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化學記憶影響後代存活機會—新聞—科學網

2020-12-05 科學網

 

 

 擬南芥在沒有遺傳記憶的情況下生長(左),在有記憶的情況下生長(右)。圖片來源:華威大學

英國華威大學研究人員揭示了,植物將「記憶」傳遞給後代導致生長和發育缺陷的相關機制。近日,該研究刊登於 elife

為了生存和茁壯成長,植物具有感知和記住環境變化的獨特能力。這與DNA和組蛋白的化學修飾有關,這些修飾改變了DNA在細胞核內的包裝方式和基因表達方式——這一過程被稱為表觀遺傳調控。

通常,這種表觀遺傳信息會在有性繁殖過程中被重置,以消除任何不恰當的「記憶」,確保後代的正常生長。這裡,研究人員發現,一些植物無法「忘記」不當信息,並會將其傳遞給後代,從而影響了它們的生存機會。

研究人員在擬南芥中發現了兩種蛋白質——以前只知道其控制植物開花的起始和時間,也負責通過組蛋白的化學修飾(去甲基化)控制「植物記憶」。他們發現,植物在有性繁殖過程中無法重置這些化學標記,從而將這種「記憶」傳遞給後代,導致生長發育出現缺陷。

研究顯示,其中一些缺陷與自私DNA元素的激活有關,這些DNA元素也被稱為「跳躍基因」或轉座子,因此表明這種「記憶」的消除對於通過沉默轉座子來維持植物基因組的完整性也是至關重要的。

該論文高級作者Jose Gutierrez-Marcos表示,「我們的研究表明,為了避免後代繼承不恰當的『記憶』,從而導致與基因組不穩定相關的生長和發育缺陷,在有性繁殖過程中重置化學標記是多麼重要。」

下一步,研究人員計劃研究如何操縱這種「記憶」以達到植物繁殖的目的,幫助後代有更強的適應能力,讓它們在變化的環境中茁壯成長。

相關論文信息:http://dx.doi.org/10.7554/eLife.58533

 

版權聲明:凡本網註明「來源:中國科學報、科學網、科學新聞雜誌」的所有作品,網站轉載,請在正文上方註明來源和作者,且不得對內容作實質性改動;微信公眾號、頭條號等新媒體平臺,轉載請聯繫授權。郵箱:shouquan@stimes.cn。

相關焦點

  • 植物「記憶」影響後代存活
    本報訊英國華威大學研究人員日前揭示了植物將「記憶」傳遞給後代導致生長和發育缺陷的相關機制。近日,該研究刊登於 elife。為了生存和茁壯成長,植物具有感知和記住環境變化的獨特能力。這與DNA和組蛋白的化學修飾有關,這些修飾改變了DNA在細胞核內的包裝方式和基因表達方式——這一過程被稱為表觀遺傳調控。
  • ...標、臂旁核微環路、跨座式單軌列車、磁渦環、彗星、植物化學記憶
    今日科技話題:車載光頻標、臂旁核微環路、跨座式單軌列車、磁渦環、彗星、植物化學記憶 2020-12-04 17:08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植物有毒 我有解藥—新聞—科學網
    植物的化學防禦不僅影響食草動物的生長發育,而且間接影響食物鏈中的下一個消費者。
  • 植物也有「記憶」,並與後代存活率有關,太神奇了!
    據報導,近日,來自英國華威大學的科學家團隊,通過研究發現植物們竟然也擁有「記憶」,而且這種記憶是否可以完整傳遞給下一代,也直接影響著後代植物們的發育情況。簡單來說,就是植物後代是否可以存活,都與上一代植物的「記憶」有關。科學家們是如何發現的?植物也有「記憶」,聽起來好像是擬人化了,那麼,科學家們究竟是如何發現的呢?
  • 華威大學發現兩種組蛋白,可最大程度地提高植物後代的存活率
    研究人員已經確定了兩種蛋白質,它們可以擦除植物的記憶,從而最大程度地提高後代的存活率。在發表在《生命》雜誌上的論文「組蛋白脫甲基酶在維持植物基因組完整性中的新作用」中,發現有些植物無法忘記這些信息並將其傳遞給後代,從而影響了它們獲得遺傳的機會。
  • 研究揭示氮添加對植物光合性狀影響全球格局—新聞—科學網
    中國科學院華南植物園生態中心助理研究員梁星雲和博士生張統等在葉清研究員的指導下,揭示氮添加對植物光合性狀影響的全球格局。
  • 植物愛吃太陽能電池的鉛—新聞—科學網
    植物或許也愛吃鉛。 近日,一項研究顯示,與人類活動造成的土壤鉛汙染相比,來自鈣鈦礦太陽能電池的鉛進入部分植物體內的效率是前者的10倍。
  • 繪製植物科學的分子圖—新聞—科學網
    但是植物是如何創造出各種各樣的組織的呢?比如將光能轉化成化學能並產生氧氣的葉子,或者從土壤中吸收養分的根?答案就在各自組織細胞的蛋白質模式。 蛋白質是每個細胞的主要分子。它們是生物催化劑,在細胞內部和細胞之間傳遞信號,形成細胞結構等等。
  • 科學家發現乙醯膽鹼調控大腦學習記憶新機制 —新聞—科學網
    學習記憶是大腦最迷人的智能活動之一,在清醒時,大腦進行學習記憶活動,在休息時(主要是在夜晚的睡眠階段),大腦對所學的內容加以記憶的鞏固。根據睡眠時腦電的活動狀況,可將睡眠分為慢波睡眠和快波睡眠(也稱快速眼動睡眠)兩個階段。有趣的是,快波睡眠時的腦電活動和清醒時的非常相似,在大腦的海馬腦區均以4~12赫茲的theta節律為主,此時如被喚醒,人們往往會報告正在做夢。
  • 科學家首次發現昆蟲礦物盔甲—新聞—科學網
    Carlson    寧波大學植物病毒學領域研究員李鴻傑與美國威斯康星大學麥迪遜分校的研究者合作,在一種中美洲切葉蟻的外骨骼上發現了首個昆蟲生物礦物盔甲。相關研究近日發表於《自然—通訊》。 生物礦物骨骼的演化從距今5.5億年前就開始了,許多動物的骨骼和牙齒都有含鈣的礦物質,螃蟹和龍蝦等甲殼類動物的外殼和其他身體部位也有礦化的成分。
  • 薇甘菊:「瘋狂」的植物殺手—新聞—科學網
    此外,薇甘菊還會釋放化學物質影響土壤環境,從而抑制其他植物的種子萌發。」萬方浩說。因此,薇甘菊被冠以「生物多樣性終極殺手」之名,它導致入侵地區的生物多樣性降低,從而破壞生態系統。 薇甘菊是我國首批外來入侵物種之一。萬方浩表示,上世紀初首先進入香港地區,20世紀80年代入侵到深圳內伶仃島,90年代時在珠三角地區發現大規模為害。
  • 父親生育年齡會影響後代壽命—新聞—科學網
    科技日報柏林2月27日電 (記者顧鋼)德國神經退行性疾病中心(DZNE)科學家丹·埃尼格博士和同事的實驗顯示,老年鼠生育的後代壽命較短,並且衰老跡象更明顯
  • 科學家「直搗黃龍」治褐飛蝨防水稻病—新聞—科學網
    不過現在,科學家們突破了傳統方法,通過深入敵後、直搗黃龍式的乾脆手段,達到治蟲和防病的雙重功效。 近日,南京農業大學植物保護學院教授洪曉月團隊利用生態防控的方法,在應用共生菌防控稻飛蝨機理上取得重要突破。《當代生物學》在線發表了這一成果。
  • 大黃蜂愛吃低脂食物—新聞—科學網
    沒有昆蟲授粉,許多植物物種(包括各種農作物)便無法繁殖。「因此,蜜蜂的死亡會影響人類的食物供應。」研究植物與昆蟲相互作用的專家Sara Leonhardt說。全世界有兩萬多種蜜蜂需要被考慮,其中除了著名的蜜蜂外,大黃蜂還具有特殊的重要性。 「蜜蜂的大部分營養來自花蜜和花粉。雖然花蜜主要是碳水化合物的來源,但花粉含有大多數其他必要的營養物質:蛋白質、脂肪、礦物質和維生素。
  • 《催化學報》《能源化學》再次入選期刊一區—新聞—科學網
    近日,2020年中科院期刊分區公布,中國科學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主辦的《催化學報》和《能源化學》均位居化學大類一區,這也是兩刊連續兩年入選中科院期刊分區一區
  • 碳酸鹽風化對山麓冰川流域河水化學主導作用明顯—新聞—科學網
    新疆東帕米爾高原慕士塔格峰及流域   張行勇攝 化學風化在全球物質循環及碳消耗過程中扮演著十分重要的角色。而磨蝕、粉碎、凍融等冰川作用帶來大量的新鮮物質暴露從而影響化學風化過程,但是目前對冰川條件下的化學風化示蹤研究較少。為此,在全球變暖趨勢下,開展冰川流域化學風化研究對探究短時間尺度氣候變化快速響應機制具有重要意義。 由於高海拔山麓冰川流域受生物過程及人為因素影響較小,為研究冰川環境下Mg(鎂)同位素組成受控機制及化學風化過程提供了有利條件。
  • 棉子糖合成代謝途徑調控植物抗旱能力—新聞—科學網
    簡化的棉子糖合成代謝及其對玉米、擬南芥耐旱性的影響該研究揭示了通過調控棉子糖合成酶提高植物耐旱能力的新途徑。 玉米肌醇半乳糖苷合成酶(GOLS)和棉子糖合成酶(RAFS)是棉子糖合成的關鍵酶。已有研究發現,通過調控GOLS基因可以提高植物抗逆能力。而對於負責植物棉子糖合成的第二個關鍵酶基因RAFS的研究相對較少。 該研究發現,玉米ZmRAFS基因的突變體缺少棉子糖,同時過量積累肌醇半乳糖苷,表現出對乾旱脅迫更為敏感。
  • 基因重組讓植物也能吃肉—新聞—科學網
    為了找出這些上述植物是如何進化出陷阱成為肉食性植物的,德國維爾茨堡大學計算與進化生物學家Jrg Schultz和植物生物學家Rainer Hedrich領導的研究小組對維納斯捕蠅草、囊泡貉藻和匙葉茅膏菜的基因組進行測序。然後,將其與其他9種植物的基因組進行比較,其中包括一種肉食性豬籠草植物、非食肉性甜根菜和木瓜屬植物。
  • 中科院植物所揭示植物鹽脅迫「記憶」調控新機制
    記者日前從中國科學院植物研究所獲悉,該所研究員華學軍研究組與研究員金京波研究組合作,針對植物鹽脅迫「記憶」的調控機制展開了研究,相關論文在線發表在
  • 新研究助力破譯植物細胞壁形成機制—新聞—科學網
    來自美國布魯克海文國家實驗室Yingqi Cai的最新研究,揭示了木聚糖特異性氧乙醯轉移酶(XOAT1)的結構信息和工作機制,為破譯植物細胞壁形成機制邁出了重要一步。相關成果4月30日在線發表於《植物細胞》雜誌。 植物細胞壁為植物細胞提供機械支持,決定其大小和形狀,並影響植物的發育和應力反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