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家「直搗黃龍」治褐飛蝨防水稻病—新聞—科學網

2021-01-19 科學網
南京農大在應用共生菌防控稻飛蝨機理上取得新突破 科學家「直搗黃龍」治褐飛蝨防水稻病

 

 應用沃爾巴克共生細菌防治褐飛蝨示意圖     南京農大供圖

說到農作物治蟲,常見的辦法是噴藥或培育新的抗蟲品種。不過現在,科學家們突破了傳統方法,通過深入敵後、直搗黃龍式的乾脆手段,達到治蟲和防病的雙重功效。

近日,南京農業大學植物保護學院教授洪曉月團隊利用生態防控的方法,在應用共生菌防控稻飛蝨機理上取得重要突破。《當代生物學》在線發表了這一成果。

微生物防治界的「硬通貨」

據了解,褐飛蝨是亞洲最主要的水稻害蟲,常年在我國長江流域及其以南地區頻繁暴發,既能直接刺吸危害水稻植株、引起植株倒伏,又能傳播水稻病毒病造成間接危害,嚴重影響作物生產。長期以來,稻飛蝨的防控主要依賴化學防治,給水稻綠色安全生產和生態環境帶來較大的壓力。

洪曉月告訴《中國科學報》,他們首次將基於內共生菌沃爾巴克氏體(Wolbachia)的昆蟲防治技術順利應用在了褐飛蝨的防控上。往褐飛蝨蟲卵體內注入沃爾巴克氏體細菌,既能令其後代不育,又能阻斷病毒傳播,一箭雙鵰。

洪曉月將沃爾巴克氏體細菌比喻成微生物防治界的「硬通貨」,該細菌不僅被證明在昆蟲綱內具有廣泛易感性,而且還能誘導高強度的細胞質不親和,引起後代不育。

研究首次成功建立了具有應用潛力的、穩定攜帶人工轉染的沃爾巴克氏體農業昆蟲品系。同時,該昆蟲品系的成功建立也是第一次成功實現胚胎顯微注射的方式在半翅目昆蟲中的沃爾巴克氏體細菌轉染。

研究發現,在對宿主適合度影響輕微的情況下,新建立的褐飛蝨wStri轉染品系不僅能夠誘導高強度的細胞質不親和表型,即後代不育現象,同時能起到顯著抑制褐飛蝨所傳播的水稻齒葉矮縮病毒(RRSV)的傳播。

微觀世界的外科手術

洪曉月介紹,通過昆蟲胚胎顯微注射技術,將灰飛蝨感染的wStri沃爾巴克氏體株系轉入到新宿主褐飛蝨體內,並得到100%穩定的遺傳品系,是這項工作中的難點。

通俗地講,就是先將沃爾巴克氏體細菌從灰飛蝨的卵中取出,再將其注射到褐飛蝨的卵內,「是發生在微觀世界裡的極為精細的外科手術」。

論文第一作者龔君淘介紹,首先,蟲卵很小,肉眼幾乎看不出來。褐飛蝨的蟲卵長約1毫米、寬約0.2毫米,灰飛蝨的蟲卵則更小。將細菌導出、導入的過程,要求實驗人員具有眼明手巧的「繡花功夫」。

其次,因為導入的細菌會與原先存在的細菌群體形成競爭關係,因此要「乘虛而入」、找準合適的時機。此外,打針的力度、打在卵裡的位置也都有講究。

這項研究的應用,一改傳統的噴灑殺蟲劑的方式,通過釋放褐飛蝨轉染品系致使後代不育,達到「種群壓制」或是「種群替換」的目的,為農業害蟲的防治找到一個新的方向。

洪曉月介紹,該褐飛蝨轉染品系同時表現出符合種群壓制和種群替換策略所需要的特性,具備了進一步在半現場和田間試驗的價值。由於褐飛蝨發生的源頭在中南半島一帶,未來在應用試驗上,可以考慮將釋放褐飛蝨的「戰場」前移至越南或是我國廣西、雲南一帶。

相關論文信息:https://doi.org/10.1016/j.cub.2020.09.033

 

版權聲明:凡本網註明「來源:中國科學報、科學網、科學新聞雜誌」的所有作品,網站轉載,請在正文上方註明來源和作者,且不得對內容作實質性改動;微信公眾號、頭條號等新媒體平臺,轉載請聯繫授權。郵箱:shouquan@stimes.cn。

相關焦點

  • 科學家首次利用射電觀測發現褐矮星—新聞—科學網
    相關論文信息:http://dx.doi.org/10.3847/2041-8213/abc256     版權聲明:凡本網註明「來源:中國科學報、科學網、科學新聞雜誌」的所有作品,網站轉載,請在正文上方註明來源和作者,且不得對內容作實質性改動;微信公眾號、頭條號等新媒體平臺,轉載請聯繫授權。郵箱:shouquan@stimes.cn。
  • 多名科學家寄語中國科學報和科學網—新聞—科學網
    一串網址,點擊,探索學術爭鳴,交匯知識之光,碰撞思想火花,分享全球華人科學家前進的點點滴滴。 讓科學家發聲,為科教事業服務,《中國科學報》憑著這份堅守走過了一甲子。回首來時路,我們奮力架起一座橋,讓不同學科、不同年齡、不同地區的科學家在這裡百家爭鳴、百花齊放;展望夢歸處,我們願盡全力點亮一盞燈,為天南海北、世界各地關心中國科教事業發展的人們送去微光。
  • 上海自然博物館舉行「與科學家面對面」科普活動—新聞—科學網
    現場還有來自華山醫院的醫生為大家講解傳染病的鑑定與防治,以及來自復旦大學生命科學學院、上海自然博物館自然史研究中心的科學家為大家解讀新時代背景下城市中人和野生動物的角色關係。 今年活動現場首次推出「與科學家面對面」直播間,直播主角就是來自現場各個展位的專家,他們在直播間與主持人就展示內容和相關熱點話題進行更深入探討,回答現場觀眾的提問,不能到現場的觀眾也可以通過收看線上直播與現場專家互動。
  • 科學家破譯老鼠「語言」—新聞—科學網
    科學家首次破譯了老鼠在追逐、打鬥等社交行為中發出的這些超聲波。相關成果2月17日發表於《自然—神經科學》。   老鼠會發出各種各樣的聲音與同伴交流。科學家很長時間裡都在嘗試解釋這些人耳無法察覺的超聲波「吱吱」聲,但卻一直未果。部分原因在於,將一隻老鼠發出的聲音與另一隻老鼠的行為聯繫起來存在技術挑戰。
  • 帶有齒輪的「奇異」飛蝨
    我們都知道「齒輪」是我們近代的工藝品結晶並且它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隨處可見 扮演者費中重要的「角色」但是有一種飛蝨 它具有了現在工藝品的結晶--齒輪 據國外科學見以及昆蟲學家的探索與發現--伊蘇斯飛蝨它不會飛,但卻相當擅長跳。
  • 科學家研發新螢光顯微鏡—新聞—科學網
    新顯微鏡藝術圖  圖片來源:日本德島大學 在最近發表在《科學進展》上的一項研究中,科學家開發了一種不需要機械掃描就能獲得螢光壽命圖像的新方法。 螢光顯微鏡廣泛用於生物化學和生命科學,因為它允許科學家直接觀察細胞及其內部和周圍的某些化合物。螢光分子能吸收特定波長範圍內的光,然後在較長的波長範圍內重新發射。然而,傳統螢光顯微技術的主要局限性是其結果難以定量評價,而且螢光強度受實驗條件和螢光物質濃度的顯著影響。現在,日本科學家的這項新研究將徹底改變螢光壽命顯微鏡領域。
  • 聚焦中微子-新聞專題-科學網
    科學網作為以網絡社區為基礎構建起面向全球華人科學家的網絡新媒體,利用網絡平臺優勢,2012年3月8日第一時間網絡同步直播中微子實驗結果新聞發布會>;並於3月14日在網際網路上率先推出在線訪談《聚焦大亞灣中微子實驗》,邀請大亞灣反應堆中微子實驗項目主要參與人、中國科學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研究員,科學網知名博主曹俊、邢志忠兩位老師同廣大網友交流。
  • 螞蟻進化出「盾牌」,飛蝨進化出「齒輪」,昆蟲要進行工業革命?
    據不完全統計全球被人類所知道的昆蟲就已經超過150多萬種,當然這其中不包括每年科學家發現的新品種。昆蟲為了適應自然環境的變化,在進化過程中它們的生理機制會出現相應的改變,它們的這種適應自然環境改變的生存能力,讓人嘆為觀止。我們日常生活中見到的大部分昆蟲都是帶有翅膀,這就是昆蟲進化的最明顯標誌之一。
  • 科學家發現「新地球」—新聞—科學網
    但是由於TOI 700d處於宜居帶,它的表面或大氣中可能有液態水——大多數科學家認為這是外星生命存在的先決條件。維吉尼亞州費爾法克斯市喬治梅森大學天文學家Peter Plavchan在會議上說,這使它成為一個科學家可以探索行星如何從這些圓盤中誕生的「實驗室」。
  • 科學家發現獲得高強度金屬新途徑—新聞—科學網
    但是,科學家通過計算發現,當晶粒細化到大約15~10納米以下時,納米金屬的強度不再增加,反而減小——表現出軟化現象。對於晶粒更細(小於15納米)的納米金屬,伴隨尺寸是否會變軟或更強一直是一個謎題。這是因為傳統實驗手段對如此細小材料強度的測量面臨極大的挑戰。 該研究團隊率先將一種用於地學礦物研究的技術引入到納米材料的壓縮變形研究。
  • 治蚜蟲、飛蝨、粉蝨最經典的配方,立刻擊倒害蟲,1天死亡98%以上
    蚜蟲、飛蝨、粉蝨是目前發生範圍最廣,繁殖速度最快,危害最嚴重,防治最困難的幾種刺吸式害蟲。嚴重威脅農業生產,每年都有許多地塊遭受嚴重減產。今天給大家推薦一個防治蚜蟲、飛蝨、粉蝨等刺吸害蟲的經典配方,具有速效性好,持效期長,價格便宜等特點,深受農民歡迎。
  • 科學家發現蛇類屬級新紀錄—新聞—科學網
    相關論文信息:https://doi.org/10.30906/1026-2296-2020-27-6-348-352   版權聲明:凡本網註明「來源:中國科學報、科學網、科學新聞雜誌」的所有作品,網站轉載,請在正文上方註明來源和作者,且不得對內容作實質性改動;微信公眾號、頭條號等新媒體平臺,轉載請聯繫授權。郵箱:shouquan@stimes.cn。
  • 科學家發現無可識別基因的最怪病毒—新聞—科學網
    它們是世界上最小的生命形式,由於沒有宿主就無法生存和繁殖,一些科學家質疑它們是否應該被視作生物。 現在,科學家發現了一種沒有可識別基因的病毒,使其成為所有已知病毒中最奇怪的一種。同時,另一個研究小組日前在幾十種動物的組織中發現了數千種新病毒。
  • 末日時鐘逼近午夜—新聞—科學網
    這是《原子科學家公報》開始設置該時鐘以來距離午夜最近的一次。 該組織成員在美國華盛頓哥倫比亞特區舉行的新聞發布會上宣布,核緊張局勢和氣候變化也影響了他們將時鐘從去年的位置提前20秒的決定。而網絡信息戰增加了新的風險。
  • 科學家研究奇蹄類牙齒同質化現象—新聞—科學網
    科學家研究奇蹄類牙齒同質化現象而進入到新近紀,奇蹄類前臼齒已經具有了較高的臼齒化程度,馬和犀類頰齒(包括前臼齒)的演化轉變為齒冠的增高和釉質結構的複雜化,反映出抵抗高纖維食物磨蝕的能力,和對開闊、乾旱環境的適應。
  • 新一代電解槽有望省錢又持久—新聞—科學網
    據《科學》報導,科學家們早在200多年前就知道如何將水分解為H2和O2。因為產生的混合氣體會爆炸,如今最常見的設置是用一層厚的多孔塑料板將陽極和陰極分開。研究人員還使用較便宜的金屬催化劑來加速反應,如鎳和鐵。 為使水能更好地傳導離子,今天最常見的電解槽在水中添加了高水平的氫氧化鉀(KOH)。
  • 科學家發現神經退行性疾病防治新靶點—新聞—科學網
    因此,長期來,科學家一直在尋找PGRN的調控分子,它對神經退行性疾病的發病機制和防治研究具有重要意義。 相關論文信息:https://advances.sciencemag.org/content/6/43/eabb3063   版權聲明:凡本網註明「來源:中國科學報、科學網、科學新聞雜誌」的所有作品,網站轉載,請在正文上方註明來源和作者,且不得對內容作實質性改動;微信公眾號、頭條號等新媒體平臺,轉載請聯繫授權。
  • 科學家完成最長線性聚糖化學全合成—新聞—科學網
    在該工作中,義大利和荷蘭的合作科學家精確驗證了128糖的分子量,確定了該系列多糖在溶液中的線性延展構象,並發現它們能夠選擇性識別樹突狀細胞表面C—性凝集素DC-SIGN,這為對該擬桿菌脂多糖的後續生物學和藥理學研究提供了新線索。 該工作得到了科技部、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和中國科學院等的大力資助。
  • 海底泥火山是這樣產生的—新聞—科學網
    圖片來源:Alamy 泥火山是一種不可預測的、危險的現象,現在科學家對它們如何形成和演化有了更深入的了解。相關成果近日發表於《地球物理學研究期刊》。 在世界範圍內,已經發現了1000個泥火山,它們或存在於陸地,或在水裡。最著名的是Lusi泥火山爆發,2006年該火山在印度尼西亞爆發後,將附近的村莊埋入厚厚的淤泥中。