味受體基因家族的功能,揭示了鱗翅目昆蟲通過嗅覺與被子植物協同進化的新機制。 植保所研究員王桂榮介紹,植物在生長過程中會釋放複雜的植物揮發物,而在與植物的共進化過程中,鱗翅目昆蟲也形成了高度靈敏特異的嗅覺系統來識別各類植物揮發物,從而尋找到寄主植物並完成取食、產卵等行為。對於植食性昆蟲如何識別寄主揮發物的分子機理卻知之甚少。
  • 植物愛吃太陽能電池的鉛—新聞—科學網
    植物或許也愛吃鉛。 近日,一項研究顯示,與人類活動造成的土壤鉛汙染相比,來自鈣鈦礦太陽能電池的鉛進入部分植物體內的效率是前者的10倍。
  • 植物化學記憶影響後代存活機會—新聞—科學網
    圖片來源:華威大學 英國華威大學研究人員揭示了,植物將「記憶」傳遞給後代導致生長和發育缺陷的相關機制。近日,該研究刊登於 elife。 為了生存和茁壯成長,植物具有感知和記住環境變化的獨特能力。這與DNA和組蛋白的化學修飾有關,這些修飾改變了DNA在細胞核內的包裝方式和基因表達方式——這一過程被稱為表觀遺傳調控。
  • 植物如何維持光熱響應平衡—新聞—科學網
    本報訊 高溫、暴曬,讓人受不了,其實植物也不喜歡。但是植物如何感受外界環境的變化?
  • 科學家揭示植物功能性狀與生產力模擬新機制—新聞—科學網
    華東師範大學生態與環境科學學院教授夏建陽團隊在植物功能性狀與生產力模擬方向的研究中又獲新進展,進一步揭示了植物葉片功能性狀的權衡關係對全球環境變化的響應規律及其對生態系統生產力預測的重要意義
  • 新研究助力破譯植物細胞壁形成機制—新聞—科學網
    來自美國布魯克海文國家實驗室Yingqi Cai的最新研究,揭示了木聚糖特異性氧乙醯轉移酶(XOAT1)的結構信息和工作機制,為破譯植物細胞壁形成機制邁出了重要一步。相關成果4月30日在線發表於《植物細胞》雜誌。 植物細胞壁為植物細胞提供機械支持,決定其大小和形狀,並影響植物的發育和應力反應。
  • 南大團隊展望光催化腫瘤治療前景—新聞—科學網
    相比之下,光催化治療是一種相對溫和的方法,可以將光照射到特定的病灶區域,對健康組織的損害很小。光催化治療也更容易針對病人的特定需求進行設計,從而符合精準醫療的要求。基於光催化材料的治療方法近年來已成為腫瘤治療研究的新趨勢,一些光敏藥物已開始應用於臨床治療。
  • 科學家揭秘原始生物如何進行光合作用—新聞—科學網
    光合反應中心如何工作?如何起源進化?人類能否利用自然界的光合作用機制來提高太陽能利用效率?科學家們一直在積極對光合作用機理開展廣泛的研究,尋找這些問題的答案有助於幫助我們解決糧食、能源和環境問題。 11月20日,《科學》刊發的一篇論文嘗試回答了這些問題。浙江大學醫學院、良渚實驗室聯合中國科學院植物研究所在全球率先解析了一種古老的光合細菌——綠硫細菌的光合反應中心空間結構。
  • 中國科學家破解光合作用最重要「超分子機器」—新聞—科學網
    其中,「光系統II」位於最上遊,極其重要,其結構解析的難度非常大。 5月20日,中國科學院生物物理研究所在北京召開新聞發布會宣布,該所柳振峰研究組、章新政研究組與常文瑞-李梅研究組通力合作,首次解析了菠菜光系統II-捕光複合物II超級膜蛋白複合體(PSII-LHCII supercomplex)的高精度三維結構。
  • 研究揭示植物維管結構綜合表徵—新聞—科學網
    相關論文刊登於《植物細胞》。 研究人員首次成功分離了植物細胞,並創建了一個包含葉片維管系統所有調節RNA分子的圖譜,從而通過分析代謝途徑來確定不同細胞的作用。 植物的葉脈管系統在將溶質從產生區域運送到儲存或使用區域起著關鍵作用。糖和胺基酸通過韌皮部從葉子運輸到根部和種子。
  • 2020全國植物生物學大會在深圳召開—新聞—科學網
    獲獎者與頒獎嘉賓合影 大會組委會供圖 10月11日至14日,2020全國植物生物學大會在深圳召開 開幕式上,中國植物生理與植物分子生物學學會理事長陳曉亞院士希望,大會匯聚學界智慧,共同探討促進植物科學融合發展、更好服務於社會經濟發展與生態文明建設,把握新一輪科技和產業變革浪潮,助力我國建設世界科技強國。 本次大會以「植物科學與可持續發展」為主題,中國科學院院士許智宏和陳曉亞為大會主席。
  • 「毀滅性病害」核盤菌對禾本科植物有益—新聞—科學網
    華中農大供圖 近日,《國際微生物生態學會會刊》(The ISME Journal)在線發表華中農業大學植物科學技術學院教授姜道宏團隊最新研究成果。該項研究揭示,核盤菌可以在小麥、水稻、大麥和玉米等禾本科植物上內生生長,是禾本科植物的互惠性內生真菌,為尋找新型有益微生物資源控制病害提供了新的思路。
  • 600餘學者研討植物基因編輯技術與應用—新聞—科學網
    近日,第七屆全國植物生物技術與產業化大會暨植物基因編輯技術與應用專題研討會在揚州舉行,圍繞「植物基因編輯與分子育種」這一主題,來自全國145所高校與科研院所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